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合集下载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文章介绍了移动学习的涵义与特点,分析了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技术支持及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移动学习中的教学设计模式,并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该模式进行了应用举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标签: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引言随着WAP技术、蓝牙技术及GPRS系统的成功开发,移动电话和移动计算技术迅速普及全球,为移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准备。

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已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已于2001年12月发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1]。

到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已经开展“移动教育工程”试点项目[2],国家教育部“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试点项目已经立项,这些都表明,我国教育技术界已经认识到移动学习和移动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移动教育研究的代表性项目主要有两项:(1)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实验项目。

该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

二是基于CPRS的移动教育平台。

三是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发布和浏览平台。

四是教育语义网络平台。

(2)南京大学多媒体移动教学CALUMET项目。

CALUMET项目的全称是“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

该系统预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校园网中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3]。

一移动学习概述1 移动学习的涵义与特点鉴于对移动学习认识与理解取向的不同,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也是众说纷纭,综合多种移动学习的定义表述,可将移动学习定义为: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4]。

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习辅导与答疑平台构建与优化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习辅导与答疑平台构建与优化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习辅导与答疑平台构建与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习辅导与答疑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该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提供学生们高效便捷的学习辅导和答疑服务,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介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习辅导与答疑平台的构建过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首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习辅导与答疑平台的构建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架构。

平台应当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三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权限和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在线提交问题、查看解答和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发布相关学习资源和组织答疑讨论;管理员负责平台的管理、维护和优化。

其次,平台的核心功能是学生提问与教师答疑。

平台应提供学生一个方便快捷的提问渠道,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和语音等多种形式进行提问。

同时,平台也应提供教师多种回答方式,如文字解答、语音解答和视频解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提问和答疑的过程可以设立匿名选项,既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能充分利用教师的智慧和经验。

另外,平台还应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社区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查阅各学科的课程资料、教学视频和习题集等,方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复习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社区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技巧,促进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除了基本功能外,平台还需要进行优化,提高用户体验和平台性能。

首先,平台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设计,简洁明了、直观友好,方便学生快速上手和使用。

其次,平台应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保证学生提问后能及时收到回答,不断提高问题解答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平台还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提高答疑的准确性和智能化程度。

此外,平台还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提问和答疑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

通过对学生的提问问题、答疑讨论和学习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症结,并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资源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中职《语文》(基础

“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中职《语文》(基础

I教学教法I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的诵读教学为例文/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林凤如惠来县狮石学校林涛“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蓬勃发展,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把学生、学习能力、创造力置于教学首位,深度融合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笔者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的经典诵读教学为例,将翻转课堂引进混合式学习,探究混合式学习新模式,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某些知识,而是要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一种合作协商的过程,只有开展会话、协商、合作的学习活动,才能完善知识的建构;学习更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为“一体两翼,双管齐下”模式的建构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学科整合、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利用云班课学习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内化知识,习得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

而语文的诵读等学习方式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习得语言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混合式学习2003年,何克抗讲授首次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他认为混合式学习能有效融合传统教学和e-learning教学两者的优势,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监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

李克东教授提岀混合式学习是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

混合式学习不是各教学要素的简单粗暴地叠加,而是把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媒介、学习环境、学习目的、学习策略、学习资源等有机融合;是传统课堂教学与虚拟、移动学习环境的混合;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大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系统等的混合。

e-learning分享: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

e-learning分享: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

让学习无处不在:广东移动U-Learning学习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实践近年来,随着e-Learning 的深入应用以及M-Learning 、Web2.0等新兴学习技术的兴起,人们开始对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有了新的思考。

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整合更多学习技术并具有更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模式——U-Learning开始浮出水面,倍受人们的关注。

U-Learning ,即UbiquitousLearning,泛指无处不在的学习。

正当人们思考何为U-Learning、如何应用U-Learning时,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再次走到了时代的前沿,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公司已开始全面实施推广U-Learning,广东移动U-Learning项目的实施开创了U-Learning在组织中应用的先河。

一、背景广东移动实施U-Learning项目的动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首先,从内部因素来看,广东移动在内部培训上与国内同类企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培训即时性不够、培训资源利用不足、培训覆盖面有限、重培训,轻学习以及学习资源的重复投资等等;从外部因素来看,广东移动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广东移动作为国内省级移动通讯运营服务商的领头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企业内部培训中更好地发挥移动学习(M-Learning)与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的价值,已经成为摆在广东移动培训部门之上的新课题。

总之,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移动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策略,构建新的学习体系,以满足广东移动人才发展的需要。

于是,U-Learning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广东移动U-Learning项目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面临的是U-Learning战略定位的问题,U-Learning是否就等同于e-Learning与M-Learning、面授培训等又有怎样的关系?在广东移动内如何架构能够体现特U-Learning先进性的学习体系?很多问题都不仅仅是广东移动内部的问题,而是在整个业内多年来悬而未决,甚至广存争议的问题。

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ig的角 度 。这 种观 点 将移 动 学 习看 做 E—Lan n er— ig的 扩 展 , 此 观 点 的 研 究 者 更 关 注 两 者 的 关 n 持

随着远程教育 的不断发展 , 参加 远程教育 的
系 , 不 独 立 地 看 待 移 动 学 习 ( —Lann ) 学习者年龄层次也越来越趋 向年轻化 , 而 M e rig 。 在具体开
随着 移 动 通 信 技 术 的 日趋 成 熟 , 动 学 习 已 移 经 作 为 一 种 新 的 教 学 方 式 在 教 育 界 引起 高 度 重
任何设备 , 在任何时 间、 任何地点来接受学 习【 。 2 】
( ) 国高 等学校 教育 技术协 会 委员 会 的定义 : 3全 移
视 , 别是 在 远 程 教 育 领 域 。作 为 注册 人 数 众 多 动学 习是 指依 托 目前 比较 成 熟 的无 线 移 动 网络 、 特 的远 程教 育 系统 , 的 发 展 与 教 育 资 源 的传 播 技 国际互 联 网 , 它 以及 多媒 体 技术 , 生 和 教师 通过 利 学 术 是 密不 可分 的 。随着 广播 、 电视 、 网络 三 种 传 统 用 目 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 ( 如手机、 D 、 P A 的传播 途径 日益 成熟 后 , 动 学 习资 源 慢 慢 被 学 笔记本电脑等 ) 移 来更 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 以及 教育 、 科技 方 面的信 息交 流 J 。 习者所关注, 移动终端 也随之开始承载新 的传 播 学 活动 , 重 任 。为 了让 远 程 教 育 的学 习 者 能更 便 捷 、 活 灵 综 合上述 三个 角 度 对 移 动学 习 的 定 义 , 以 可 地 学 习 , 正意 义地体 验远 程教 育 “ 真 五个任 何 ” 任 发 现移 动学 习定 义 包 含 三 个 部 分 : 是 移 动 学 习 ( 一 何人 、 何 时间 、 任 任何 地 点 、 任 何 章 节 开始 、 习 从 学 是 基于 一些 便 携 式 移 动 设 备 进 行 的 数 字 化 学 习 ;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接入网络,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种便捷的网络环境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泛在学习空间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涵盖虚拟和现实的学习环境,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学习融入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本文将从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它的特点、挑战和发展趋势。

一、泛在学习空间的特点1. 融合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可以集成多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通过网络进行无缝连接。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形式和内容。

2. 个性化学习体验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

3. 强化互动性和合作性泛在学习空间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在线讨论区等工具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4. 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使得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将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二、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存在的挑战1. 学习资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在移动互联网络下,学习者可以自由获取各种学习资源,但是其中也存在大量的虚假、低质和不准确的信息,学习者很难判断学习资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对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构成了挑战。

2. 设备和网络的兼容性移动互联网络下的泛在学习空间需要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接入网络,但是不同设备和网络的兼容性可能会影响学习的顺畅进行,学习者需要面对设备和网络的种种问题,降低了学习的便捷性和效率。

移动语言学习网络系统的构建研究

移动语言学习网络系统的构建研究


4 1・
第 00年 7月 2 5 期 2 1卷第 7
Jun l f jhrCr sod neE uao ( hlspyadSca Sire) o ra o ge or p nec d哲学社会科学版)n oi e i s H 高等函授学报( tn P i oh e ci o / ec
( w i,95 。从这 些学 习理论 和移 动学习 的结合度 来 S an 19 )
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 习者所接受 , 它可以使学 习“ 随时、 随地、 随身” 地发生。现在移 动学 习 日益成 为网络学 习和
分布式学 习的一种延伸 , 作为 一种学 习的技 术 , 移动学 习

看, 移动语言学习是课 堂学习 的必 要补充 , 它完全 可以和
互联网结合的趋势 , 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移 动互连 网。移动互联 网和移动 工具相结 合 的移 动学 习方式 日益
( a o 。0 1 。移 动语 言学 习工 具有 很强 的便携性 , N t n20 ) i 可 以使学习者对 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随时录音和录像 , 提高 自己的语言输 出能力 , 语言学 习的输 出假设也认 为, 出 输 可以促进记 忆 、 进行 假设 验证 和充 当元 认知语 言 的功能
第2 5卷第 7期 21 00年 7月
高等 函授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l f ihr orso dneE uao ( h ooh n oi S i cs o ma o g e r pn ec d ct n P isp ya dSc ̄ ce e) H C e i l n
们 的结论认为 : 手机可 以有效地进行语言学 习的复习和练 习, 进行 语言的小测试。手机短 信辅助外语学习的典 以及 型案例是 To n H u r 20 ) 日 进行 的英语词 hmo & os (02 在 本 e

基于3G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系统化设计模式构建

基于3G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系统化设计模式构建

学 生 和 学 生 之 间 交 互 的 社 会 性 软 件 。 同 时 ,G 网络 的 高 3 速数 据 传 输 , 强 了学 习者 与 教 师 和 同学 交 互 的 及 时性 和 增
有 效 性 。视 频 通 话 的 功 能 也 让 移 动 学 习 的 交 互 形 式 更 加
多样 化 。
上 , 够 支 持 不 同 的 数 据 传 输 速 度 , 理 图像 、 乐 、 频 能 处 音 视
宽带 上 网 是 3 G智 能 手 机 的一 项 重 要 功 能 , 带 宽 最 其 高可达 5 MHz 。在 高 速 度 的 传 输 下 , 习 者 可 以 通 过 3 学 G 智 能 手 机 快 速 上传 和 下 载 学 习 资 源 , 效 地 与 教 师 和 同 学 有
2 1 传 输 速 度 快 .
教学设计 , 针 对传 统 的教学 环境 的 , 不适 应 基 于 3 是 并 G
智 能手 机 环境 下 的移 动学 习 系统 化 设 计 。因 此 , 教 学 设 在 计 一 般 模 式 和 活动 理 论 相 结 合 的基 础 之 上 , 据 移 动 学 习 根 和3 G智 能 手 机 的 技 术 优 势 , 成 了基 于 3 智 能 手 机 的 构 G 移 动 学 习 系 统 化设 计 模 式 ( 1 , 图 1所 示 。 图 )如
摘 要 : 移动 学习具有便捷性 、 高效性 、 情境性 、 交互丰 富等特 点, 3 智能手机 为移动 学习提供 了良好 的物质基础 且 G
和 应 用 环 境 , 此 构 建 由需 求 分 析 、 因 目标 确 定 、 习者 特 征 分析 、 碍 因 素 分 析 、 动 任 务 设 计 、 习 场 景 设 计 、 习 支 学 障 活 学 学

移动学习解决方案

移动学习解决方案

移动学习解决方案
《移动学习解决方案》
移动学习解决方案是指利用移动设备和技术来支持和促进学习活动的方法和工具。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习者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移动学习则打破了这种限制。

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无需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种灵活性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使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在移动学习解决方案中,技术的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动学习平台和应用程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

这些学习资源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使学习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

此外,移动学习还可以通过社交化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协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游戏化学习则可以通过设立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学习者持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移动学习解决方案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在未来,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
及,移动学习必将成为学习方式的主流,为教育和培训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3G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系统研究

3G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系统研究

3G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系统研究摘要:伴随全球范围的无线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趋势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就3G通信技术下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和探讨,期望为国内移动学习业务的开拓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移动学习;3G技术;移动通信0引言由于计算机技术、3G网络技术以及相关周边产品研发的不断扩展,使得目前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可以不必呆在课堂里被动学习,而是采用先进的移动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移动学习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普及,借助方便、灵活的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在数字化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基础上出现的进行教育信息的采集、教育资源的加工和教学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在这一学习方式下,学习能够紧随学习者的需要而发生,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移动学习的出现有助于我国实现教育的自由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1国内外移动学习系统发展现状国外移动学习系统一直备受关注,欧洲和北美的移动学习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国外移动学习系统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类是针对企业培训进行相关平台的设计与构建,为员工提供个性化、没有时间与地域限制的持续教育培训方式,以达到节省企业经费,方便员工学习的目的。

另一类就是针对学校学生以及创新学习方式而发起,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打破传统、推陈出新。

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访问服务器上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实时获取知识与技能。

国内移动学习系统研究及平台建设始于本世纪初,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真正意义上由教育机构发起的学术性研究团队还不多见,专业的研究队伍并未形成,不同高校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组成的团队研究并未形成。

教育行业智能学习系统开发方案

教育行业智能学习系统开发方案

教育行业智能学习系统开发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需求分析 (3)2.1 用户需求分析 (3)2.2 功能需求分析 (4)2.3 功能需求分析 (4)第三章系统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1.1 系统架构概述 (5)3.1.2 数据层 (5)3.1.3 业务逻辑层 (5)3.1.4 服务层 (5)3.1.5 表现层 (5)3.2 模块划分 (5)3.2.1 用户模块 (5)3.2.2 课程模块 (6)3.2.3 学习模块 (6)3.2.4 互动模块 (6)3.2.5 系统管理模块 (6)3.3 数据库设计 (6)3.3.1 用户表(user) (6)3.3.2 课程表(course) (6)3.3.3 学习进度表(learning_progress) (7)3.3.4 讨论区表(discussion) (7)3.3.5 问答区表(question) (7)第四章技术选型与框架 (7)4.1 开发语言与工具 (8)4.2 开发框架与库 (8)4.3 第三方服务与组件 (8)第五章系统开发流程 (9)5.1 开发周期与阶段划分 (9)5.2 开发团队与人员配置 (9)5.3 开发管理与质量控制 (10)第六章智能学习算法与应用 (10)6.1 机器学习算法选择 (10)6.2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 (11)6.3 个性化推荐算法设计 (11)第七章系统实现 (12)7.1 前端开发 (12)7.1.1 设计UI界面 (12)7.1.2 选择前端技术 (12)7.1.3 实现前端功能 (12)7.2 后端开发 (13)7.2.1 确定后端技术栈 (13)7.2.2 设计数据库 (13)7.2.3 实现后端功能 (13)7.3 系统集成与测试 (13)7.3.1 系统集成 (13)7.3.2 功能测试 (14)7.3.3 安全测试 (14)第八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4)8.1 部署策略 (14)8.2 运维管理 (15)8.3 安全防护 (15)第九章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15)9.1 项目进度管理 (15)9.2 风险识别与评估 (16)9.3 风险应对策略 (16)第十章项目评估与展望 (17)10.1 项目成果评估 (17)10.2 用户反馈与改进 (17)10.3 市场前景与展望 (17)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移动学习资源及其建设探究

移动学习资源及其建设探究
不 同的社会群体 中有不 同的含意 ,虽然 它与线上 学习和遥 距教 育相关 ,但它 的 明显不 同之处在于全 面性的学 习及使 用 手持设备 学习。移 动学 习的优点使其成
2移 动学 习资源构 建的基本原 则
21适 合 的 原 则 .
指 出学 习资源包 括学 习材料 、 习环境 、 学 支持 系统等 ,如 图 1所 示。
设 方 面做 一 些探 究 。
图 1 学 习资源
是高职 生,是 一特定对 象群体 ,并且 高
职生有其 自身 的特 点,所 以进行 资源设
计的 时候也要考虑资源要面 向的对象 。
22零 散 原 则 -
移 动 学 习资 源 是指 支 持 开展 移 动
学 习的各种信息资源 ,是 移动学习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教 师组 织教 学的 工具 ,是学 习者获得信息 的途径 。移 动学习资源与普通学 习资源有着很大 的
认识和开发 是教育技术研究实践 中的一项 重要 任务 。
1 .9 9 j is . 6 1 4 9 .0 2 2 . 5 0 3 6 / . s n 1 7 — 8 X 2 1 .6 0 5
移动学习资源及其建设探究
■李焕 亮 姜秀梅
移动学习资源 关键在 于设计相对简单 的
原型 ,注 重开发最适合 于听觉、零碎 时 间、易受外界干扰 的学习者 的那部分 内 容 。诺基 亚公 司的研 究表 明 ,移动学 习 的教 学内容 需要短 文本 、屏幕 滚动技 术 和 比 W b页更 多的标题 ,移 动学 习网页 e 内容 需要更 多的级联菜单 。 国 内移 动 学 习研 究起 步 较 晚, 与 之相应 的移动资源 的建设也相对较 晚、
学 习资源 与学 习过 程 作 为教 育 技 术 的两大研究对象 ,学 习资源一直 以来

基于手机报的移动学习系统构建

基于手机报的移动学习系统构建
特 性 .决 定 了 它 适 合 学 习 资 料 的 发 送 。 一 则 手 机 报 可 以 容 纳
5 K的 内容 , 当于 5 0 个 字 , 且 可 以插 入 图 片 、 频等 多 媒 0 相 00 而 音 体 元素 。手机 报 的这些 基本 属性 , 决定 了它 是一 种 能够 有效 地 辅助 移动 学 习的方 式 。
涵 盖 有 良好 的 导 航 系 统 。 手 机 报 所 具 有 的 主 动 推 动 性 , 够 很 能
好地 实 现教 师引 导学 生完 成 学 习任务 的导 航 功能 , 网络 学 习 与
方式 相 比 . 以有效 地减 少学 习 者在学 习过程 中的盲 目性 。 可 ( ) 动交 流性 , 3互 适合 师生 互 动和 生生 互动 。 学生 在完 成一
第7 第8 卷 期
2 0 年 8月 08
VO1 . NO. 7 8 Au . 0 g 2 08
基于手机报 的移动 学习系统构建
文笑雨 , 张魁 元 , 洋 洋 , 亮 亮 李 江
( 中师 范大 学 信 息技 术 系 , 华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9
摘 要 : 随着移 动通 信技 术 的飞速 发展 , 移动 学 习的 实现 方 式也趋 于多样化 。手 机报 技 术正是 一 种有 效辅 助 学 习的
能够 有效 地辅 助 移动 学 习的 实现 。 22 手 机 报 的 特 点 分 析 .
媒体 或 网站 上的新 闻内容发 送 到用 户 的手机 上 ,通过 手机 , 使
用 户 每 天 在 第 一 时 间 即 可 阅 读 到 报 纸 或 网 站 的 全 部 内 容 。 以 与 往 的 一 条 只 能 容 纳 7 个 字 短 信 新 闻 相 比 ,手 机 报 则 可 以 容 纳 0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

移动互联网络下泛在学习空间构建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学习习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泛在学习空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泛在学习空间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空间,它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中,都可以进行学习。

其中,移动设备的使用更是成为了泛在学习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技术支持。

泛在学习空间的构建离不开技术支持,其中包括网络支持和设备支持。

网络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可靠的网络环境来实现,例如搭建高速的互联网环境或者构建更加高效的无线局域网。

设备支持则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设备等,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

第二,教学资源。

泛在学习空间需要提供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例如知识库、课程资源、教学视频等,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浏览和学习,同时也需要具备互动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第三,学习管理系统。

泛在学习空间需要具备完善的学习管理系统,以方便学习者的学习。

学习管理系统需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例如指定课程计划、制定学习目标等。

同时,学习管理系统还需要具备跟踪学习者学习进度的功能,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进程。

第四,社交功能。

泛在学习空间需要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例如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互动、分享等。

这些社交功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总之,泛在学习空间是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学习空间,它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要构建一个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学习空间,需要考虑到技术支持、教学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社交功能等方面,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习惯。

农科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农科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 d r d c t n lT c nlg e tro n a r utrlUnvri ,Yu nn Ku mig 6 0 0 ) Mo e E u ai a eh ooy C ne fYu nn Ag c l a iest n o i u y n a n n 5 2 1
A b t a t t Oni e sr c : he ln Co re o Mo l I i aie uss f bi e nt tv Le nng n h Yu na Agiu tr l i a i i t e n n rc lu a Uniest, Co i ig h su nt v riy mb nn te tde s c r ceitc ft gi ut a nv ri e ,te mo ie lan n de a e n t e r n o haa trsis o he arc l urlu iest s h bl e r i g mo lb s d o he lanig c mmu t s p o s d,a d t i ni wa rpo e y n he st ain o h n ie c u ss a o tte mo iela nnga d te r s t fte la nn o iu to t eo ln o r e b u h bl e r i n h eulso h e r ig c mmu i r n lz d b rcie a d f nt we e a ay e y p a tc n y q e to n ie h n t e i r v me ts g e to swe e p tf r r o ly t e fu dain o o t e eo h bl uo o us u sin ar ,te h mp o e n u g sin r u owa d t a h o n to h w o d v lp te mo ie a tn mo f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秀课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秀课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秀课题
以下是一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优秀课题示例,这些课题旨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1. 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与应用
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学习环境构建
探索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式学习,提高学习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研究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4. 大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研究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以提供及时的教学评价和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效果。

5.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探索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互动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6. 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共享与协同教学
研究如何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这些课题都涉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旨在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当然,具体的课题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确定。

基于高校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系统构建

基于高校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系统构建

【 文献 标 识 码 I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9 5 8 1 ( 2 0 1 3 ) 4— 0 0 0 3 4 — 0 3
Co n s t r u c t i o n 0 f mo b i l e l e a r n i n g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wi r e l e s s
ne t W 0r K l n c o l l e g e s
HUA Ch u a n — q i a n g
( Y a n g z h o u P o l y t e c h n i c C o l l e g e , Y a n g z h o u , J i a n g s u , C h i n a 2 2 5 0 0 9 )
长 沙 通 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第 1 2卷 第 4期 2 0 1 3年 l 2月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s h a T e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V0 1 . 1 2 N o . 4
校园无线 网与移动学 习系统 的有效融合丰 富 了学生 的 学 习模式和文化生活 ,促进 了高校 教学、科研 以及 管 理水平 的进一步发展 。
无线网络 是现 阶段高校数字化校 园建设 的重 点工 作 ,弥补 了校 园有线 网络 的不足 ,它是有线 网络 的补 充 和延 伸 ,能够 与 高校主 干 网络 实现 最大 程度 的兼
J ● ● - 一
移动 学习 ( M— L e a r n i n 是数 字化 学 习的最 新发 展 ,是 电子学 习 f E — L e a r n i n g )之后 出现 的新型 学 习 模式 ,它基于移动通信技术 以及无线 网技术 ,为学生

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学习网络构建策略

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学习网络构建策略

因此 , 通过数据分 析及 预测子系统 , 不仅可 以直 观 、 确地 准 进行物 流流向分析 ,同时也为废弃物物流产生量的预测提供相
应的支持。
[】郑 芬 芸 . 市 生 活 固体 废 弃 物 回 收 处 理 物 流 系统 的 构 建 与 评 2 城 价 【. 『科技管理研 究, 1 ( ) 1 . 1 2 15: 4 0 2 【 3 】邹泽燕, 黄蔚 南. 城市 固体废 弃物逆 向物流 管理研 究 商场 现 代化 , 0 .( 3 ) 0 2 8 52: . 0 3 7 『】 4 嵇芸 芸, 王长琼, 曾鹏. 于 GI 基 S的城 市废 弃物物流 管理 信息 系统 的 开 发 与研 究 【_ 流技 术 ,05 9 :8- 8 . I物 1 2 0 ( ) 1 13 1
参考文献: f1固体 废 弃物 、 t : b ie a uc r / i 5 9 5I t 1 h p/ a . i . n ve 1 9 (hm. t / k bd o w/ .
抽 象的表现形式 , 而且 出现错误也难 以发现 , 而本 系统 的废 弃物
物 流量 能够 在 地 图上 视 觉 化 地 显 示 出来 。
方 面, 部分 教育部 门对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和设备不够重 视 , 另

பைடு நூலகம்
基于 3 G技术的移动互联学习方式显示 出其卓著 的性能 ,成 为
实现教育终身化和个别化 的重要手段。 、
方面也缺乏对移动学习的有效引导 ,所 以对基于手机 的移动 12 互联 网管理部 门对数字内容 的监管不足 _ 大部分互联网的利润来源 于广告 ,一些商业 网站片面追求
4 结 论
21 年 第 1 01 1期
基 金 项 目 :西 南 科 技 大 学 青 年 基 金 ( 金 编 号 : 基 1z33 O x 1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摘要: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教学辅助形式,日益受到关注。

文章尝试着在远程教育的视角下。

探讨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方法、技术要求以及应用瓶颈,以期提升与丰富现有的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使远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关键词:移动学习;远程教育;学习系统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学习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育界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远程教育领域。

作为注册人数众多的远程教育系统,它的发展与教育资源的传播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三种传统的传播途径日益成熟后,移动学习资源慢慢被学习者所关注,移动终端也随之开始承载新的传播重任。

为了让远程教育的学习者能更便捷、灵活地学习,真正意义地体验远程教育“五个任何”(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的优势。

在远程教育的视角下,构建适合远程教育学习者更好学习的移动学习系统是当前远程教育机构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移动学习(M-Learning)的概述1.移动学习的定义及特点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表述:(1)以技术为中心。

这是当下的主流观点,在这一观点下,移动学习被看做是使用移动学习设备的学习。

以Knowledge Planet公司认知系统部主任Clark Quinn提出的移动学习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

(2)基于E-Learn.ing的角度。

这种观点将移动学习看做E-Learning的扩展,持此观点的研究者更关注两者的关系,而不独立地看待移动学习(M-Learning)。

Chabra等人结合了远程教育的思想,对移动学习做了一个较宽泛的定义:移动学习就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接受学习。

(3)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的定义: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综合上述三个角度对移动学习的定义。

可以发现移动学习定义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移动学习是基于一些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二是移动学习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并通过其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服务信息的传输;三是移动学习中的教与学活动的交互性必须由移动技术支撑并实现。

2.移动学习的特征移动学习是网络学习方式的拓展,它与传统的网络学习方式有许多相同点,但由于移动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移动学习也具有其本身的特性。

移动学习凭借通信设备的技术优点,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学习,从学习手段的角度,它是传统网络学习的扩展;从学习规模及范围的角度,它将传统网络学习更加微观化;从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它比传统网络学习更自由;从学习反馈的角度,它比传统网络学习更迅速便捷。

二、移动学习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年龄层次也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在具体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远程教育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而网络学习环境一般都是固定的,大部分在家里或者工作场所上网学习。

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职业余为主,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他们不能准时参加面授和网上学习,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冲突现象十分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30%左右的学生上网条件不是很好或者不方便上网,40%左右的学生不能按时收看课程视频或接受面授辅导,100%的成人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占35%左右。

学生参加完集中授课或者辅导后,往往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对不懂的概念与问题难以进行深入探究。

构建适合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系统恰能解决部分上网不方便或者不能到学校参加授课的学生面临的困难,也能为广大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一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之道。

智能手机的人均拥有数的不断增长也为移动学习的推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三、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1.远程教育体系下移动学习系统的结构设计移动学习作为网络教育的重要补充,已完全解决了网络教育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因此,构建科学、实用的综合性的移动学习系统是网络教育办学机构蓬勃发展的又一动力引擎。

综合性的移动学习系统并不是局限于单一的课程学习资源的呈现,也不是将基于Web的网络教育资源简单地移植到移动终端上去。

它是一个基于多用户的,集教务管理、课程学习、考核系统、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子系统的多种功能模块的综合性系统。

学生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完成入学注册、选课、课程学习、在线测试、师生提问等任务。

学生既能在Internet上能完成这些任务,也能躺在家里的床上轻松完成此类任务,这是移动学习系统的主要目标。

借鉴目前现有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经验,我们可以将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成三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

各个层所承担的职能及包含的内容具体如下:(1)表示层:数据层的数据按照业务逻辑层的业务规则进行处理后通过该层具体表示给用户,用户通过该层直接进行学习、管理等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2)业务逻辑层:是本系统中涉及的所有业务逻辑的集合,主要包括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管理员模块中的业务处理;(3)数据层:是本系统的数据源,通过该层进行具体处理,主要包括用户信息库、教务信息库、学习资源库、试题库等。

由于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众多,例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等远程教育机构,在各个省市都设立了个分校或教学点。

因此,在构建移动学习系统时,体系结构还要再细化,特别是在教务信息管理这一业务逻辑模块中,要细分各级办学机构的职能和权限。

同时,由于移动学习系统的数据层与基于Web的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层是同一层,因此,考虑到移动学习系统的使用对象的局限性和小众化等特点,在模块的功能设计上要精简,应设计一些常用的、容易处理的事务模块。

2.远程教育体系下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设计由于移动学习系统中的部分功能与基于Web的网络教育平台有重复,在功能版块的设计上应该更注重移动性,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更多地考虑移动通信传输速度、显示屏幕尺寸等局限性,将提交作业、课程学习资源的发布、论坛交流等数据量较大的业务由基于Web的网络教育平台来完成。

远程教育体系下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应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的内容版块,但是在开发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加人远程教育的简单教务管理、教学支持服务等功能模块,方便教师参与管理和教学辅导。

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移动学习系统按用户对象划分主要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管理员模块。

按照业务逻辑划分可以细分为教务信息模块、课程学习模块、课程测试模块、教学支持服务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见图1)。

四、移动学习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课程为例移动学习系统构建好以后,在远程教育体系下使用主要涉及三类用户:学生、教师(分为教务管理教师、课程辅导教师、主管领导)、系统管理员。

移动学习系统虽然包括教务信息模块、课程学习模块、课程测试模块、教学支持服务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等功能模块,但是课程学习模块是本系统的主导模块,学生通过移动学习系统进行移动学习。

下面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课程为例,介绍一下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1.通过移动学习系统进行选课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或者移动学习系统进行注册的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系统浏览本学期的开课清单,在开课清单上选择与本人相关的课程,完成选课。

选课成功后,在移动终端上登录到移动学习系统后,可以看到本人的选课清单。

2.课程学习移动学习课程资源由于其移动性、交互简单、教学支持服务快捷等特点,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般以常用的、必需的、数据量较小的课程资源为首选。

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课程为例,手机登录网址“http://:8914/mobile”。

本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公告”、“课程学习”、“我的任务”和“在线提问”四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1)“课程公告”主要向学习者告知本课程的一些近期的教学动态信息,方便学生安排学习任务;(2)“课程学习”主要包括本课程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由于流量资费问题,一般建议在WLAN(无线局域网)中浏览音频、视频资源;(3)“我的任务”可以提醒学习者近期(例如一个月内)的学习任务;(4)“在线提问”可以方便学习者及时向任课老师或者同学提问,解答自己的疑问。

3.课程学习的评价反馈参与课程学习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以及在线提问的回复速度等信息作出总体评价,在移动学习系统的评价反馈中打分评价,便于课程建设者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五、结语移动学习的研究是网络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移动学习研究也正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型,前几年许多网络教育专家对移动学习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为今后移动学习的应用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从远程教育的视角,对移动学习的应用作了简单尝试。

通过本次实践,意识到移动学习对远程教育的重要性,也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发展的瓶颈以及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技术等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期望为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随着移动终端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快,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逐步提高,下一步工作将研究远程教育领域的移动学习系统客户端,例如适合在iOS(苹果操作系统)、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Symbian(塞班)、Windows Mobile(微软)等操作系统下使用的客户端软件,使远程教育学习者更方便、快捷地享受移动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