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半考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半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 1 .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此举是为了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 2 . 雅典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力的过程中遇到有争执时,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
这说明
A.公民之间不允许争执存在
B.城邦鼓励派别之间的竞争
C.法律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
D.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自由
(★★) 3 . 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帝制”取代“共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
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B.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C.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D.帝制巩固得益于经济发展
(★★★★) 4 .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5 .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流转加速所导致
的土地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有了新的表现。
特别是这种土地分散化,部分抵消了土地兼并的趋势。
”这反映土地流转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
(★★★★) 6 . 数据表明,1851年至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
雇用的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
1871年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000人增力口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
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D.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7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
……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
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
败接踵。
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材料显示
A.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B.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C.重工业得到逐步发展
D.技术与管理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 8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 9 .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
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
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经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10 . “一个国家为了保持其支配地位,它必须将其资源用于军事力量、对盟国的财政支持、向外国提供援助以及同维持国际经济有关的成本等方面……随着保护所需成本的增加和帝
国或霸主收益的减少,维持现状会变得更困难,从而国际体系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下列现象,
与上述原因最吻合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B.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C.苏联的经济困难与解体D.美国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
(★★★★) 11 . 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
一台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
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
这种现象
A.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 12 .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
他的改革
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D.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 13 .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14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 15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16 .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至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
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为国尽忠的士人。
这反映出
A.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
B.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
C.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
D.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
(★★★★) 17 .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挑战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及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
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B.“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C.“历史都是思想史”
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18 . 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士”逐渐
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
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 19 .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0 . 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张“仁政”
B.它主张“天人感应”
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术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 21 . 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
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
A.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
B.吸收国外思想成果
C.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D.与科举考试相联系
(★★★★) 22 .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
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 23 . 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干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
这种现象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C.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 24 .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要求子女成年后强制分家;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
这一变化说明
A.家庭个体经营方式改变
B.儒家伦理道德强化
C.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D.精耕细作模式形成
(★★) 25 . 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心学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成为明朝中后期社会思想的主流。
这一变化客观上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变
(★) 26 .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27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28 .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
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
理学的“论”
A.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D.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 29 .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主要原因是
A.儒家从此走向没落
B.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
D.佛教道教学说的扩张性
(★★★★) 30 . 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其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
这反映出王阳明
A.思想保守的复古特性
B.“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要义
C.外求“良知”的道德自觉
D.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
(★★★★) 31 .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
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 32 .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D.蕴含近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
二、材料分析题
(★★★★) 3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儒学指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
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
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气”源于道教),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材料二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
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 3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解决人才匮乏问题,
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
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
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
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
事等内容的新格局。
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
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
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
知识。
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
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 3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
面对举国征兵的形势,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招兵宣传
随之而来。
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穿上军装,政府先后动员2000万人应征入伍,其中不乏明星
大腕。
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要求迅速提高生产能力。
美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劳工动员,工人们被海报描绘成后方的士兵。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战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自美国参战后,战略物资成为限制购买的物品,“不浪费任何东西”成了战争海报的主题之一,
战争情报办公室还发起了一系列以海报为主的宣传运动。
美国政府战时增加战争费用的重要方
法是发行国家公债,“二战”的巨大军费中,50%是靠民间公债解决。
此外,美国国家战争基金
还向15个国家的30多个机构提供捐款。
因男子被征入伍,1000多万美国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
业生产,因而有不少海报突出妇女参加生产的作用。
——摘编自徐焰主编《画说二战中的宣传战》(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美国战时宣传的主题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战时宣传的意义。
(★★) 3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吕后)除去了秦时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等苛刑。
公元前191年,吕后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还恢复了刘邦时一度取消的“十五税一”的税制。
刘邦颁布“盗铸令”,严禁私人铸钱,犯者弃市。
吕后继续严禁私人铸钱,并规定钱重八铢。
后
来因为八铢钱不能流通,又改铸五铢钱,与三铢钱并用。
与此同时,吕后还“弛商贾之律”,在
公元前189年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摘编自彭卫《应当正确评价吕后》材料二高祖犹微,吕氏作妃。
及正轩掖,潜用福威。
志怀安忍,性挟猜疑。
置鸩齐悼,残彘戚姬。
孝惠崩殒,其哭不悲。
诸吕用事,天下示私。
大臣菹醢,支孽芟夷。
祸盈斯验,苍狗为蒈。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1)根据材料一,概括吕后当政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贞评价吕后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消极影响。
三、论述题
(★★★★) 37 .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
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