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打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案一
一内容解读
1.假设开篇,点明主题。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诗人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接着,诗人对此做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这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
这种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铺陈渲染,层层深入。
接下来的几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的苦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真实写照。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像河流一般汹涌奔流。
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诗人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有太多悲愤凝结的土地,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的反抗。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神州大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无止息”暗指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又深了一层。
第三层,隐喻光明必将到来。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到这片土地上。
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和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
总之,在此时,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转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第四层,隐含献身之意。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鸟儿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郑重庄严的宣誓,表达了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3.直抒胸臆,升华主题。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以设问的方式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笔锋一转,由上文对“鸟”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特写。
“眼里常含泪水”这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我”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也越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最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
4.分析意象,理解主题。
(1)鸟的形象
“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鸟”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乃至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借“鸟”的形象抒情,含蓄、动人。
(2)土地的形象
土地象征祖国。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二技法总结
1.象征手法,丰富意象。
诗人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如“土地”象征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营造出沉重、悲愤的氛围,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而“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看到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以及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
2.虚实结合的抒情方式。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这样虚实结合,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后面作者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3.形象化的语言。
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
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主题概括
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痛恨。
资料库
1.文体知识。
(1)新诗的概念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2)新诗的形式
自由体、新格律诗、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
(3)新诗的特点
①形式比较自由,可分行排列,没有格律限制;②强调意象的使用,重视技巧的表现;③不强调押韵,只注重音韵的自然;④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
2.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代表作有《光的赞歌》《向太阳》,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驻华大使馆授予艾青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作品背景。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字词库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腐.烂(fǔ)喉.咙(hóu)吹刮.(guā)激.怒(jī)
汹yǒng(涌)sī(嘶)哑lí(黎)明
2.解释下列词语。
(1)嘶哑:声音沙哑。
(2)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3)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4)腐烂:①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②腐败。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教学案例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读出节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笔下“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同学们,当我们听到廖昌永演唱的《多情的士地》,是不是引起我们对土地的无限喜爱和向往呢?是啊,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创作背景,走近诗人艾青,一起去感受《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导入二:读诗能够涵养性情,启迪智慧,丰富情感,修养气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闻名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感受诗人激越的情感、奔放的诗情和诗中隽永的诗味。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作家作品。
三诵读指导,整体把握
1.扫除障碍,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师生共同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学会朗读。
请一、二组的同学给大家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提示:注意语气、节奏等,把握好感情基调,强调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技巧的学习与运用,进一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讲解:
节奏——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
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
语气——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教师范读,出示朗读提示。
朗读强调:要读出悲痛、绝望、愤怒、沉重的心情,读出“我”对土地的挚爱。
4.学生自读训练:根据提示语朗读诗歌,领悟内容,体会情感。
注意读出重音、停连、语气符号。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提出建议。
5.小组合作:朗读全诗,讨论朗读的方法,小组内展示,推举一人参加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四寻找意象,探究诗意
1.简要介绍意象的概念。
【明确】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请学生寻找,并加以分析)
【明确】“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
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灌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这两种外在的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前面加上了“无比温柔”的修饰语,“黎明”便象征在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迎来的曙光、胜利。
3.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象征意义?
【明确】土地:象征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
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祖国最为适宜。
“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把握感情
把握诗歌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首诗有怎样的感情呢?
1.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既是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布局,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也出于表达强烈的情感的需要。
诗人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的鸣叫声是优美清脆的,少有“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深沉,也以此表现诗人的这些情感是如此强烈。
2.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3.结合本诗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诗中的“深沉”一词。
背景介绍: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艾青目睹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
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因这土地遭受侵略而生发的沉痛。
4.再次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二课堂总结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人民的共同心声。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诗中“浪”“礁石”等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浪”,不断地扑向礁石的浪,象征着艰难险阻、恶势力。
而“礁石”,是坚强和正义的化身。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请选择三个意象,模仿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我爱这校园》为题写一首小诗。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诗句。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也曾有人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土地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土地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诵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深情。
导入二: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情思,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诵《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写作背景。
三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表现手法,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得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家作品,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赏析感悟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什么。
【明确】“土地”象征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面的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相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歌唱“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祖国大地正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势单力薄的鸟儿,也要勇敢地护卫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明确】“嘶哑”表示“鸟”歌唱不已、真情无限,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在生命耗尽后便投身于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而在这强烈的反差中,一以贯之的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正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歌唱”的“鸟”,就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就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样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第二节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揭示全诗主旨。
②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③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还是整个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以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沉痛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是蓄势,第二节是感情的迸发和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三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面对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相关练习。
2.以《我爱这》为题,仿照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自己创作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