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电教优势 促进作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电教优势促进作文教学
作者:侯建玲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2年第22期
作文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
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
印象,产生优美、激动、愉快等感受,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作文
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作文
教学质量。
一、运用电教媒体,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
个不息。
”故作文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
材料。
但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贫乏,作文材料仅局限于自己亲身经
历的那么几件事,作文源泉定然“枯竭”。
运用电教媒体教学作文,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人、事、天气、动植物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例如,习作《记一处景物》,传统的做法是组织学生参观一处景物,再写下来。
但由于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平时缺乏仔细观察的习惯和观察的方法,不能留下深刻的表象。
教师
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条件,引导他们观察,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同
时教给他们观察方法。
此外,写某一时间内特有的环境景物,比如,雨景、雾景及日出日落时
的景物,同样可利用电教手段进行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描写得更
生动。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电教媒体再现生活画面,强化了作文的感性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写
作素材。
二、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教师借助于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响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创设习作情境,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呈现最佳的状态。
苏霍姆林斯
基指出:“儿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特点的作文《淘气的小弟弟》时,用多媒体电脑在屏幕上显
示了一个四、五岁小男孩一系列淘气顽皮的动作、神态,并配以活泼轻快的音乐节奏和稚声稚
气的声音,使学生的视听产生刺激,迸发情感,说、写都很有兴趣。
学生进行了轻松愉快的情
景欣赏和口述训练,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很流畅地用书面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这种视听作
文法用有趣的音响、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
写成的作文也有血有肉、生动有趣。
三、运用电教媒体,培养观察能力
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手法多样,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一些动态过程,在
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发挥电教媒体不受时空限制、观察目标集中统一的特点,并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把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抓
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教学看图作文《植树》时,根据课本中画面所反映的师生植树情景的特点,制作了使学生能把画面内容写清楚、写完整的辅助教学课件,在作文指导时,采用把画面分解投影和展开投影的手段,把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用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并及时指导、启发学生进行细致、深刻的观察,因而学生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四、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评改途径
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从作文角度上看,反映在“作”和“改”两方面,初次作文表达出对事物初步认识,修改的过程则是对事物认识深化的过程。
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作文进行直观评改,能优化作文的评改途径,提高修改的效率。
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
为鼓励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应该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作成课件,注上姓名,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
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和需要,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径。
实践表明,将各种电教媒体有机结合,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了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