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交融提升高中语文课美感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5101343169a4517723a328.png)
浅谈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一些具备美感的文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名家作品。
在品味和赏析这些优美的文章中,学生仿佛游弋在优美的知识海洋中。
在这里,既能赏析诗人李白的名诗,也能体会司马迁的心情。
既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文章,又有国外大师的名作。
在高中语文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章,感受到各种丰富的思想和才情。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虽然有很多意境优美的文章,但是有些学生却对高中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
这是由于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不做考虑,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忙于记忆一些字词句,而对优美的文章没有时间去欣赏、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感觉就是机械记忆,没有美的体会。
人对美的事物和文字都能产生美的享受,能对这些事物产生兴趣。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章的意境来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在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这些具备优美意境的文章具备欣赏的动力,但实际上他们却对语文课缺乏兴趣,不懂得欣赏优美的文章。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生造成的。
在注重成绩的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文章的讲解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把文章按照段落来分析,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把完整优美的文章分割成一个个需要理解和记忆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体会不到文章的美。
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知识量使得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
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
”所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美感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想探索语文知识的内在动机。
一、让学生深入课文,融入到文章中来体会深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蕴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佳作,其中饱含了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在当时的感受。
教师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时,要让学生还原当时的情境,把自己当成文章的主人公来感受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技巧。
语文课程教学中美感教育论文
![语文课程教学中美感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51cc62a45177232f60a283.png)
试析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摘要:优秀作品都包含着对读者给予美感教育和美的熏陶。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运用课文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丰富联想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感教学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在语文教学中,同样渗透着对美的品味和追求。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感人的艺术性”所以说,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应该符合美学规律。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美感教育呢?一、借助课文,培养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世界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
课文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自然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联想丰富。
在教学中,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诱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而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
如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交代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讲述李公朴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述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感,领略其中爱与恨交织的悲痛心情,由此使学生产生对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在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刺刀面前仗义执言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钦佩。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不同形式的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语文教学中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
讲析文学作品,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因此,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能鉴赏美。
语文教育中的美感教育功用研讨的论文
![语文教育中的美感教育功用研讨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d3509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0.png)
语文教育中的美感教育功用研讨的论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有人过分地夸大语文教育教学的美育功能,急功近利,总是想通过上一节语文课,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能够很快地收到美育的`效果。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美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通过对同学心理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渐渐滋润,让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审美心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美育的渗透,就要持之以恒。
所以,语文课要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自然,由自然走向大宇宙……所以,在学好课内课文的同时,我引导同学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
在同学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我引导同学阅读了《红楼梦》;在同学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我引导他们阅读了《水浒传》;在学习了《雷雨》之后,我引导同学阅读了曹禺的《日出》;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之后,我引导他们阅读了《沈从文传》……同学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的阅读,不仅培育了阅读的习惯,积累了一些文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审美品尝提高了,他们的观赏力量提高了,他们的创作力量提高了。
并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他们得到了感情的熏陶和审美体验,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是美育的效果。
美育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充分自由,这表达在主体对美育的接受是自愿的,同时在接受的时候也会表达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说文学艺术的观赏是一种再制造,这都是每个个体在接受的时候,依据自己已有的水平,结合已有的背景,对文学文本进行了制造性的接受。
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因此,美育可以随时进行。
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美育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局限于某一文本、某一形式。
因此,在任何形式的语文教育教学中都可以渗透美育教学。
比方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仅仅把课文的讲解作为首要任务,我在平常的教学中,还引进了其它艺术形式来对同学进行美育教育。
比方,在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比过后,我都会组织同学去观看,让同学在视觉和听觉的感染下,到达感情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高中语文中的美育论文
![高中语文中的美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96135f6137ee06eef91837.png)
高中语文中的美育论文1.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原则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其美育教育同样具有一定原则,如交流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等"在交流性原则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沟通,营造一定审美环境与氛围,进而在交流之中感染学生,促进其主动去欣赏美感受美"在体验性原则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审美活动之中,进而才能在感情上与作者进行直接交流,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原则之中,则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审美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1.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为实现美育教育,通常会采取以下一些方法:一、营造审美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调整课堂环境和光线环境等,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进而才能促进审美教育的进行"例如在讲授5荷塘月色6一文时,通过带领学生欣赏荷花与荷塘的相关图片与文章,并配以相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丰富,进而促进学生融入这一氛围之中,对该文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激发审美情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体,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其预定教学效果"为实施美育,教师同样需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进而才能不断产生审美情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对美有真切认识"。
三、诱发产生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之中,只有使学生真正获得一定审美体验,其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进而对文章产生个人体会与思考,并在思考之中逐渐感受文字之美"同时,教师通过对文章之中/空白点0的扩展,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通过自我重构创造图像的过程之中,获得属于学生个人的审美体验"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不断利用教材之中的美育内容,构建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进而不断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审美能力有显著提升"1.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支持条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美育教育,同样需要一定支持条件,其主要是指对教师和学生等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不但需要有一定美育理念和审美意识,同时还需要由深厚的学养,先进的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其次,就学生而言,其需要不断建立主题意识,进而提升其对审美的认识程度;再次,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也应对美育教育予以重视,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综上所述,美育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占有积极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逐渐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语文与艺术的交融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
![语文与艺术的交融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https://img.taocdn.com/s3/m/cf3056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4.png)
语文与艺术的交融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语文和艺术是两门相互渗透的学科,它们之间并非割裂的关系,而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关系。
语文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教授,艺术也可以通过语文的表达来进行展示。
这种交融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美,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首先,语文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忆,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
而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通过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绘画展示等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演绎,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艺术的表达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习强调的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而艺术则强调对形式和表现方式的独立思考和创造。
通过将艺术与语文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进行写景,让学生通过艺术的表达来展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艺术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语文教学不仅仅注重对知识点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
而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可以通过色彩、音乐、形式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感受。
通过观看音乐会、欣赏绘画、阅读文学作品等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总而言之,语文与艺术的交融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
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教授语文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感动。
音乐在语文课堂中审美作用论文
![音乐在语文课堂中审美作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2ce73cf111f18583d05aa4.png)
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作用语文教材中那些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信息载体,是人类情感与美质的积淀;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倾诉,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阐释。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入“情”的过程。
一、设“情”入“境”,渲染审美氛围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同,中国民乐注重意境的描绘,讲究情感的渗透,往往在乐曲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并在旋律的舒扬中铺陈情感。
语文课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其情感和美质往往是内蕴的。
这样,在体味、鉴赏文学作品时,辅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乐曲,便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陶冶。
如在讲授《鼎湖山听泉》时,课前,我特意精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
上课时,在对乐曲的主题意境作概要的介绍后,我先播放一遍,让同学们熟悉一下乐曲的内容和旋律。
接着,在课堂上,再以《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选择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与学生一起反复诵读体会。
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其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感染了学生,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里,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同样,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为了表现大堰河凄苦的人生,我们特地播放了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乐曲那哀婉悲凉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渲染出了强烈的伤感氛围。
许多同学情动于衷,潸然泪下,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大堰河那种同情、感激、挚爱,以及对那个“可诅咒时代”的憎恶等丰富的感情,灵魂因而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表“情”达“意”,诱发审美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
音乐不仅能传递情感,而且能表现深刻的思想,它所表达的人文情感的内容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深层的审美审美体验,加深他们对文章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美感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探讨
![美感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0b2abe2ee06eff9aff8074c.png)
美感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探讨概要:世界是美的,我们的语文教材也是美的。
语文教学的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
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言、美行。
美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让他们感到生活的乐趣,最终塑造美的人格,陶冶美的性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品味,在美的空气中呼吸,在美的语文学习中徜徉,在美的世界里快乐成长。
导语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形式不拘一格。
教师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
它可以是一段趣味性浓的语言,可以是一段愉快轻松的音乐,可以是一幅景色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次生动的表演活动。
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只要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
例如:我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时,一开始这样提问:“同学们,飞机能在黑夜里安全地飞行,就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到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这段导语的设计,重点抓住飞机夜里的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的联系,挖掘教材特点,制造悬念,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心理学者认为:当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和兴奋的状态,大脑的思绪会很明晰,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运作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学习的愉悦美。
一、品味诵读体会情感美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采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注意轻、重、缓、慢。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感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dd0f61af1ffc4ffe47acea.png)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摘要: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美感的主旋律。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氛围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美感乐趣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氛围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为使这一教改新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谈如下几点:一、师生之间的合作充满美感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
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二、学习方式的表达充满美感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
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课堂中走向美的颠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课堂中走向美的颠峰](https://img.taocdn.com/s3/m/82c7c6cc89eb172ded63b7fd.png)
让语文教学成为美育的沃土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亿万斯年的演变中,美是人类最愉悦的享受,并为之痴迷、陶醉与传播。
语文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审美,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今天,更显得义不容辞。
的确,语文学科进行美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
每篇精选的范文,课后思考的延伸,课外训练的实践……,无不散发着美感的灵光。
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美感资源,让语文教学成为美育的沃土,将学生引入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这一放飞理想的天堂,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理想的人生境界,这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天职。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
纵观人间万象,事物千差万别,然而,美的划分莫外乎壮美和优美两大类:所谓壮美,又叫阳刚之美,它是审美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丰富的物质力量和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所谓优美,又叫阴柔之美,其审美对象常以细微、光滑和柔美的特征,让人在安闲、祥和的氛围之中得到一种识水顺情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帮助学生领略课文中壮美和优美的多重侧面。
但是我们的选择应是慎重的、有代表性的、有目的性的,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壮美,即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以报国为己任的的豪情美,是“让给丑恶来开垦”的死水的悲剧美,是“自由奔放的大海”的雄伟美,是“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的深沉美,是“我有一个梦想”的使命美,而不仅仅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滕王阁前的飘渺和阿房宫的纷奢。
我们所欣赏的优美,应是月下荷塘轻淡飘渺的清新美,是康桥飘逸脱俗的诗意美,和长亭送别的婉约美,而不仅仅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故都清秋的肃静和“丁香样姑娘”的愁怨。
无数教学经验实践证明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着手:1、充分认识感知语言的整合具象。
人们对艺术形象的感知:第一步是感知语言。
朗读是感知语言的前提。
初读知大意,吟读定基调,激情朗读进入具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对阅读对象产生积极的审美关注,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反复观赏朗读,才能迅速突破语言形式感知具象——即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以画面的形式浮现在阅读者的脑海中。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233712b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9.png)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摘要】乐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乐感文化对审美教育的影响,探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着重阐述乐感文化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乐感文化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结合以上内容,总结乐感文化传统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乐感文化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乐感文化、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建构、影响、内容、融合、实践案例、启示、展望、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审美追求上也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趋势。
乐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价值,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高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学科,在乐感文化的传统下如何构建审美教育体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感文化,以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传承和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乐感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和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如何将乐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审美体验,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和实践探讨,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促进其审美情感的培养,提升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乐感文化对审美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通过研究乐感文化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内容和乐感文化与审美教育的融合,旨在揭示乐感文化传统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提升学生审美修养、培养优秀文化传承者提供理论支持。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4d1375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b.png)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乐感文化是指人们对音乐和节奏的自然敏感和感知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感文化一直被看作是审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乐感文化的传统也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和意义。
乐感文化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还需要学习诗词鉴赏、古文阅读等内容。
而乐感文化的传统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和文学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古代文人常常会把自己的诗作配上音乐,或者把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融入到自己的诗词之中。
乐感文化在审美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韵律和情感。
乐感文化的传统也对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审美教育中,音乐和语文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音乐和诗词配搭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音乐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引入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元素,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韵律和情感。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的韵律和情感。
乐感文化传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也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培养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感文化不仅是一种感知能力,更是一种审美修养。
通过音乐和诗词的结合,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情感和美好。
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和文学作品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让他们在音乐和文学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学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5d48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6.png)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学摘要: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形象思维能力,缺少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容易从文学作品中察觉出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情感,从而能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更要将德育、美育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美感教学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人对事物所持有的体验或者态度即为情感,情感既是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又是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合理科学的运用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拓展智力、发展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具有包含体裁全面、题材搭配合理、文质优美、格调清新等特点,构成了一个无比绚丽、多彩多姿的华美世界。
高中语文教材中处处充满了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高中生应该能够感受到其中处处洋溢着美感的情调。
我们的一线教师必须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发挥出语文教材的美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引导学生分析深入,促进学生产生共鸣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内容篇目,均为作者情之所至之时所做,内中均包含了作者深厚、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为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与结晶。
文章当中蕴含的喷薄而出的丰厚情感,塑造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深入浅出、思维缜密的分析论断,无不体现出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意境。
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
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与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与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https://img.taocdn.com/s3/m/8102b54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11.png)
语文与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和音乐是两门艺术的学科,它们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和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语文和音乐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语文作为文字的表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朗读诗歌、阅读散文等形式,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和情感。
这种感受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上的作文训练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音符的组合和节奏的运用,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乐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唱歌、演奏乐器等形式,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
音乐的美感和情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还可以学习到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为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奠定了基础。
语文和音乐的结合,不仅在审美情趣培养上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使学生在文化素养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通过学习语文和音乐,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学生们能够欣赏诗词、歌曲等文艺作品,通过解读和演绎,感受其中的深意和美感。
这种全面的文化素养培养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了重要的支撑。
此外,语文和音乐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们可以通过写作、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样地,音乐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创作音符和演奏乐器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通过这样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
总之,语文和音乐作为两门重要的艺术学科,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
同时,语文和音乐的结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审美情趣培养上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生通过语文和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浅谈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f20a31e90c69ec3d5bb75bd.png)
ʻ 语文教学与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浅谈高中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周华贵
摘㊀要: 在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 , 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 个 难 点 . 文 章 以 此 为 探 讨 的 对 象 , 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语文教学的 现状 , 然后简单地介绍了语文的教学与美感相结合 , 提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美的感悟 ,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关键词 : 高中语文 ; 美感 ; 教学 很多文章本身 就 具 有 非 常 美 好 的 ㊀㊀ 在现行的高中教材中 , 美感 , 给人以一种 美 的 享 受 . 在 众 多 语 文 教 材 中 , 很多都属 于大师作品 . 在对大师作品进行讲解 品 读 的 时 候 , 会给学生 一种非常美的享受 , 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 之 中 增 加 对 美 的 感 悟, 提升对美的把 握 . 在 高 中 语 文 学 习 的 时 候 , 既可以学习 到毛主席过雪山的豪壮胸襟 , 也可以感受 到 史 学 家 司 马 迁 的 千古绝唱 ; 既可以领 会 到 中 华 五 千 年 的 灿 烂 文 化 , 也可以领 会到国外悠久的文 明 佳 作 ; 学 生 在 学 习 的 时 候, 可以学习到 人类不同时期的佳 作 , 感 受 不 同 时 期 人 们 的 生 活 情 感, 这些 文章都可以很好地给学生美学的感受 ,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 情操 . 语文课本给学生学习美的机会 , 但是学生往往对这种 机会不感兴趣 , 对于语文的学习甚至 会 出 现 抵 触 的 态 度 . 出 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是实行应 试 教 育 的 教 育 机 制 ,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是教学生如何考 出 更 高 的 分 数 , 而没 有告知学生如何学 习 文 章 的 优 美 情 感 . 在 应 试 的 教 育 体 制 下, 学生的绝大部分 的 精 力 都 是 在 机 械 记 忆 文 章 , 而对于文 章的美感学习非常缺乏 . 在遇到优美 的 文 章 的 时 候 , 人们都 会发自内心地感受美好的文字 , 例如在曹 操 的 « 观沧海» 一文 中, 我们可以从诗文中感受一代枭雄 的 广 阔 胸 襟 . 针 对 在 实 际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现状 , 教师应当减少 教 学 生 机 械 记 忆 的 教学 , 增加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 ,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一 ㊁让学生体会课本深意 在语 文 课 本 中, 课 本 中 的 文 字 都 是 作 者 思 想 的 体 现, 带 有作者独到的见解 , 饱含作者当时的 情 感 . 教 师 在 讲 授 课 文 的时候 , 应当重现作 者 当 时 的 客 观 环 境 , 使学生可以身临其 境地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 , 并将自己作为 主 人 翁 去 看 待 课 文 中所描述的事情 , 用心 去 体 会 作 者 的 想 法, 从而体验到作者 文章中的美 . 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时候 会 感 受 到 语 言 的 美 丽 , 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美丽的语言运用 到 自 身 的 写 作 之 中 , 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 例 如 在 学 习 « 面 朝 大 海 ㊀ 春 暖 花 开» 一文中 , 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读 , 感受 到 远 离 都 市 喧 嚣 , 呼吸 田园空气的美妙 . 在对课文进行深入 讲 解 之 后 , 学生的感情 与海子的感情相互融合 , 使学生可以感受 到 当 时 海 子 复 杂 的 心理状况 对世俗生活既向往 , 而又不 想 沦 为 一 个 世 俗 的 人的复杂心情 .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 地 理 解 文 章 , 教师也有 必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 首先 , 教师 要 对 文 章 的 美 进 行 深 刻把握 , 用专业的素质引导学生体验 文 章 的 美 . 在 引 导 学 生 对美进行理解之后 , 让 学 生 自 读, 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的魅 力, 并将这种魅力运用到自身的写作 中 去 . 同 时 学 生 在 学 会 了发现美之后 , 还可 以 将 发 现 的 美 进 行 融 合 消 化 , 创造出自 身的美 , 将优美词句 运 用 于 自 身 的 作 文 写 作 之 中 , 提升自身 的能力 . 二 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式美 作者用文 字 记 录 自 己 的 生 活 , 其中不乏自身的独到见 解 . 在具体写作的 时 候 , 作 者 将 自 己 的 感 情 融 合, 并将这种 融合体现在字里行间之中 , 使得文章 达 到 和 谐 之 美 . 学 习 这 一点不仅有利于分 析 文 章 , 也 有 利 于 写 文 章, 还有利于感受 文章的美 . 例如 , 在学 习 « 荷 花 淀» 一 文 中, 学生通过品读文 章, 可以了解到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 故 事 , 感受一群机智㊁ 勇 敢的妇女保家卫国的伟大形象 . 通过 对 这 篇 文 章 的 学 习 , 学 生可以树立爱国的高尚美德 , 增加对 于 自 己 家 乡 的 情 感 . 在 本文的写作过程中 , 全文布局严谨 , 逻辑清晰, 给人一种和谐 统一的美感 . 三 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 中 的 作 品 都 是 上 乘 作 品 , 都是作者的精华之 作 . 在作者的文章中 , 我们可以阅读 出 心 旷 神 怡 的 美 感 . 教 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 应当把主要的教学 经 历 放 在 分 析 情 字上 , 通过自身对于 文 章 中 的 人 物 情 感 进 行 剖 析 , 使学生感 悟到文中人物之美 , 并 联 想 到 文 中 的 主 题 思 想, 切身感受作 者爱恨交织的情感 . 在这种教学方法 指 导 之 下 , 学生可以准 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 在 « 百合花 » 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通 读 全 文 , 在 此 基 础 上, 可以让学生观察 文中的只言片语 , 通过 细 微 处 感 受 作 者 的 思 想, 使得学生感 受到纯真的情感 . 在细节的分析中 , 可以重点分析通讯员的 破陋的衣服等细节 , 感受通讯员纯洁 的 心 灵 . 通 过 对 护 送 员 细致的描写 ,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最纯真的人性美 . 四 ㊁引导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在文 学 作 品 中, 体 验 文 学 之 美 并 不 是 唾 手 可 得 的, 不是 水中的月亮 , 可以 伸 手 触 摸 , 不 是 夏 日 小 虫, 可 以 抬 头 观 望. 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需要具有良 好 的 审 美 情 操 , 在教 学的时候 , 教师应当 有 意 识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 情 操 , 使得学 生可以掌握审美的要素 . 例如在讲授 « 荷塘月色» 一文中, 我 们可以利用文章中优美的月光以及荷叶 的 形 象 , 启迪学生对 于美的感受 . 例如 , 文 中 提 到 出 水 的 叶 子, 就像婷婷的舞女 的裙 , 我们可 以 引 导 学 生 联 想 到 生 活 中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的 荷 叶, 再联想到芭蕾舞 中 翩 翩 起 舞 的 女 演 员 , 从而体会到荷塘 月色中优美的荷叶 . 根据 上 文 的 阐 述, 教 师 在 教 学 的 时 候, 可以将美感教学 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 增强学生的审 美 能 力 . 通 过 这 种 教 学 方法 , 可以显著提升 学 生 对 文 章 的 把 控 能 力 , 使得学生的审 美技巧得到有效的提升 , 使得学生可以自 觉 地 发 现 生 活 中 的 美, 达到教学的目的 . 参考文献 : [ ] 卢向阳 .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 1 ] ( ) 应用 [ 素质教育 , J . 2 0 1 2, 8 . [ ] 索桂芳 , 高翠任 . 新课程 体 系 下 高 中 语 文 探 究 式 教 学 2 ] ( ) 模式的实验研究 [ 石家庄学院学报 , J . 2 0 0 6, 5 . [ ] ] 郑宇 . 论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 学 中 的 应 用 [ 小 3 J . ( ) 学科学教师论坛 , 2 0 1 2, 8 . ( ) 攀枝花市七中教育集团 , 四川 ㊀ 攀枝花 ㊀6 1 7 0 0 0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e972f43169a4517623a390.png)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概要:语文教学能够借着其感性的形象体系的媒介以及感情特征,进而有效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以及发现美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当然,本文写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只是作出一种尝试,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它的方式,比如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一些语文方面的历史,或者带学生了解一些国外的语文发展背景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方面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多元化的教学也不至于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是基于此的一种相辅相成的性质体现,赋予了语文学科独特的工具性,既可以交际又可以沟通。
通常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统一,使得语文课程从人文以及审美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
但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审美体验,既是熏陶感染,又是潜移默化,同样是润物无声。
但也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解说呼吁这边唱,那边和,經过一番热闹之后我们依然一眼茫然。
比如,语文词汇赋予我们的应该是纯天然的美感,应该是一种享受,但是现代教育中更多的学生已经逐渐由一些词汇衍生出了各种歧义性质的语文,比如,有些学生运用一些很美的语言词汇给自己爱慕的学生“告白”,这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凌驾于生活学习甚至于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的目的,了解和掌握一切知识都必须从语言文字着手,这就足以说明了一个道理:语文学不好,又该怎么样学习其他的知识,还想浏览大千世界?无非纸上谈兵,甚至夸夸其谈,此为最基本的语言理论。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语言,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当然,该学科也包含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
语言文字又能够通过学习来获得,但是究竟语言文字应该如何应用,这个方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仅仅依靠课堂内容是无法将其传授给学生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特别重视关于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教学,同时也要运用一种非理性的体验方式来解读汉语言文字,同时运用人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思考,凭借个人的感受去拥护多元的汉语学习精神。
浅谈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
![浅谈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https://img.taocdn.com/s3/m/71fdcb2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d.png)
浅谈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但是,高中文言文课程却是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枯燥性,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那么,如何使高中文言文课堂变得有趣味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让言文结合情趣盎然。
一、情境教学,轻松愉悦地学习高中文言文是一门需要通过大量记忆与阅读的科目,因而在学习这门科目时不少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但是,人类天生喜好情境化学习,也就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加轻松和愉快。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授和掌握。
在文言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可以安排一些情境,如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一些相应的背景知识,然后对于一些重要的词句必须给予深入解释,而其他的则可以进行模拟演练。
同时,也可以安排一些实际场景来进行模拟,如让学生去想象自己在明朝时期的经历,为了生存需要如何学习文言文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的更轻松,也能提高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文化交流,破解课堂沉闷在现代教学中,文化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多元化的思考和学习。
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课堂的破解,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这门语言。
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语言交流等等。
在小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讨论文言文中某一部分的精髓,发掘其中的含义和寄托。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元文本的创编来进行文化交流。
通过多元文本的创作,可以可以让学生发挥其创造力,引导他们挖掘细节,从文化历史和语言中找到共同点等等。
这样不仅可以使高中文言文学习变得有趣味,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三、语文活动,互动体验文化之美语文活动来自于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乐趣中体验文化之美,同时获得知识的感受和愉悦。
浅谈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
![浅谈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https://img.taocdn.com/s3/m/d7817e6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4.png)
浅谈言文结合情趣盎然-如何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味高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文言文,这是对古代文字和思想的一次深入了解。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复杂性和古代背景的陌生性,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程并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让高中文言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们将会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文言文,并愿意参与其中。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思路,来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使之更加活泼有趣。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言文结合情趣的方式来使文言文课堂更有趣味。
即便是古代的文字,同样有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戏剧性的张力。
可以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情感表达,比如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景物的美感等等,使学生对古代文字产生情感共鸣,并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例如,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文言文篇章,让学生们将其改编为小剧本,并上演出来,以此来展示人物情感冲突和情节发展。
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有趣。
很多学生对古代故事和人物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对其故事情节也很难产生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现代角度对古代故事进行解读。
以《红楼梦》为例,我们可以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其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样的方式既能使学生更加贴近古代故事,又能促使他们思考和拓展想象力。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使文言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展示古代文化和背景知识,让学生们对古代的社会、风俗等有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可以使用音频和视频来重点展示文言文中的词语发音和语法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要素。
这样的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来使文言文课堂更加有趣味。
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文言文听写大挑战、文言文谁是卧底等,让学生们在竞赛和合作中体验到文言文的乐趣。
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融入美的教育-美育论文范文
![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融入美的教育-美育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4f3cc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5.png)
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融入美的教育-美育论文范文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融入美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对美的追求是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部充溢着美的精装本,无处不含美的要素,它需要教师像成功的电影导演那样,挖掘课堂之美,并使学生主动参与,产生共鸣,让语文课堂教学插上美的翅膀,飞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一、展现美的形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青少年对美的热爱尤为强烈。
教师仪表应大方得体,服饰打扮要整洁、典雅、美观;举止风度应优雅、有礼、大方,通过这些来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又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审美客体”,通过自己的形象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教师不但要有外在美,更要有内在美。
教师的内在美,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品格、情操、才学、气质等方面,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心灵美的教师有着美的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用博爱之心关心每个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教师心灵净化、视野开阔、生活充实、充满活力,它一旦融化于教师不同的个性中,就会形成教师独具人格魅力之美。
二、创设美的课堂情境身处美的课堂情境,学生们可以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徜徉美的艺术世界、漫步在美的语言中、激荡在美的情感里,被美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印象,甚至对所学的内容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积极思维,变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动的“我要学”“我来探索来发现”,真正还学习以本来的面目,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造和谐美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极其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长期建立的师生互信、互助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在教师带着一颗博爱之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基础之上,而产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c40cc5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e.png)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乐感文化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感文化是一种对于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体验,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在审美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乐感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构建乐感文化传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乐感文化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
乐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时,产生一种愉悦、陶醉、舒畅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滋养和升华。
3.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乐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情感、道德等多种素养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可能性。
乐感文化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构建乐感文化传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1. 优化课程设置。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应该加入更多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欣赏和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感知和体验美的力量。
在课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乐感文化。
2.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应该不仅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和专业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时得到启发和陶冶。
3. 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更多领域的触角,为学生的审美情感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以上方法和途径,才能够构建乐感文化传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现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乐交融提升高中语文课的美感
自古以来音乐和文学就是相互辅助相互映衬的,他们就像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融于一体。
从《诗经》到唐诗再到元曲,无一不可吟唱。
音乐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情感,反过来也影响着人。
激动昂扬的乐曲使人精神振奋、低沉的哀乐使人黯然神伤,在烦躁时,一支轻柔的小夜曲能让我们平静下来;快乐时,欢快的音乐会让我们更愉悦。
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是人类感情的凝聚。
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也发挥着它无限的魅力。
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
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恰当的运用音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营造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人的情感随着情境发生变化,所以课堂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收效果。
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教师极大的激情,学生也能觉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常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
例如在《琵琶行》中,上课之前可以给同学们放一段琵琶曲。
从音乐中,体悟白居易这个大家在描写音乐时的大手笔,特别是其中几句诗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理解美。
也可以播放古筝名曲《高山
流水》一段,了解“摔琴谢知音”的历史佳话。
从而引入白居易和琵琶女这对因音乐而结为知音的话题,从而引出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举两得。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由音乐营造的生动和谐的氛围可以使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在不知不觉中,把握诗歌的重点,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磁带,让同学们在感受优美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荷塘的动态美;《鸿门宴》一课的讲授则可以通过《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的欣赏让学生看到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此外,古代诗词的学习,音乐更是不可小看。
比如在学习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唱《虞美人》、《一剪梅》、《明月几时有》等。
不仅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也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产生相应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借用音乐环境,扩大学生想象空间
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课堂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而音乐这个媒介正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以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上沈从文的《边城》这篇文章时,为了体会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引入黄磊的《等等等等…》,随着音乐节奏的高低起伏,或舒缓,或轻快,或高亢,或低沉,让学生闭眼暇思,既了解了课文,感受了语言的魅力,也理解了主人公的命运.
又如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让学生体味一下词的豪放和苍凉,就放了《三国演义》片头曲,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旋律响了起来,可想而知学生所受到感染有多深,效果特别好。
课堂中,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的实际,有些内容很难深入理解内涵,用一些音乐来启迪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他们的理性思考。
如上《雷雨》时,放了电影版的《雷雨》,优秀的演员可以使作品更优秀,具有生动的形象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当看到鲁侍萍撕支票时的骨气与尊严,学生认识到了鲁侍萍对命运的抗争和善良正直的个性,也深刻理解到鲁侍萍备受欺凌的社会悲剧。
三、巧用音乐收尾,拨动学生心灵之弦
文学就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就是音符化的文学。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学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头开得好,能调动学生情绪的高涨,能为课堂增色。
此外,课堂的结尾也很重要。
好的结尾能让课堂再起波澜,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界,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学生在下课之后回顾起来,还能有深刻的印象。
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先播放一点充满柔情的音乐,同时补充一些相关的文章,如《血色母爱》,让同学感受一下母爱。
整堂课都笼罩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老师趁机让同学们写写我的母亲,并让同学们起来读自己的母亲,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
当感动的泪水流下来的时候,让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缓缓响起,音乐在教室里回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样一个充满深情的音乐感染下,谁的心灵之弦不会被拨动呢?那一句句歌词触动着每个人的心。
学生的脸上能清晰的展示出他们内心的激动与歉疚,甚至可以看到有人的眼睛里已经噙满了泪水。
可想而知他们的心里此时已经是心潮澎湃,整个课程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
从这一课的学习,让我体味到音乐那巨大的煽情魅力。
寓教于乐,使学生爱学、会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中,获得了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识道理、语言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让音乐融入语文课堂,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品佳作,文章的字里行间与结构安排及意境渲染都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寄托乐作者深深的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匠心独运的安排,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将老师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灵魂深处与作者的情怀融为一体,从而为情商教育的展开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