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分析上颌窦与上颌牙的解剖关系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646ee0742f60ddccda38a092.png)
精品课件
上颌窦 解剖 上颌窦骨隔
上颌窦窦腔内可有骨性薄板将上颌窦分 隔为两个或多个小腔。
精品课件
上颌窦影像学解剖 CT、MRI检查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上颌窦
精品课件
上颌窦
概述 解剖 前壁 后外侧壁 内壁 上壁 下壁 上颌窦自然开口 上颌窦骨隔
精品课件
上颌窦 概述
•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中 的空腔; • 为鼻窦中最大的一组; 平均容积15ml; • 上颌窦腔出生后即存 在,随着年龄增长渐扩 大,15-18岁基本发育 完毕; • 窦腔呈三面椎体(近 似)。
精品课件
上颌窦 解剖 内壁
相当于鼻腔外侧壁; 内窥镜术中常因后囟吧变异较少,于此处
行上颌窦自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扩大和开窗术,改善窦内 的通气及引流。
精品课件
上颌窦内壁
精品课件
上颌窦 解剖 上壁
• 上颌骨的眶面,骨壁内有眶下神经管或沟, 存在变异,部分可进入窦腔或眶内。
精品课件
上颌窦 解剖 下壁
为上颌骨牙槽突; 若发育良好,双尖牙及磨牙根均位于此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上颌窦 解剖 前壁
尖牙窝:骨壁较薄,常作为手术入路。 眶下孔:男、女距离眶下缘8.4-8.9mm;接
眶下管,内有眶下神经及上颌神经分支。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上颌窦 解剖 后外壁
• 此壁由后向前斜行与前壁相连,构成翼腭 窝与颞下窝的前壁;
• 骨壁中有数个小孔,为牙槽孔,走行牙槽 上神经。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b9e8a842af45b307e87197e1.png)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 解剖 内壁
相当于鼻腔外侧壁; 内窥镜术中常因后囟吧变异较少,于此处
行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和开窗术,改善窦内 的通气及引流。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内壁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 解剖 上壁
• 上颌骨的眶面,骨壁内有眶下神经管或沟, 存在变异,部分可进入窦腔或眶内。
• 上颌窦副口一般常有1-3个不等的副口,临 床上手术常于此处行上颌窦开窗术,在生 理功能上优于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 解剖 上颌窦骨隔
上颌窦窦腔内可有骨性薄板将上颌窦分隔 为两个或多个小腔。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影像学解剖 CT、MRI检查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
概述 解剖 前壁 后外侧壁 内壁 上壁 下壁 上颌窦自然开口 上颌窦骨隔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 概述
•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中 的空腔; • 为鼻窦中最大的一组; 平均容积15ml; • 上颌窦腔出生后即存 在,随着年龄增长渐扩 大,15-18岁基本发育 完毕; • 窦腔呈三面椎体(近 似)。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
![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0c401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f.png)
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CBCT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的应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影像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
1969年Hou ndsfield首次成功设计了第一台CT机并进行了头面部扫描,从此人类的医学影像诊断开始步入三维时代。
Hou ndsfied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一.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的应用及特点与传统的x线平片相比,CT的优势显而易见。
CT图像提供了三维方向的骨量以及骨质信息,更有利于口腔种植科医生进行统筹的种植修复设计。
但是C T技术真正大规模应用到口腔种植领域却不过二十年时间。
其原因是传统的CT扫描多用于全身重大疾病(如肿瘤、外伤等)的诊治,设备昂贵、体积较大、检查费用较高且辐射剂量远大于传统x线平片。
而种植治疗设计和手术实施凭借着口腔检查、曲面体层片、根尖片、外科医生的临床经验等就能解决大部分常规病例。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用于口腔颌面诊断的锥形束CT出现以后,CT技术才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口腔种植学领域。
锥形束CT不但解决了所有常规二维成像技术所固有的影像重叠、失真等问题,还克服了传统C T不适用于口腔颌面部诊断的缺点。
与传统CT相比CBCT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适用性:CBC T的机型设计类似于曲面体层机,通常占地面积只有传统CT的1/4 到1/5,价格仅相当于传统CT的20%~50%,有利于普通牙科诊所购置。
2.扫描时间:单次扫描时间也和曲面体层类似,降低了因为患者扫描时运动产生的伪影。
3 .图像质量:C B C T 能够提供高体素分辨率(0.4m m~0.076m m)、高对比度、各向同性的CT图像,对于颌骨扫描的CBCT图像质量相同甚至优于传统MSCT的图像质量。
4.可调节视窗:CBCT能够使x线扫描区域仅仅局限于医生感兴趣的区域,根据需要调整视窗(field of view,FOV)大小,降低了患者不必要的射线暴露。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ppt课件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8eee6c7cd184254b3535fe.png)
4
上颌窦 概述
•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中 的空腔; • 为鼻窦中最大的一组; 平均容积15ml; • 上颌窦腔出生后即存 在,随着年龄增长渐扩 大,15-18岁基本发育 完毕; • 窦腔呈三面椎体(近 似)。
2020/11/24
2020/11/24
12
上颌窦 解剖 下壁
为上颌骨牙槽突; 若发育良好,双尖牙及磨牙根均位于此壁
内,牙槽与上颌窦之间仅一薄层骨壁相隔, 如骨质缺如(约4.14-20%),牙根可直接 与上颌窦粘膜相处,极易引起相互感染。
2020/11/24
13
上颌窦 解剖 上颌窦自然开口
• 上颌窦自然开口(MNO)为上颌窦粘膜部 开口,位于中鼻道,呈椭圆形或圆形,直 径约3mm,多数位于筛漏斗的中部或后部;
5
2020/11/24
6
上颌窦 解剖 前壁
尖牙窝:骨壁较薄,常作为手术入路。 眶下孔:男、女距离眶下缘8.4-8.9mm;接
眶下管,内有眶下神经及上颌神经分支。
2020/11/24
7
2020/11/24
8
上颌窦 解剖 后外壁
• 此壁由后向前斜行与前壁相连,构成翼腭 窝与颞下窝的前壁;
• 骨壁中有数个小孔,为牙槽孔,走行牙槽 上神经。
28
2020/11/24
9
上颌窦 解剖 内壁
相当于鼻腔外侧壁; 内窥镜术中常因后囟吧变异较少,于此处
行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和开窗术,改善窦内 的通气及引流。
2020/11/24
10
上颌窦内壁
2020/11/24
11
上颌窦 解剖 上壁
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间关系
![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189f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b.png)
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间关系陈月明; 李业荣; 柯俊羽; 王斌【期刊名称】《《口腔疾病防治》》【年(卷),期】2018(026)010【总页数】5页(P644-648)【关键词】锥形束CT;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垂直骨面型【作者】陈月明; 李业荣; 柯俊羽; 王斌【作者单位】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2上颌窦位于双侧上颌骨内,左右各一,是人体最大的鼻旁窦腔。
在生长发育与窦腔气化的过程中,上颌窦底逐渐降低并接近上颌后牙根尖[1]。
在部分人群中,上颌窦底皮质骨包绕上颌后牙根尖形成骨嵴,甚至根尖突入上颌窦内形成穿孔[2]。
上颌后牙尤其是上颌第一磨牙是咬合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正畸治疗的重要支抗,因此,正畸治疗中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
过低的上颌窦底不仅影响磨牙的整体移动,而且限制种植支抗在磨牙根间的植入,甚至增加磨牙垂直向压低后窦底骨穿孔的风险。
有研究发现,上后牙牙槽高度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3⁃4]。
因此,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患者中,上颌窦底到上颌第一磨牙根尖的距离是否也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tomogra⁃phy,CBCT)是口腔形态学研究的常见手段,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量低,伪影少等特点[5]。
本研究旨在使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间的关系,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9月—2018年3月于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就诊患者120例,青少年与成人患者各60例,男女比例1∶1,拍摄CBCT获取颅颌面三维图像。
1.2 选择标准纳入标准:青少年10~18岁,成人19~38岁;面部基本对称,无明显的颌骨形态异常;研究区域(上颌)恒牙列完整(第三磨牙除外),无乳牙滞留,牙齿无根尖周疾病;牙周组织健康,无牙龈退缩及牙槽骨吸收;无偏侧咀嚼习惯;无上颌窦病变,如炎症、囊肿或肿瘤;图像清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f4b5b62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7.png)
目录
• 上颌窦的解剖结构 • 上颌窦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 上颌窦的影像学表现 • 上颌窦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上颌窦病变的治疗与预后
01
CATALOGUE
上颌窦的解剖结构
骨壁结构
01
上颌窦的骨壁由额骨、泪骨、 上颌骨和腭骨构成,其中额骨 和泪骨构成前壁,上颌骨构成 后壁和侧壁,腭骨构成底壁。
VS
多序列成像
MRI可以进行多序列成像,如T1加权像、 T2加权像等,有助于医生对病变的性质 进行判断。
03
CATALOGUE
上颌窦的影像学表现
正常影像学表现
形状
上颌窦呈锥形,开口朝上,底壁与上颌骨水 平板相连。
大小
上颌窦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通常可容纳约 10-15ml的空气。
位置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位于鼻腔两侧,与鼻 腔相通。
定期复查和随访对于评估预后和及时发现复发非常重 要。
THANKS
感谢观看
密度影。
骨质破坏
02
肿瘤侵犯骨质,可导致骨质破坏,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或出现
骨质缺损。
邻近结构侵犯
03
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如鼻腔、眼眶等,可引起邻近结构的形态
和密度改变。
04
CATALOGUE
上颌窦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
上颌窦炎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鼻塞、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上颌窦的形态、大小、密 度或信号变化,有助于诊断上颌窦病变。
肿瘤
上颌窦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可能与 上颌窦炎相似,但肿瘤的生长方式和侵犯范围通常与炎症 不同。
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e602f5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4.png)
颌窦的形态与大小
不同个体的颌窦形态和大 小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颌窦呈扁平形,体积较 小,形状相对规则。
上颌窦呈锥体形,体积较 大,形状不规则。
01
03 02
颌窦的壁与结构
01
颌窦的壁由骨性结构组成,包括前壁、后壁、上壁和下壁。
02
每个壁都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如上壁有开口通向鼻腔的开口,
下壁则与口腔相邻。
颌窦内部还有粘膜衬里,能够分泌粘液,保持颌窦内部的湿润
03
和清洁。
02
颌窦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平片
通过拍摄颌面部正侧位片,观察 颌窦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 围组织的关系。
牙科X线片
通过拍摄牙齿的X线片,观察牙齿 与颌窦的关系,有助于发现牙源 性感染引起的颌窦炎。
CT检查
横断面扫描
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横断面扫描,可 以清晰地显示颌窦的形态、大小、位 置及内部结构。
为早期发现肿瘤提供了有力支持。
02
颌窦炎症的诊断与治疗
颌窦炎症是常见的疾病,如何通过影像学技术早期诊断和治疗颌窦炎症
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03
颌窦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颌窦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如何通过影像学技术早期发现和评估
颌窦畸形,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颌窦解剖与影像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颌窦病变的诊断需要与邻近组织的病变进行鉴别,如鼻窦 炎、鼻息肉、鼻腔肿瘤等。医生需要根据影像学表现和临 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颌窦病变的治疗
01
颌窦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 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以及患者 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等因素。
上颌后牙区正常解剖结构的留锥形束CT分析中期报告
![上颌后牙区正常解剖结构的留锥形束CT分析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35ca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c.png)
上颌后牙区正常解剖结构的留锥形束CT分析中期报
告
这是一份中期报告,关于上颌后牙区正常解剖结构的留锥形束CT分析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收集了多位正常人群的上颌后牙区留锥形束CT影像,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对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切片观察,我们确定了正常人群上颌后牙区的骨骼解剖结构包括上颌骨体、上颌窦、牙槽骨等。
其次,我们对上颌骨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将其分为前部、中部和后部三个区域。
在前部,我们观察到上颌前牙区由齿槽隆起、颧嵴和鼻前切迹组成;在中部,我们发现上颌中牙区由一条更深的颧线和更突出的上颌骨嵴组成;在后部,我们观察到上颌后牙区由一些小的上颌嵴和上颌窦的后部壁组成。
最后,我们对牙槽骨和上颌窦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牙槽骨的解剖结构可以通过异根牙槽骨间的骨嵴以及上颌骨内的骨质分为三个部位。
上颌窦的位置和大小也被确定,我们观察到上颌窦的体积和形态取决于上颌牙中的牙根大小和形态。
综合以上,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上颌后牙区的正常解剖结构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并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未来,我们将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上颌后牙区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
锥形束CT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锥形束CT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诊断中的价值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afd5654daef5ef7ba0d3cd0.png)
锥形束CT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诊断中的价值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5月南通市口腔医院门诊就医的41例患者(共计59枚多生牙)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通过三维重建获取立体图像及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确定多生牙在颌骨内的位置、数目、生长方向、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果:41例患者中56枚多生牙全部显示,18例有两枚多生牙,20枚多生牙倒置,46枚多生牙位于腭侧,8枚多生牙与邻牙有紧密接触,显示率为100%,并可清晰显示各个病例多生牙的三维位置和类型。
结论:锥形束CT能精确显示多生牙的位置及形态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锥形束CT;多生牙;多平面重建【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2-0149-02多生牙(supernumerary teeth)也称额外牙,属牙体发育异常性疾病,表现为牙齿数目多于正常牙列数目[1]。
多生牙可发生于颌骨及牙列的任何部位,数目不等,可单发也可多发,以上颌前牙区最多见,约占92.3%。
萌出的多生牙非但没有正常牙的形态和功能,还会对患者造成诸多不便,如导致恒牙萌出异常,牙列不齐,影响美观,甚至会发生含牙囊肿,影响咀嚼功能,因此应尽早予以拔除。
传统对多生牙的定位手段仅局限于全景片、根尖片、咬合片等二维图像,不能清晰显示其三维空间位置及与邻牙和上颌窦的位置关系。
若判断失误,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本研究探索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精确定位多生牙在颌骨内的位置,以期为口腔医生诊疗提供充分的依据,制定正确手术方案,减轻患者的创伤,防止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江苏省南通市口腔医院2016年1月—5月期间,经CBCT检查门诊就医的多生牙患者41例(59枚)。
男34例,女7例,年龄范围4~51岁,平均年龄(24.55±6.72)岁。
运用CBCT研究与上颌窦底相关的牙齿在正畸力作用下的移动
![运用CBCT研究与上颌窦底相关的牙齿在正畸力作用下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dcbd5c91168884868662d688.png)
运用 CBCT 研究与上颌窦底相关的牙齿在正畸力作用 下的移动
中文摘要
目 的:研究与上颌窦底相接触或牙根进入上颌窦的牙齿在正畸力作用下是 否可以发生移动,分析矫正结束后其牙冠与牙根的移动情况,以及牙长轴倾斜度 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矫正后牙根吸收的程度,以明确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相关 的的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正畸治疗。
结 果: 1. 上颌第一磨牙各牙根与窦底关系:在实验牙中,近中颊根、远中颊根、 腭根与窦底相接触的比率分别是:89.47%、92.11%和97.37%,且在第Ⅳ类关系 中,即牙根进入窦底深度大于根长的1/3,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和腭根的比率分 别是:15.79%,10.53%,和39.47%。 2. 正畸治疗前、后,鼻根点 N 到 A 平面的距离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鼻根点 N 到 C 平面的距离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正畸治疗前、后,实验牙的三个牙根尖以及近中边缘嵴中点与 C 平面的 距离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 论: 1. 在上颌磨牙的三个牙根中,腭根与窦底的关系更密切。 2. 正畸治疗前、后,鼻根点 N 的位置无明显变化。 3. 正畸治疗前、后,实验牙的三个牙根尖以及牙冠的近中边缘嵴中点均发 生了近中移动。 4. 正畸治疗前、后,实验牙的三个虚拟牙长轴与冠状面的夹角在矢状向上 投影的角度发生显著性增大。 5.正畸治疗后,实验牙的牙根吸收以轻度吸收为主,未出现重度和极重度 的吸收。 关键词:上颌窦,CBCT,牙移动
Results: 1. On the CBCT images, 89.47% of the mesio buccle root, 92.11% of the distal buccal root and 97.37% of the palatine root showed contact with the floor of the maxillary sinus. Furthermore, 15.79% of the mesio buccle root, 10.53% of the distal buccal root and 39.47% of the palatine root showed classification Ⅳ. 2. The distance between nasion and A plan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
![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7eda5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1.png)
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李明霞;王光平;王虎【摘要】BACKGROUND:In order to avoid 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to facilitate th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e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xil ary sinus before maxil ary sinus augmentation.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maxil ary sinus based on cone-beam CT imaging for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related to sinus floor elevation and implant insertion. METHODS:Cone-beam CT imaging data from 249 adults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The length (internal wal ) and width of the maxil ary sinus were measured, and the incidence of maxil ary sinus sep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xil ary sinus vessel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preliminarily.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mean length (internal wal ) and width of maxil ary sinus were (32.0±3.81) and(21.70±5.16) mm,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maxil ary sinus based on sex or age (P>0.05). The incidence of maxil ary sinus septa was 33%(78/249). Moreover,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xil ary sinus vessels could be seen clearly and accurately on cone-beam CT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ne-beam CT images can show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the maxil ary sinus ful y and accurately, and the use of cone-beam CT is advantageous and mandatory to determine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approaches, and avoid o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complications of maxil 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背景:为了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方便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颌窦提升术前准确了解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结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口腔种植术前锥形束CT影像评估上颌窦状况
![口腔种植术前锥形束CT影像评估上颌窦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f121cbd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1.png)
口腔种植术前锥形束CT影像评估上颌窦状况王虎【摘要】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h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understan ding implant operations. CBC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basic condition of implant site before implant operation and decide whether it is suitable for im planting. CBCT also ensures whether the direction of implant and the operati on method are satisfactory. CBCT can be used pre- or post-operation as long as the case involves the maxillary sinus. Clinical implant cas es using CBCT were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maxillary sinus pre- or post-operation.%锥形束CT(CBCT)在种植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CBCT可以了解种植术前术后的情况,判断种植体植入前植入床的基本条件,判断能否进行种植、种植植入方向、方法以及术后评估等。
涉及到上颌窦的种植术应常规拍摄CBCT。
本文通过临床实例介绍使用CBCT进行种植术前上颌窦分析评估及判断术后可能发生的改变。
【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331-335)【关键词】锥形束CT;种植;上颌窦【作者】王虎【作者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口腔医院放射科四川大学,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 816.98在以前的种植术前评估中,曲面体层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出现,其作用逐渐有被取代的趋势。
上颌窦分隔发生率及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上颌窦分隔发生率及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143c7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a.png)
上颌窦分隔发生率及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卡地里亚·吐尔逊江;丁成芳;王玲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40)3
【摘要】目的:观察人群中上颌窦分隔的发生率及形态特征,进一步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等的关系。
方法:收集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就诊患者的锥形束CT(conical beam CT,CBCT)图像,进行评估、测量、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500例患者和1000个上颌窦中,在219例(43.8%)患者和306侧(30.6%)上颌窦中发现了分隔,其中部分型分隔为273个(85.58%),位于上颌窦中部的分隔为170个(53.29%);部分型及上颌窦中部分隔占比最高。
分隔在不同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本研究中上颌窦分隔在高度、位置、方向上存在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上颌窦内手术的复杂性,因此术前的影像评估有助于评估手术难度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总页数】6页(P259-264)
【作者】卡地里亚·吐尔逊江;丁成芳;王玲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附属(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腔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基于锥形束CT对上颌窦分隔分布的影像学分析
2.上颌窦骨分隔及骨瘤患者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
3.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
4.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牙槽后动脉的锥形束CT影像学定位分析
![上牙槽后动脉的锥形束CT影像学定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c1532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d.png)
上牙槽后动脉的锥形束CT影像学定位分析汪庆胜;王鑫;陆钰;王生杰;汪学华;甘朝兵;吴海珍【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目的:通过锥体束CT( CBCT)评估上牙槽后动脉( PSAA)与牙槽嵴和上颌窦的位置关系。
方法129例CBCT影像资料,使用自带分析软件观测。
在冠状面扫描图像上,观察上颌窦外侧壁骨孔的位置和形态,测量其直径。
根据首次出现和最终观察到的骨孔对动脉进行定位。
分别测量动脉的下边界和牙槽嵴之间的距离,上颌窦窦底到牙槽嵴顶距离,动脉到窦内侧壁的距离。
结果 PSAA的检出率为79.07%,直径2.09~0.49 mm,平均(1.06±0.37)mm。
最先发现动脉处动脉下边界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15.51±2.46)mm,窦底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6.56±2.91)mm,动脉至上颌窦内侧壁的平均距离(14.76±2.74)mm。
末次观测到动脉处动脉下边界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平均(17.39±2.81) mm,窦底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7.76±3.18) mm,动脉至上颌窦内侧壁的平均距离(15.37±2.85)mm。
结论上颌窦手术前使用CBCT观察可以获得关于PSAA和上颌窦解剖结构的详细信息。
【总页数】4页(P68-70,71)【作者】汪庆胜;王鑫;陆钰;王生杰;汪学华;甘朝兵;吴海珍【作者单位】230031 安徽合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230031 安徽合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230031 安徽合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230031 安徽合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230031 安徽合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230031 安徽合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230031 安徽合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口腔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锥形束CT对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的测量分析研究 [J], 段志坚;叶平;吴润发;白彭;芮瑞;黄忞;谢晨2.锥形束CT与传统影像学检查在埋伏牙定位诊断上的对比分析 [J], 周亚丽3.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相关问题探讨 [J], 华成舸4.上牙槽后动脉骨孔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研究 [J], 段志坚5.骨皮质切开术辅助上切牙内收后对牙根及牙槽骨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J], 王亮;程磊;王林;谷妍;吴可;赵春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ppt
![上颌窦解剖及影像学表现.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367f1aaf45b307e871979c.png)
接眶下管,内有眶下神经及上颌神经分支。
上颌窦 解剖 后外壁
• 此壁由后向前斜行与前壁相连,构成翼腭 窝与颞下窝的前壁;
• 骨壁中有数个小孔,为牙槽孔,走行牙槽 上神经。
上颌窦 解剖 内壁
相当于鼻腔外侧壁; 内窥镜术中常因后囟吧变异较少,于此处
行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和开窗术,改善窦内 的通气及引流。
上颌窦内壁
上颌窦 解剖 上壁
• 上颌骨的眶面,骨壁内有眶下神经管或沟, 存在变异,部分可进入窦腔或眶内。
上颌窦 解剖 下壁
为上颌骨牙槽突; 若发育良好,双尖牙及磨牙根均位于此壁
上颌窦 解剖 上颌窦骨隔
上颌窦窦腔内可有骨性薄板将上颌窦分隔 为两个或多个小腔。
上颌窦影像学解剖 CT、MRI检查
上颌窦
上颌窦
概述 解剖 前壁 后外侧壁 内壁 上壁 下壁 上颌窦自然开口 上颌窦骨隔
上颌窦 概述
•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中 的空腔; • 为鼻窦中最大的一组; 平均容积15ml; • 上颌窦腔出生后即存 在,随着年龄增长渐扩 大,15-18岁基本发育 完毕; • 窦腔呈三面椎体(近 似)。
内,牙槽与上颌窦之间仅一薄层骨壁相隔, 如骨质缺如(约4.14-20%),牙根可直接 与上颌窦粘膜相处,极易引起相互感染。
上颌窦 解剖 上颌窦自然开口
• 上颌窦自然开口(MNO)为上颌窦粘膜部 开口,位于中鼻道,呈椭圆形或圆形,直 径约3mm,多数位于筛漏斗的中部或后部;
• 上颌窦副口一般常有1-3个不等的副口,临 床上手术常于此处行上颌窦开窗术,在生 理功能上优于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
上颌磨牙和上颌窦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
![上颌磨牙和上颌窦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61d1f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4.png)
上颌磨牙和上颌窦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刘琪;杨俊秀;于慧宁【期刊名称】《宁夏医学杂志》【年(卷),期】2022(44)10【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的解剖关系,检测上颌磨牙区域牙槽骨的高度。
方法收集拍摄上颌CBCT的患者200例,评估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与上颌窦的关系。
结果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尖的垂直关系中,3型在上颌后牙的颊根(包括近中颊根和远中颊根)中更为常见,2型在上颌第一磨牙腭根最为常见,而0型在上颌第二磨牙腭根最为常见。
在上颌后牙根部与窦底之间的水平关系中,BP型最为常见,B型和P型在第二磨牙中比第一磨牙更常见;上颌后牙分叉中点与上颌窦底最低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磨牙1型的测量值最长为(9.38±1.75)mm, 4型测量值最短为(4.49±0.91)mm。
第二磨牙1型的测量值最长为(8.86±1.86)mm和3型的测量值最短为(5.46±1.85)mm。
上颌后牙分叉中点与上颌窦底最低点之间最短距离中的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CBCT影像分析上颌磨牙和上颌窦关系,对拔牙、牙体治疗、种植等手术的方案和实施顺利进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3页(P895-897)【作者】刘琪;杨俊秀;于慧宁【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口腔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相关文献】1.锥形束CT研究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的解剖关系2.上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关系的锥形束 CT 研究3.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4.上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及其与上颌窦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5.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向关系的锥形束CT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rmal people’s maxillary sinuses and maxillary teeth 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Methods In this study, 169 Chinese people who visited Stomatology Department of Xiangya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included. They were scanned by CBCT and th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the images. SPSS 20.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Of the 338 maxillary sinuses, 57.99% covered from the second premolars to the third molars, 2.37% covered from the canine teeth to the third molars. The prevalence of maxillary sinus septa in the inferior wall was 16.57%, 50% of these sinus septa were located from the distal parts of the second premolars to the distal parts of the second molars. The lowest points of 56.21% maxillary sinuses could be seen in the first maxillary molars. The shape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of 73.37% maxillary sinuses was triangle. The left and right maxillary sinuses of 85.21% normal people were symmetrical. Conclusions The inferior walls of the maxillary sinuses in Chinese people mostly cover from the second premolars to the third molars. The maxillary sinus septa can often be observed in middle region and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sinuses can be seen mostly in the first molar. The maxillary sinuses of most normal
锥形束 CT 分析上颌窦与上颌牙的解剖关系
高筱萌 1,高清平 2,耿坤 1,伍艺伟 1,扶琼瑶 1,吴莉玲 1 (1. 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8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口腔医学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8)
摘要 :目的 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分析研究正常人群上颌窦与上颌牙列的解剖位置关 系。方法 分析 2015 年 1 月 -2016 年 6 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接受 CBCT 检查的 169 例正常 中国人群上颌窦下壁覆盖上颌牙根尖、上颌窦下壁窦分隔、上颌窦最低点的情况,以及双侧上颌窦水平面形 状及是否对称。结果 57.99% 上颌窦下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 2 前磨牙至第 3 磨牙的根尖,2.37% 上颌窦下 壁从前向后由上颌尖牙盖过至第 3 磨牙的根尖。16.57% 的上颌窦下壁有窦分隔,其中 50% 窦分隔位于第 2 前 磨牙远中至第 2 磨牙远中。56.21% 上颌窦最低点位于上颌第 1 磨牙。73.37% 上颌窦水平面形状为三角形,且 85.21% 正常人左右上颌窦形状对称。结论 中国人上颌窦下壁前界多位于第 2 前磨牙,变异较多 ;上颌窦下 壁窦分隔较常见且多位于第 1、2 磨牙区 ;上颌窦的最低点多位于第 1 磨牙处,大部分正常人上颌窦水平面以 类三角形为主且左右双侧对称,建议进行上颌手术前应进行 CBCT 检查仔细观察分析。
Xiao-meng Gao1, Qing-ping Gao2, Kun Geng1, Yi-wei Wu1, Qiong-yao Fu1, Li-ling Wu1 (1. College of Stomat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8, China; 2. Department of
关键词 : 上颌窦 ;上颌窦提升术 ;上颌窦形态 ;CBCT 中图分类号 : R78 文献标识码 : A
Analysis of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of maxillary sinuses with maxillary teeth using cone beam CT
上颌窦作为上颌骨重要的解剖结构其形状32上颌窦分隔大小及变异对上颌牙的各种手术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上颌窦分嵴在上颌窦形态以及解剖结构的研究义人解剖头颅骨为研究上颌窦解剖的最好标本但中需引起注意rosano14通过medline中收录近30是难以获取完整的大样本cbct相比于全景片以及年22篇有关上颌窦窦分隔文章分析得出上颌窦microct已被证实对于硬组织具有准确显影效果并窦分隔发生率位于143333与本实验结果对上颌窦与上颌牙的关系有重要指示作用178
第 28 卷 第 10 期 2018 年 4 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18.10.018 文章编号 :1005-8982(2018)10-0099-07
Vol. 28 No.10 Ap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