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下列各种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A.扁桃体炎B.足癣C.狂犬病D.血吸虫病
2.坚持饭前便后洗手,这一做法在预防传染病上属于()
A.杀死病原体B.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D.保护易感人群
3.20世纪末,上海人吃了一种叫毛蚶的动物,导致甲肝在人群中大面积暴发,毛蚶起到的作用是()
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以上都是
4.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可能会患上()
A.非典型性肺炎B.艾滋病
C.蛔虫病D.克雅氏病
5.呼吸道黏膜上具有纤毛,它的生理功能是()
A.有助于空气流动B.杀菌作用
C.阻碍空气流动D.清扫异物
6.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
A.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B.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
C.皮肤、黏膜、纤毛等
D.血液、淋巴、免疫细胞
7.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的细胞属于()A.病原体B.抗体C.抗原性物质D.自身物质
8.下列医疗措施,使人体产生抗体,获得免疫的是()
A.服用阿司匹林B.注射胰岛素
C.注射疫苗D.注射抗生素
9.吞噬细胞属于()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
10.下面四幅漫画寓意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B.
C.D.
1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麻疹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有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
B.免疫对人体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C.特异性免疫一般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D.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12.H7N9型禽流感是由H7N9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该病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隔离治疗、观察,这种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B.H7N9型禽流感患者是该病的病原体
C.体内有乙肝抗体的人,不会患该传染病
D.若通过H7N9型禽流感疫苗预防该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13.下列对应中,正确的是()
A.溶菌酶溶解病菌﹣﹣特异性免疫
B.预防接种﹣﹣非特异性免疫
C.皮肤的屏障作用﹣﹣特异性免疫
D.吞噬细胞吞噬病菌﹣﹣非特异性免疫
14.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唾液或胃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
B.皮肤阻挡致病细菌侵入人体内
C.特定的抗体抵抗特定的抗原
D.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15.下列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给病人打针吃药,治疗疾病
B.医务人员在特定区域定期喷洒消毒液
C.学生积极锻炼身体
D.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16.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疫苗的安全问题.下列对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A.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B.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
C.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
D.接种疫苗可以治疗疾病
17.如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非特异性免疫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18.在一次体检时,发现小王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医生建议他注射乙肝疫苗.注射的乙肝疫苗和产生的免疫方式分别是()
A.抗体、非特异性免疫B.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D.抗原、特异性免疫
19.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特殊蛋白质及所属的免疫类型分别是()A.抗体,特异性免疫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20.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免疫功能
B.抗体都是蛋白质
C.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后,激发机体分泌抗体的速度快且量多
D.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和抗病毒等作用
21.2015年6月,八年级某学生患上了流行性感冒,他在家中找到了一盒治疗感冒的药品,他仔细阅读标签(如下所示)后,认为此药不宜服用.其原因是()
【作用类别】非处方药品
【适应症】本品用于治疗和减轻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每6小时服1次,一次1片.
【不良反应】有时有轻度头晕、食欲不振等.
【有效期】24个月
【生产日期】2012年8月.
A.药不对症B.药物的副作用太大
C.药物已过期D.没有医嘱,不能服用
22.如图,遇到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3.某人受伤后,出血呈喷射状,出血量大,血液为鲜红色,则下列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A.属于静脉出血,应在伤口的远心端止血
B.属于动脉出血,应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C.属于毛细血管出血,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
D.属于动脉出血,应在伤口的远心端止血
2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受精卵在子宫内形成,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完成物质交换
B.婴幼儿经常尿床,因为婴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C.当阅读童年日记时,内心充满喜悦,这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D.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开始,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25.关注健康对每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下列做法或认识正确的是()
A.预防艾滋病,我们应该远离艾滋病患者
B.青少年大量食用保健品更有利于身体发育
C.制作食品时食品添加剂需限量使用
D.OTC需要凭医师处方才可购买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26.(7分)2014年,“埃博拉”成为全球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列举的年度十大热词,《科学》杂志将其
评为“年度崩溃事件”.有关“埃博拉”的消息至今依旧牵动人心.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已造成多数人感染和死亡…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①②依次应填写.
(2)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的作用是.
(3)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这种免疫类型为.
(4)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
(5)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
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③对有出血症状的
可疑病人隔离观察;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尖妥善弃置等.
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填写序号).
27.(13分)流行性感冒是常见传染病,是病原体侵染人体呼吸道引起的.症状是发热、头痛、咳嗽、打喷嚏、全身酸痛等.一旦出现流行性感冒病人,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极易传播,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分析回答:
(1)流行性感冒能在人群中传播,它有具有和等特点.试举一例说明流行性感冒的可能传播途径.
(2)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医生对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打针、吃药等具体治疗属于;
健康人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属于.
(3)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制定一条在教室内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
(4)流行性感冒能够在人群中流行,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和这三个基本环节,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是,传染源是,传播途径是,易感人群是.
28.(5分)1928年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揭开了人类与病菌抗争的历史.80年后的今天,抗生素被许多人当成包治百病的“妙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无意中培养出了许多“超级耐药菌”.面对
病菌,人类将面临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
(1)抗生素药物必须凭处方购买,它属于“OTC”吗?.
(2)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对患者进行皮试,否则有些患者会因为对青霉素过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过敏反应是人体功能的体现.
A.呼吸B.排泄C.消化D.免疫
(3)细菌耐药的变异,对个体生存有利,并容易遗传给下一代.因此,“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学说解释.
(4)关于抗生素的使用,以下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定时服用抗生素以预防疾病B.一发烧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C.为了尽快治好病,加大服用剂量D.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5)细菌用产生下一代,速度快.因而超级细菌危害性更大.
A.孢子生殖B.分裂生殖C.有性生殖D.无性生殖.
29.(7分)某些媒体报道“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不利”,也有专家说“转基因植物油是安全的”,到底是否安全呢?某班初二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一)实验器材:普通植物油,转基因植物油,稻谷若干,小白鼠若干,两个规格一样且空间足够大的铁笼等.
(二)该同学提出的问题: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的健康是否有影响.
(三)实验过程:
(1)将两个铁笼分别贴上甲组和乙组标签,选取两只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小一致、性别相同的小白鼠,分别置于甲、乙铁笼中.
(2)称取一定重量的同种稻谷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拌适量且等量的普通植物油(A料)和转基因植物油(B料)待用.
(3)甲组饲喂适量A料,乙组饲喂(填等量或过量)B料.
(4)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
(5)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有明显差异,则说明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健康(填有或无)
影响.
②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则说明转基因植物油对人类健康(填有或无)
影响.
(四)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为该同学做出假设,你的假设是:.
(2)该同学设置甲组的目的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3)该实验选取小白鼠的数目过少,会增大实验的,导致实验结论可信度不高.30.(18分)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062人受重伤.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众志成城,全力抗震救灾.请你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答抗震救灾中对伤员的救援及处理的一些问题:
(1)地震发生后,灾区严重缺乏清洁饮用水,一般情况下水源污染最多的是大肠杆菌污染所导致,大肠杆菌与动植物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
(2)防疫专家指出,要严格消毒饮用水及食物,饭前饭后、便前便后要洗手,严防病从口入,这些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3)参加救援的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和卫生防疫人员在进入灾区前,要提前注射破伤风疫苗,注射的疫苗相当于,以便使机体产生相应的,防止外伤对救援人员造成大的伤害,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4)地震发生后,不论是自救还是他救,都必须首先保证系统的畅通,只有该系统畅通,才能保证氧气的供给.
(5)救援过程中,被困者要尽量少说话,保持平静,这主要是为了降低作用,从而降低体内的分解,从而保持体能,该生理过程主要在细胞的内进行.被埋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人,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食用少量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的供给.
(6)在伤者受横梁砖块所压处,血液所输送的气和不能输送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所产生的等废物不能运出体外,因而会造成组织坏死.
(7)救援过程中,若发现受伤者的伤口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流速慢,可判断这是出血,应在伤口的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输血为原则.有时为了抢救受伤者而进行静脉注射药物,那么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请用箭头连接).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
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分析】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
【解答】【解析】选C.本题考查病原体的类型。
解:A、扁桃体炎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它属于细菌;故A错误;
B、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故B错误;
C、狂犬病则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故C正确;
D、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血吸虫属于寄生虫。
故D错误。
故选:C。
2.【分析】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坚持饭前便后洗手,是为了防止手上有病原体,因此这一做法在预防传染病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B。
3.【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解答】解:“上海人吃了一种叫毛蚶的动物,导致甲肝”,表明甲肝是通过食物毛蚶传播的,因此毛蚶起到的作用是传播途径。
故选:B。
4.【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
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解答】解: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可能会患上艾滋病。
故选:B。
5.【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还能对进入人体的空气做初步的处理。
思考作答。
【解答】解: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
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故选:D。
6.【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人体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解答】解:人体的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免疫器官有脾、扁桃体、淋巴结、胸腺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
故选:A。
7.【分析】此题可以从抗原、病原体和抗体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等。
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衰老细胞相当于抗原,会引起免疫反应。
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衰老细胞,从而能及时清除自身的衰老细胞,维持自身环境的稳定。
故选:C。
8.【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解答】解: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
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所以使人体产生抗体,获得免疫的是注射疫苗。
故选:C。
9.【分析】此题可以从血细胞的功能和吞噬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方面来分析解答.【解答】解: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
血红蛋白的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
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末梢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肝、肺以及浆膜腔内的巨噬细胞、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一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大吞噬细胞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一8%.因此,吞噬细胞属于白细胞。
故选:B。
10.【分析】(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功能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
异物
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图A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图B表示体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图C表示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图D表示抗体消灭抗原。
【解答】解:A、图A人体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不是特异性免疫,A不正确;
BC、图B体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病菌、图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都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不是特异性免疫,BC不正确;
D、图D表示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1.【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解答】解:A、患过麻疹的人,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该抗体只对麻疹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
当再有麻疹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A正确;
B、免疫对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
对人体健康不利。
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B 错误;
C、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
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C正确;
D、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
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D正确。
故选:B。
12.【分析】传染病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A、对该病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隔离治疗、观察,这种措施是控制传染源,A错误。
B、H7N9型禽流感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B错误。
C、注射乙肝疫苗获得的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只能预防乙肝,不能预防H7N9禽流感,C错误。
D、H7N9型禽流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3.【分析】(1)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人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解答】解:ACD、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溶菌酶溶解病菌和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AC错误,D正确。
B、预防接种,使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故选:D。
14.【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区别.
【解答】解: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
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答案B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和D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答案C正确,抗体是由抗原入侵够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只针对该抗原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C。
15.【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据此答题.
【解答】解: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选项B、C、D都不属于计划免疫;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属于计划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