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15节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5节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单元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滨州模拟)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解析:“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答案:D
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一年收获两次。

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

答案:B
3.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耕生产的是( )
解析:A项是西汉后期,B项是原始社会后期和商周时期;C项出现于曹魏时期,D项是在唐朝,因此答案为D。

答案:D
4.(2012·泉州模拟)《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
A.航行B.灌溉
C.军事D.排洪
解析:根据“此渠皆可行舟”分析,体现了航行功能;“有余则用灌浸”体现了灌溉功能;“辟沫水之害”体现了排洪功能。

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功能。

答案:C
5.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农业的发展。

A、C、D三项涉及农业生产的土地、农具、地理原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答案:B
6.(2012·青岛模拟)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

答案: D
7.下列图片中,能够代表中国“三千年前的名片”是( )
解析:A项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B项是西汉丝织业的代表,C项是北宋制瓷业的代表,D项是明清时期青花瓷的代表,因此结合题目要求是“三千年前”可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8.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

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排除B。

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为C。

答案:C
9.(2012·南通模拟)(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

联系教材有关知识点,B项出现在明代;C项与材料不符;D项与所学不符,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10.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右图)最为有名。


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解析: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属南方,故为青瓷,选B。

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

答案:B
11.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

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制瓷技术精湛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注意材料里的“官窑瓷器”,官府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工艺精湛,对外国
元首和使节有很强的吸引力,才会有如此之举动。

答案:C
12.(2012·肇庆模拟)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当时棉花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A、B、C三项说法在材料中都没能得到体现,本题选D项,反映了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中国古代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泵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迁,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材料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4:我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古代和中世纪高得多。

西欧粮食收获量和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据《补农书》记载,明末清初嘉湖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合今每市亩901~1126市斤,比现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稻产量还高。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材料1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始于何时?(4分)
(2)材料2、3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8分)
(3)材料4给了我们什么历史信息?(4分)
(4)某学生探究小组欲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进行探究,请你为其提供下列帮助拟定一个探究题目。

(4分)
解析:第(1)问根据图片的提示得出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进行归纳,注意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全面;第(3)问阅读材料分析数据,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达;第(4)问综合材料内容从古代农业或小农经济的角度拟定题目。

答案:(1)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2)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世界领先。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浅析小农经济的特点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材料2: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西襄,……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材料3: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

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8分)
(2)据材料2、3,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6分)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官”的信息得出应是官营手工业,联系教材概括出其生产经营的特点;第(2)问依据材料中“文采千匹”以及丝绸大量外销等内容归纳出汉代纺织业发展的表现;第(3)问结合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及对妇女的歧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回答。

答案:(1)官营手工业。

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
政府设工官管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3)“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