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案41宋明理学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案41 宋明理学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案41 宋明理学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案41 宋明理学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41讲宋明理学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2018·山东滨州调研)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表明导学号 99522890( D )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解析] 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找到的良知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王阳明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但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但王阳明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可知王阳明的思想有利于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2. (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在这里朱熹主张错误!( C )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解析] 材料中并未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说明仁义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后天养成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
而害已随之”说明天理与义利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正确;朱熹并未说明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故D项错误.
3。
(2018·广西钦州一模)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错误!( B )
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
[解析] 根据题目中“剥落心蔽”、“发明本心”得出:陆九渊,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的“发明本心”,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陆九渊反对什么,仅限于提到其主张什么,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故D项错误。
4。
(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错误!( A )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
[解析]根据材料“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可知,二程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主张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瑕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天命观,故D项错误。
5. (2018·山东、湖北调研)汉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宫廷音乐盛行.从宋朝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这反映宋代错误!( C )A.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B.市民成为社会主流阶层
C.统治者重人伦轻礼乐D.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专制皇权是在不断强化而非削弱,故A项错误;仅仅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对比并不能说明市民已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这属于明显的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形成与不断成熟,人伦日益取代礼乐成为统治者所最为关注的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民间音乐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6. (2018·广东深圳调研) 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
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
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错误!( B )
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
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
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解析] 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因为“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因此唐朝政府“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各类学校统编教材,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错误。
7. (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错误! ( A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解析] 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佛、道与儒学的融合,而非挑战儒学,故B项错误;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不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没有体现出“合归儒”,故D项错误.
8. (2018·广东肇庆一模)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
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99522897( B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得出理学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故C 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0分)
9.(2017·江苏连云港、徐州、宿迁模拟)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错误!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
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他所强调的不是从
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
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6分)
[答案] (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
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王道"“君舟民水”等。
(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3) 途径: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相结合。
说明: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逐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材料“着重论证君臣父子……之不可移位……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进行概括。
(3)第一小问,“途径”从材料直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地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