从江苏高考中的_大方向_看化学教学中的_大问题_沈世红
从2004年高考化学江苏试卷看高中化学教改的策略和前景
从2004年高考化学江苏试卷看高中化学教改的策略和前景今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是第一次由江苏省独立命题,既保持了前两年全国高考的特点与风格:立足基础、灵活新颖;于波澜不惊处,暗藏玄机。
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清醒的头脑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又突出了江苏省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也符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值得仔细分析、认真研究,现就今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特点与今后化学教学改革应对策略和前景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联系生产、生活学以致用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为人们生活生产服务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高考试题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必然。
今年考题中有26个试题的背景都来源于江苏支柱产业---石油化工。
26.(10分)石油化工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聚氯乙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某化工厂曾利用下列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CH2=CH2+Cl2→CH2CI—CH2C1…………………①CH2CI—CH2C1→CH2=CHCl+HCl………………②请回答以下问题:(1)已知反应①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产率=理论产量实际产量×100%)为98%,反应②中氯乙烯和氯化氢的产率均为95%,则2.8t乙烯可制得氯乙烯 t,同时得到副产物氯化氢 t。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2)为充分利用副产物氯化氢,该工厂后来将下列反应运用于生产:2CH2=CH2+4HCl+02→2 CH2CI—CH2C1+2H20………—③由反应①、③获得二氯乙烷,再将二氯乙烷通过反应②得到氯乙烯和副产物氯化氢,副产物氯化氢供反应③使用,形成了新的工艺。
由于副反应的存在,生产中投入的乙烯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①、③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依次为a%、c%;二氯乙烷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②中氯化氢的产率为b%。
试计算:反应①、③中乙烯的投料比为多少时,新工艺既不需要购进氯化氢为原料,又没有副产物氯化氢剩余(假设在发生的副反应中既不生成氯化氢,也不消耗氯化氢)。
解答好此试题,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多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要学会将化学的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用化学的思维去思考分析这些问题,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化学敏锐程度及运用能力。
2006年江苏高考化学试卷分析
2006年江苏高考化学试卷分析---------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沈旭峰2006年江苏高考仍然是单独命题,化学卷继续保持了近几年的特色,体现了延续性和稳定性,从内容上看,一些中学化学的热点问题都有所涉及,与去年相比,今年试卷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并没有出现“偏”、“怪”、“难”等试题,全卷基本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注重了对“双基”和素质的考查,较好的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想、能力和方法。
在考查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也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本着“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上对考生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同时还注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考查,有利于选拔出基础知识牢固、学习能力强、有一定创新意识的新生,体现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今后的备考复习有很大的意义。
与去年比较,试题的整体难度下降了。
试题的题量、分值也略有调整。
I卷少了两小题,Ⅱ卷增加了一大题。
不少监考生化考场的老师反映,完整答完试题的考生大概不到三分之一。
今年I卷选择题还是以传统题型为主,考查内容涵盖了周期表、化学平衡、离子共存、环境保护、化学电池等。
学生感觉做这些题目比较顺手,毕竟高三一年,这类题练得比较多,陌生度不大。
今年Ⅱ卷尽管难度比去年下降了,但也都以中档题为主,没有明显的送分题。
有机物和实验题做起来都比较轻松。
有机有一道有机方程式书写,要求根据给定两方程式的信息,即时分析,并与已有知识联系,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所以该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即时学习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综合应用能力。
无机题中有一推断题,是以氮、氢、氧等非金属单质为起点,比较简单。
无机另两题和计算题的第二题,难度大一些。
计算的第二题是以电解原理及其应用为背景命题的,要求写电极反应,还要根据两套关联装置,判断装置中循环利用物质,以及进行相关计算,学生普遍感觉很有挑战性。
整体感觉,今年高考化学卷,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加强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查。
江苏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 解读和复习建议
江苏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解读和复习建议一、化学:降低偏怪难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点评名师:南京五中高级教师王薇1、命题指导思想:突出了重视考查学生对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水平,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考试内容和要求: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降低了偏怪难类型知识点的能力要求。
在必考内容部分,增加的有:“认识现代分析技术在测定物质组成和结构中的作用”“熟悉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了解原子的构成”“能表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调整的有:将“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改为“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改为“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方法”,将“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改为“能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原因”,将“能根据盖斯定律进行简单化学反应反应热的计算”改成“能根据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删掉的有:“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科学使用方法”。
在选考内容部分,调整的有: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的原子及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改为“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的原子及简单离子的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将“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改为“了解简单晶体的晶胞结构特征”,删掉的有:“了解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等现代仪器在测定物质组成和结构中的应用(相关仪器的工作原理等不作要求”中的“相关仪器的工作原理等不作要求”等。
复习建议:1、关注基础,重视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常见有机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2、加强实验。
3、注意训练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流程图、关系曲线、能快速阅读、快速提取信息、快速决策判断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化学:有些考点进行了重新归类蒋腊梅(中华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中增加两点:一是“既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实际情况,又能发挥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内容和学情的创新教学设计——从一节《离子反应》高三复习课例点评谈起
关键词 : 离子 反 应 ; 高 三复 习 ; 创 新 设 计
文章编号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1 2 — 0 0 3 8 — 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1 2 . 0 1 6
・
课堂教学研究 ・
基于 内容和 学情 的创新教 学设计 冰
— —
从 一节《 离子反应》 高三复习课例点评谈起
沈世 红
( 南通 市教育科学研 究 中心
江苏 南通
2老师的一 节高三化 学复 习课 《 离子反应》 谈起 , 阐述 了高三化 学课 堂教 学“ 基于 内容 和学情’ ’ 的创
加而 提供 切 实 、 有 效 的帮 助 。 帕克 ・ 帕尔 默认 为 “ 教 学 提供通 达 灵魂 的镜 子 ” …,高三 化学教 学 亦是 如此 , 吴
Na C 1
Na
加 热
Na H CO3 — Na 2 CO3
H2 0
Q1 : 工业 上 由氯 化钠 可制备 哪些化学 物 质? ( 传 统
Q 5 : 反应 ③是 向饱 和 的氯 化钠 溶液 中通 人 N H 。 和 C O 有 先后顺 序 吗? 为什 么 ? ( 离子 反应 的方 向性 问题 ) 吴 老 师 的复 习课教 学设 计 。 由学生 最 熟 知 的工业 上氯 化钠 可 以生 产 的产 品 出发 。 从 反 应类 型 的判 断 引 入 离子 反应 讨论 的由头 , 自然贴 切 而又 富有 思 考性 .
错式” 展开 , 常常由习题开始 , 也在习题 中结束 。由于 复 习课 所 学知 识没 有 新课教 学 时 的陌生 感 , 学 生也 就 失去了继续探究的欲望 , 高三化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 只是 变成 了一种 矫正 、 一 种定 位 、 一种 强化 , 学 生 对课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物理课上的应用.
, 【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0 — 0 1 6 7 — 0 1
的 无私 ; 还 可 以播 放 日本 受原 子 弹轰 炸 的视 频 。 让 学 生明 白和 平
一 ,
的不容易, 战 争 的残 酷 , 日本 侵 略 者 的 结果 。 提 高学 生 的 爱 国情
一
4 . 电路 仿 真
、
对 于 电 学 的 部 分 知 识 , 我 们 在 实 验 之 前 可 以 用 像 P RoT E US等 软件 , 对 电路 进行 仿 真 , 让 学 生明 白 电路 的连 接 方 式和 方 法 , 明 白电流 的流 向 , 看 清 楚每一接 点 的 电压 , 看清 楚每 一 个 支路 的 电流 , 通 过 这 些数 据 。 可 以 让 学生推 导 出电 阻的 串联 和 电阻 的并联 的 总电 阻 , 可 以推 导 出全 电路 欧姆 定理 。 在 此基 础 上 , 让 学生 自己做 实验 , 再 按 相应 的方 法 求的 电阻 的 串联 和 电阻 的并 联 的总 电 阻, 推导 出全 电路 欧姆 定 理 , 找 出不 同 , 分 析 结果 。这 样 学 生对 于 电路 部 分 的道理 和公 式 就会 一清 二楚 , 记 忆 深刻 。
多媒体技 术在 中职物理课上 的应 用
王 海峰
( 汉 中市科 技 职业 中专 陕西 汉中 7 2 3 2 0 0 )
【 摘要】 多媒 体技 术 已经飞速 的 发展 , 我 们的 物理 教 学要 与 时俱进 , 在课 堂上合 理 的加 入 多媒 体技 术 , 让 学生把 那 些看 不见 的微 观
结。
电子 白板 等设 备价 格 的下 降 , 为 实现 多媒体 教 学 变得 可 能 。在 中 职 的物 理教 学中 , 用 多媒 体教 学可 以取得 很 好 的教 学效 果 。 多 媒体 技术 在 中职 物理 教学 中的作 用 大 多数 中职 学校 的 学 生 学 习基 础 相 对较 差 ,物理 几乎 没有 多少理 论知 识 , 学 生一 直 觉得物 理很 难 , 没有 信 心和 兴趣 。 多媒体 提 供 了文 字 、 图形 、 图像 、 动画、 视 频、 声音 、 虚拟 现 实 等 多种 信 息 表 现形 式 , 能够 吸 引 学生 的注意 力 , 使 得 学 生能 够将视 觉取 、 理解 、 接 受 学 习信 息. 增强 自 信心 。 激发 和 维持 学 生的 学 习兴趣 。平 时 看不 见 、 看不 清、 不 能见 等 现 象 可 以以 多媒 体 的 形 式展 现 给 学 生 。 提 高学 生 的
江苏省高考模式下有效提高化学教学成绩的策略初探_金信高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3年2月下旬刊教改·教研江苏省高考模式下有效提高化学教学成绩的策略初探金信高(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在当前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要想提高化学科目的教学成绩,使学生喜欢自己是前提,让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的正确态度与良好习惯是保障,抓住课堂主阵地是关键。
【关键词】高考模式化学科目教学成绩【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9-01在当前的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化学科目事实上已经沦落为位于语数英和物理(历史)后的三流学科。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面对目前学生极不重视、课时及作业时间大大变少、而教学内容丝毫未减和考试难度丝毫未降的尴尬局面,应该有所思、有所变。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体会,浅谈有效提高化学教学成绩的一些策略。
一、使学生喜欢自己是前提1、增强教学幽默感,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有一次上下午第一节课,有个学生在课上睡着了,我轻轻地把他拍醒,以开玩笑的语气问他:“刚才做梦去周公家中做客了吧,周公的宴席肯定很丰盛,你看你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此时课堂一阵欢笑,学生的困意顿时全无。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语言幽默、富于表情,还要善于比喻、善于联系社会生活。
2、善于激励,慎用批评一席良言三春暖,恶语半句恨不消。
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励性的话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一句伤害性的语言轻则能使学生消极沮丧,停滞不前,重则产生对抗、抵触情绪甚至怀恨心理。
所以正确的激励必须要做到情真意切,要能体现对学生的关怀。
我在教学中慎用批评的语言,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法。
我平时也经常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一个人最大的资产是希望,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功的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时刻做准备着的人”等诸如此类鼓励的话。
新时期请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好家长 / 经验交流新时期,请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江苏省泗洪县兴洪中学/石先红【摘要】化学是一门实用的中心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共同成为当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
化学学科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有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经验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不断模拟和探索实验才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
基于此,作为当下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提高认识,积极构建高效化学实验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育教学 实验教学 合作 自主 多媒体不容否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育体系在进行深刻的变革的同时,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化学实验以讨论为对象,在摸透高中化学实验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基于此,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致众所周知,高中课程种类繁多,课程难度有所提高,学习任务加大,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学习生活,进入高中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而高中化学是学生进入高一就要主修的课程,在学生的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高中化学实验可以分为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在课堂上较好地开展课堂实验,能够很好地引入本次课程讲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例如在高中化学中讲解到气体与水反应的知识点时,引入“喷泉实验”,通过设置喷泉设施,根据氢气与水、二氧化碳与水不同反应的原理,增设一定的压强差,最终产生了喷水的实验现象。
学生对这一现象会产生浓重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产生喷泉现象的原因,最终进行原因归纳与汇报。
新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的出路——以江苏省高中首批选考学生为例
新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的出路——以江苏省高中首批选考学生为例沈玉红(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摘要]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始,很多省市进行了高考改革,并获得一定成果#省在尊重学生对学科选择性基础上,对从2018年9月高中的学生,推行新高考方案。
本轮高考改革,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受上一轮高考模式影响,使得本次改革后,选择化学学科的人数急剧减少。
为此,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可以对下一届学生合理选科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学科;高考改革: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一、考(—')新的方案2014年9月,国在《关于深化生制度的实施》中出,要尊重学生在高中学中对学科的选择性,从而推动了新一轮的实施。
根据本轮“选性”的核,江苏省从2018年9月份新入高中的学生,推行新的方案。
新方案定为“3+1+2”式。
“3”指的文、数学、英三门学科,各分为150分,采用全国命题的试卷;“1”指的是在物理或历门学科中必选一门,每门总分为100分,以原始分计入分;“2”指的是在化学、生物、地、政门学科中任选两门进行选择性必修课的学习,每分为100分,级赋分的形式计入分中。
,学生均物DOI:10.3969/j.issn.1005-1058•2020.07.017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这7门学科必修课程的合格性,取得“合格”后才能获得中毕业证书;在学生“3+1+2”中的6门学科的,其中“1”与“2”中涉及的三门学,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高校学生必修课程的合格性情况、分以及所选择“1”与“2”的学,进行“院校业组”的投,从而实现大学专业的录取。
(二)新的意义省新方案是在借鉴浙江、上海等省市新高考方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
本次江苏省的,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助于国家科学地遴选才,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
2012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
2012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作者:张盛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2期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张盛2012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以《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化学)》(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测试化学素养和化学能力为主导,以化学四基为主要考查内容,重点考查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设计、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应用性等特征。
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均为常见知识,主体突出,为高中教学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跳出了题海,强调了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今年的试题很好地继承与保持了这几年江苏高考化学题的特点。
因此,我们做好试题分析,对迎接2013年的高考与复习,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今年江苏化学试卷测试的内容模块和分值分布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见表1、表2。
2012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格局与2011年完全相同,试题形式平稳,总体感觉试题难度不大,比2011年略低。
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基础性强、稳定性好、综合性强。
1.“稳”字当头试题题型、题量甚至分值分布都几乎与2011年相同,说明江苏化学试题趋向稳定。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考查的知识面较宽,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且不回避常规热点和难点题型。
今年I卷选择题还是以传统题型为主,考查内容涵盖了化学用语、阿伏加德罗常数、周期表、化学平衡、离子共存、环境保护、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元素化合物等。
学生感觉做这些题目比较顺手,毕竟高三一年,这类题练得比较多,陌生度不大。
2.“用”字为先化学试题的设置依据生产实际,而不是刻意杜撰或闭门造车,试题内容尤其是II卷填空简答题,涉及生活、生产、环保、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贴近实际是本年试题的又一大特点。
在试题的背景取材上,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真正体验到化学是有用的,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名师的来路:从优秀到卓越
名师的来路:从优秀到卓越作者:沈世红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0年第07期【摘要】名师通常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
寻找到名师的“来路”,架设名师成长的通道,让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名师,是破解当下教育发展矛盾的关键。
名师的养成取决于内因驱动和外因推动两个方面。
名师成长的内在机制包括“有目的的自我行走”和“有价值的自我反思”,名师成长的外在机制包括学习、教学和科研等。
名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立德为先、立言为证、立行为本、立功为据。
【关键词】名师;专业发展;成长机制【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4-0028-06【作者简介】沈世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基础教育研究所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高中化学特级教师。
现代意义的“名师”通常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技能、专业的科研水平、卓越的领导能力。
名师本身就是地方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上的表现越来越呈现为: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破解这个矛盾的关键就是解决好优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即寻找到名师的“来路”,架设名师成长的通道,让更多的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成为教育的领军人物。
为此,必须回答好名师培养的三个关键问题:名师因何而来?名师从何而来?名师有何可为?一、影响名师成长的因子名师因何而来?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要回答:要不要去成为名师?教师职业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优秀者,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长为名师。
那么名师因何而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因,名师有梦想作为内驱力;二是外因,名师有环境作为推动力。
1.名師因梦想奋斗而来。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对所谓“成熟”有这样的感叹:看不到成长的空间,年轻人很快变成“老油条”,并美其名曰“成熟”,这其实就是活力的丧失!审视诸多名师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位名师成长的出发点都是“梦想”——因为心有所梦,所以更能保持持久的专业活力和教育情怀,更有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更有驾驭自己的毅力,更有学习和变革的动力。
运用评价体系引领学科教学——以化学学科为例
作者: 沈玉红[1]
作者机构: [1]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
出版物刊名: 中小学教师培训
页码: 64-6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评价体系;学科教学;高考评价
摘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以"一核""四层""四翼"为主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它具体指出了高考学科考试的考查目标、考试内容及试题设计.它不但成为高考考向的指挥棒,更是解决当前中国教育教学问题的引航灯.而将高考评价体系的引领具体落实到我们大中小学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以"一核"为目标,注重立德树人的落地;以"四层"为内容,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四翼"为要求,引导教学设计的优化.。
【VIP专享】化学教学中渗透
化学教学中渗透“学科综合”理念的思考江苏无锡市雪浪中学朱韶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同时,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四大特点之一便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反映到教育上,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在内容、体系上体现这种综合化的特点,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经整合的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的能力等基本素质。
2002年秋,我市整体跨入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行列。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有幸较早地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在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化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渗透“学科综合”是时代的需要(一)渗透“学科综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今社会,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一方面向纵深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一方面又横向延伸,各学科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
高度的分化和高度的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20世纪20年代以前,分科课程独立发展,各自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是“知识爆炸”,带来了知识量的剧增;二是科学在深入分化的同时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产生了大量的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及综合学科;三是“问题爆炸”,社会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单凭某一学科的知识难以解决。
江苏高考化学考试说明 化学主考“四基”
江苏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化学主考“四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近日发布2014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特邀江苏九科名师,第一时间对高考说明进行解读,并提出复习建议。
化学与去年要求基本一致解读人: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长洪晓堂【变化】2014年江苏高考化学学科的考试说明与2013年基本保持一致,依然以“四基”为主要考查内容,强化考查“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试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化学思维等能力”。
考点方面,与去年基本一致。
3处考点要求更加准确和具体。
如“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化学与生活”改为“化学与资源”,避免与化学选修1的《化学与生活》的知识交叉重复,同时删除了“化学与信息技术”。
“能正确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改为“能用结构简式等方式正确表示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能判断并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改为“能根据给定条件推断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使得该部分的试题难度相对降低。
【建议】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
近2年的高考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更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一轮复习中,全面梳理,不留盲点、漏洞。
同时结合高考常考题型和知识点,强化训练,归纳总结;2、善于反思、串点成片。
平时做题要将相关或相似知识连通,让你的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道题,而是一片知识;3、强化信息处理能力。
化学试题中常以流程图、坐标系、数据表格、图像等呈现大量信息,考生要学会分析信息,敏捷、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进行分析判断;4、错题归集、回顾提升。
形成自己的错题本,有时间就不断回顾,以防一错再错。
1。
把握高考方向应对化学教学
的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各不相同,有的是基本概念掌握不准、不全;有的是审题不准;有的是语言表达不专业等等。
只有这个部分做得好,才能真正做到以一挡十,以一挡百。
最后,第二天上课根据自己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然后照单抓药,再服用一粒,以巩固疗效。
下面,我就选择一道例题来讲解我的具体做法。
例题:简要说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注意坡地开垦导致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注意海水养殖过程中导致的海水污染。
得分点:水土流失;海水污染。
学生的问题答案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类:问题一: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次生盐碱化。
问题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围湖造田;坡地开垦。
问题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学生没有“穷尽图中信息”,没有看到“海洋”这个图例,所以忽视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强调做试题首先看图例,读尽图中信息。
同时,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哪类地理信息,如,时间信息、空间位置信息、区域地理特色信息等。
问题一答的虽然都是环境问题,但都是简单地堆砌,不能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正确判断环境问题类型。
讲解环境问题判断步骤:(1)判断气候。
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定位和海陆位置,确定该地区是湿润环境还是干旱环境。
(2)确定当地的主要经济类型。
如果是以农业活动为主,主要考虑生态问题;如果是以工业活动为主,则主要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3)如果是干旱环境下的农业区,就会出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河流断流、内流湖泊萎缩等问题;(4)如果是湿润环境下的农业区,那就还要从地形角度进行讨论。
如果是山地丘陵地区,就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如果是平原地区,那么就可能出现外流湖的萎缩,以及因此引起的洪涝等问题。
(5)如果是工业区,主要分析大气类污染问题、水体污染问题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我选择的这道试题中的位置处于湿润地区,肯定不能答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干旱环境才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图中有很多河流,而且可以看到河流的源头,所以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通过江苏高考中的“方向”看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江苏高考中的“方向”看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周丽娟
【期刊名称】《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本文分析了原有的应试范围,与江苏高考化学卷实际结合从高层次对化学的教学、复习进行设计.对新课程的进展情况、教学、教学中的问题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1页(P56-56)
【作者】周丽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2244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通过江苏高考中的“方向”看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J], 周丽娟;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境问题 [J], 刘军
3.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从广东省中考方向看数学概念教学 [J], 宋高阳
4.从九四年高考看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J], 刘成坤;于德松
5.从江苏高考中的“大方向”看化学教学中的“大问题” [J], 沈世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年第112期目录
《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年第1~12期目录第1期卷首语你只要再迈出一步/张春//01—01教改探索从课程结构变革看高高中化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何永红,王祖浩//01—04 论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基础/王后雄//0107新课程理念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化学教学评价观/姜幸光//0109学科教研“基于问题式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杨剑春//01—12氧化还原反应误概念研究/丁伟等//01—17空间想象能力对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知识学习的影响/韩静,吕琳//01—21化学新课程理念和科学探究方法实施的案例/李静雯等//01-23不要忽略化学教材插图的潜在功能/马学梅//01—24教学设计化学课堂“三线"教学模式的构建/耿文丽,葛秀华//01—26化学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策略(一)/洪碧瑜//01-28化学新课程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策略(二)/洪碧瑜//01—30新课程理念下高一化学作业的设置探究/张国兰//01—32实验园地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人教版新教材实验改进/杨玉琴等//01-35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实验设计/虞君//01—38二期课改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的特点及实施模式/李文亮,周改英//01—39应试指南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徐伟念//01—43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化学部分命题特点及启示/王军翔//01—49200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剖析/陆建源//01—52现代教育技术网络中的化学自适应测试系统的研制/李广洲,丁金芳//01—56比较与借鉴日本高中化学学习指导要领述评/曹涛,王祖浩//01—60索引//01—64第2期卷首语人生的两个选择/路平//02-01教改探索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问题及策略/龚正元,王祖浩//02—04化学学科实施HPS教学模式的策略/张克龙//02-08中学化学研究性课程构建初探/秦波,彭建//02—11学科教研介绍一些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鉴别方法/朱杰,王拥军//02-14苏教版“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教学/孙天山//02—17中学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四忌”/陶皓月//02—21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谢吉麟//02—23高中化学评优课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评介/郑永信//02—26“一分为二”法——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新突破/沈国强//02-28教学设计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叶增喜,周云蓉//02—30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特征与教学设计/毕华林//02—30《化学能与电能》探究式教学设计/许洁婉//02-36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范晓伟//02-39初中化学教学情景创设策略/李发生,舒红群//02—40考试与习题论研究高考命题应持有的基本认知取向/王军翔//02—43遵循考纲,梳理知识,训练思维,关注热点-—谈有机化学复习/郑克强,周业虹//02—46 例谈确定物质化学式的解题策略/卢宝军//02-50实验园地以问题为纽带的化学实验教学一例/俞素琴,姜幸光//02—53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孔蕴薇//02-55教材评析立足发展,求是创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特色简介/王祖浩,丁金芳//02-57高中新教材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蔡文联等//02—60索引//02-64第3期卷首语花开静悄悄/陈立武//03—01教学评价高中生在化学探究式学习中的发展性评价/雷范军//03—04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探微/朱建卫//03—06学科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化学课程资源/郑益哈//03—08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钱晨岚,蔡亚萍//03—1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的认知教学策略分析/陈辉,杨雷//03-14化学原理的学习模型构建/梁凌志,林海斌//03-16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路石//03-19以问题带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及体会/郑雅兰//03—22化学习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钱哉宇//03-24教学设计一节“金属"双语课/张莉//03—26基于基本观念构建的化学教学设计——“乙酸”的教学设计初探/吴峰,冯玉//03—28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教学设计/耿华田//03—3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李德前//03—33高中化学课渗透STS教育的教学设计/张静,李改枝//03—35实验园地化学探究性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孔琴飞,林启根//03—36不确定知识在化学实验中的教学/黄俊//03—39试论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费静//03—41关于制备明矾晶体的几个问题的探讨/邓峰等//03—44考试与习题立足基础,考查能力——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启示/李建堂//03—452006年高考化学实验八大热点扫描/柴勇,王敏//03—49重基础促能力,接轨新课程理念-—2006年浙江省“科学”中考试卷分析有感/徐勤成//03-53 中考化学STS试题归类解析/朱进先,吴海洋//03—56坐标法解化学题--让你事半功倍/庞文轩//03—59比较与借鉴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N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中的定量实验/周青,赵永春//03—61索引//03—64第4期卷首语大师的教学艺术/魏进//04-01教改探索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思考/李永红//04—04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吴启建//04-07谈心课程中开设“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体会/袁艳//04—10学科教研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高剑南//04—12浅谈课题引入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和方式/刘银//04—15化学课堂教学的“问题生成”三环节/张发新//04-18课堂教学缺失:发现、分析与对策——以“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为例/徐铎厚//0424新课标《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若干问题的释疑/杨平//04-27教学设计高中新教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郭德翊//04—29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新课导入创意设计/于海强//04—31实验园地银镜反应实验研究/斯琴高娃,乌云//04-34白磷的制取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创新设计/任峰,熊言林//04—37考试与习题夯实基础,把握热点-—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复习/罗功举//04—38高考中的常见金属元素与能力考查/李江群//04—42归类解析2006年与离子反应有关的高考试题/范鹏洁//04-47社会热点中的化学问题/肖中荣,余杰//04—50中考压轴题的新走向/张维平//04—53试论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化学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张顺清//04—56备课参考维持生命的要素——维生素/张德娟//04-59索引//04—64第5期卷首语诚实的“不知道”/张初吴//05-01教改探索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及实施/覃孔彪等//05—04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彭秀莉,王萍//05—08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情意目标的设计模型探析/沈旭东//05—11学科教研化学教学运用PDCA工作法的尝试/江家发,马旭明//05-15浅谈图解法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张顺清//05—18对高三化学讲评课的认识与实践/徐俊//05-21“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常见的经验规则/徐金明//05-24教学设计“引导发现法”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胡安华,包朝龙//05-27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若干案例/熊剑//05-31考试与习题统摄学科主干,提升学科素养—-从近年高考试题谈2007年理综高考化学复习的内容和方法/任雪明//05—33真实性化学问题命题研究/刘江田//05—40可作为2007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信息与相关试题/柴勇//05—44食品安全中的化学问题/魏东//05—48实验园地一套微型电解装置的综合应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中学生活动设计一例/徐泓//05—52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改进/王春//05—54教学随笔记一个化学“教学预设”的节外生枝/杨广斌//05-55会形成银镜,为什么不能形成锌镜、铜镜呢?/张宏良//05-59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马春生//05—61第6期卷首语追随,成功的蹊径/郑军//06—01教改探索基于“三自主”整合思想的化学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李蓉//06—04化学复习课中的合作学习/王兰桢//06—07学科教研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课程的思考/闫蒙钢,王江平//06—13初中化学探究之我见/张晓玲//06—16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全芙君//06—20谈车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赵志江//06—24教学设计糖和脂肪中卡路里含量的比较——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一例/徐泓,熊宗齐//06-26“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缪徐//06—28化学教学中探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赖汉龙//06—33考试与习题高考化学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及备考策略研究/陈争等//06-36有机化学考点分析/安合林//06—42避免分类讨论的求解策略/徐金明//06—47实验园地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刘一兵,沈戮//06—51品红褪色和复色的原理/邱苏霞,高海锋//06—55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苏香妹//06—57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管理应用研究-—以高中化学探究式学习设计为例/方圆媛//06—60 索引//06-64第7期卷首语教师,需要什么?/顾亚妹//07—01教改探索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张炳林,宁攀//07-04化学探究实验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李军//07—07“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王春//07—11小组学习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陈争,于璐//07—13学科教研创建智慧型的化学课堂/孙夕礼//07—17用系统论思想解析化学教学过程/杨杰//07—21化学科学能力结构及其构建之探微/李灵芝//07-24化学复习中知识网络构建的六种方式/毛凌凌//07—27例谈化学课堂语言的趣味设计方法/王震宇//07-30课例研究一堂别开生面的实验探究课——初中化学《金属》一课实录及评析/杜稼勤//07—32探索《原子世界的大门》一课的教学过程评析/陈文婷,王祖浩//07—35由3个原电池课例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范自军//07—37实验园地铁与硫反应生成物的检验及过量物的探讨/周改英,阎蒙刚//07—39酸碱浓度对中和热测定数值影响的实验探究/吉晨等//07—42对部分高中化学实验问题的反思/李平等//07-44简易水电解器的制作/胡达刚//07—46习题教学化学反应中的几种优先原则/陈秋明//07—47突破一种常规考点——非盐的水解反应/兰建祥//07—48应用多种方法巧解化学讨论题/沈国强//07—51例谈解化学题的有序思维训练/张新海,邵鸿//0754备课参考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理解及特例/潘荣范//07—56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参》中实验方案的质疑/周开雄,包英华//07-58中外教育比较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周青,赵永春//07-59索引//07—64第8期卷首语碎片的发现/沈彦//08—01教改探索化学课堂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与策略研究/王春//08—04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武有伦//08—06人教版化学新课标教科书新增实验的要素分析/王后雄,黄郁郁//08—10学科教研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熊士荣等//08—14新课标背景下高三化学复习课教与学的策略/林婉贞//08—19比较方法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的应用/尹爱梅//08—22Zn跟FeCl3溶液反应的导学分析与教学思想/黎颖//08—24有关沉淀溶解和转化两个问题的讨论/陆军//08-27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引领“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两堂“离子键"课的比较及启示/王长缨//08—30 高三化学复习:《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郑益哈//08-33“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教学设计/赵桂兰//08-36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诱导"设计/范晓伟,王艳红//08—39考试与习题化学审题的十大技巧/徐文华//08—41极值法在解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刘正太//08—45化学计算中容易忽视的有效反应顺序/沈世红//08—47实验园地“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孟玉环//08—49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绿色化研究/吕亚娟,白林//08—52自制实验管,让化学实验既简易又环保/卓利君,周益波//08—54备课参考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三点思考/张金伟//08—56化学方程式归类小结/汪锡雄//08-58现代教育技术用VB6开发高中化学题库的实践/王志庚,李强//08—60索引//08—64第9期卷首语教师成长需要“归零意识"/崔燕//09-01教改论坛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困难与对策的研究/张凤华等//09-04新课标化学必修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李登俊//09—06学科教研化学新课改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曾莹,鲍仁智//09—09华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曹爱娟,王克勤//09—13优化问题设计,发展学生思维/王洪梅//09—16有效问题情景的基本特征与创设策略/徐宾//09-18化学课堂设问的几个误区/张发新//09—21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与生活"模块实践活动的教学探索/吴玉萍,孔琴飞//09—24化学教学中那个的具体与抽象/李成珠,胡志刚//09-26教学设计与案例化学新教材探究学习策略的思考—-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的教学为例/骆秀云//09-28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吴怀城,曹秀芳//09—31“铁、铜、铝活动性顺序探究”的设计/张尚忠等//09—33化学复习教学中落实“双基”、培养能力的案例分析/熊文//09-35习题教学数学建模在化学探微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汤礼志//09—38有机合成的重要策略-—官能团保护与去保护/唐纪轩//09-41运用“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化学习题教学/毛利中//09—44中考化学亮点题赏析/徐为健//09—46实验园地中学化学强化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孙国虎//09—49新课程化学实验活动表现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吴蓉香//09-52几个创新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介绍/杨基松//09—55演示实验的创新/夏华东//09—57知识经纬笔墨中的化学/陈默,胡明进//09—59现代教育技术浅谈化学实验仿真教学课件的开发/刘源等//09—62第10期卷首语为自己准备一把桨/赵功强//10-01课程与教材“实验化学”课程的地位、价值与制约因素/冷燕平//10—04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特点评析/邝贤毅//10—09教改探索新课程要求下化学有效教学的备课策略/陆军//10—12Qu:Est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潘海钢//10—14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自主创新教学的探索/李蓉//10—18学科教研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以新课程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为例/魏樟庆,包朝龙//10—21化学课“情景教学”的问题与反思/陈建荣//10—25情景教学的作用及其课堂实现/魏巍//10—27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戚宝华//10—30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李艳//10-33教学设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设计/乌晓璐//10-35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海水制碱”课堂教学感悟/毕晓琳,卢巍//10-38 考试与习题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与理综卷(Ⅱ)化学试题的比较分析/杨辉祥//10—41有关燃料电池的化学试题/刘长军//10—44化学思维呆板性成因浅析/丁文楚//10—482006年最新STSE原创题诠释/陈世华,李方兵//10—51实验园地化学实验代用品研究集锦/赵宁,刘燕//10—54用CaCl2溶液区分NaHCO3和Na2CO3溶液的化学原理/王建臣//10-56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杨振煌//10—57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林为海//10-59现代教育技术三维化学结构动画制作教程/黄坤林,孙宇阳//10—63第11期卷首语出乎意料的人生三问/邱裕华//11—01课程与教材加强化学史教育,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加强化学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乔国才//11-04关于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思考/龚正元//11—07学科教研不同教学处理方式对高中生化学核心概念建构的影响/胡久华等//11—09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研究/陈元庆,嵇世宝//11-13思维导图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一章为例/梁晓康等//11-17教材内容疑难解析三例/廖旭杲//11—20教学设计与案例谈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陈基福等//11—22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肖丽华//11—27透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两贴近”理念的落实状况——初中化学“饮用水”一课的个案分析/王秀红,赵颖//11—30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化学材料课/林尚游//11—33考试与习题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选材及能力结构要素分析/王后雄//11—35基础·能力,整合·创新,传承·引领-—2007年粤琼鲁宁4省区高考化学试题评析/朱俊逴//11—43狠抓双基,培养能力—-2007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启示/金仲鸣//11—47例析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变换法/王星元//11—5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规律及常考题型例析/李晓峰//11—55实验园地关于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有关现象的探究/乔月东//11—57化学实验中试剂用量的控制/冯新平//11—59氯气制法的实验改进/贾俊起//11-61关于HNO3,NO2,NO性质实验的改进/韩云春//11—63第12期卷首语人生如画/沈岳明//12-01教改探索实施以理解为本的中学化学教学/辛本春,毕华林//12—04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邵守灿//12—07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特征与运行机制/郭资英,王后雄//12—10初中化学探究活动表现评价/罗永菊//12-12学科教研论化学科学经验的传递机制—-兼论化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功能/郑长龙,李艳梅//12—15化学变式教学与变式思维的培养/林世厚//12—19关于中学化学中硅酸的研究/陈久宽等//12—21易“错思”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几个概念性问题/孙富//1223化学复习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庞学飞//12—26教学设计让化学的“灵魂和生命"与学生的“灵魂和生命"共舞——依据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教材设计的一节课“铝”有感/叶长军//12—27寻找生活中的“碳”——化学活动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郑民//12—31化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举隅/顾莲英//12-33化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纠偏/田贵荣//12—35考试与习题谈中考纸笔测验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娄延果//12—37不但注重基础还要注重综合运用—-四省区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及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左香华,李双峰//12—402007年高考“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诠释/陈世华//12—43 关于运用烃基种类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思考/李现云//12—48实验园地乙炔制取及性质实验探究/朱华英//12—50一种简易制备过碳酸钠方法的探究/林肃洁,江一舟//12—52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李万华//12-54 化学实验探究科学猜想中的逻辑推理/王云华//12—57中外教育比较新南威尔士高中化学课程纲要评介/孙维昌,韩金根//12—60 索引//12—64。
【高中化学】名师解读江苏高考化学命题方向
【高中化学】名师解读江苏高考化学命题方向近几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体现了江苏卷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
难度方面从开始渐趋平稳,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作为理化类考生,很多考生称,和物理相比,化学想达到理想目标似乎更不容易。
那么,在最后的备考时间里,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备考效率,记者5月18日采访了宿迁市骨干教师、多年任教高三实验班、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沭阳高级中学刘成芹老师。
刘老师在回顾曾经的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对于江苏高考化学命题方向每种题型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建议。
选择题:仍将加大基础知识考查今年选择题仍将延续10+5的形式,题型14个定加一个变,即15个选择题,其中14个是固定考点,只有一题每年不一样。
刘老师称,14个定包括化学与STSE、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等知识点;一个变在近几年考查了能量图、电化学、能量变化与盖斯定律等。
其中,第1题从开始,由原来的化学与STSE缩小范围、考燃料电池的燃料、考有关水的性质。
这将是第1题的命题趋势。
刘老师说,实验基础连续两年以课本上的一个实验为基础设计,考了溶液的配制、则为实验室制氯气。
刘老师预测还会以课本上的某个实验为基础。
除此之外,刘老师称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这个题形式不能确定,但内容稳定于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变题今年则有可能考电化学。
所有基础知识必须再回顾、逐一排查。
刘老师称,尤其要注意书本的边角知识,比如《必修2》第102页的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合成可降解塑料:聚碳酸酯等。
另外教师应结合人教版教材给学生补充苏教版上没有的基础知识,从近几年高考来看,选择题中的某些选项就是人教版教材上的原话。
如高考第4题B选项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这个点在人教版《必修1》58页,而苏教版没有。
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对于非选择题题型,刘老师同样进行了回顾和预测。
第16题命题背景源于教材中的化学工业知识、以实际化工物质生产流程和环保知识为素材,信息量大、选材新颖、综合性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3-18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B -b /2011/02/175)。
作者简介:沈世红(1970-),男,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化学教研员,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与管理。
2012年10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Oct.,2012第25卷第10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Vol.25No.10从江苏高考中的“大方向”看化学教学中的“大问题”○沈世红(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1)摘要:结合江苏高考化学卷的实际,跳出机械应试的圈子,从更高的层面对高三化学教学进行了“顶层设计”。
由新课程推进的大尺度、新课程教学的大问题、新课程教学的大引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模式;顶层设计中图分类号:G 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2)10-0099-05目前,江苏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回顾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继续保持着稳中求变的结构风格,强化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力求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本质和“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改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化学总复习已不再是简单的化学学科教学技术的问题,也不是复习课教学手段的问题,而是复习理念的问题。
若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还是一味沿袭传统做法、因循守旧就不再能适应当前的高考形势,高效的化学复习必须做着“小事情”,想着“大问题”。
就高效复习的角度而言,高三化学总复习必须建构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线索、以活动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基本形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目前,不少高三化学教师把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具体而细微的“小事情”上,即:从高考试卷的研究和反思中理解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考前应如何指导等。
而对于化学课程发展问题、近几年各地命题规律问题、江苏高考命题对新课程教学的导向等“大问题”却几乎从不考虑,只顾埋头赶路,却不问路在何方?缺乏对高三化学总复习进行“顶层设计”的战略眼光,这必然导致学生在“题海”当中进行毫无意义的“苦学”,教师在“荒漠”中毫无方向的“行走”,高三化学总复习中教师必须考虑的大问题有: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的“大尺度”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是一标(课程标准)多本(人教、苏教、鲁科),高考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不对新课标下的化学新课程有准确了解,那么我们所理解的化学高考就无异于“盲人摸象”。
从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推进情况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进入新课程教学,新课程对高中化学教学和考试的导引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在课程理念方面,新课程倡导“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在课程设置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强调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一致性与差异性、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社会化与全面发展。
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程致力于突破学科本位的束缚,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把化学融入学生的生活、成长过程之中;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程强调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建立民主、平等、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课程倡导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1]。
只有基于对新课程的推进有了全面、清晰而准确的理解,才能站在一个相对理性的高度来实施高三化学总复习。
明了新课程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强调要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基于课标的复习是高三化学复习的“理想”,而基于考纲的化学复习只是没有生命力的简单“应对”。
在对新课程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成功已经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复习机制、一种复习智慧在发挥作用了。
就化学学科而言,同样的化学高考复习,同样的学生和教学环境,不同老师执掌高三教鞭,结果却会大相径庭,表面上看是老师对化学高考复习的看法和做法不同,其实关键是复习的观念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对高三复习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学生人生的高度。
学生高考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智慧和行动决定的。
具体而言,新课程要求老师能引导学生学习完整的化学科学知识:知道是什么(know what);知道为什么(know why);知道怎样做(技艺和能力,know how);知道是谁发现的(知道知识产权者和他的心智活动过程,know who)。
目前化学新课程的必修Ⅰ和必修Ⅱ,内容特别多、知识面特别宽,涉及整个高中理科学生三年要学的内容,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使得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要抓好高三化学总复习的实效性就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知识体系架构,正确认识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和地位,认识各模块的性质和特点,这才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化学复习有一点是必须坚持的:教者所站的角度要高于学者所学的角度,即教师对高三化学教学必须“俯视”,才能让学生“平视”。
高三化学总复习从课程角度而言,若一味依据课程标准,则感觉太粗,缺乏落脚点,但一味依据教材又有失偏颇。
只有把研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说明结合起来,以本为“例”而不是以本为“本”,才能抓准复习的核心。
近几年江苏省高考新课程化学试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1.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对新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2.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突出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
3.以化学实验为依托,落实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4.以课程改革为航标,体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新要求。
5.以测量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由新课程催生出的试题变革非常明显,近些年,江苏高考中流程设计分析题开始大量出现,这类题有很明显的优点:第一,能引导师生关注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感,提升参与决策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流程设计灵活,超越高中化学教学实际的内容可以不设置问题,减少对学生解题的妨碍;第三,流程情境的真实化使得设题时,可在小问题设置上采用开放或者半开放策略,促进思维的创新;第四,素材来源广泛,降低了猜题风险。
因此,高三化学总复习就其教学目的而言,既要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又要凸显课改理念,既要切合教学实际又要明了命题方向。
二、对新课程高三化学教学的“大问题”纵观江苏近三年高考化学试题,基本题型和题量保持相对稳定,但试卷结构却在不断地变化,由关注知识积累,转向关注学习能力、学习潜力;逐步淡化知识再认再现能力,而突出化学工艺流程图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强调了对化学知识的深层解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大量共存、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电化学和化学反应热效应、粒子浓度大小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物的性质和合成、基础物质制备、离子检验和除杂、实验数据的阅读和处理、图表信息的综合运用等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三年基本保持稳定。
具体如下:近三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试题内容双向细目对照表:题号题型2010年题型2011年题型2012年1化学与STSE化学与STSE化学与STSE2单项化学用语化学用语化学用语3选择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单项元素化合物性质单项离子共存414分元素化合物性质选择离子共存选择化学反应与能量(图像)5NA20分元素周期律周期表20分物质性质与应用6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基础实验操作与装置7基础实验及操作基础实验及操作元素化合物性质综合8化学原理分析NA NA9有机结构与性质元素化合物性质综合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10不定项基础实验及操作基本理论内容综合基本理论内容综合11选择题电化学有机结构与性质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质1228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不定项化学反应与能量不定项元素周期律周期表13元素周期律选择题物质制备与性质基础实验选择题实验设计与物质的性质14化学平衡20分离子浓度大小比较20分速率平衡知识及运用15物质制备与提纯综合实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16非选化工生产流程化工生产流程化工生产流程17择题无机理论题非选有机推断与合成非选有机推断与合成1878分信息理论与计算结合择题电化学与计算结合择题物质组成测定实验与原理、计算综合19有机推断与合成80分物质含量测定综合实验80分工业流程题与实验综合20化学计算化学反应与能量综合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综合21物质结构与性质或实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或实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或实验化学连续三年高考化学试卷的平稳性,至少体现以下三点:(一)注重基础,知能并重,立足考查主干双基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总体而言,对化学基础知识而言“聚焦性”比较好、对化学提高题而言“离散度”比较高,所考查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重点、热点内容,试题既立足双基,充分体现了高考化学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容易进入状态,也很好地考察了学生掌握“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情况,此外试卷还强化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选拔性,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双基为主、学以致用,引领课改”的命题思想。
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全面考查,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分值常常在50分以上,对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选考内容等的主干知识实行采点命题,涵盖知识体系中的绝大部分核心知识,这主要是由试卷的题量所决定的,因此考查的知识点不再强调覆盖面要全,而是随机性较大,任何一点都可能成为命题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全方位复习、不留死角,改变学生的侥幸心理。
试卷尤其重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基础作用,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不少试题贯穿着实验操作或是实验原理的分析,能从多角度考查学生必备的实验技能和应有的创新能力。
(二)结构优化,一题多点,有效考查多种能力高中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非常注重有效考查考生对理解化学科学、形成信息素养、学会实验探究、解决化学问题等的素养和能力,其中设置的综合性的化学问题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科学素养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