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兰州考察活动综述

合集下载

参观完兰州简牍博物馆的感受作文

参观完兰州简牍博物馆的感受作文

参观完兰州简牍博物馆的感受作文博物馆的幽暗,仿如将我送回那个远得的的年代。

纸张的脆响,木简的斑驳,耸然惊讶娓娓道出道出着历史的厚重。

兰州简牍博物馆里,每一个展品大部分一个微移的时空,将我-1汉代的繁华热闹与沧桑。

历史的河流,在岁月的长河中奔涌奔涌而来。

展柜里的简牍,宛如一个个缄默的,穿越文千年的时光,将汉代的文化与生活娓娓。

我恍如注意到书吏们疾书泼墨泼墨写意,将汉代的法律、经济、文化等内容有记录在简牍上,为后世的我们他留另外地的历史遗产。

历史的温度,在指尖流着。

忽然轻轻触模着简牍上的文字,总觉得道着时光的流逝,好似也也也可以感觉换取古人的气息。

一些历史很更久远的文字,透出出了神秘的魅力,让我对汉代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民间生活有了更哲理的了解。

简牍博物馆的旅程,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积淀,让我到极点失落的崇敬。

我仿似在历史的河流中疾速航行时时,那种感觉道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

兰州简牍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静静地的凝视简牍上那一行行古朴雅致神秘的文字,心中蕴满着敬意之情。

一些文字,彻底唤醒着历史的文明,也空间内着古人的智慧和精神。

我仿若见了了先人们用他们勤劳务实双手,凭空而起又出现凭空而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特别注意到了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乃至于困难,为后世回去了想要心都在滴血的精神财富。

赶回博物馆,天色已晚,金色的夕阳洒满大地。

我细细的看回忆中着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心中透露出出了感慨。

这个古老的记忆的简牍,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我一直几乎也许,中华文明的辉煌,将是在后世的我们手中不再继续。

兰州文化调研报告

兰州文化调研报告

兰州文化调研报告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为了深入了解兰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我进行了一次兰州文化调研。

兰州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兰州汇集了中亚、西亚和东亚等地的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融合风格。

在我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兰州的文化表现主要集中在建筑、艺术、饮食和音乐等方面。

首先,兰州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西域和中原的元素。

兰州的古建筑中有许多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如白塔、古庙和清真寺等。

这些古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常常体现了西域文化的特点,如彩色瓷砖、泥塑和绘画等。

此外,兰州还有许多现代建筑,如中山桥和甘肃博物馆等,展示了兰州的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其次,兰州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和传统手工艺等。

兰州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为主,其山川湖泊的描绘手法独具风格。

雕塑艺术方面,兰州的铜雕和泥塑艺术享有盛名,体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兰州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丝绸织造、剪纸和刺绣等,传承着兰州的工艺传统和民俗文化。

兰州的饮食文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

兰州拉面是兰州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风味而闻名。

在兰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拉面店,成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兰州还有其他许多当地特色小吃,如牛肉水面、羊肉串和驴肉火烧等,丰富了兰州的饮食文化。

最后,兰州的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兰州民间音乐多以弦乐为主,如胡琴、马头琴和二胡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兰州独特的情感和韵味。

此外,兰州还有许多传统音乐和舞蹈,如甘肃大鼓和秧歌等,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参与的机会。

通过这次兰州文化调研,我对兰州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兰州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融合风格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品味。

希望兰州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魅力。

艺术西北考察实习报告

艺术西北考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前言为了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艺术修养,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艺术西北考察实习。

本次实习共有20名学生参加,由XXX老师担任指导老师。

实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艺术文化,参观了多个博物馆、历史遗址和艺术画廊,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收获颇丰。

二、实习过程1. 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参观了多个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包括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张掖丹霞地貌等。

通过参观,我们深入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敦煌壁画、彩塑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为今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 访问艺术画廊和工作室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参观了多家艺术画廊和当地艺术家的工作室,了解了他们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理念。

在与艺术家们的交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3. 实践创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在当地进行了实践创作。

通过实地写生、拍摄照片等方式,我们将所学的艺术理论和技巧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

此外,我们还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创作了一批具有西北风情的艺术作品,为自己的艺术简历增添了亮点。

4. 学术讲座和讨论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参加了多场学术讲座和讨论,邀请了当地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解西北地区的艺术文化和发展趋势。

通过讲座和讨论,我们拓宽了视野,对西北地区的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收获1. 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学习了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

2. 实践能力的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进行了实地创作和拍摄,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实习期间,我们与同学们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在与当地艺术家和专家的交流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兰州简牍博物馆观后感800字

兰州简牍博物馆观后感800字

兰州简牍博物馆观后感800字兰州简牍博物馆是一座专门收藏和展示汉简和墓志的博物馆,位于兰州市中心,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专门展览简牍的博物馆。

最近,我有幸前往该博物馆参观,并对其深深地着迷。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兰州简牍博物馆的观后感。

首先,兰州简牍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别具一格,融合了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

博物馆外立面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显得通透明亮。

同时,建筑外墙上还嵌有大量仿古的砖雕和石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内部空间的布置上,博物馆采用了现代的展览设计手法,结合了多媒体和互动技术,使得展览更加生动有趣。

整个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展览手法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获得愉悦的感官体验。

其次,兰州简牍博物馆所收藏的展品非常丰富多样,包括汉简、墓志、碑刻等。

这些展品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信仰、艺术和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汉简,这些古代用竹简或木简书写的文献,保存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简牍上记录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政治、经济、宗教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博物馆的展览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璀璨。

最后,博物馆的陈列和解说非常用心,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在每件展品的周围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专业的讲解员,他们结合展品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向观众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说。

通过这些解说,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的意义和价值,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总的来说,兰州简牍博物馆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博物馆。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文物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通过现代化的展览手法和专业化的文化服务,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度的文化体验。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兰州简牍博物馆将会吸引更多的观众,成为兰州市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兰州考察活动综述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兰州考察活动综述

西 北 艺 术 文 物 考 察 团 是 1 4 ~14 9 0 9 4年 由 王 子 云
余丈 , 高二 丈 , 窿特 赶 上有覆 楼 , 设钩 桥 , 桥下 穹 旁 而
不 置一 株 桥 上 斜 上伸 , 中则 横 空 为 梁 , 如 虹 状 , 湟 水 上 有 数 桥 略 西 与 此 相 类 ,考 段 国 沙 洲 记 吐 谷 浑 于 河 上 ,作 桥 谓 之 河 , 长 百 五 十 步 两 岸 垒 石 作 基 阶 , 节 相 次 , 木 历 节 大
之 施 金 钩 栏 , 严 饬 桥 在 清 水 川 东 , 此 桥 及 湟 水 桥 甚 与 营造 相 合 , 制 谓此 桥 仿 于 唐 时 , 即 河历 遗 制 , 旧 盖 河 历 二字文 羲 , 可解 疑是鲜 卑语 也 。” 不 ⑤
从 以上 的记 载 可 知 , 桥 设 计 巧 妙 、 艺 精 巧 , 握 工
文 。 多剥 落 , 画则 完好者 殆十八 九 ……” 间 壁 ④
道 : 出西 门 , 握 根 桥 。桥 长 十 余 丈 , 形 如 弓 , 上 “ 览 其 桥
盖 屋 , 蔽 风 雨 , 彩 绘 缯 。 两 端 有 坊 , 日 ‘ 中 鳖 足 五 冬 空 背 ’ 西 日 ‘ 上 慈 航 ’ ” 《 北 揽 胜 》 有 载 : 西 津 , 天 。 ③西 中 “ 桥 , 称 三 公 桥 , 城 西 二 里 , 阿 甘 水 , 传 创 于 唐 又 在 跨 相
海 。《 肃 地 方 大 事 记 》 载 , 五 月 二 十 日 四 日 ( 期 甘 记 “ 星
日) 晴 午 阴 , 文 考 察 团 ( 术 文 物 考 察 团 ) 团 长 早 艺 艺 王 子 云 等 由青 ( 海 ) 兰 ” ①三 十 二 年 ( 9 3 “ 月 八 青 返 , 14 ) 三 日 ( 期 一 ) , 文 考 察 团 返 兰 ” 笔 者 认 为 该 时 间 星 晴 艺 。

西北考察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西北地区的考察之旅,这段旅程让我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广袤边陲和多彩文化。

以下是我的西北考察报告。

第一站:西宁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们的起点。

这里有美丽的湖泊,如湟水湖、青海湖等,还有藏传佛教的圣地塔尔寺。

通过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我对这个宗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此外,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之一,这里生产的“青海牛肉”、酸奶等特产深受游客喜爱。

第二站:敦煌敦煌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官道、商道和佛教文化的重要交汇点。

在这里,我们不仅了解了丝路的历史背景,还参观了著名的“莫高窟”。

这里保存着大量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石窟二十五是最著名的。

通过欣赏这些古代艺术品,我深受震撼,这些艺术品既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也展示了佛教文化的魅力。

第三站:兰州兰州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甘肃省的省会。

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中山桥”,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

这里建有中山陵纪念馆,它展示了革命烈士的事迹和了解抗战的历史过程,感受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伟大。

第四站:西安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兵马俑博物馆”,这里陈列着许多数量庞大的陶俑,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我们还去了大雁塔,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也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通过这些古迹和博物馆的参观,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总结西北地区是中国辽阔的边疆,也是历史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

通过这次考察之旅,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对我国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同时,我也体验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豪迈,感受到了祖国的内涵和厚重。

有关于参观兰州简牍博物馆的作文

有关于参观兰州简牍博物馆的作文

有关于参观兰州简牍博物馆的作文《神奇的兰州简牍博物馆之旅》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超级神奇的地方——兰州简牍博物馆。

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我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

那里有好多好多的简牍,它们安静地躺在展示柜里,好像在给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到了一些写着字的木片,原来这就是简牍呀!有的简牍上的字小小的、密密麻麻的,可难认啦。

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古代的人们没有纸,就把字写在这些竹片或者木片上。

我就在想,那他们得多辛苦呀,写一封信得用好多好多的简牍。

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讲解员阿姨说,有一个古代的官员,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很多的简牍文件,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我觉得他可真不容易,要是能有我们现在的电脑和手机就好啦,处理工作就会方便很多。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些简牍做成的地图,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地图那么清楚,但在古代已经很厉害啦。

这次参观兰州简牍博物馆,我学到了好多知识,也知道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去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的秘密!《兰州简牍博物馆,真棒!》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兰州简牍博物馆的有趣经历。

那天,我一进博物馆,就被里面的东西吸引住啦。

好多的简牍呀,各种各样的。

我看到了一个简牍,上面写着一首古诗,虽然字和我们现在写的不太一样,但是读起来还是很有意思。

我就在想,古代的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要背这些古诗呢?还有一个简牍,画着一幅画,好像是一个人在种地。

讲解员叔叔说,这是古代人记录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原来,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每天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最喜欢的是一个用简牍做成的小扇子,特别精致。

我想,如果我能有一个这样的小扇子,那该多好呀。

这次去兰州简牍博物馆,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奇妙的冒险。

我看到了古代人的智慧,也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以后我还要去更多这样的地方,学习更多的知识!。

西北艺术考察论文

西北艺术考察论文

西北艺术考察论文作者:杨安华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6期摘要:2018年11月本人对西北艺术进行了一次考察,跨越了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因为该地区为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主流,是研究我国古老的人文历史的首选之地。

此次艺术考察,主要围绕探究古老艺术对现代人的启发开展,从而来了解古代艺术的内涵,探究古代艺术的魅力,寻找古代艺术灵感。

一路考察下来,使我对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有了重新认识,也使我深深折服于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龙门石窟;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云冈石窟首先驱车奔赴洛阳,这座千年古都、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不知饱受了多少历史创伤。

在洛阳龙门石窟看到一个个庄严肃穆、举止各异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场面很令人难忘。

据考证现龙门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多个,佛塔40多座,佛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舍那大佛,不经意间抬头一瞥中的那份震撼,令人驻足仰视,那丰腴秀美的脸庞,夺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气派,让人觉得时间在这一刻凝滞了。

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卢舍那以凌傲长空的气派端坐在这里,这颗顶着螺形发髻的巨大头颅,已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乃至东方文明的象征。

这是一座东方的雅典娜。

中国的蒙娜丽莎,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如同一个能包容所有外来文化的民族的坦然的微笑。

但石窟已经开始风化,再古老的文明终究也是敌不过时间的侵蚀吗?何况,还有不懂珍惜的人们的破坏和加速催化。

就现存的一些完整佛像来看,这批雕塑的艺术价值是相当惊人的,线条清晰,面目雍容,体现了北魏、唐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考察中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秦始皇兵马俑。

他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秦始皇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三号成平面凹形。

从“西北艺术文化考察团”窥探我国美术考古

从“西北艺术文化考察团”窥探我国美术考古

从“西北艺术文化考察团”窥探我国美术考古1940年,在西北文物岌岌可危的年代里,王子云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建议成立以美术学者为主体的考察团赴西北进行艺术文物考察,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国民教育部的支持,考察团迅速成立。

在此后五年多的时间里,考察团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运用科学的和方法对西北艺术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而严谨的考察、研究工作,挽救民族文物于万一。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对我国的美术考古及西北文物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

一、西北考察团考察成果。

1940年6月,在爱国人士的呼吁下,王子云向教育部提出成立考察团的方案得到批准,在成都整训一个月后,考察团开赴西安,开始了正式考察。

此后,该团的考察足迹遍及川、陕、豫、甘、青,行程数万公里,对我国的古墓、古寺、山窟、洞穴等地存在的艺术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搜集、整理,对我国的艺术文物进行了抢救式的保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40年上半年开始到1942年冬这段时间里,考察团对陕西地区汉唐陵墓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7陕西关中汉唐陵墓考察成果②。

在对陕西汉唐陵墓雕刻进行考察期间,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翻制霍去病墓马踏匈奴雕像、卧马雕刻、伏虎雕刻3件;为霍去病石刻猛兽吞羊、人与熊、霍去病墓做全拓片4份。

霍去病墓全部石雕刻摄影各一份;霍去病墓全部石刻文字记录1份;西汉十一帝陵全景写生图画1长幅。

唐陵考察的主要成果有:测绘唐高宗乾陵、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各2份;高宗乾陵飞马雕刻、乾陵坐狮雕刻、四骏马浮雕、唐睿宗桥陵鸵鸟浮雕、唐武后母顺陵立狮、石膏翻制品6件;唐太宗昭陵四骏浮雕、唐玄宗泰陵飞马雕、唐懿宗简陵飞马雕刻、唐顺宗丰陵华表拓片共6份;唐十八陵石雕刻摄影各1份;唐十八陵文字记录1份;唐陵实景写生画、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玄宗泰陵共6幅;另有陪葬陵墓写生图数幅及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平面分布图2幅。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成果③。

兰州老街简牍博物馆研学观后感

兰州老街简牍博物馆研学观后感

兰州老街简牍博物馆研学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兰州老街的简牍博物馆。

这一趟研学之旅,就像一场奇妙的时光穿梭,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字世界之中。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灯光不算特别明亮,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邃感。

我沿着参观路线缓缓前行,眼睛紧紧盯着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简牍,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这里的简牍,可不是我们平常想象的那么简单。

它们有的已经残缺不全,有的还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形状。

那些宽窄不一、长短各异的木条和竹片上,刻着或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凑近仔细瞧,能看到笔画的粗细变化,仿佛能感受到古人书写时的力度和心情。

我看到了一片记载着当时百姓生活琐事的简牍。

上面写着一户人家的收支情况,买了多少米,卖了多少布,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烟火气。

我不禁想象着,在那个久远的时代,这户人家的主人是怎样一笔一划认真地记录下这些琐碎却又重要的事情。

或许他在记账的时候,还在为明天的生计发愁,又或许在为家里新添的一口人而感到喜悦。

还有一片简牍,记录的是一场官司的判决结果。

那严谨的措辞,公正的判决,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法律的威严。

虽然不知道当事人在得知结果时是怎样的心情,但从这一片片简牍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和规则在一点点建立和完善。

在一个角落里,展示着一些用于制作简牍的工具。

有锋利的小刀,用来把竹子削成合适的形状;有细细的毛笔,笔尖已经磨损,仿佛还残留着古人书写时的墨香。

看着这些工具,我眼前浮现出工匠们专注制作简牍的画面,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认真和执着,只为了能把这些文字载体做得更加完美。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组展示简牍修复过程的展柜前。

修复师们就像一群神奇的魔法师,他们用极其细致和耐心的手法,让那些破损的简牍重新焕发出光彩。

我看到一块简牍上有明显的裂缝,修复师小心翼翼地用特殊的胶水一点点填补,然后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直到表面光滑平整。

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手中的不是一块简牍,而是一件绝世珍宝。

参观兰州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兰州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兰州博物馆观后感我有幸参观了兰州博物馆,这是一个展示和研究兰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兰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博物馆的建筑气势恢宏,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黄河图》壁画。

这幅壁画真实地展现了兰州所处的黄河流域,感受到了黄河的伟大和兰州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的地位。

壁画的色彩鲜艳,细腻入微,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参观馆内的展览,让我对兰州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中展示了兰州古代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瓷器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兰州古代的繁荣和文化交流。

同时,展览还展示了兰州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兰州起义、白玉渠、赵红霞等。

通过这些展览,我对兰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博物馆还设置了交互式的展览形式,使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兰州的历史和文化。

我特别喜欢博物馆内的仿真场景,这些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古代的生活场景,使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同时,还有多媒体展示和动画介绍,使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了解更多的信息。

这样的展示形式使参观更加生动有趣,也提高了观众对展品和历史的兴趣。

参观兰州博物馆,我不仅了解了兰州的历史和文化,还领略到了兰州的风土人情。

博物馆内还展示了兰州特色的工艺品和民间传统文化,如手工制作的丝绸、刺绣、剪纸等。

这些展品既展示了兰州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传承了兰州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精神。

参观完兰州博物馆,我对兰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兰州博物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将兰州的丰富文化遗产展示给了世人。

我为自己有机会参观了这座博物馆感到幸运,也为兰州的历史和文化感到自豪。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参观体验,我会更加热爱兰州,更加珍惜自己身处的历史文化传承中。

关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关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关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

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我市历史文化品牌,推动我市文化建设。

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王建中副主席的带领下,于10月下旬,重点对皋兰县太平鼓、永登县高高跷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进行了实地视察,听取了市文化出版局领导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的全面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开展了座谈讨论。

委员们比较真实地了解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情况,并针对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一、现状和成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于2005年,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部署下,在各相关部门、民间组织和广大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中央及省上的有关指示精神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坚持“全面普查、重点保护、合理开发”的工作思路,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采取阶段性重点突破的办法,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显著,委员们认为对于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应当充分肯定。

主要成效有:一是健全组织。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指导原则,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的精神,建立健全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兰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各县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机构。

二是经费保障。

从2007年开始,兰州市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00万,用于市非遗中心建设和市级非遗项目的普查调研、珍贵实物资料的征集、队伍培训和重点项目建设、非遗项目的交流展示,以及对各县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扶持等。

探析“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考察方法

探析“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考察方法
( P 2 0 — 2 1 )

团称 为 “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 ( P 3 7) 成 立后 的考 察团在 成都 整训 结束后 ,首 先到 达陕 西进 行考 察。 1 9 41 —— 1 9 4 3 年 ,考察团考 察的主 要对象是 关中地 区的汉
从 以上记述文字可 以看 出 ,在西北考察期 间考 察团所采用 的
立 “ 教 育艺术文物考 察团” ( 本文简称 “ 考 察团” ),得 到当局
广
批 准。 同年 6 月 ,考察 团在成都正 式成立 ,王子云被 任命 为考察 每组 由一至 二人组成 ,团员十一 人 ( 有少数专业技术较 强的 ,如
团团长。由于该 团考 察区域基本集 中在 西北 ,多数研 究资料 将该 测绘 、拓 印等 ,是公开登报征聘 的) ,除一人专理 总务外 、主管 生 活之外 ,其他 十人也 可身兼 两组 ,团长则 是各组 兼顾 ”。【 2 】
的状态 。考 察团在霍去病墓 、唐 代帝陵、龙 门石窟 等地 考察时 , 都进行过 艺术文物的石膏模制 。模制取形于文物 原件 ,保 留了文 物的形体状态 ,为 以后的学术研 究提供 了重要 资料 。
( 二 ) 拓 印
拓 印 ,也称 “ 拓石” ,是 古人保存题记碑刻 的常用方法 。考 察 团在霍 去病墓、唐代帝 陵、洛阳龙 门石窟 、敦 煌莫高窟等地考 察时 ,对 一些珍贵的石刻都 曾进行过拓 印,有些还 是全形拓印。
( 三 ) 摹 绘
三、考察方法的意义与启示
考察 团在 5 年 多 的 时 间 里 ,采 用 了 多 种 科 学 的 考 察 法 进 行 考
二 、考察 团的几种考 察方法 王 子云在其著作 《 从 长安到雅典—— 中外 美术考古游记 》一 书 中有 这样 在记载 : “ 尽 量以不 同方式加 以采集 ,或 写生 、或摄 影 、或拓印、或模铸 ,务使 各种优美之古代 珍遗毫无遗 感地 呈现 于 国人 目前 ” 。… ( P 1 )这里所 记述的 考察 的方法是 考察 团在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西北艺术实践考察报告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西北艺术实践考察报告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西北艺术实践考察报告摘要:本次考察主要围绕兰州、敦煌、张掖、甘南、西安这五个地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建筑特色、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探究,主要从三大石窟的艺术比较、丹霞地貌的艺术分析、历史名城的艺术魅力这三方面展开。

关键词:石窟;丹霞;壁画;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此次西北艺术实践考察,跨越了甘肃、陕西两省,以考察兰州、敦煌、张掖、甘南、西安五个地区为主。

这些地区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主流,是我们学习研究我国古老的人文历史、艺术内涵的首选之地。

为期十天的艺术实践,使我对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有了重新认识,也让我深深折服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此篇考察报告主要从三大石窟的艺术比较、丹霞地貌的艺术分析、历史名城的艺术魅力方面展开,叙述如下。

一、三大石窟的艺术比较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石窟不仅是中国的巨大文化宝藏,也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西北的三大石窟——莫高窟、榆林窟以及麦积山窟,三者有着相同的历史痕迹,又有不同的地质面貌。

这许多的艺术文化遗迹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让人们在艺术的长河里流连忘返,叹为观止,灵感频发。

莫高窟和榆林窟都有诸多类似之处,窟内宏伟壮观的佛像,精致入微的壁画形象,让人浮想联翩,感受到历史沉淀的气息。

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每一个洞窟的每一尊塑像,都在诉说着当时敦煌辉煌的过去和深厚的文化。

莫高窟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的规模和水平能比较明确地反映敦煌的历史与社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壁画上。

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

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反映出汉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的特色,在这方面榆林窟可补莫高窟的不足。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始末考证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始末考证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始末考证
徐伟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4(000)013
【摘要】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王子云迅速向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建议成立以美术学者为主体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这一建议很快得到民国教育部的支持,考察团迅速成立.本文以考察团赴西北考察为主线,主要考证该团的成立与解散.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徐伟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王子云先生绘制的五幅水彩写生画——西北大学藏“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研究之一[J],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组
2.民国时期“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与陕西耀县石棺*--西北大学藏民国时期“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之三 [J], 冉万里;陈中慧
3.民国时期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与兰州金天观--西北大学藏“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资料整理研究之二 [J], 冉万里
4.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院的成立 [J], 徐伟
5.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院的成立 [J], 徐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博物馆调研报告1

兰州博物馆调研报告1






19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对古建筑和 城市遗产的保护逐步变为世界性的潮流。这是由于战 后在国际主义的建筑思潮下,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尽 管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设计精美的城市中心和住宅 区,但是大规模的丑陋建筑群,毫无特色灰溜溜的市 区,几乎到处可见。对比起来,那些古老的旧市区倒 反而显得温暖而丰富多彩。英国大百科全书(1977年 版)明确地、严肃地将这种新建设称之为"城市设计的 失败"。欧洲人开始对过去这一阶段所走的道路进行 反思。 意大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立了"历史文化古城 保护协会"(ANCSA),为政府编制了《意大利古迹情 况》的研究报告。1967年政府出台了新的《城市规 划法》,其中制定了古城保护的条款,文物保护的概 念也从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认识上的变化。文物保护 的对象从博物馆文物、纪念碑扩大到历史性建筑物和 历史地段,保护也逐渐演变为从建筑本身到周围的历 史文化环境,从一个单体到一组群体,从只限于材料 的保护扩大到"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物的概念扩大到历史街区后,由于它的性质和 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也相应起了变 化。在历史街区或古城内,人们在这里生活居住,传 统的空间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回归。保护也更加强调与 使用相结合。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扩大到对社会文 化的保护,即"社会化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意义上 大利法西斯时代(1939-1942年),城市 规划比较激进,拆旧建新,古城内的居民被 驱逐到城外,罗马17世纪的教堂桩毁,开挖 出的古迹被帝国大道所覆盖。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许多城市用新技术、新材料在废墟上 重建,文物古迹和历史中心又遭到新的破坏。 直至1950年代新共和制之后,意大利仍延续 了法西斯时代的规划理论和处理手法,在罗 马古城内开辟了许多新的道路,如梵蒂冈广 场轴线上的老建筑被拆掉修了一条大道,这 种做法的影响极为深远。 但即使如此,许多年来对待建筑遗产问题 也并不是全然否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面对着被战争破坏儿成废墟的城市,德国的 纽伦堡把被毁掉的城墙和教堂修复了起来, 2000多个文物古迹只剩下200多个,重要的 有30多个,基本按原样保留下来。旧城仍然 保持街道的原有格局,恢复从老火车站经手 工街到教堂和古城堡的历史街区,新建建筑 与老建筑和谐统一。

兰州敦煌考察报告doc

兰州敦煌考察报告doc

兰州敦煌考察报告篇一:敦煌莫高窟考察报告敦煌考察报告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班级:历史学1班姓名:唐业森学号:时间:敦煌考察途中的所见所思所得来到历史文化学院就在想,传说中的敦煌考察到底在什么时间启程,有人说是在9月末,有人说在10月初,也有人说是在10月中旬。

终于国庆之后去敦煌考察的时间最终确定在10月17号了。

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我们盼望着的这一天到来了。

XX年10月18日凌晨4点43分,历史的年轮定格在这一刻时,我们站在了甘肃嘉峪关站台下。

为期一周的敦煌考察正式开始。

按照预期的行程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城。

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

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

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

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

城楼居中,上有鼓楼。

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

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

根据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无存。

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

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

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的防御体系。

站在这嘉峪关城楼,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威武雄壮,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敦煌考察时间考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敦煌考察时间考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敦煌考察时间考作者:***来源:《敦煌研究》2017年第03期内容提要: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立于1940年6月,解散于1944年12月。

1942年6月至1943年5月间,该团在敦煌进行石窟内容调查、壁画临摹、照片拍摄、购买文物等活动。

本文主要考证考察团至敦煌的时间、在此考察的成员及其活动,纠正一些回忆录、口述历史的错误。

关键词:王子云;何正璜;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敦煌石窟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3-0108-07Abstract: The Northwest Art & Culture Survey Group was founded in July 1940 and disbanded in December 1944. The group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ctivities at Dunhuang, including investigat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aves, copying murals, photographing the caves, and purchasing cultural reli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textual study on when the Group arrived at Dunhuang and what they have done and corrects some errors found in memoirs and oral history.Keywords: WANG Ziyun; HE Zhenghuang; Northwest Art & Culture Survey Group;Dunhuang caves教育部西北藝术文物考察团(以下简称“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于1940年6月成立,经过短暂的集训,于12月1日离开重庆,开始长达4年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活动。

西北艺术考察论文

西北艺术考察论文

西北艺术考察论文西北地区是我国艺术之乡,拥有着许多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和文化遗产。

西北地区以其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而著称,其中包括了陕西的兵马俑和华夏文明、甘肃的莫高窟和丝绸之路,青海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等。

每一处都有着无比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西北地区的艺术考察自然会成为一次深层次的文化探索之旅。

本文将对西北艺术考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我国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西北地区的艺术考察之旅,必定以兵马俑为起点。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绝世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它们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而下令修建的,数量庞大,规模宏大,技艺精湛。

参观兵马俑,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的壮丽气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兵马俑,甘肃的莫高窟也是西北艺术考察的重要景点。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蕴含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和绘画艺术。

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而著称,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峰之作。

艺术家们可以在莫高窟中感受到古代艺术家们的卓绝才华和高超技艺,从中汲取艺术灵感和创作精神。

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也是艺术考察的重要内容。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上涌现出许多举世闻名的古代艺术珍品,例如敦煌壁画、古代石窟、吐鲁番城和龟兹古国等等。

丝绸之路的艺术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为艺术考察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学习体验。

在丝绸之路上,艺术家们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和魅力,从而丰富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创作风格。

青海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西北艺术考察的热点之一。

青海地处高原,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拥有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宗教文化遗产。

参观青海的佛寺和宗教文化遗产,可以感受到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兰州考察活动综述作者:李娜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4期[摘要]1940~1944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活动是我国近现代一段重要的文化史,1942~1943年在甘肃兰州的考察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所以,有必要回顾这段历史,它不仅是对战乱时期坚持工作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纪念,更是对昔日兰州历史的回忆。

[关键词]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 王子云 ;兰州考古[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41-03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1940~1944年由王子云发起、国民党教育部组织的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深入并有明确目的的文物艺术考察团体。

考察团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豫、陕、甘广大地区的文物史迹进行清理、研究考证,并采集了大量的绘画、图片、文字和实物资料,撰写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论著,为西北文物史迹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

1942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先到兰州,后去青海。

《甘肃地方大事记》记载,“五月二十日四日(星期日)早晴午阴,艺文考察团(艺术文物考察团)王团长子云等由青(青海)返兰”,三十二年(1943)“三月八日(星期一)晴,艺文考察团返兰”。

笔者认为该时间应当是艺术考察团从敦煌途经酒泉、张掖回到兰州的时间。

考察团在兰州先后考察了握桥、金天观、庄严寺、普照寺和嘉福寺、城隍庙。

考察兰州握桥的记录如下:“握桥,鲜卑语称河厉,是鲜卑族吐谷浑发明的……实际上是无墩虹梁木拱桥……”林亮在他的书中写道:“出西门,览握根桥。

桥长十余丈,其形如弓,桥上盖屋,足蔽风雨,五彩绘缯。

两端有坊,冬曰‘空中鳖背’,西曰‘天上慈航’。

”《西北揽胜》中有载:“西津桥,又称三公桥,在城西二里,跨阿甘水,相传创于唐代……自远望之,宛如卧龙……全身悉以木料建筑,亦我国桥梁之伟观也。

”以上几处对握桥的记述较为简略,名称上也各有不同,有西津桥、三公桥、卧桥、握桥等名称,王子云先生将其称为渥桥。

《兰州古今注》称:“城西阿甘河有握桥者,或曰卧桥,东西十余丈,高二丈,穹窿特赶上有覆楼,旁设钩桥,而桥下不置一株,桥两端各有翼亭,上下有巨木连节错压,斜上伸,中则横空为梁,略如虹状,西湟水上有数桥与此相类,考段国沙洲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历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阶,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镇压两边,俱来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金钩栏,甚严饬桥在清水川东,与此桥及湟水桥营造相合,旧制谓此桥仿于唐时,盖即河历遗制,河历二字文羲,不可解疑是鲜卑语也。

”从以上的记载可知,握桥设计巧妙、工艺精巧,有诗为证:“不凭支柱架虹腰,独卧河干历几朝,桥上行人桥下影,年年来去送寒潮。

”可惜该桥于1952年被拆除,现在我们只能从照片上看到昔日握桥的风采。

考察团对金天观的考察,最早的记录是:“金天观一名雷坛,在西郊河外,亦肃藩所创修,正殿东西有廊房……”陈万里曾如此描述金天观:“在西门外,明肃藩建……两廊书系画壁……所绘为金朝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自第一化至四十化止,中隔空廊,其南部则‘雷祖出巡图也’。

西廊南部为雷祖巡宫图,北部自第四十二化至八十一化止,图下复写原经经文,间多剥落,壁画则完好者殆十八九……”林亮在他的《蒙新甘宁考察记》中这样描述金天观:“渡桥里许,至雷坛庙……庙左为阿公祠,即清初阿公祠……院中古柏苍翠……有阿公墨宝多幅,石刻嵌于壁间。

”对金天观较全的记载如下:“明肃庄王金天观记说:观之置东有望仙桥,西上乃外之,周围三里,东有大门,左右列战,曰皋兰福地。

正门凿一碧沼曰五龙之潭,外南门曰金天观,龙虎在马,左有玄坛,右有真武祠。

正门曰九天门,雷公、雷母、风伯、雨师居其下,中有雷之坛。

左曰法王殿,右曰天师堂。

正殿曰雷祖宝殿,殿南向,其雷师,皓翁,卿徒、师相十六雷神刘班左右。

后有无极殿,中有三清,左右设南北二排,五祖七真周市朝无。

该有神御殿,在九阳峰上,东有道院,西有环室。

”相关古诗词写道:“明肃靖王咏句:‘羽客楼真处,隐隐古殿幽,山楼依迭□,道院傍清流,庭院巢松鹤,林□唤雨鸡,嚓予惟世纲,徒慕赤松□。

’”解放后, “这观(金天观)在解放路西南华林山下……民间通称雷坛。

现已改建为工人文化宫”。

从上述记载可知,金天观当时规模宏大,最为人们称赞的是其廊壁上的《老子应化图》。

《老子应化图》现在依然在工人文化宫的回廊上,只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力,已漫漶不清。

三大古寺之庄严寺,“在城中鼓楼西,唐初建元至元间重修”,对于寺庙的建筑年代也此说:“根据‘朝廷庄严禅院’的写家李贡生的生年考证,又似乎是明代的建筑物。

” “寺有三绝:塑绝、写绝、画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普照寺亦名大佛寺……今存金泰和时铸钟……入寺门而北有金刚殿,天王殿……又进为大雄殿,有佛像三塑,工绝佳……东南各有□殿,址宇开阔,久而居民聚之丽寺而居者数百家。

明国十七年尽徒居人外出循,大雄殿东西各建为市□中以长廊连之,则使商贩市□,就列为肆,又通寺后以于东街。

于是焕然改观,而名市场曰中山昭纪念也。

”普照寺里的“壁画塑像均出唐宋名手,栩栩如生”。

最后一座寺庙是白塔寺,据王子云先生的记载,白塔寺在兰州城北黄河北岸的白塔山,建于唐代,且寺中有十三级木塔。

王先生还在这里画过一幅白塔山图长卷。

据笔者考证,嘉福寺又名宝塔寺,俗名木塔寺,位于兰州的内城西北隅,即今天的木塔巷至永昌路北段之间,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元世祖至元间(1264~1294)重修并赐名嘉福寺。

寺中有宝塔,是十三级木塔,从未有过白塔寺这一名称,经笔者进一步考证,认为是王子云先生记录有误。

“嘉福寺旧名宝塔寺,俗名木塔寺,在城内西北隅,唐贞观九年高昌王建元至元间重修,赐名嘉福……同治十三年复毁于火。

”“……木塔者,下建佛殿九楹,其上建八棱形层迭,直上塔顶‘室广阁’仅九尺九,为极十有三高,至十五六丈重阁,矗虚复,道凌空闻之,父老登是塔者视四周云山如陈儿案,俯见黄流蜿蜒委曲,是足下香然,如直身太虚,下临尘寰,巧匠作□于神鬼殆,非人工所能为也,后不戒于火遂丧此塔。

今模型犹存寺中,不知有能复□此者乎”。

嘉福寺和之前的握桥、金天观、庄严寺和普照寺现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根据前人的描述在脑海里想象了。

关于城隍庙有以下记载: “坐落在今日市区张掖路中段北部,与庄严寺隔一条大众巷。

相传是众城隍庙中最早的一座,创建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建。

”“殿中塑城隍泥塑……”“进大门为享殿五楹……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山神庙、土地庙、看楼。

享殿北为正殿,殿前各建一座四明亭。

两侧有陪殿、长廊……右两侧为眼光、广嗣、痘疹、圣母殿。

宫北为客堂。

”与金天观不同的是,城隍庙一直保留到现在,只是现在周末熙熙攘攘的古玩字画爱好者已经替代了当年的善男信女。

考察团在兰州考察时,曾提到兰州的刻葫芦。

虽然现在刻葫芦在兰州经常可以见到,但有关它的历史却不得而知。

“甘肃特种工艺刻葫芦,创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王裁缝(佚名)者,首镌花草;民国初年,来银娃、王洪儒(或鸿武)等,继刻刀马人物与名胜风景,均系儿童玩具,售诸街市。

及至张广建都甘时期(民国三年—十年),张提倡各种工艺,作为官厅送礼之用,于是刻葫芦复经李文斋精心提高,一跃而为甘肃特种精巧艺术品。

”考察团成员国难时期在西北进行文物考察,意义重大。

兰州是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人力、物资的中转站,所以,考察团对兰州的考察相对甘肃其他地区的考察时间和对象都更充裕。

团长王子云先生之前曾去过河南和陕西的许多地方,当看到兰州的这些遗迹时会对比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相关建筑、绘画和泥塑,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以握桥为例,该建筑在全国独一无二,桥上有建造精美的飞檐,并以精细的雕刻装饰,人在过桥的同时还能休息乘凉,集美观和实用为一体。

王子云在他的书中说:“兰州西门外的渥桥……称为西北地区著名木建桥梁之冠……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艺术桥’。

”此外,王子云还画有水彩画的握桥速写,为我们研究握桥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金天观“东西两廊壁画,绘笔精妙,相传明代作物”。

“据西北著名史学家张鸿先生语,像如此大规模的壁画长廊全国为数极少,仅四川青城山、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壁画可匹,并道金天观的壁画在画派上与青城山极相近。

”王子云对金天观壁画的评价极高:“河南永乐镇的永乐宫,也有相类似的元代人画的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七十二应化图,也是连环画的形式。

但那是画在神殿的两侧墙上的,尺幅不大,规模远不及此……但不论是永乐宫或是泰岳庙,所能见到的古代壁画都不及兰州金天观的规模……这里所画的全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其服饰装扮,也多是明代人的生活情景……整个壁画中的人物穿插结构多有变化,色彩纯正,线条匀整有力,可以说是明代初年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中有代表性的绘画遗产,是值得珍视的。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张宝玺老师,当年在统计省内文物时,拍摄了金天观壁画,现已成为金天观壁画的惟一证据。

庄严寺的“佛像停匀生动,衣褶细叠,迎风欲举,塑绝也;壁上观音象既端好,而所批白衣,覆首至足,俨然纱縠,柳枝经久,翠色如新……画绝也”。

“此像造型丰满,笔法生动。

菩萨高髻宝饰,面如满月,凝神垂目,十分庄严优美。

所披白衣,映衬肌肤,‘俨然纱縠新制’……其‘千手千眼观音’及‘千手千钵文殊’,不仅画工极精,而且运用‘兰叶描’,线条顿挫劲力,敷彩简淡,接近吴道子之画风;其‘天女’之人物形象,采取不同线条表现,更与兰州庄严寺坐像有相似之处。

”有学者研究庄严寺内雕塑的文章称:“兰州市庄严寺内的释迦牟尼、阿难以及迦叶彩塑,是市内佛寺中堪称三绝之一的三尊雕塑艺术品……三尊塑像形态自如,袍神襟带,着落适当,壁嵌装饰,雅然成序,耳轮屈指,处理细腻,人物性格突出,大慈大悲形象内在,含蓄而准确,表现了普渡众生的三意会和精湛的艺术造诣,熟练的技巧和传统手法成功的体现了各自内心世界和‘三藏’追求,堪称当时的佳作。

”庄严寺位于现兰州五泉山动物园内,只有三座大殿,呈中轴线上下排开,一座配殿位于最下面的大殿西面,殿内门窗、屋檐及室内外柱子都是原来庄严寺的大殿部分。

庄严寺还未对游人开放,殿内也空空如也,庄严寺的文物应是在另一个地方保存。

普照寺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被人为破坏,笔者实感痛心。

和普照寺有相同命运的还有金天观和握桥,只有庄严寺现在还能看到其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就搬至五泉山。

当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兰州的众多考古中的刻葫芦直至今天仍具有生命力,每当看见小孩儿手拿刻葫芦、游客们悉心挑选自己喜爱的刻葫芦时,一股欣慰之感油然而生。

城隍庙的大殿和戏台今天依旧存在。

每逢周末,戏台会上演抑扬顿挫的秦腔,只是大殿内已变成古钱币收藏和售卖的地方,而整个城隍庙依然是人山人海,就算是不买任何东西,到这里来感受中国的古代艺术品给人带来的熏陶也不失为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