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教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研究
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5期
47
幸福生活指南
浅谈《论语》中的教与学
刘小容
垫江县实验小学 重庆 垫江 408300
摘 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
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那简明扼要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
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
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
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
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
而这里的先“学”
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2.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
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子路篇》)。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
为范。
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
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让学生不许乱扔杂
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
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
毋固、毋我。
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
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
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
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
后自己跟着他唱和。
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
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
己之短。
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
代,知识更新很快。
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
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4.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
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他感伤于“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即便身处逆境困于陈蔡之间,还不时也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是不是我们的道义不行了?)他也直接表达过对社会的不满,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
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
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喜爱。
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
”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
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
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
学生堆里不分你我。
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
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
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心存“浮云之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述而篇》)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
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你的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
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
所以当时光飞逝,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同学物质生活已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时,我们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著与淡泊,坚守住那份“浮云之志”。
我们的财富,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整个社会中,在自己那淡定的心里。
二、教什么 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
文,指文化;行,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
这几点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吻合的。
这里蕴涵的
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 三、怎么教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
“如愚”。
笔者认为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像启发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都是无法实施的。
而孔子检测其学力的方法便是在课后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颜回,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所以一个学生课堂活跃与否并不能说明其教学效益的高低,能否迁移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鲁莽的子路,上课从来就喜欢抢嘴,甚至插嘴。
但效益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
《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
然而却有中庸之效。
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
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
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
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
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教学有法无定法,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
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
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