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物理一轮精品题库:第十九章 热光学实验.doc
2010高考物理(浙江卷)附详细答案解析
![2010高考物理(浙江卷)附详细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f497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5.png)
绝密★启用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物理综合能力测试非择题部分(共12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 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一定为零的压力一定为零B. 上升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大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C. 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大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D.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等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答案】A 【解析】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仅受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为g ,方向竖直向下。
以A 为研究对象:因加速度为g ,方向竖直向下,故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 所受合力为A 的重力,所以A 仅受重力作用。
选项A 正确15. 请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工穿绝缘衣比穿金属衣安全 B. 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 C. 小鸟停在单根高压输电线上会被电死 D. 打雷时,呆在汽车里比呆在木屋里要危险【答案】B 【解析】电力工人高压带电作业,全身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 帽、手套、鞋,可以对人体起到静电屏蔽作业,使人安全作业。
因为塑料和油摩擦容易起电,产生的静电荷不易泄漏,形成静电积累,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
一辆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汽车被雷击中,它的金属构架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
选项B 正确16.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
则可判断出如图所示。
则可判断出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B A v U C1 U C2 U /I /A 甲 乙丙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答案】B 【解析】光电管加正向电压情况: P 右移时,参与导电的光电子数增加; P 移到某一位置时,所有逸出的光电子都刚参与了导电,光电流恰达最大值;P 再右移时,光电流不能再增大。
2010高考物理(江苏卷)附详细答案解析
![2010高考物理(江苏卷)附详细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5cff09763231126edb1191.pn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物理 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一块橡皮用细线悬挂于O 点,用铅笔靠着线的左侧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线竖直,则橡皮运动的速度 (A )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B )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C )大小改变,方向不变 (D )大小和方向均改变 【答案】A【解析】橡皮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在竖直方向匀速运动,合运动是匀速运动. 2、一矩形线框置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先保持线框的面积不变,将磁感应强度在1 s 时间内均匀地增大到原来的两倍,接着保持增大后的磁感应强度不变,在1 s 时间内,再将线框的面积均匀地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先后两个过程中,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比值为 (A )12(B )1 (C ) 2 (D )4 【答案】B【解析】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t φ∆=∆,且BS φ∆=∆、B S φ∆=∆有 1(2)BS B B S BSE t t t∆-===,212()22B S S B S BS E t t t-∆===-。
大小相等。
选项B 正确。
3、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质量为m 的照相机,三脚架的三根轻质支架等长,与竖直方向均成30︒角,则每根支架中承受的压力大小为 (A )13mg (B )23mg (C )36mg (D )239mg 【答案】D【解析】由力的合成及平衡可得:0233cos309F mg F mg ==,,选项D 正确。
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电感L 的电阻不计,电阻R 的阻值大于灯泡D 的阻值,在t=0时刻闭合开关S,经过一段时间后,在t=t 1时刻断开S,下列表示A 、B 两点间电压U AB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开关闭合时,线圈由于自感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看做电阻,线圈电阻逐渐减小,并联电路电阻逐渐减小,电压U AB 逐渐减小;开关闭合后再断开时,线圈的感应电流与原电流方向相同,形成回路,灯泡的电流与原电流方向相反,并逐渐减小到0,所以正确选项B 。
最新-高中总复习物理热学、光学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精品
![最新-高中总复习物理热学、光学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9c55efd524de518964b7d3b.png)
高中总复习物理热学、光学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 A解析:地球表面空气质量:m=g G =gR P g s P 2004π=分子总数:N=μmN A =gP R μπ024N A 气体总体积:V=Sh=4πR 2h把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设想为一个小立方体,则立方体的边长即为分子间的距离:d=30330AN P gh N V V μ== 2. A解析:由图知,r>r 1,分子间作用力为引力,r <r 1,分子间作用力为斥力故二分子从r 3到r 1为引力,一直加速,A 项正确。
B 项错,由r 3到r 1过程,引力始终做正功,分子势能一直减小。
C 、D 项错。
3. B 解析:布朗运动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液体分子与悬浮颗粒发生碰撞,引起的无规则运动,而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A 项不正确。
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 0,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加,分子势能增加,B 项正确。
气体的压强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分子密集程度、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体积不变,分子密集程度不变,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的作用力变大,气体的压强变大。
但如果体积增大,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减少,压强就不一定增加,C 项不正确。
要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可以用公式N a =分子分子V V m M molmol =,可见只有同时知道宏观量M mol (或V mol )和微观量m 分子(或V 分子)才行,不能由密度求出微观量,D 项不正确。
4. C解析:由题知气缸中封闭着一定量的理想气体。
当缓慢拉动活塞Q 向左运动的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又因气壁导热,且在恒温环境,状态变化缓慢,则气体温度不变。
由TPV=恒量,则气体压强p 增大,故知气体平均动能不变,故①错误,②正确;因v 减小,故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大,故③正确;④错误。
故C 正确。
A 、B 、D 错误。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d1661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3.png)
高中物理《光学实验》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如果使用的玻璃砖的两个表面aa′、bb′明显不平行,则对其他做法都正确的情况下,所测得的折射率将()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确定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设单缝宽度为h,双缝距离为d,双缝与屏的距离为l,当采取下列四组数据中的哪一组时,可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可辨的干涉条纹( )A.h=1cm,d=0.1mm,l=1mB.h=1mm,d=0.1mm,l=10cmC.h=1mm,d=10cm,l=1mD.h=1mm,d=0.1mm,l=1m3.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中,光源与屏之间应依次放置()A.单缝、滤光片、双缝B.滤光片、单缝、双缝C.滤光片、双缝、单缝D.双缝、单缝、滤光片4.“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aa'和bb'分别是玻璃砖与空气的两个界面,如图所示,在玻璃砖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1P和2P,用“+”表示大头针的位置,然后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并依次插上大头针3P和4P,在插3P和4P时,应使()A.3P只挡住1P的像B.4P只挡住2P的像C.3P同时挡住1P、2P的像5.如图所示为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图中有四个光学元件的名称空缺,关于它们的名称正确的是()A.①单缝②滤光片③双缝B.①滤光片②双缝③遮光筒C.②凸透镜③双缝④遮光筒D.①凸透镜②单缝③双缝6.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并测量光的波长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装置中的①②③元件分别为滤光片、单缝、双缝B.将绿色滤光片换成红色滤光片,干涉条纹间距变大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不变D.减小实验中的双缝间距,目镜中的条纹数会增加7.对于以下的光学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甲是双缝干涉示意图,若只增大两个狭缝1S、2S间的距离d,相邻亮条纹间距离x将增大B.图乙是单色光单缝衍射实验现象,若在狭缝宽度相同情况下,上图对应光的波长较短C.图丙是用干涉法检测工件表面平整程度时得到的干涉图样,弯曲的干涉条纹说明被检测的平面在此处是凸起的D.图丁中的P、Q是偏振片,当P固定不动,缓慢转动Q时,光屏上的光亮度将一明一暗交替变化,此现象表明光波是纵波8.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不用激光光源而用一般的单色光源,为了完成实验可在双缝前边加一单缝获得线光源,如图所示,在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若单缝S从双缝S1、S2的中央对称轴位置处稍微向上移动,则()A.不再产生干涉条纹B.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且中央亮纹P的位置不变C.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上移D.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下移二、多选题9.某同学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光屏上却观察不到干涉图样,这可能是由于()A.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光筒的轴线不一致,相差较大B.滤光片、单缝、双缝的中心在同一高度C.单缝与双缝不平行D.光源发出的光束太强10.如图所示,在用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如果所用的玻璃砖ABCD的上表面AB和下表面CD不严格平行(AD略大于B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此玻璃砖做实验,画出的折射光线c和相应的入射光线a不再平行,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系统误差B.用此玻璃砖做实验,画出的折射光线c和相应的入射光线a不再平行,但不会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沿着从纸外向纸里的方向看,射出光线c相对于入射光线a有顺时针方向的微小偏转D.沿着从纸外向纸里的方向看,射出光线c相对于入射光线a有逆时针方向的微小偏转11.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单色光的波长实验中,做好如丙图所示调整后,在单缝与光源之间放上红色滤光片就可见到红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2010高考试题集锦(光学_原子物理部分)[1]
![2010高考试题集锦(光学_原子物理部分)[1]](https://img.taocdn.com/s3/m/6cb9a412aaea998fcc220e90.png)
2010高考试卷物理试题(光学、原子物理部分)集锦 (北京卷)14.对于红、黄、绿、蓝四种单色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在相同介质中,绿光的折射率最大 B.红光的频率最高 C.在相同介质中,蓝光的波长最短 D.黄光光子的能量最小15.太阳因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其质量不断减少。
太阳每秒钟辐射出的能量约为4×1026J,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太阳每秒钟减少的质量最接近(D ) A.1036Kg B.1018Kg C.1013Kg D.109Kg 福建卷 19.(18分)(1)(6分)某同学利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所用的玻璃砖两面平行。
正确操作后,做出的光路图及测出的相关角度如图所示。
①次玻璃的折射率计算式为n=__________(用图中的12θθ、表示);②如果有几块宽度大小不同的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为了减少误差,应选用宽度_____(填“大”或“小”)的玻璃砖来测量。
本小题属于简单题,1122sin(90)cos sin sin sin(90)cos i n r θθθθ︒-===︒-,应选宽一些的玻璃砖。
29.[物理选修3-5](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4C 测年法是利用14C 衰变规律对古生物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若以横坐标t 表示时间,纵坐标m 表示任意时刻14C 的质量,0m 为t =0时0m 的质量。
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14C 衰变规律的是 。
(填选项前的字母)【解析】由公式τtm m )21(0⋅=可知C 答案正确。
全国1卷14.原子核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 ,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23491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92U 。
放射性衰变 ①、②和③依次为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B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C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答案】A【解析】Th U 2349023892−→−①,质量数少4,电荷数少2,说明①为α衰变.Pa Th 2349123490−→−②,质子数加1,说明②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 U Pa 2349223491−→−③,质子数加1,说明③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20.某人手持边长为6cm 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物理 专题 力学、光学、热学实验 Word版含解斩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物理 专题 力学、光学、热学实验 Word版含解斩](https://img.taocdn.com/s3/m/724d3f2b4693daef5ff73dc5.png)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物理专题 18力学、光学、热学实验1.(2019•全国Ⅰ卷•T9)某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研究。
物块拖动纸带下滑,打出的纸带一部分如图所示。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纸带上标出的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4个打出的点未画出。
在ABCDE 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______点,在打出C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保留3位有效数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m/s 2(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1). A (2). 0.233 (3). 0.75【解析】分析可知,物块沿倾斜长木板最匀加速直线运动,纸带上的点迹,从A 到E ,间隔越来越大,可知,物块跟纸带的左端相连,纸带上最先打出的是A 点;在打点计时器打C 点瞬间,物块的速度24.65100.233m/s 220.1BD C x v T -⨯===⨯;根据逐差法可知,物块下滑的加速度()22226.15 3.15100.75m/s 440.1CEAC x x a T --⨯-===⨯。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0.233;0.75。
2.(2019•天津卷•T10)某小组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所用器材有:玻璃砖,大头针,刻度尺,圆规,笔,白纸。
①下列哪些措施能够提高实验准确程度______。
A.选用两光学表面间距大的玻璃砖B.选用两光学表面平行的玻璃砖C.选用粗的大头针完成实验D.插在玻璃砖同侧的两枚大头针间的距离尽量大些②该小组用同一套器材完成了四次实验,记录的玻璃砖界线和四个大头针扎下的孔洞如下图所示,其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③该小组选取了操作正确的实验记录,在白纸上画出光线的径迹,以入射点O为圆心作圆,与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别交于A、B点,再过A、B点作法线NN’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点,如图所示,则玻璃的折射率n=______。
2010年高考辽宁卷(新课标)物理
![2010年高考辽宁卷(新课标)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e7a32c2af90242a895e5ee.pn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综物理部分)解析版一、选择题14.【多项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14)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 .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C .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D .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难度】A【考查点】电磁感应,电磁波,库仑定律及其应用 【答案】AC 【解析】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B 错误。
洛仑磁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的规律,D 错误。
【结束】15.【单项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15)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改用大小为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
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 .2121F F l l -- B.2121F F l l ++ C.2121F F l l +- D.2121F F l l -+【难度】B【考查点】弹力 【答案】C 【解析】根据胡克定律有:101()F k l l =-,220()F k l l =-,解得:k=2121F F l l +-,C 正确。
【结束】16.【多项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16)如图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某质点运动的t υ-图1F 1l 2F 2l象为正弦曲线。
从图中可以判断()A .在0~t 1时间内,外力做正功B .在0~t 1时间内,外力的功率逐渐增大C .在t 2时刻,外力的功率最大D .在t 1~t 2时间内,外力做的总功为零 【难度】B【考查点】功率 【答案】AD 【解析】根据P=Fv 和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加速度对应合外力,外力的功率先减小后增大,B 错误。
t 2时刻外力的功率为零,C 错误。
【结束】17.【单项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17)静电除尘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除尘器。
物理光学2010中期(附答案)
![物理光学2010中期(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0fde583c1ec5da50e27011.png)
电子科技大学二零壹零至二零壹壹学年第一学期中考试 物理光学(90分钟) 开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日期 2010年11月 4 日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自然光正入射,其反射光为 D 。
A .椭圆偏振光B .线偏振光C .部分偏振光D .自然光2. 自然光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当反射光为线偏振光时,折射光与反射光的夹角必为D 。
A .B θ B .C θ C .3πD .2π 3.全反射时,在折射率小的介质中的电场 B 。
A .等于零B .随离界面距离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衰减C .等于常数D .随离界面距离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增加4. 当光波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振幅相等时, D 。
A. 其强度相等B. 其强度不相等C. 不确定D. 其强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5. 光从折射率中小介质中正入射到折射率大的介质表面时,相对于入射光的电场和磁场,反射光的 C 。
A .电场和磁场都无相位变化 B. 电场和磁场都有π相位突变C. 电场有π相位突变,磁场无相位变化D. 电场无相位变化,磁场有π相位突变6. 平行平板的等倾干涉图样定域在 A 。
A .无穷远B .平板上界面C .平板下界面D .自由空间7. 在白光入射的等倾干涉中,同级圆环中相应于颜色紫到红的空间位置是 A 。
A .由外到里B .由里到外C .不变D .随机变化8. 在对称平板双光束干涉中,无论是等厚干涉还是等倾干涉,也无论是21n n >还是12n n <,两反射光束间的附加相位突变总是 A 。
A .等于πB .等于0C .可以为π也可以为0D .在0和π之间9. 把一平凸透镜放在平玻璃上构成牛顿环装置,当平凸透镜慢慢地向上平移时,由反射光形成的牛顿环 B 。
A. 向中心收缩, 条纹间隔不变B. 向中心收缩,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C. 向外扩张,环心呈明暗交替变化D. 向外扩张,条纹间隔变大10.对于单层光学薄膜,增透膜和增反膜的光学厚度 C 。
高中物理总复习 热学、光学实验复习 (提纲、例题、练习、解析)
![高中物理总复习 热学、光学实验复习 (提纲、例题、练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f717b471fe910ef12df8d3.png)
高考冲刺:热学、光学实验复习【高考展望】实验17、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18、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19、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课程标准取消了“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
最近几年高考热点实验为:“测定玻璃的折射率”,考察频率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考察基本实验方法、数据处理、作图处理上,而且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可能。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也常有考题,但这个实验灵活性不足,不便于发挥或进行深入挖掘处理。
实验试题的命题趋势: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向创新和综合方向发展。
【方法点拨】实验17、实验18的实验方法主要体现在基本作图上,这也是实验基本方法,一定要掌握好。
实验19的实验方法主要体现在精密量具的读数上,掌握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和读数方法后,对实验19的读数也就会了。
【典型例题】实验十七、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原理】将一滴已测出体积V 的油滴在水面上,油在水面上展开形成了一单分子油膜,假设油分子是球形的,并且油膜中的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紧密排列的,那么便可认为油膜的厚度就等于油分子的直径.实验中如果算出一定体积的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S ,即可算出油酸分子的大小,直径V d S=。
例1、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4mL 溶液中有纯油酸6mL .用注射器得1mL 上述溶液中有液滴5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水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水盘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随后把玻璃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如图所示,坐标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20mm .求:(1)油酸膜的面积是多少?(2)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多少?(3)根据上述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多少?【答案】(1)2.4×10-2㎡,(2)1.2×10-5mL ,(3)5×10-10m 。
【解析】(1)求油酸膜的面积时,先数出“整”方格的个数,对剩余小方格的处理方法是: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数一下共有59个小方格。
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物理)——光学
![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物理)——光学](https://img.taocdn.com/s3/m/d067adf89ec3d5bbfd0a74a5.png)
2010年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光学(全国卷1)20.某人手持边长为6cm 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 。
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0 m ,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这棵树的高度约为A .5.5mB .5.0mC .4.5mD .4.0m 【答案】B【解析】如图是恰好看到树时的反射光路,由图中的三角形可得0.4m 0.4m 6cm 眼睛距镜的距离眼睛距镜的距离树到镜的距离镜高树高+=,即0.4m0.4m.06m 0+=L H 。
人离树越远,视野越大,看到树所需镜面越小,同理有0.4m6m0.4m .05m 0++=L H ,以上两式解得L =29.6m ,H =4.5m 。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平面镜的反射成像,能够正确转化为三角形求解。
(全国卷2)20.频率不同的两束单色光1和2 以相同的入射角从同一点射入一厚玻璃板后,其光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单色光1的波长小于单色光2的波长B . 在玻璃中单色光1的传播速度大于单色光2 的传播速度C . 单色光1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小于单色光2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D . 单色光1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2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 答案:AD解析:由折射光路知,1光线的折射率大,频率大,波长小,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产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小,AD 对,B 错。
sin sin i n r =,在玻璃种传播的距离为cos dl r=,传播速度为c v n =,所以光的传播事件为sin 2sin sin cos sin 2l d i d it v c r r c r===,1光线的折射角小,所经历的时间长,C 错误。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平行玻璃砖的折射综合。
(新课标卷)33.[物理——选修3-4](1)(5分)如图,一个三棱镜的截面为等腰直角∆ABC ,A ∠为直角.此截面所在平面内的光线沿平行于BC 边的方向射到AB 边,进入棱镜后直接射到AC 边上,并刚好能发生全反射.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为_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BC 、32D答案:A解析:根据折射率定义有,2sin 1sin ∠=∠n ,13sin =∠n ,已知∠1=450∠2+∠3=900,解得:。
高考物理精题精练热光学实验
![高考物理精题精练热光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a068cd7770bf78a6529544a.png)
2010届高考物理精题精练:热光学实验一、选择题:1.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其中正确的是 ( ) 答案:ABD2.为估算池中睡莲叶面承受雨滴撞击产生的平均压强,小明在雨天将一圆柱形水杯置于露台,测得1小时内杯中水位上升了45mm.查询得知,当时雨滴竖直下落速度约为12m/s.据此估算该压强约为(设雨滴撞击睡莲后无反弹,不计雨滴重力,雨水的密度为1×103kg/m 3)A.0.15 PaB.0.54 PaC.1.5 PaD.5.4 Pa[解析]设圆柱形水杯的横截面积为S,则水杯中水的质量为m=ρV=103×45×10-3S=45S,由动量定理可得:Ft=mv,而p=S F ,所以p=st m v =36001245⨯⨯S S Pa=0.15Pa.答案 A3.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光的偏振特性的是( ) A.一束自然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以光束为轴旋转其中一个偏振片,透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B.一束自然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当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时,反射光是偏振光C.日落时分,拍摄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像更清D.通过手指间的缝隙观察日光灯,可以看到彩色条纹[解析]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特定方向振动的光是偏振光,A、B选项反映了光的偏振特性,C是偏振现象的应用,D是光的衍射现象.答案 D4.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和B两部分,A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为真空(如图①),现把隔板抽去,A中的气体自动充满整个容器(如图②),这个过程称为气体的自由膨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只做定向运动B.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压强不变C.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温度不变D.容器中的气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全部自动回到A部分[解析]气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自由膨胀后,气体对外做功W=0,容器绝热,其热传递能量Q=0,由热力学定律可知,其内能不变,气体温度不变,但由于膨胀体积变大,故压强减小,所以B错,C对;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故D错.答案 C5.下列实验中,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一面的有()答案:AB6.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线圈.将金属线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A)当金属线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线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线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不变答案:D7.为焦耳实验装置简图,用绝热性良好的材料将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C.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D.功和热量是完全等价的,无区别解析可通过重力做功与水温升高吸收的热量,测定热功当量,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而热量只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量度,所以做功与热量是不同的.答案 AC8.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它元素[解析]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若r<r0时,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减小后增大;若r>r0时,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小,故B项说法是错误的.答案 B二、非选择题:9.( 1)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气缸中的气体做功为2.0×105 J,同时气体的内能增加了1.5×l05 J.试问:此压缩过程中,气体 (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 J.(2)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按下图所示的三种不同过程变化,其中表示等压变化的是 (填“A”、“B”或“C”),该过程中气体的内能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设想将1 g水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估算1 cm2的表面上有多少个水分子?(已知1 mol 水的质量为18 g,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4 m2,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1)放出 5×104(2) C 增加(3)7×10310.如图所示,用导线将验电器与洁净锌板连接,触摸锌板使验电器指示归零.用紫外线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接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锌板,发现验电器指针张角减小,此现象说明锌板带电(选填“正”或“负”);若改用红外线重复以上实验,结果发现验电器指针根本不会发生偏转,说明金属锌的极限频率___红外线的频率(选填“大于”或“小于”).答案:正大于11. (1)放射性物质21084Pb 和6027Co :21084Po →20682Pb+X 16027Co →6028Ni+X 2方程中的X 1代表的是 ,X 2代表的是 .(2)如图所示,铅盒内装有能释放α、β和γ射线的放射性物质,在靠近铅盒的顶部加上电场E 或磁场B,在图(a)、 (b)中分别画出射线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在所画轨迹上须标明是α、β和γ中的哪种射线)(3)带电粒子的荷质比mq 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荷质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①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首先在两极板M 1M 2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B.在M 1M 2两极板间加合适的电场:加极性如图所示的电压,并逐步调节增大,使荧屏上的亮点逐渐向荧屏下方偏移,直到荧屏上恰好看不见亮点为止,记下此时外加电压为U.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C.保持步骤B 中的电压U 不变,对M 1M 2区域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B,使荧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②根据上述实验步骤 ,同学们正确地推算出电子的荷质比与外加电场\,磁场及其他相关量的关系为22dB U m q =.一位同学说,这表明电子的荷质比大小将由外加电压决定,外加电压越大则电子的荷质比越大,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解析 (1)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1代表的是42He(或α粒子),X2代表的是01-e(或β粒子)(2)其轨迹如下图所示(曲率半径不作要求,每种射线可只画一条轨迹)(3)①B 步骤的目的是使电子刚好落在正极板的近荧屏端边缘,利用已知量表达q/m. C 步骤中要使亮点出现在荧屏中心,应使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相平衡,故由左手定则可判定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垂直电场方向向外).②他的说法不正确,电子的荷质比是由电子本身决定的,是电子的固有参数,与外加电压无关.答案 (1)42He(或α粒子)01-e(或β粒子) (2)(3)见解析 1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与两种实际气体Ⅰ、Ⅱ在标准大气压下做等压变化时的V-T 关系如图所示,图中2100=''--'V V V V .用三份上述理想气体作为测温物质制成三个相同的温度计,然后将其中两个温度计中的理想气体分别换成上述实际气体Ⅰ、Ⅱ.在标准大气压下,当环境温度为T 0时,三个温度计的示数各不相同,如图所示,温度计(ⅱ)中的测温物质应为实际气体 (图中活塞质量忽略不计);若此时温度计(ⅱ)和(ⅲ)的示数分别为2124℃,则此时温度计(ⅰ)的示数为 ;可见用实际气体作为测温物质时,会产生误差.为减小在T 1~T 2范围内的测量误差,现针对T 0进行修正,制成如图所示的复合气体温度计,图中无摩擦导热活塞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在温度为T 1时分别装入适量气体Ⅰ和Ⅱ,则两种气体体积之比V Ⅰ∶V Ⅱ应为 .解析 从V —T 图象可看出,温度为T1时,气体的体积相同;温度为T0时,Ⅱ的体积最小,所以温度计(ⅱ)中的测温物质应为实际气体Ⅱ,在温度为T0时,T ⅱ=21℃,T ⅲ=24℃,由于 21ii 00iii 00=--=''--'T T T T V V V V ,代入数据得T0=23℃.对T0校正,在温度T1时装入的气体体积比为2∶1. 答案 Ⅱ 23 2∶113.一块玻璃砖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此表面).现要测定此玻璃的折射率,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4枚(P 1、P 2、P 3、P 4)、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量角器.实验时,先将玻璃砖放到白纸上,使上述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与纸面垂直.在纸面上画出直线aa ′和 bb ′,aa ′表示镀银的玻璃表面,bb ′表示另一表面,如图6所示.然后,在白纸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位置如图).用P 1、P 2的连线表示入射光线.ⅰ.为了测量折射率,应如何正确使用大头针P 3、P 4?试在题图中标出P 3、P 4的位置.ⅱ.然后,移去玻璃砖与大头针.试在题图中通过作图的方法标出光线从空气到玻璃中的入射角θ1与折射角θ2.简要写出作图步骤.ⅲ.写出用θ1、θ2表示的折射率公式为n= .解析:ⅰ:在bb ′一侧观察P1、P2(经bb ′折射、aa ′反射,再经bb ′折射)的像,在适当的位置插上P3,使得P3与P1、P2的像在一条直线上,即让P3挡住P1、P2的像;再插上P4,让它挡住P2(或P1)的像和P3,P3、P4的位置如图所示.ⅱ.①过P1、P2作直线与bb ′交于O②过P3、P4作直线与bb ′交于O③利用刻度尺找到OO ′的中点M ④过O 点作bb ′的垂线CD,过M 点作bb ′的垂线与aa ′相交于N,如图所示,连接ON ;⑤∠P1OD=θ1,∠CON=θ2ⅲ.由折射率的定义可得n=21sin sin θθ答案 见解析 14.利用光电管产生光电流的电路如图3所示,电源的正极应接在端(填“a ”或“b ”);若电流表读数为8μA,则每秒从光电管阴极发射的光电子至少是 个(已知电子电量为1.6×10-19C).解析 光电管产生的电子,经电场加速打到阳极,故a 端应接电源的正极.由电流强度的定义,电路中每秒通过的电量Q=It,所以,每秒从光电管阴极发射的光电子数至少是:n=eIt e Q ==5×1013个.答案 a 5×1013 15.为了测试某种安全阀在外界环境为一个大气压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某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了一个简易测试装置,该装置是一个装有电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可密闭容器.测试过程可分为如下操作步骤:a.记录密闭容器内空气的初始温度t 1;b.当安全阀开始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的温度t 2;c.用电加热器加热容器内的空气;d.将待测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e.盖紧装有安全阀的容器盖,将一定量空气密闭在容器内.(1)将每一步骤前的字母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 .(2)若测得的温度分别为t 1=27,t 2=87,已知大气压强为1.0×105Pa,则测试结果是:这个安全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是 .解析 (1)将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然后密封空气,记录其初始温度t1,然后加热密封空气,待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温度t2,故正确操作顺序为deacb.(2)已知T1=300K,T2=360K,p0=1.0×105Pa,由于密封空气的体积不变,由查理定理可得:210T P T p =,p=120T T P =300360100.15⨯⨯Pa=1.2×105Pa.答案 (1)deacb (2)1.2×105Pa16.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①、②和③所示,其中甲、丙两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它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a′、bb′为界面画光路图,则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解析(2)用图①测定折射率时,玻璃中折射光线偏折大了,所以折射角增大,折射率减小;用图②测折射率时,只要操作正确,与玻璃砖形状无关;用图③测折射率时,无法确定折射光线偏折的大小,所以测得的折射率可大、可小、可不变.答案(2)偏小不变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17.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来测量红光的波长.(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A.(2)本实验的步骤有: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和 .(3)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乙中手轮上的示数 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Δx 为 mm.(4)已知双缝间距d 为2.0×10-4m ,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 为0.700m,由计算式λ= ,求得所测红光波长 为 nm.答案 (1)E 、D 、B (2)单缝和双缝间距5~10cm 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 (3)13.8702.310(4)l dΔx 6.6×102解析 (1)滤光片E 是从白光中选出单色红光,单缝屏是获取线光源,双缝屏是获得相干光源,最后成像在毛玻璃屏上.所以排列顺序为:C 、E 、D 、B 、A.(2)在操作步骤②时应注意的事项有:放置单缝、双缝时,必须使缝平行;单缝、双缝间距离大约为5~10cm;要保证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3)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应该:先读整数刻度,然后看半刻度是否露出,最后看可动刻度,读数为13.870mm,甲图读数为2.320mm,所以相邻条纹间距Δx=5320.2870.13-mm=2.310mm.(4)由条纹间距公式Δx=d l λ,得:λ=lx d ∆,代入数值得:λ=6.6×10-7m=6.6×102nm 18. (1)如图所示,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①光源、② 、③ 、④ 、⑤遮光筒、⑥光屏.对于某种单色光,为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可采取 或 的方法。
近1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光学
![近1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光学](https://img.taocdn.com/s3/m/c40d4521ba1aa8114531d903.png)
光学高考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93年)图中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板的上表面是否平的装置。
所用单色光是用普通光源加滤光片产生的。
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反射的光线叠加而成的?()(A)a的上表面和b的下表面(B)a的上表面和b的上表面(C)a的下表面和b的上表面(D)a的下表面和b的下表面2、(93年)一物体经凸透镜在屏上成一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主轴沿水平方向。
今将凸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则()(A)屏上像的位置向上移动(B)屏上像的位置向下移动(C)屏上像的位置保持不动,但像变大(D)屏上像的位置保持不动,但像变小3、(94年)太阳的连续光谱中有许多暗线,它们对应着某些元素的特征谱线。
产生这些暗线是由于( )。
(A)太阳表面大气层中缺少相应的元素(B)太阳内部缺少相应的元素(C)太阳表面大气层中存在着相应的元素(D)太阳内部存在着相应的元素4、(95年)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中,通过紧靠眼睛的卡尺测脚形成的狭缝,观看远处的日光灯管或线状白炽灯丝(灯管或灯丝都要平行于狭缝),可以看到( )A、黑白相间的直条纹;B、黑白相间的弧形条纹;C、彩色的直条纹;D、彩色的弧形条纹、5、(95年)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2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6、(96年)红、橙、黄、绿四种单色光中,光子能量最小的是( )。
(A)红光(B)橙光(C)黄光(D)绿光7、(96年)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
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
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的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点将( )。
(A)一直向右移动(B)一直向左移动(C)先向左移动,接着向右移动(D)先向右移动,接着向左移动8、(97年)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它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它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依然存在(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D)屏上无任何光亮9、(98年)一细束平行光经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分解为互相分离的三束光,分别照射到相同的金属板a、b、c上,如图所示。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311cd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2.png)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Ⅰ)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分)原子核变为原子核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Th ,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U .放射性衰变①、②和③依次为()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C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B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2.(6分)如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则有()A .a 1=g ,a 2=gC .a 1=0,a 2=g B .a 1=0,a 2=gD .a 1=g ,a 2=g 3.(6分)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A .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只与这两点的场强有关B .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低C .将正点电荷从场强为零的一点移动到场强为零的另一点,电场力做功为零D .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4.(6分)某地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向下,大小为4.5×10﹣5T .一灵敏电压表连接在当地入海河段的两岸,河宽100m ,该河段涨潮和落潮时有海水(视为导体)流过。
设落潮时,海水自西向东流,流速为2m/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5mVB .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9mVC.河南岸的电势较高D.河北岸的电势较高5.(6分)一水平抛出的小球落到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其速度方向与斜面垂直,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小球在竖直方向下落的距离与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之比为()A.B.C.tanθD.2tanθ6.(6分)如图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
2011-2020北京10年高考真题物理汇编:光学(教师版)
![2011-2020北京10年高考真题物理汇编:光学(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f6ad05770bf78a642954d4.png)
2011-2020北京10年高考真题物理汇编:光学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20•北京)以下现象不属于干涉的是()A.白光经过杨氏双缝得到彩色图样B.白光照射肥皂膜呈现彩色图样C.白光经过三棱镜得到彩色图样D.白光照射水面油膜呈现彩色图样2.(2019•北京)光电管是一种利用光照射产生电流的装置,当入射光照在管中金属板上时,可能形成光电流。
表中给出了6次实验的结果。
组次入射光子的能量/eV 相对光强光电流大小/mA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eV第一组1234.04.04.0弱中强2943600.90.90.9第二组4566.06.06.0弱中强2740552.92.92.9由表中数据得出的论断中不正确...的是()A.两组实验采用了不同频率的入射光B.两组实验所用的金属板材质不同C.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1.9eVD.若入射光子的能量为5.0eV,相对光强越强,光电流越大3.(2019•北京)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示意图),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在光屏上得到如图2中甲和乙两种图样。
下列关于P处放置的光学元件说法正确的是()A.甲对应单缝,乙对应双缝B.甲对应双缝,乙对应单缝C.都是单缝,甲对应的缝宽较大D.都是双缝,甲对应的双缝间距较大4.(2018•北京)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A.干涉条纹消失B.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C.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D.中央条纹变成红色5.(2017•北京)如图所示,一束可见光穿过平行玻璃砖后,变为a、b两束单色光。
如果光束b是蓝光,则光束a可能是()A.红光B.黄光C.绿光D.紫光6.(2017•北京)2017年年初,我国研制的“大连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发出了波长在100nm(1nm =10﹣9m)附近连续可调的世界上首个最强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大连光源因其光子的能量大、密度高,可在能源利用、光刻技术、雾霾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课标2010高三物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七《热光源》
![新课标2010高三物理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七《热光源》](https://img.taocdn.com/s3/m/8ba5e21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7e.png)
【专题七】热光原【考情分析】高考对热光原知识的考查大都属于“识记〞层次,其考查特点是每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容量大,但内容浅显。
此外有局部知识内容还必须“理解〞、“应用〞。
热学经常考查的内容包括分子运动论三要点,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与分子质量数量级,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与布朗运动有关的因素,分子力的特点与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气体压强的计算,热力学三定律以与能量守恒等根本规律.作为物理学的有机组成局部,光学内容由于相对较少,故考生也不太重视。
但光学试题在高考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考试卷中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有实验题,甚至个别年份也有大型的计算题出现。
近代物理中的考点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且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近代物理所占分值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光电效应、光子与其能量、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式结构、衰变、电子能级,核反响方程、质能方程等知识点是考查热点,且近几年的考查点还在逐渐增加。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考课本〞和“不回避陈题〞是高考本专题命题的最大特点,尤其在目前这个阶段,由于“识记〞这一特点,更是要重点复习的。
【知识交汇】1.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如此运动,它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如此运动,但布朗运动绝对不是分子的运动。
这一现象是由液体分子撞击固体颗粒的不平衡造成的,布朗运动与颗粒的大小以与液体或气体的温度有关。
2.分子力特点: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且都随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间距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地更快.而分子势能的变化规律: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少.分子势能存在一个最低点,即在平衡位置处.3.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达,这里我们主要掌握两种常见的形式:①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热量不可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高三物理 《6年高考4年模拟》 热光学实验
![高三物理 《6年高考4年模拟》 热光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ec92531bed5b9f3f80f1c01.png)
19 热光学实验2005—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2010·上海物理·28用DIS 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Ⅰ所示,实验步骤如下:①把注射器活塞移至注射器中间位置,将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逐一链接;②移动活塞,记录注射器的刻度值V ,同时记录对应的由计算机显示的气体压强值P ;③用1/V P -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如图2所示图线,(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和_____;(3)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1/V P -图线不过原点,则0v 代表_____。
【解析】(1)用润滑油凃活塞(2)慢慢抽动活塞,活塞导热。
(3)体积读书值比实际值大0V 。
根据0()P V V C +=,C 为定值,则0C V V P=-。
2.(08江苏物理)下列实验中,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一面的有()答案:AB3.(08江苏物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线圈.将金属线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A)当金属线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线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线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不变答案:D4.(07广东物理)为焦耳实验装置简图,用绝热性良好的材料将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C.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D.功和热量是完全等价的,无区别解析可通过重力做功与水温升高吸收的热量,测定热功当量,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而热量只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量度,所以做功与热量是不同的.答案 AC5.(07江苏物理)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高&考%资(源#网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它元素[解析]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若r<r0时,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减小后增大;若r>r0时,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小,故B项说法是错误的.答案 B6.(07江苏物理)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光的偏振特性的是( )A.一束自然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以光束为轴旋转其中一个偏振片,透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B.一束自然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当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时,反射光是偏振光C.日落时分,拍摄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像更清D.通过手指间的缝隙观察日光灯,可以看到彩色条纹[解析]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特定方向振动的光是偏振光,A、B选项反映了光的偏振特性,C是偏振现象的应用,D是光的衍射现象.答案 D7.(07重庆理综)为估算池中睡莲叶面承受雨滴撞击产生的平均压强,小明在雨天将一圆柱形水杯置于露台,测得1小时内杯中水位上升了45mm.查询得知,当时雨滴竖直下落速度约为12m/s.据此估算该压强约为(设雨滴撞击睡莲后无反弹,不计雨滴重力,雨水的密度为1×103kg/m 3)A.0.15 PaB.0.54 PaC.1.5 PaD.5.4 Pa [解析]设圆柱形水杯的横截面积为S,则水杯中水的质量为m=ρV=103×45×10-3S=45S,由动量定理可得:Ft=mv,而p=S F ,所以p=st m v =36001245⨯⨯S S Pa=0.15Pa. 答案 A8.(06全国1理综)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ABD9.(06江苏物理)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 和B 两部分,A 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为真空(如图① ),现把隔板抽去,A 中的气体自动充满整个容器(如图②),这个过程称为气体的自由膨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由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只做定向运动B.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压强不变C.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温度不变D.容器中的气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全部自动回到A部分[解析]气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自由膨胀后,气体对外做功W=0,容器绝热,其热传递能量Q=0,由热力学定律可知,其内能不变,气体温度不变,但由于膨胀体积变大,故压强减小,所以B错,C对;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故D错.答案 C二、非选择题:10.(08江苏物理)(1)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气缸中的气体做功为2.0×105 J,同时气体的内能增加了1.5×l05 J.试问:此压缩过程中,气体 (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 J.(2)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按下图所示的三种不同过程变化,其中表示等压变化的是 (填“A”、“B”或“C”),该过程中气体的内能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设想将1 g水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估算1 cm2的表面上有多少个水分子?(已知1 mol 水的质量为18 g,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4 m2,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1)放出 5×104(2) C 增加(3)7×10311.(08江苏物理)如图所示,用导线将验电器与洁净锌板连接,触摸锌板使验电器指示归零.用紫外线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接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锌板,发现验电器指针张角减小,此现象说明锌板带电(选填“正”或“负”);若改用红外线重复以上实验,结果发现验电器指针根本不会发生偏转,说明金属锌的极限频率_ __红外线的频率(选填“大于”或“小于”).答案: 正 大于12.(07广东物理)(1)放射性物质21084Pb 和6027Co:21084Po →20682Pb+X 16027Co →6028Ni+X 2方程中的X 1代表的是 ,X 2代表的是 .(2)如图所示,铅盒内装有能释放α、β和γ射线的放射性物质,在靠近铅盒的顶部加上电场E 或磁场B,在图(a)、 (b)中分别画出射线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在所画轨迹上须标明是α、β和γ中的哪种射线)(3)带电粒子的荷质比mq 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荷质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①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首先在两极板M 1M 2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B.在M 1M 2两极板间加合适的电场:加极性如图所示的电压,并逐步调节增大,使荧屏上的亮点逐渐向荧屏下方偏移,直到荧屏上恰好看不见亮点为止,记下此时外加电压为U.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C.保持步骤B 中的电压U 不变,对M 1M 2区域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B,使荧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②根据上述实验步骤 ,同学们正确地推算出电子的荷质比与外加电场\,磁场及其他相关量的关系为22dB U m q =.一位同学说,这表明电子的荷质比大小将由外加电压决定,外加电压越大则电子的荷质比越大,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解析 (1)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1代表的是42He(或α粒子),X2代表的是01-e(或β粒子)(2)其轨迹如下图所示(曲率半径不作要求,每种射线可只画一条轨迹)(3)①B 步骤的目的是使电子刚好落在正极板的近荧屏端边缘,利用已知量表达q/m. C 步骤中要使亮点出现在荧屏中心,应使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相平衡,故由左手定则可判定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垂直电场方向向外).②他的说法不正确,电子的荷质比是由电子本身决定的,是电子的固有参数,与外加电压无关.答案 (1)42He(或α粒子)01-e(或β粒子) (2)(3)见解析13.(07上海物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与两种实际气体Ⅰ、Ⅱ在标准大气压下做等压变化时的V-T 关系如图所示,图中2100=''--'V V V V .用三份上述理想气体作为测温物质制成三个相同的温度计,然后将其中两个温度计中的理想气体分别换成上述实际气体Ⅰ、Ⅱ.在标准大气压下,当环境温度为T 0时,三个温度计的示数各不相同,如图所示,温度计(ⅱ)中的测温物质应为实际气体 (图中活塞质量忽略不计);若此时温度计(ⅱ)和(ⅲ)的示数分别为2124℃,则此时温度计(ⅰ)的示数为 ;可见用实际气体作为测温物质时,会产生误差.为减小在T 1~T 2范围内的测量误差,现针对T 0进行修正,制成如图所示的复合气体温度计,图中无摩擦导热活塞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在温度为T 1时分别装入适量气体Ⅰ和Ⅱ,则两种气体体积之比V Ⅰ∶V Ⅱ应为 .解析 从V —T 图象可看出,温度为T1时,气体的体积相同;温度为T0时,Ⅱ的体积最小,所以温度计(ⅱ)中的测温物质应为实际气体Ⅱ,在温度为T0时,T ⅱ=21℃,T ⅲ=24℃,由于 21ii 00iii 00=--=''--'T T T T V V V V ,代入数据得T0=23℃.对T0校正,在温度T1时装入的气体体积比为2∶1.答案 Ⅱ 23 2∶114.(06全国2理综)一块玻璃砖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此表面).现要测定此玻璃的折射率,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4枚(P 1、P 2、P 3、P 4)、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量角器.实验时,先将玻璃砖放到白纸上,使上述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与纸面垂直.在纸面上画出直线aa ′和 bb ′, aa ′表示镀银的玻璃表面,bb ′表示另一表面,如图6所示.然后,在白纸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位置如图).用P 1、P 2的连线表示入射光线.ⅰ.为了测量折射率,应如何正确使用大头针P 3、P 4?试在题图中标出P 3、P 4的位置.ⅱ.然后,移去玻璃砖与大头针.试在题图中通过作图的方法标出光线从空气到玻璃中的入射角θ1与折射角θ2.简要写出作图步骤.ⅲ.写出用θ1、θ2表示的折射率公式为n= .解析:ⅰ:在bb ′一侧观察P1、P2(经bb ′折射、aa ′反射,再经bb ′折射)的像,在适当的位置插上P3,使得P3与P1、P2的像在一条直线上,即让P3挡住P1、P2的像;再插上P4,让它挡住P2(或P1)的像和P3,P3、P4的位置如图所示.ⅱ.①过P1、P2作直线与bb ′交于O②过P3、P4作直线与bb ′交于O③利用刻度尺找到OO ′的中点M ④过O 点作bb ′的垂线CD,过M 点作bb ′的垂线与aa ′相交于N,如图所示,连接ON ;⑤∠P1OD=θ1,∠CON=θ2ⅲ.由折射率的定义可得n=21sin sin θθ答案 见解析 15.(06上海物理)利用光电管产生光电流的电路如图3所示,电源的正极应接在 端(填“a ”或“b ”);若电流表读数为8μA,则每秒从光电管阴极发射的光电子至少是 个(已知电子电量为1.6×10-19C).解析 光电管产生的电子,经电场加速打到阳极,故a端应接电源的正极.由电流强度的定义,电路中每秒通过的电量Q=It,所以,每秒从光电管阴极发射的光电子数至少是:n=eIt e Q ==5×1013个.答案 a 5×1013 16.(06上海物理)为了测试某种安全阀在外界环境为一个大气压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某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了一个简易测试装置,该装置是一个装有电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可密闭容器.测试过程可分为如下操作步骤:a.记录密闭容器内空气的初始温度t 1;b.当安全阀开始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的温度t 2;c.用电加热器加热容器内的空气;d.将待测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e.盖紧装有安全阀的容器盖,将一定量空气密闭在容器内.(1)将每一步骤前的字母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 .(2)若测得的温度分别为t 1=27,t 2=87,已知大气压强为1.0×105Pa,则测试结果是:这个安全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是 .解析 (1)将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然后密封空气,记录其初始温度t1,然后加热密封空气,待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温度t2,故正确操作顺序为deacb.(2)已知T1=300K,T2=360K,p0=1.0×105Pa,由于密封空气的体积不变,由查理定理可得:210T P T p =,p=120T T P =300360100.15⨯⨯Pa=1.2×105Pa.答案 (1)deacb (2)1.2×105Pa 17.(06江苏物理)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 ′、bb ′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①、②和③所示,其中甲、丙两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它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a ′、bb ′为界面画光路图,则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解析 (2)用图①测定折射率时,玻璃中折射光线偏折大了,所以折射角增大,折射率减小;用图②测折射率时,只要操作正确,与玻璃砖形状无关;用图③测折射率时,无法确定折射光线偏折的大小,所以测得的折射率可大、可小、可不变.答案 (2)偏小 不变 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18.(05天津理综)现有毛玻璃屏A 、双缝B 、白光光源C 、单缝D 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 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来测量红光的波长.(1)将白光光源C 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 、 、A. (2)本实验的步骤有: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 和 .(3)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乙中手轮上的示数 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Δx 为 mm.(4)已知双缝间距d 为2.0×10-4m ,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 为0.700m,由计算式λ= ,求得所测红光波长 为 nm.答案 (1)E 、D 、B (2)单缝和双缝间距5~10cm 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 (3)13.8702.310(4)l dΔx 6.6×102解析 (1)滤光片E 是从白光中选出单色红光,单缝屏是获取线光源,双缝屏是获得相干光源,最后成像在毛玻璃屏上.所以排列顺序为:C 、E 、D 、B 、A.(2)在操作步骤②时应注意的事项有:放置单缝、双缝时,必须使缝平行;单缝、双缝间距离大约为5~10cm;要保证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3)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应该:先读整数刻度,然后看半刻度是否露出,最后看可动刻度,读数为13.870mm,甲图读数为2.320mm,所以相邻条纹间距Δx=5320.2870.13-mm=2.310mm.(4)由条纹间距公式Δx=d l λ,得:λ=lx d ∆,代入数值得:λ=6.6×10-7m=6.6×102nm 19.(05广东物理B )(1)如图所示,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①光源、② 、③ 、④ 、⑤遮光筒、⑥光屏.对于某种单色光,为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可采取 或 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热光学实验2005—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8江苏物理)下列实验中,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一面的有()答案:AB2.(08江苏物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线圈.将金属线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A)当金属线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线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线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不变答案:D料将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C.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D.功和热量是完全等价的,无区别解析可通过重力做功与水温升高吸收的热量,测定热功当量,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而热量只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量度,所以做功与热量是不同的.答案 AC4.(07江苏物理)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它元素[解析]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若r<r0时,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减小后增大;若r>r0时,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分子力可能先增大后减小,故B项说法是错误的.答案 B5.(07江苏物理)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光的偏振特性的是( )A.一束自然光相继通过两个偏振片,以光束为轴旋转其中一个偏振片,透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B.一束自然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当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时,反射光是偏振光C.日落时分,拍摄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像更清D.通过手指间的缝隙观察日光灯,可以看到彩色条纹[解析]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某个特定方向振动的光是偏振光,A、B选项反映了光的偏振特性,C 是偏振现象的应用,D 是光的衍射现象.答案 D6.(07重庆理综)为估算池中睡莲叶面承受雨滴撞击产生的平均压强,小明在雨天将一圆柱形水杯置于露台,测得1小时内杯中水位上升了45mm.查询得知,当时雨滴竖直下落速度约为12m/s.据此估算该压强约为(设雨滴撞击睡莲后无反弹,不计雨滴重力,雨水的密度为1×103kg/m 3)A.0.15 PaB.0.54 PaC.1.5 PaD.5.4 Pa[解析]设圆柱形水杯的横截面积为S,则水杯中水的质量为m=ρV=103×45×10-3S=45S,由动量定理可得:Ft=mv,而p=S F ,所以p=st m v =36001245⨯⨯S S Pa=0.15Pa.答案 A7.(06全国1理综)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ABD8.(06江苏物理)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 和B 两部分,A 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 为真空(如图① ),现把隔板抽去,A 中的气体自动充满整个容器(如图②),这个过程称为气体的自由膨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只做定向运动B.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压强不变C.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温度不变D.容器中的气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全部自动回到A部分[解析]气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自由膨胀后,气体对外做功W=0,容器绝热,其热传递能量Q=0,由热力学定律可知,其内能不变,气体温度不变,但由于膨胀体积变大,故压强减小,所以B错,C对;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故D错.答案 C二、非选择题:9.(08江苏物理)(1)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气缸中的气体做功为2.0×105 J,同时气体的内能增加了1.5×l05 J.试问:此压缩过程中,气体 (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 J.(2)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按下图所示的三种不同过程变化,其中表示等压变化的是(填“A”、“B”或“C”),该过程中气体的内能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设想将1 g水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估算1 cm2的表面上有多少个水分子?(已知1 mol 水的质量为18 g,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4 m2,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1)放出 5×104(2) C 增加(3)7×10310.(08江苏物理)如图所示,用导线将验电器与洁净锌板连接,触摸锌板使验电器指示归零.用紫外线照射锌板,验电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接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锌板,发现验电器指针张角减小,此现象说明锌板带电(选填“正”或“负”);若改用红外线重复以上实验,结果发现验电器指针根本不会发生偏转,说明金属锌的极限频率_ __红外线的频率(选填“大于”或“小于”).答案:正大于11.(07广东物理)(1)放射性物质21084Pb 和6027Co 的核衰变方程分别为:21084Po →20682Pb+X 16027Co→6028Ni+X 2方程中的X 1代表的是 ,X 2代表的是 .(2)如图所示,铅盒内装有能释放α、β和γ射线的放射性物质,在靠近铅盒的顶部加上电场E 或磁场B,在图(a)、 (b)中分别画出射线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在所画轨迹上须标明是α、β和γ中的哪种射线)(3)带电粒子的荷质比mq 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荷质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①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首先在两极板M 1M 2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B.在M 1M 2两极板间加合适的电场:加极性如图所示的电压,并逐步调节增大,使荧屏上的亮点逐渐向荧屏下方偏移,直到荧屏上恰好看不见亮点为止,记下此时外加电压为U.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C.保持步骤B 中的电压U 不变,对M 1M 2区域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B,使荧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②根据上述实验步骤 ,同学们正确地推算出电子的荷质比与外加电场\,磁场及其他相关量的关系为22dB U m q =.一位同学说,这表明电子的荷质比大小将由外加电压决定,外加电压越大则电子的荷质比越大,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解析 (1)由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1代表的是42He(或α粒子),X2代表的是01-e(或β粒子)(2)其轨迹如下图所示(曲率半径不作要求,每种射线可只画一条轨迹)(3)①B 步骤的目的是使电子刚好落在正极板的近荧屏端边缘,利用已知量表达q/m. C 步骤中要使亮点出现在荧屏中心,应使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相平衡,故由左手定则可判定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垂直电场方向向外).②他的说法不正确,电子的荷质比是由电子本身决定的,是电子的固有参数,与外加电压无关.答案 (1)42He(或α粒子)01-e(或β粒子) (2)(3)见解析 12.(07上海物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与两种实际气体Ⅰ、Ⅱ在标准大气压下做等压变化时的V-T 关系如图所示,图中2100=''--'V V V V .用三份上述理想气体作为测温物质制成三个相同的温度计,然后将其中两个温度计中的理想气体分别换成上述实际气体Ⅰ、Ⅱ.在标准大气压下,当环境温度为T 0时,三个温度计的示数各不相同,如图所示,温度计(ⅱ)中的测温物质应为实际气体 (图中活塞质量忽略不计);若此时温度计(ⅱ)和(ⅲ)的示数分别为21℃ 和24℃,则此时温度计(ⅰ)的示数为 ℃ ;可见用实际气体作为测温物质时,会产生误差.为减小在T 1~T 2范围内的测量误差,现针对T 0进行修正,制成如图所示的复合气体温度计,图中无摩擦导热活塞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在温度为T 1时分别装入适量气体Ⅰ和Ⅱ,则两种气体体积之比V Ⅰ∶V Ⅱ应为 .解析 从V —T 图象可看出,温度为T1时,气体的体积相同;温度为T0时,Ⅱ的体积最小,所以温度计(ⅱ)中的测温物质应为实际气体Ⅱ,在温度为T0时,T ⅱ=21℃,T ⅲ=24℃,由于 21ii 00iii 00=--=''--'T T T T V V V V ,代入数据得T0=23℃.对T0校正,在温度T1时装入的气体体积比为2∶1. 答案 Ⅱ 23 2∶113.(06全国2理综)一块玻璃砖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此表面).现要测定此玻璃的折射率,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4枚(P 1、P 2、P 3、P 4)、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量角器.实验时,先将玻璃砖放到白纸上,使上述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与纸面垂直.在纸面上画出直线aa ′和 bb ′,aa ′表示镀银的玻璃表面,bb ′表示另一表面,如图6所示.然后,在白纸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位置如图).用P 1、P 2的连线表示入射光线.ⅰ.为了测量折射率,应如何正确使用大头针P 3、P 4?试在题图中标出P 3、P 4的位置.ⅱ.然后,移去玻璃砖与大头针.试在题图中通过作图的方法标出光线从空气到玻璃中的入射角θ1与折射角θ2.简要写出作图步骤.ⅲ.写出用θ1、θ2表示的折射率公式为n= .解析:ⅰ:在bb ′一侧观察P1、P2(经bb ′折射、aa ′反射,再经bb ′折射)的像,在适当的位置插上P3,使得P3与P1、P2的像在一条直线上,即让P3挡住P1、P2的像;再插上P4,让它挡住P2(或P1)的像和P3,P3、P4的位置如图所示.ⅱ.①过P1、P2作直线与bb ′交于O ;②过P3、P4作直线与bb ′交于O ′;③利用刻度尺找到OO ′的中点M ;④过O 点作bb ′的垂线CD,过M 点作bb ′的垂线与aa ′相交于N,如图所示,连接ON ;⑤∠P1OD=θ1,∠CON=θ2ⅲ.由折射率的定义可得n=21sin sin θθ答案 见解析 14.(06上海物理)利用光电管产生光电流的电路如图3所示,电源的正极应接在 端(填“a ”或“b ”);若电流表读数为8μA,则每秒从光电管阴极发射的光电子至少是 个(已知电子电量为 1.6×10-19C).解析光电管产生的电子,经电场加速打到阳极,故a 端应接电源的正极.由电流强度的定义,电路中每秒通过的电量Q=It,所以,每秒从光电管阴极发射的光电子数至少是:n=eIt e Q ==5×1013个. 答案 a 5×101315.(06上海物理)为了测试某种安全阀在外界环境为一个大气压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某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了一个简易测试装置,该装置是一个装有电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可密闭容器.测试过程可分为如下操作步骤:a.记录密闭容器内空气的初始温度t 1;b.当安全阀开始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的温度t 2;c.用电加热器加热容器内的空气;d.将待测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e.盖紧装有安全阀的容器盖,将一定量空气密闭在容器内.(1)将每一步骤前的字母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 .(2)若测得的温度分别为t 1=27℃ ,t 2=87℃ ,已知大气压强为 1.0×105Pa,则测试结果是:这个安全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是 .解析 (1)将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然后密封空气,记录其初始温度t1,然后加热密封空气,待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温度t2,故正确操作顺序为deacb.(2)已知T1=300K,T2=360K,p0=1.0×105Pa,由于密封空气的体积不变,由查理定理可得:210T P T p =,p=120T T P =300360100.15⨯⨯Pa=1.2×105Pa.答案 (1)deacb (2)1.2×105Pa16.(06江苏物理)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①、②和③所示,其中甲、丙两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它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a′、bb′为界面画光路图,则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解析(2)用图①测定折射率时,玻璃中折射光线偏折大了,所以折射角增大,折射率减小;用图②测折射率时,只要操作正确,与玻璃砖形状无关;用图③测折射率时,无法确定折射光线偏折的大小,所以测得的折射率可大、可小、可不变.答案(2)偏小不变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17.(05天津理综)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来测量红光的波长.(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A.(2)本实验的步骤有: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和 .(3)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中心对齐,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图乙中手轮上的示数 mm,求得相邻亮纹的间距Δx 为 mm.(4)已知双缝间距d 为 2.0×10-4m ,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 为0.700m,由计算式λ= ,求得所测红光波长 为 nm.答案 (1)E 、D 、B (2)单缝和双缝间距5~10cm 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 (3)13.8702.310 (4)l dΔx 6.6×102解析 (1)滤光片E 是从白光中选出单色红光,单缝屏是获取线光源,双缝屏是获得相干光源,最后成像在毛玻璃屏上.所以排列顺序为:C 、E 、D 、B 、A.(2)在操作步骤②时应注意的事项有:放置单缝、双缝时,必须使缝平行;单缝、双缝间距离大约为5~10cm;要保证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3)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应该:先读整数刻度,然后看半刻度是否露出,最后看可动刻度,读数为13.870mm,甲图读数为2.320mm,所以相邻条纹间距Δx=5320.2870.13-mm=2.310mm. (4)由条纹间距公式Δx=dl λ,得:λ=l x d ∆,代入数值得:λ=6.6×10-7m=6.6×102nm 18.(05广东物理B )(1)如图所示,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①光源、② 、③ 、④ 、⑤遮光筒、⑥光屏.对于某种单色光,为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可采取 或 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