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凌云泗水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宋代朱熹的诗《春日》。

诗中的泗水,在山东境内。

但我说的泗水河,却是在广西凌云县。


见识凌云泗水河,是从见到一面湖开始的。

那是两年前的一次全国文化名家走进凌云的活动。

那天,车子从南宁市区出发,向桂西北走,过了百色市区,出了高速公路,山便显得越来越大,车子就变得越来越小。

大小山体连绵不断,牵云带雾地高高低低拥拥挤挤,夏天的热风在绿色的海洋里一阵强劲一阵温和,把车上每个人的感受随着一转一弯一高一低的路程不断地涌上心头,以致在高速路上话语不断的毕飞宇、东西等人,此时也缄默不语,闭目养神。

几百里路,山上山下,云里雾里,七拐八弯,一路是颠簸的,让人
迷糊在山水同色的摇摆中。

过午时分,穿过一节类似弯
管的隧道,我们来到了一个神秘
的地方。

四周耸峙的石山,点缀
着深深浅浅的绿,白色建筑体的
民居散在山上、山腰或谷底,一
片清幽的水面收藏着天上的云彩
和四周的倒影。

车子像鱼般滑行
而下,来到了湖边,这就是浩坤
湖,果然是一个令人神思的地方。

放下行李,稍事休息,我们这批
“文化名家”登船游湖。

其实早就有“文化名家”来
过了。

388年前的明崇祯三年秋
天,有个叫谢子嘉的人从桂林来
泗城府看望其友岑云汉。

土司岑
云汉带他到这个“荡荡巍巍,灵
物之境珍果生焉”“四山围绕,
八方汇流……微波万顷,借风势
以成纹,似龙鳞千层,藉光而显
耀。

湖侧一洞,瀑布为湫,中有
一龙,吟鸣如犊,时则吐气,五
色成云”的浩坤湖游玩了3天。

湖光山色,万千景象,令他们流
连忘返。

当然,那时这儿不叫浩
坤湖,而是叫东湖。

岑云汉为此
专门写下《游东湖记》,并命人
刻于摩崖石壁上,之后慕名而来
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

时至今
日,我也来了。

湖中和湖周的山都不是土
山,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大石山。

山体上的石头长势有点不规则的
乱,有的地方石头很拥挤,有的
地方稍微零散。

但大都是往湖水
方向而来,远看近看,恍惚如各
种大小动物,要来饮水、游泳一
般。

石中石上,泥土顽强地攀附
着,坚韧地拓展着生存空间。


上长的植物,很少有大树,大多
是小灌木、草和竹子,也不成片,
零零星星,很散漫,却都在努力
生长着,努力绽放自己生命的颜
色、展示生活的姿态。

当地居民,
在有限的泥土上,种植玉米、红
薯、木薯、瓜果、青菜,也在湖
中撒网、垂钓、捕鱼。

水是清绿
见识凌云泗水河
● 黄 鹏
幽静的,没有江河的奔波翻滚。

微风来,起起纹;大风至,拍拍岸;人游过,起花花;船驶过,翻浪浪。

看不见池塘里鱼儿浅游和浮头呼气的情景,但能想象深沉之下水生世界之悠然自在的活态。

据介绍,这浩坤湖的水是从水源洞而来,经过泗水河,汇集多条溪流,明走暗穿,来到此处,集中成湖,自为乾坤,又暗中行走,到下游衍生澄碧湖。

我顿时觉得这浩坤湖真神奇、深奥,好像蕴涵着深刻的玄机:开始时欢快而来,随后低调修行,历坎坷而不惧,经阻滞而不停,始终探索向前,直至理想境界,成就一番天地,仍然造福后续。

同时,始终保持本质清纯,固守本真。

或许时过境迁,或许沧海桑田,一小圈游下来,我并没有见到当年的龙洞,诸多景致亦未得观,但很多美好的感觉,在《游东湖记》的描述中得到了更宽广的想象。

精神是十分愉悦的,身心也是十分通泰的。

夜望星空,置身湖边,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一色,顿有身在浩大乾坤之感。


我原来以为,泗水河是由四条河合成的一条河,这是由“泗水”这个词望文生义出来的想当然,但事实上不是。

凌云县城所在地泗城镇,古称泗城府,最早于北宋时期建制。

有资料称,明朝洪武五年(公元
1372年),征南副将军周德兴克
泗城州(州治于今下甲汾洲),
土官岑善忠归附,授世袭知州,
泗城州改称泗城土直隶州,直隶
承宣布政使司,成为广西仅有的
3个直隶州之一。

洪武六年(公
元1373年),知州岑善忠将州
治从今下甲镇汾洲迁到古勘峒
(今凌云泗城镇)。

泗城府之名
来源于水,其中有两种说法:一
说旧郡盘江绕其北,驮娘江包其
南,澄碧河、布柳河分流而贯其
中;一说郡治有澄碧河、龙溪河、
龙渊河、西溪河四水,故名泗城。

传说官府定居汾洲后,即下
令开荒垦殖,饲养畜禽,民众休
养生息,不觉320年过去了。


天,汾洲所养的群鹅突然全不见
了,人们四处寻找都毫无踪影。

最后顺河往上找,直到离汾洲
二十多里的古勘峒,才见鹅群在
深林河流间戏水,并已营巢卵。

岑善忠见此地比汾洲开阔,便有
心把州治迁到此,又恐风水不合。

他请来地理先生,走遍今凌云县
各乡镇,粗选得沙里、古勘峒和
原址下甲圩。

为对比三地优劣,
按地理先生之意,他命人于各地
域取同体积之土过称,结果古勘
峒之土最重、下甲圩次之,沙里
之土排尾,于是选定今泗城镇为
泗城土直隶州州治。

然而治所又
选何处为宜呢?知州又和多名地
理先生进行了一番考究,有个先
生说,古勘地域四面环山,天然
护城,藏气不漏,乃安居之吉地
也,奈何五指山成反背案,山如
手掌,掌心向外,寓招流官易主。

天然如此,实难人为改变,但有
一处尚可避凶就吉,此乃河东偏
南,其枕东南寿桃山,其左侧山
麓延似手臂,紧抱斯地,此乃青
龙护主也,且有澄碧玉带水汇合
龙渊,丁财两旺,主位可久矣!
知州听罢,频频点头,于是治所
便选于今文庙一带。

清顺治十五
年(公元1658年),泗城土知
州岑继禄随征滇黔(剿南明永历
帝)向导有功,泗城土州晋升为
泗城军民府,土知府沿袭守土,
府治迁到今县人大驻地,据《泗
城府志》载:“泗城府治,东倚
凌云山,西面澄碧水。


而我说的泗水河,就是从文
庙前流过市区的河流。

泗水河的
源头出自上游不远的水源洞,水
源洞清代以前名灵岩或灵洞,位
于凌云县城东北1千米的百花山
下,洞外奇峰四合,古木参天,
飞鸟争鸣,河水碧波荡漾。

早在
康熙年间,洞口大厅就建有庙宇,
立有佛像,香火甚盛,游人不断。

历代名人骚客在洞内留下了许多
诗词碑刻,其中洞顶最高的石崖
上刻有“第一洞天”四个雄伟苍
劲的大字,这是乾隆四十三年(公
元1778年)左江观察使王玉德所
题。

在“第一洞天”里有一个大
大的“佛”字石刻,高1.7米,
宽1.2米,笔力雄健。

“佛”字的左下方原有落款,写着“楚南八十老人刘璜书”。

水源洞全长500米,洞内有地下河,四季常流,洞中钟乳石、石笋、石栏、石花等千姿百态。

洞中地下河流出成为澄碧河的源头,故水源洞又有“澄碧河之父”之称。

水源洞中的地下河落差约200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

《中国名胜辞典》《广西名胜纪游》都有水源洞的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馆存的泗城府画卷中就有水源洞胜景。

据介绍,水源洞是珠江源头之一。

在凌云的日子,早上我会沿着泗水河两岸晨跑,经过一夜山水过滤的空气,此时清新无比,让人有呼吸天地精华的感觉。

晚上,则到泗水河边的街道散步,或者坐在河边看清清的河水欢笑不停地向前奔过去;或者坐进啤酒摊,举杯邀月邀星邀云,与凌云的朋友们畅饮,畅饮泗水河的清润与欢快,畅饮凌云的温情与祥和。

穿城而过的泗水河,让凌云县城增添了许多灵气,也让小城显得淡雅、清秀!

凌云县历史悠久,县城泗城是一个具有86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千百年来,雄踞于桂西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在穿越历史长河的过程中,她早已将钟灵敏秀尽收其间,集自然风光与
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历史文
化于一体,处处都有独特的美景。

在凌云,山和水的颜色是一
致的,都是青青的、绿绿的、翠
翠的。

这种青青的、绿绿的、翠
翠的颜色,呼吸发散出来的就成
了清新的空气。

纵目放眼,都是
一片绿水青山。

如果不是山的高
度凸显,你会误以为那是一个绿
的平面。

尽管有高度不等的山,
把绿铺展出层次感,但山水氤氲
出来的岚气和雾气,让人的视线
在朦胧和模糊中,也会感觉到远
方就是一个绿的平面。

尤其是登
上茶山金字塔,一览众山小,满
腔尽茶香;清风四方来,云气八
面开;除了天上蓝,遍地是绿毯。

那个感觉,恍惚还在浩坤湖面上。

据说,凌云得名始于公元
1740年。

《古今凌云》有载:“县
曰凌云,得名于山,起自清初,
以表其峻……因县治东有座凌霄
山,雄伟挺拔,三峰并列,高出
云表,为县治内群山之冠。

凌云,
取山之高峻为名,言凌云人之雄
心壮志之意,故为县名。

”凌云
博物馆的资料显示,历史上凌云
管辖的范围很广大,尤其在明代。

明代的凌云叫泗城州,疆域北部
跨越红水河,到达现今贵州的罗
甸、望谟一带,东北至北盘江、
南盘江一带。

到明朝嘉靖时期,
贵州的罗甸、望谟、贞丰、册亨
以及利州、唐兴、归乐、上林、
安隆、程县、龙川等地,都属泗
城州管辖,泗城州成为当时广西
左右江辖域最大的土州。

到了清
代,辖域仍然很大。

《中国历史
地图集》记:“清代泗城府的疆
域广阔,地界与三省接壤,包括
现今的凌云县、乐业县全部及天
峨、凤山、隆林、西林、百色、
田林部分地区。

”很难想像,在
交通不便的古代,它是如何成为
政治中心,又是如何实施管控与
治理的。

站在茶山金字塔上,我
大体能想象得出的就是古时的千
山青翠、万木葳蕤、禽兽横行。

地大物博、人烟稀少、山重水隔
的古代凌云,或许还有不少瘴气,
或许会有很多毒蛇猛兽。

不管怎
样,山水的颜色肯定是协调的,
肯定也是青青的、绿绿的、翠翠的。

到了当代,这种青青的、绿
绿的、翠翠的颜色,便插上白绒
绒的毫毛,含蕴天地灵气,通过
一片片茶叶,飞出凌云,飞向世
界各地。

凌云本土文人著书介
绍:“生长在云雾山中的凌云白
毫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具有提
神醒脑、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降低血压、减肥健美、抗老防衰
和延年益寿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
效。

”我有幸品过凌云白毫茶。

清明过后,凌云友人罗南给我寄
来清明节前白毫茶。

因为早已闻
其盛名,所以面对此物便平添几
分庄重,特意选用了矿泉水来煮
泡以保其真,用透明玻璃杯来盛
茶以观其态。

第一杯,我先把玻璃杯洗净晾干,让它纤尘不染、生水无留,然后用茶匙将适量茶叶放入杯中,再将煮开的水凉至80度冲入。

随着开水徐徐注入,茶叶在杯中翻滚升腾。

停止注水,只见茶叶有的如天女散花般悠悠滑翔而下,有的似白云懒散浮在水面转着圆圈,有的像雨线降落不舒不展直奔杯底,有的如天鹅漫步张开翅膀从容舒缓沉潜,有的似水中仙女优雅蹈波起舞,有的如鱼儿嬉戏上下游移,有的像蜻蜓扇翅跳跃优美的弧线……水中茶叶的多姿多彩,是我意想不到的。

在注水同时,一团淡淡的雾气盘旋升腾,离杯口寸余,袅袅散消。

与雾气弥漫开来的,是清新爽人的香味。

这股清香扑鼻而来,先入鼻腔后,部分顺喉而下,漫入肺腑;部分升腾入脑,弥漫神经。

茶汤始白,瞬间淡绿,继而青青,再而翠翠。

轻轻抿上一口,舌尖第一感觉是有些苦涩,至舌根,变为甘香;咽入,则温润馥郁,沁人肺腑。

再饱吸一口,在口腔中稍作逗留,茶香趁机四处出击,然后分次咽下,甘香感觉层层递进,持续扩散,令口肚生津,一时就觉得身心通泰,脑醒神清,回味无穷。

第二杯,净杯后,我先注入开水,再手捏一撮茶叶放进去,只见茶叶如青螺入水,有的旋转着飞速下沉,至杯底方叶芽伸展;有的轻浮水面,
待吸饱水分后才茸毛轻舒。

透过
玻璃,可见茶叶嫩绿透亮,汤色
碧绿清澈。

清香缓缓而来,不似
第一杯那般疾速。

饮上一口,感
觉香气有些拘谨;咽入腹中,竟
缺少几分酣畅。

为何第一杯和第
二杯如此差别,至今不得明了。

一直明了的是,一想起凌云的白
毫茶,便想到了青青的、绿绿的、
翠翠的颜色。

还让我想到青青、绿绿、翠
翠颜色的,是凌云人。

在浩坤湖
畔,当鼓声响起,篝火燃起,歌
声唱起,舞步跳起,穿着自己民
族艳丽服装的壮、瑶、汉族同胞
们,用心而自然地展示本民族的
文化。

透过不同民族的服饰、不
同民族的语言、不同民族文化内
涵,我分明看到的是同一片天空
下和谐交融的画面,这个画面温
情、欢乐、滋润、亲切、自然、
纯粹,富有生机与活力,映入人
心的,正是深植在历史与文化厚
土下、涌现在人们物质与精神生
活中的青青的、绿绿的、翠翠的
颜色。

而在面对百岁夫妻时,看
到他们平静的面容、平静的眼神,
听着他们平静的语言和笑声,我
感到我面对的就是山和水,我觉
得我看到的就是山和水的颜色,
我认为我听到的就是山水交谈的
声音。


泗水河,虽然河面不宽大,
但千万年来养育着一方百姓,滋
养着两岸生物的繁衍更替,丰富
着下游的奔流不断。

下游因为有
了她一份不断的无私奉献,得以
更壮大、更辽远,最终奔流到海。

从这个意义上讲,泗水河的生命
价值是巨大的,她的社会意义也
是巨大的。

而凌云这个词,释义
正是直上云霄,形容志向崇高或
意气高超。

仅从名字来看,就会
让人想到崇高的境界和高远的意
境,就会让人有一种胸有凌云志,
无高不可攀的冲动和向往。

“久有凌云志”,我两次到
凌云,每次都行程匆匆。

除了夜
宿浩坤湖,登上茶山金字塔,还
游看了水源洞、泗水河、文庙、
博物馆,看望了百岁夫妇,观摩
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歌舞。

更多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没有看
到。

我想,要全面深入了解凌云
的山水颜色,更多得到水源洞和
泗水河的灵水滋润,还需要更多
的凌云行!
(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广西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壮族
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