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储罐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大学储罐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储罐的基础知识,包括储罐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

2. 学生能够了解储罐相关的安全知识,如防火、防爆、防泄漏等。

3. 学生能够掌握储罐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案例中。

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储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软件进行储罐相关参数的计算和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出创新性的储罐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到储罐在我国化工、石油等行业的的重要性,增强专业认同感。

2.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3. 学生能够关注储罐行业的最新动态,树立环保、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储罐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物理基础知识,对储罐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
学、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储罐基础知识:介绍储罐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参数,对应教材第一章。

2. 储罐设计原则:讲解储罐设计的基本原则、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应教材第二章。

3. 储罐计算方法:阐述储罐壁厚、容量、载荷等计算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

4. 储罐安全知识:分析储罐的安全隐患、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对应教材第四章。

5. 储罐应用案例:分析典型储罐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储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

6. 储罐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储罐设计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
1. 第1-2周:储罐基础知识学习。

2. 第3-4周:储罐设计原则学习。

3. 第5-6周:储罐计算方法学习。

4. 第7-8周:储罐安全知识学习。

5. 第9-10周:储罐应用案例分析。

6. 第11-12周:储罐设计实践。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
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储罐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在储罐基础知识、设计原则、计算方法等理论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解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讨论法:在储罐安全知识、应用案例等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储罐工程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了解储罐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法:结合储罐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储罐设计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5. 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 翻转课堂:针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7. 情境教学:创设实际工程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储罐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8. 跨学科教学:结合储罐涉及的化学、物理、材料等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估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30%。

包括课堂出勤、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

此部分评估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进度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

学生需完成储罐设计实践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此部分评估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

4.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10%。

考试内容涵盖课程前半部分的知识点,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进行。

期中考试旨在检验学生对储罐基础知识和设计原则的掌握程度。

5.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20%。

考试内容涵盖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以案例分析、计算题、论述题等形式进行。

期末考试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对储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6. 附加分:对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提出创新性设计方案或积极参与相关竞赛的学生,可给予附加分,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评估方式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需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明确评估标准和要求,并在课程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任务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
1. 教学进度:课程共计12周,每周2学时,共计24学时。

具体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第1-4周:储罐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学习;
- 第5-8周:储罐计算方法、安全知识学习;
- 第9-10周:储罐应用案例分析;
- 第11-12周:储罐设计实践及总结。

2. 教学时间:根据学生作息时间,将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段进行,如上午或下午。

避免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时间段,以确保教学质量。

3. 教学地点:
- 理论教学: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便于教师运用PPT、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 实践教学:安排在实验室或设计工作室进行,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设计实践的环境。

4.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教学安排如下:
- 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以便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调整。

- 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更具针对性。

- 课余时间安排辅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实验室设备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