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第3框《善用法律》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缺陷”: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易冲动),“哥儿们义气”的作祟,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苗头。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易受负面因素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但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错误观念,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认识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如何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简要说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以及学生学习风格)
法律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有主见,但往往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保护自己、维护正常秩序和自由必要性的一面,从而不能自觉守法。还有部分学生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自己年轻不会违法,更不可能犯罪,即便有犯罪行为但因年龄小不要紧。
3.通过贯穿整节
课学生身边案例,让学生知识内化。
课堂小结
小强堕落的轨迹,警示我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法公民,不仅要知道犯罪具有的基本特征,犯罪可能受到那些处罚,而且要从思想上树立法治观念,澄清认识误区,认清犯罪的危害,在行动上要从小事做起,自觉守法,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微杜渐。
听讲、思考、回顾本节课内容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出重难点以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教学重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
确定依据:帮助学生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犯罪与一般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行为区别在于它具有自己的三个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学会维护法律尊严。
2.加强自我防范
确定依据:本框题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如何防范犯罪,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自然是教学的落脚点、重点。
设计理念:简约而突出。满足学生视觉享受,逻辑严谨。用三个关键词,箭头辅佐,将本节课重要知识点简要概括,结构清晰,直观明了,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关键词,给人有一目了然之感,便于学生理解,力争让学生过目不忘。
2.展示问题:(1)小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是哪类违法行为?从小强身上能得到什么警示?
(2)小强最后因“因抢劫罪被判刑”,从这句话中读出哪些信息?
(3)什么是犯罪?它具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4)刑罚有哪些几类组成的?你能知道小强最后受到的处罚是什么类型的何种处罚?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有什么区别?
整体认知,感悟导行
课堂巩固
1.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这说明()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远离违法,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依法律己、违法维权、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依法依规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控制、约束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渐提高自己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确定辩论双方:正反方(男、女生队)抽签确定,明确辩论要求、程序。
抽签,双方确定主辩手、最后陈述人
便于围绕主题,组织辩论
指导学生辩论逻辑思路、语言组织
阅读教材P55-56,草拟提纲(3分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围绕主题辩论的能力。
组织学生辩论
辩论:先双方主辩手陈述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最后陈述
引入课题
观看、倾听、思考
用中学生的故事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图片案例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音频播放三种犯罪受到处罚的法律条文,让学生对犯罪行为付出的代价感到震撼,对犯罪的危害有个初步感性认识。
新课互动
主题一
说说罪与罚
了解罪与罚
1.播放《一个好学生的堕落》视频。【内容:中学生小强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以后,无心学习,经常旷课。起初还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聚众斗殴,多次致他人受伤,父母为此付了不少医药费。他还经常偷窃、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名同伙竞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内容”中的“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等”。
基于课标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有序进行活动,锻炼辩论能力
总结归纳:①我们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违纪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由一般违法可能演变成犯罪。②负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已满14-16周岁严重刑事犯罪、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③需要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听讲、整理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犯罪的危害,增强尊法守法意识
二、教学目标
课标依据:“成长中的我”中的“(三)心中有法”中的3.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确的是()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B.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做题
学以致用,量少较容易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以及设计理念)
3.巡视指导。
4.根据小组展示内容归纳:①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②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5.播放《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的区别》微课。
1.观看视频(1分钟)
2.阅读教材P52-54(3分钟)
3.分组(4组)讨论,每组对应一个问题。(3分钟)
4.小组代表展示成果。(4分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基本理念:培养发展学生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文化基础为需要、以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核心素养。
教学与活动策略:采用主题活动教学法。通过二个主题,一个完整的小强案例,综合运用比较、辩论、直观视频等手法,用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1.设疑:结合小强案例,说说在自己日常行动上如何防范犯罪?
2.播放自编《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视频
3.归纳:①珍惜美好生活,杜绝不良行为②依法自律,自觉守法,从小事做起
思考、回答、观看、整理
1.学法指导:教会
学生学会思考
2.用形象的图片、
轻快的音乐、说理歌词编成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种类。这比让学生直接看法律条文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问:小强的观点对吗?我们如何预防犯罪呢?
学生听讲,思考
1.从上一主题过渡到本主题。
2.中学生小强故事延续,案例具有
贯性,便于学生学习。说自己身边事
3.让学生明白,思想认识偏差,会导致行为犯错,甚至违法犯罪,进而提高警惕。
展示辩论主题:我年龄小,犯罪离我远着,即便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观看,思考
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明白犯罪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最凶险的陷阱,进而防微杜渐。
5.小组代表展示,培养学生分享意识与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易混知识点用微课方式解决,学生感觉新颖。这种方式,教师课前准备费时,但课中省时高效。
7.本主题采用四个活动:看视频、阅读教材、讨论、展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主题二
辩论
年龄小,犯罪离我远着
加强自我防范
讲小强的故事:当小强之前是个好学生时,他总是说“我年龄小,我不会违法,更不会犯罪,犯罪离我远着呢”。后来学坏了,他又说“我年龄小,犯点小法没什么,即使犯罪也不要紧”。
教学难点:刑罚与其他处罚的区别
确定依据: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做到将违法受到的处罚逐一详细讲解;再者,学生对拘役与拘留、罚金与罚款等知识点易产生混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学生小强看到了令他震惊的三幅(盗窃、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非法拘禁)图片,点击对应音频(刑法第265、140、238条),思考:三个案例为什么能令小强感到震惊?
1.中学生小强故事延续,案例具有
贯性,便于学生学习。身边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警觉。
2.视频呈现案例比口述、文字表达更能抓住学生眼球(兴趣)。
3.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同时为后续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做知识铺垫。
4.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相互启发,每组一个问题,任务明确,精力集中,易于解决。
本框题是第一框题“法不可违”的延续---违法类别中的严重违法行为,这种“严重违法行为”有何危害、如何防范等问题,自然是第二框题“预防犯罪”来完成。同时本框题又为第三框题“善用法律”作铺垫。所以,本框题在教材逻辑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情来看,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哥儿们义气”的“潜伏”,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苗头。所以,本框题学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法治需要,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引导他们维护法律尊严不可或缺的内容。
《善用法律》教学设计
课题:5.2预防犯罪
学段
初中
年级

教师
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以及这节课的价值)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题内容。
第五课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同时也是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高度,阐明尊法守法的必要性,对新时代中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中提出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