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1节(2)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0-2021生物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

2020-2021生物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1节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

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1.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感知生命的神奇。

2.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发,体会“假说-演绎法",并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探究分析。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二、分离定律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2.分离定律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4.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提示] 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当二者相符时,假说就是正确的,不相符时,还需对假说进行修正,再进一步进行实验检验。

2.√3。

√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及分离定律1.彩球组合为Dd所代表的配子结合方式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相同.因为D(雄)+d(雌)→Dd,D(雌)+d(雄)→Dd。

2.孟德尔是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各指什么?提示:(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中为什么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

新教材苏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新教材苏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NO.1 必备知识·聚焦概念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 1.生物电现象 人体内的活细胞或组织都存在复杂的电__活_动___,被称为生物电现 象。生物电是由细胞质膜两侧的电__位_差___或电__位_差_的__变_化_____引起的。
2.动作电位的产生 (1)刺激:生理学中,将能引起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__动_状_态____ 发生变化的任何内__外_环_境__变_化_____因子都称为刺激,刺激包括机__械__刺激、 _化_学__刺激、温__度__刺激和电__刺激等。 (2) 静 息 电 位 : 当 细 胞 未 受 刺 激 时 , 细 胞 质 膜 内 外 两 侧 存 在 _外_正_内_负____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
三、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通常以化学信号传递 1.突触小体和突触 (1)突触小体:神经细胞的轴__突_末_鞘____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 膨大成球状。 (2)突触:突触由突__触_前_膜____、突触间隙与突__触_后_膜____组成。
2.传递过程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_突_触_小_泡____向突 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_神_经_递_质____→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 触后膜的_受_体__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__体__结合→突触后膜 上的离__子_通_道____发生变化,引发_电_位__变化→神经递质被_降_解_或_回__收____。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
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 ( )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4.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1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一、分类的方法1、单一分类法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 2、O 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被分类的物质物质类型分类标准3、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依据(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2)物质分类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物质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对物质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理解氧化物的本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物质分类实验。

3. 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对高中化学必修内容中涉及的物质的分类、理解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以及电解质的相关概念等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展,进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物质分类思想和方法,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硫酸、氢氧化钠、二氧化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类方法。

2. 物质分类方法:通过讲解并举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如根据组成、性质、用途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3. 酸、碱、盐和氧化物:通过讲解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定义、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这些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通过一些典型反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在物质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如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反应类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5.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1章第1节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新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1章第1节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新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教学内容1. 纬线和纬度:纬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极的两条半圆,纬度是南、北极之间,沿着纬线,从赤道向北、向南到北极、南极的度量。

2. 经线和经度: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东西两极的半圆,经度是沿着经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到180度的度量。

3. 利用经纬网定位:通过经纬网,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纬线、纬度的概念,掌握经线、经度的定义,了解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经纬网进行定位,能够通过观察地图上的经纬线判断地点的位置,能够根据经纬度计算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经纬网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空间概念的理解。

4. 策略目标: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

5.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经纬网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

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描述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

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地图,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基本元素,如国界、首都、主要城市等。

这些知识为学习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地图和地球的相关知识。

他们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对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充满好奇。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1节《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1节《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2)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3)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4)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

(5)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含义,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区分我国经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能力,分析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地位和作用,通过我国几十年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逐步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固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比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的区别和联系,会区分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一)引入新课第一课我们要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接受各种各样的服务。

这些产品和服务是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生产和提供的。

劳动者从事生产、提供服务都是在基本经济制度下进行的。

基本经济制度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他。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板书)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大意。

(3)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阐述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班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高一生物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规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学习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三.学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豌豆是____________植物,而且是____________受粉,保证了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实验结果可靠。

(2)豌豆品种之间形状差别显著。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____________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____________。

2.补充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 高茎_________矮茎↓__ ________↓__F2 ________ ________比例:________ :________3.孟德尔假设的主要内容是:(1)性状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每个因子都是独立存在并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____________,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____________,用小写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的。

体細胞中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___________,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叫做___________。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____,分别进入_________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___的。

4.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____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_________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1节辽阔的疆域(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1节辽阔的疆域(第2课时)教案

辽阔的疆域(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目标】1.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2.知道我国陆上疆界及大陆海岸线的长度认识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通过估算我国领土最北端和最南端纬度相差的度数及领土最东端和最西端经度的度数来认识我国是陆地大国。

4.通过描图、填图能在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的海洋和主要的岛屿。

初步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看图复习导入新课导入:看图复习地球的位置。

引出中国的疆域四至的位置和邻国的位置。

学生看图复习中国的位置通过复习中国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读图与量算1.展示下图2.看上图总结:(四至点)北-头上顶着漠河县南-脚踩曾母暗沙岛东-嘴喝两江汇合水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3.教师巡视4.总结:通过计算我们游一游,逛一逛:一、沿着边界线,你能游览到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分别在哪?你能发现东西经度差南北纬度差是多少,以及东西两端、南北两端的实际距离分别是多少千米?二、沿着陆上国界线,按逆时针方向,你共游览了哪些国家?三、沿着海岸线我们乘坐轮船由北往南旅行,你会途经哪些海域,看到哪些岛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读1.3《中国疆域及其四至》1.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量算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加深对我国国土之“大”的印象,从而激体感知国土辽阔知道,我国无论是东西横向距离还是南北纵向距离,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土面积是非常辽阔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第1章 第1节 一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章 第1节 一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减数割裂的过程,理解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掌握精子和卵子数目减少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减数割裂在生物繁殖中的重要性,理解生命的奇异,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描述减数割裂的过程,理解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精子和卵子数目减少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展示。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减数割裂的过程和意义,以及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干系。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起首,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图片和视频来引入减数割裂的观点,让学生对减数割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我也会介绍一些减数割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减数割裂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模型、挂图等教具,结合生动的语言和板书,详细讲解减数割裂的过程。

我会重点强调减数割裂期间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让学生理解减数割裂是生物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减半的重要原因。

3. 探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数割裂的过程,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例如,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割裂的切片,让学生比较有丝割裂和减数割裂的区别。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减数割裂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在学生了解了减数割裂的过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问题包括:减数割裂对于生物进化的意义是什么?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干系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减数割裂的重要性。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与焓变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与焓变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与焓变[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形成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理解焓变的含义、表示方法。

2.模型认知:建立从定性到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思维模型,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意义。

一、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1.内能2.用内能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若U(反应产物)>U(反应物),反应吸收能量;若U(反应产物)<U(反应物),反应释放能量。

(2)内能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化学反应体系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两种形式是热和功。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内能的变化等于反应热和功的加和,即:ΔU=Q+W。

如反应前后体系体积不变且没有做电功等其他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化学反应前后体系内能的变化,用公式表示:ΔU=Q。

(3)内能变化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如果反应后体系的内能是增加的,则Q>0,反应吸热。

如果反应后体系的内能是减少的,则Q<0,反应放热。

(1)化学反应体系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形式只有热能()(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内能变化等于反应热和功的加和,即ΔU=Q+W()(3)内能绝对值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测定得知()(4)化学反应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就是反应热()答案(1)×(2)√(3)×(4)×在恒温恒容的密闭体系中,H2(g)与I2(g)反应生成HI(g),该反应体系的内能变化如图所示(没做电功等),解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体系的ΔU______(填“>”“<”或“=”,下同)0。

(2)W______0。

(3)该反应体系的反应热Q=________。

(4)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反应物的总能量比反应产物的总能量高13 kJ②破坏反应物中化学键所需的能量低于形成反应产物中化学键释放的能量③反应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比反应产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高④该反应不需要提供能量就能发生反应⑤反应开始前体系的内能等于反应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答案(1)<(2)=(3)-13 kJ(4)①②③二、化学反应的焓变1.焓与反应焓变(1)焓(2)反应焓变2.反应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1)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反应焓。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含2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含2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要求学生运用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地球在银河系、太阳系中的位置,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主要原因。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在宇宙中】1.地理学研究涉及多种尺度,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尺度属性,而且不同尺度相互联系。

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天体系统的概念,而是从银河系和太阳系这两个尺度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材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示意”体现了不同天体系统的层级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教材图1.1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模拟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中将八颗行星画在太阳的同一侧,可方便学生直观看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一是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二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本身的物理属性(地球的体积、质量等),对地球上形成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至关重要,也正是如此,地球成为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说它普通,因为无论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自转和公转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说它特殊,因为地球上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所知,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4.“活动”的主题是“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主要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的不同之处,重点落在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上,旨在加强学生保护好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播放科幻电影中有关外星人攻打地球的影视片段。

【过渡】视频中我们看到外星人正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一旦找到并到达地球,他们可能对地球进行侵占。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1章地球和地图 第1节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1章地球和地图 第1节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初步认识了地球仪,本节课要求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深化,继续学习和认识经纬度和经纬网。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经纬度的实践应用即经纬网定位。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基础。

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经纬网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经纬线的特征、经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判读;利用经纬网定位。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仪,知道了地球仪的五要素(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举手发言)。

这节课,我们具体认识一下地球仪上的这些点和线。

二、探究新知(一)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1.活动探究: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经纬线的特点。

(1)各小组拿出一个简易地球仪,教师解释纬线、经线的含义和特点,学生阅读教材P6-7的内容并进行理解,将纬线、经线绘制在地球仪上。

(2)小组展示绘制好经纬线的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比较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区分经纬线。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观点和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学会通过物质分类进行物质的互相转化干系分析。

3. 培养化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学会分析物质的互相转化干系。

2. 教学难点:复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干系分析,需要结合化学反应进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物质的图片和示例。

2. 准备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常见反应的实验器械。

3. 准备一些复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干系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准备一些习题,用于学生练习和检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第一课时,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些常见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钻研不同类型物质的性质、分类方法和转化干系等。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4. 展示学习资料:提供学习资料,包括物质的分类、转化干系和实验操作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5. 组织教室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各组代表在教室上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效果和怀疑,互相学习和启发。

6.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7. 安置作业:安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等,稳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室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注重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分类方法的原理,掌握常见物质分类的标准和转化方式。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高一生物必修1 课型:新授第一章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2课时【教学目标】1.基于相关资料分析,探究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和病毒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2.通过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重、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节的第二大块内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说一说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2、阐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把知识点、重难点和疑难点作出标记。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1.谈一谈为什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2.回忆关于病毒的相关知识,想一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又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3.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生命系统?4.观察教材第6页图,以冷箭竹叶表皮细胞和大熊猫心肌细胞为例,写出由细胞到植物个体和动物个体的结构层次。

5.观察教材第7页图文,写出从个体到生物圈之间的结构层次。

6.比较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与动物、植物生命系统的层次有何异同?7.比较组织与器官、种群与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尝试用关系式简要表示层次间的关系。

例如,组织=相似的(细胞1+细胞2+......+细胞n )。

8.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么?如果是,它们是不是生命系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学生展示 (二)点拨1.常见的几种单细胞生物。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举例:缩手反射4.强调病毒的结构特点。

5.举例来说明生态系统的每个结构层次。

6.区别种群和群落。

7.点拨:分子和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 六、课堂小结、构建知识树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内容和意义 建立过程生命 活动 离不 开细 胞病毒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适应性B遗传性C变异性D.遗传和变异性
10.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合拢下垂这个生命现象()
A.新陈代谢B.应激性C.变异D.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11.在载玻片上,向有活动草履虫的水滴中加入少许蓝墨水,草履虫就放出剌丝泡。这一现象就是生物一个实例。
12.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即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
根据讨论填写下表
生物
非生物
是否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
是否向外界排出废物
能否由小长大
能否产生后代
有无遗传和变异现象
对外界的刺激有无有规律的反应
②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三、自主学习
二)知识总结。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呼吸、排泄等)
生物体都有生长和生殖的现象
生物的生命现象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A.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B.能侵染其它生物
C.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后代D.具有应激性和遗传性
4.下列不生命现象的是()
A.蜻蜓点水B.钢铁生锈C.公鸡打鸣D.葵花向阳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生长和发育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D.呼吸
6.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生殖季节里,长出蓬松而分披的长饰。决定这种性状的出现是由( )
A.应激性B.多样性C.变异性D.遗传性
7.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和原鸡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家鸡的产卵量比原鸡多这是因为生物体具有的特征是()
A.生长现象B.生殖和发育C.遗传和变异D.新陈代谢
8.昆虫中的蝶类在白天活动,蛾类在夜晚活动,说明了生物体具有()
A.适应性B.向光性C.应激性D.遗传性
9.从地层挖出来的千年古莲种子,种在泥塘里仍能长叶开花,但其花色与现代莲稍有不同,说明生物体具有( )
第1章第1节(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科目:生物执笔教师:杜占红
课题: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教学目标:1.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关注身边的生物。
教学重点:1.生物的多样性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1.遗传性;2应激性;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点拔
作业:见学案
个案修改:
教学反思:
改进措施:
14.一般说来,生物的种类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是由于生物体具,并能发育成新个体。
知识拓展:
猫和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物,以下是它们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猫能长大。(2)猫生小猫。(3)鼠生鼠,。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种现象。
(基本特征)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巩固练习:
1.下列生物的是()
A.馒头上长出的白毛B.恐龙化石
C.不断长大的钟乳石D.珊瑚礁
2.下列不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都生活在水中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映
D.生物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3.病毒并没有细胞结构,但生物学家仍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3)地球上现存已知的生物有200多万种,你知道生物可以分为哪几类吗?
2.生物的生命现象
(1)出示实物:鱼缸中的几条小鱼和几条玩具塑料鱼,一棵盆栽植物和一个塑料盆景
观察讨论:哪些鱼是生物,哪一盆植物是生物?说出判断理由。
(2)根据课本插图1.1-5,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生物能够表现出哪些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
学习探究:
(一)问题探析:
1.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
出示情景:空中的飞鸟、地上的爬虫、河里的游鱼、高大的树木、微小的细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生命无处不在。最后出示图片:我们的校园
提出问题:
(1)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你能说出课本P6图1.1-1中各种生物的名字吗?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