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虚实结合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
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就是一个虚
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
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
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 (2)已逝之景。
⑴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 县西南。回乐烽即当地烽火台。
⑵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 ⑶芦管:笛子。
课堂练习:
《夜上受降城闻笛》
1、一二两句诗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沙” 比作雪,“月色”比作霜,
2、形象生动地渲染出了边境之地的荒凉、空 寂。
3、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悲凉幽怨之情。
• 1、正面侧面
•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 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 是侧面描写。例如: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 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 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 是用侧面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典故抒情、借 物抒情、借史抒情等
• 情景的关系:触景生情、由景及情、寓情于景、 融情入景,景情交融等
比兴
• 阅读《诗经》开篇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
•
关雎(节选)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题:这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 答案: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雎鸠,是一种水
• 咏史怀古诗 题材诗歌经常用对比手法 咏诗怀古诗歌经常用对比手法,在古今对比中 突出历史的沧桑和王朝兴替的感慨。
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把豪门奢侈浪费与贫民窘困进行鲜明地 对比,突出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
课堂练习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反问
•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增强感染 力。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强调了不事权贵的心意,表现了诗人的傲气 和不屈,流露出对权贵的蔑视 。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 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夸张 • 作用:突出特征,强化情感,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极言愁思之深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极言时间之快、人生之短,表达浓厚的伤感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突出 了死亡之惨重,战争之残酷,并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绪。(借汉武帝指唐玄宗)
明的艺术效果
课堂练习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 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 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 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 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借代
课堂练习: 《八声甘州》 1. “是处红衰翠减”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 锦缎。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 蹬,用来挡泥土。
课堂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题” 《隋宫》
1.“九重谁省谏书函?”一句运用反问的手法, 2.强调了隋炀帝“乘兴南游”完全不顾臣子的
劝阻
3.表达了诗人对于他不顾百姓死活,荒淫误国 的贬斥之情,同时也寓含对当朝统治者的劝 戒之意。
反复
作用: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 3.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排比
• 作用:节奏鲜明、增强气势,加强文章的 感染力。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 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
二、诗歌中的语言
(一)语言风格 1、含蓄 2、平淡 3、绚丽 4、简洁明快 5、清新质朴 6、沉郁顿挫
(二)赏析炼字 (三)赏析诗眼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 (一)修辞手法
• (二)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渲染、比兴等。
• (三)表达方式 重点考查抒情手法。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
• 3、白描工笔
• 白描: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 渲染烘托。
• 工笔: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 墨的描绘。
•
田家
•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
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
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夯实》页1“写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2、动静结合
•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 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
• 下面这首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 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 首》)
• 答: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 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 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 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 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 乐将倍增其乐。
•
雨霖铃 柳永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 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 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 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分析一、二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然独自开放的姿态,
3、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梅花倔强风骨的 赞颂之情。
借代
• 以特征代本体:“绿肥红瘦” • 以具体代抽象:“无丝竹之乱耳” • 以部分代整体:“征帆去棹残阳里” • 作用: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
1、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等 2、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寒蝉、白云、捣
衣声等
3、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 黄叶、落花、沙鸥等
4、抒怀类: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 草木等
5、爱情类: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等 6、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
笛等
7、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等
• 6、远近结合
•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 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 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 处有人家”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 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 秋山近景。
——《南吕 一枝花》关汉卿 加强语气,强调指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耿直的秉性。
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巧妙。
• 5、视听结合
•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 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 的艺术效果。
•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 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 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 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
•
虞美人 李煜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 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 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共同之处。
都运用了对比反衬。《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 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 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 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对比反衬人事的变幻 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 8、细节描写
• 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能使环境
描写细致入微,能使诗歌的情趣富有生机。
• 例如
•
约客 赵师秀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借代(形象类) 对比、夸张、反问、反复、排比(强调类) 双关、设问、反语、用典(含蓄类) 互文 对偶
比拟
•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作用:将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情感特点,
使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 比拟,是
诗的重要修辞手法
• 诗人赋予物咏以物人的品性是言志的基础。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
课后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题” 《孤雁》颔联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 “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 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 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 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 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 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鸟,传说这种鸟儿雌雄形影不离。诗句借雎鸠一
声声的和鸣,引起男子无限情思,那位美丽女子, 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描写技巧
•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 体描绘和刻画。
• 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 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 (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 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步骤
1、指出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手法(效果、内容) 3、诗人感情
比喻
• 作用: • 1.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
为简洁。 •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 7、点面结合
•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写物,还写 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 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 “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 “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 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 括全面 。
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 2. 形象地突出了词人所见之处的美好事物竟
相衰败, 3. 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的愁苦之情。
对比
• 作用:鲜明地突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增强说服 力,感染力。
•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是否有主次 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 *思考角度: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强烈对比后的结果
一、诗歌中 人物形象
1、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送别友朋、思念故乡的形象 7、建功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儿女情长、思妇愁怨的形象 9、叱咤风云、英勇盖世的形象
诗歌中 景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