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自学笔记

合集下载

七上历史第12课笔记

七上历史第12课笔记

七上历史第12课笔记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
①采纳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②设刺史制度,监督地方官和豪强。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

2.思想上:
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设太学(最高学府),推行儒学教育。

作用: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
①收铸币权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官营;③调配物资,平
抑物价。

作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改善了政府财政收入,为汉武帝推
行其它措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4.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打败匈奴主力)
作用: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宁。

二、大一统措施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补充】:
1.“大一统”是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2.大一统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笔记)

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笔记)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一)、原因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对外扩张。

2、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二)、经过(1894.7~1895.4)①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海战④辽东战役⑤威海卫战役(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澎台及附属岛屿;赔:二亿两白银;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设:开设工厂2、危害: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一)原因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二)、经过(1900-1901)(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①赔:4.5亿②划:使馆界③拆:炮驻兵④禁:反帝⑤设:外务部2、影响: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列强控制京津地区;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义和团运动(1898――1901年)(一)兴起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尖锐。

(二)口号“扶清灭洋”评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且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三)性质:一场自发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四)意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地 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领导人: (4)起义军队:工农革命军 起义军队: (5)结 果: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地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 1928年 (1)时 间: 1928年4月 (2)领导人: 毛泽东、朱德、陈毅 领导人: 毛泽东、朱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组建 (1)时 间: 1928年5月(井冈山会师后) 1928年 井冈山会师后) (2 )军 长: 朱 德 (3)党代表: 毛泽东 党代表: 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 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 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的开始。 地的开始。
第 12 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
一、南昌起义 1927年 1、时 间: 1927年8月1日 2、地 点: 江西南昌 3、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 4、意 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 1927年 (1)时 间: 1927年9月

12课六年级下册语文笔记

12课六年级下册语文笔记

12课六年级下册语文笔记一、生字词。

1. 会写的字。

- 鸿:“鸿”字结构为左中右,左边是“氵”,中间是“工”,右边是“鸟”。

可以组词“鸿毛”,文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鸿毛”表示很轻的东西,用来说明死的意义不同,有的价值极小。

- 鼎: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顺序。

它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目”,下面是“鼎”字去掉上面的“目”后的部分。

文中“鼎”表示盛大的意思,如“鼎力相助”中的“鼎”也有类似盛大、庄重的含义。

2. 会认的字。

- 彻:读音为“chè”,“彻底”一词表示完全、通透,理解这个字有助于理解“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这句话。

3. 多音字。

- 剥:“bāo”(剥皮)、“bō”(剥削)。

在文中如果出现“剥”字,要根据语境判断读音。

二、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1. 总 - 分 - 总结构。

- 开头提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队伍的性质和宗旨。

- 中间部分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论述死的意义不同,引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讲述正确对待批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体现了共产党虚心接受批评、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态度。

- 阐述团结互助,以“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来说明在革命队伍中人们之间应有的关系。

- 结尾总结全文,“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四年级上册学霸笔记第12课

四年级上册学霸笔记第12课

四年级上册学霸笔记第12课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劈(pī):例如“劈开”,可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这个字的含义,想象用斧头将东西分开的样子。

- 浊(zhuó):与“清”相对,如“浑浊”,可以联系生活中泥水浑浊的样子来记忆。

- 丈(zhàng):是一个长度单位,文中形容盘古身体的高大。

- 隆(lóng):“隆隆”形容声音巨大,如文中“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一过程伴随着巨大的声响,“隆隆”地发生着变化。

- 肢(zhī):身体的一部分,如“四肢”,可以让学生指认自己的四肢来加深记忆。

- 躯(qū):指身体,“躯干”就是身体的主要部分。

- 液(yè):像“血液”“液体”,可以通过观察水等液体来理解这个字的概念。

2. 会写的字。

- 翻:笔画较多,要注意书写顺序。

左边是“番”,右边是“羽”。

可以通过组词“翻身”“翻开”来记忆。

- 劈:上半部分是“辟”,下半部分是“刀”,书写时注意各部分的比例。

- 缓: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爰”。

可通过理解字义“缓慢”来记忆字形,如“缓缓上升”。

- 浊:左窄右宽,左边是“氵”,右边是“虫”,表示水不清澈。

- 丈:独体字,注意横画的长短分布。

- 撑: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掌”,表示用手支撑,如“撑天”。

- 竭:左右结构,左边是“立”,右边是“曷”,表示用尽,如“竭尽全力”。

- 累:多音字,在“劳累”中读lèi,在“积累”中读lěi。

书写时注意下面的“糸”。

- 血:注意笔顺,共四笔。

在“血液”中读xuè,在口语中单独说“血”时读xi ě。

3. 词语理解。

- 混沌:文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团迷雾,没有清晰的形状和结构的样子。

第十二课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第十二课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第十二课五年级上册课堂笔记一、字词部分。

1. 生字。

- 泻(xiè):注意与“泄”的区别,“泻”多表示液体快速地流,如“一泻汪洋”。

- 潜(qián):潜水的“潜”,笔画较多,右半部分是“日”和“㔾”。

- 试(shì):考试、尝试。

可以组一些词语帮助记忆,如“试验”“试穿”。

- 胎(tāi):轮胎、胚胎。

2. 多音字。

- 少:shǎo(多少)、shào(少年)。

在“少年中国”中读“shào”。

3. 词语解释。

- 故今日之责任:故,所以。

- 其道大光:道,道路,这里指前途。

光,光明。

- 干将发硎:干将,古代宝剑名。

硎,磨刀石。

二、文章结构。

1. 第一自然段。

- 提出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强调少年对国家的重要责任。

- 运用排比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多个方面阐述少年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语势。

2. 第二自然段。

- 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

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通过红日、河流等事物的蓬勃生机来象征少年中国的无限潜力。

- 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少年中国比作初升的红日、奔腾的河流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少年中国充满希望、不可限量的特点。

3. 第三自然段。

- 表达了对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两句话直抒胸臆,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命运紧紧相连,表达出二者都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三、主题思想。

本文热情讴歌了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四、写作特点。

1. 排比、比喻手法的运用。

- 大量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说服力。

而比喻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如把少年中国比作各种充满活力的事物,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

2. 富有激情的语言。

6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课文笔记

6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课文笔记

6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为人民服务课文笔记
1、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把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做好,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技进步。

要大力开展科技研究活动,努力创造有利于发展和繁荣的新技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实力。

3、以社会主义为本。

要以社会主义为本,以公有制为主体,加强国家统一,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要继续促进世界和平,反对一切暴力行为,坚持多边主义,促进全球治理,为人类发展实现更大机遇。

- 1 -。

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如“劈开”。

- 浊(zhuó):水不清,不干净。

与“清”相对,组词“浑浊”。

- 丈(zhàng):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可组成“丈量”“丈夫(古时对成年男子的称呼,这里主要取丈这个字的意义)”。

- 隆(lóng):盛大,厚,程度深的。

如“隆重”“兴隆”。

- 肢(zhī):人的手、脚、胳膊、腿的统称,亦指某些动物的四条腿。

组词“四肢”“肢体”。

- 躯(qū):身体。

如“身躯”“躯干”。

- 液(yè):能流动、有一定体积而没有一定形状的物质。

如“血液”“液体”。

2. 会写的字。

- 翻(fān):歪倒(dǎo),反转,变动位置,改变。

书写时注意笔画较多,左中右结构要紧凑。

组词“翻身”“翻动”。

- 劈:注意下面的“刀”字,不要写成“力”。

- 缓(huǎn):慢,与“急”相对。

如“缓慢”“缓和”。

右边部分不要写成“爱”。

- 浊:三点水表意,右边“虫”字,整体结构要匀称。

- 丈:横画不要写得太长。

- 撑(chēng):抵住,支持。

右边部分是“掌”字的一部分,注意笔画顺序。

组词“支撑”“撑腰”。

- 竭(jié):尽,用尽。

左边“立”字旁,右边“曷”字,书写时要规范。

组词“竭力”“枯竭”。

- 累(lèi):疲乏,过劳。

注意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这里读lèi,还有léi(果实累累)、lěi(积累)的读音。

- 血(xuè):多用于书面语,如“血液”“血管”;口语中单独说或组词“血淋淋”时读xiě。

3. 多音字。

- 倒:dǎo(倒下、摔倒);dào(倒车、倒影)- 血:xuè(血液、血型);xiě(血淋淋、流了一点血)4. 近义词。

- 缓缓 - 慢慢巍峨 - 雄伟巨大 - 庞大滋润 - 滋养。

- 混沌 - 模糊。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1. 原文。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 字词解释。

- “昔”:从前。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这里用杨柳的茂盛来反衬出征士兵离家时的不舍。

就像你要离开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家门口那随风摆动的杨柳好像也在挽留你呢。

-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这里的“雨”是动词,下的意思,“雨雪”就是下雪。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当初离家的时候是春天,杨柳依依,现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大雪纷飞,这一对比,更能体现出时间的漫长和战士经历的沧桑。

- “行道迟迟”:道路泥泞难走,所以走得很慢。

“载渴载饥”:又渴又饿。

“载”是又的意思。

战士在归途中又饿又渴,还满心的悲伤,这种悲伤别人都不懂,多可怜呀。

3. 主题与赏析。

-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时的情景,表达了他久经征战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伤。

- 赏析:诗里通过描写出征和归来时不同的景象,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是很巧妙的对比。

就像拍电影一样,前面是春天美好的画面,后面是冬天寒冷凄惨的画面,这种反差让我们特别能感受到战士内心的变化。

他出去的时候还是年轻力壮,可能满怀壮志,现在回来又老又疲惫,而且可能很多亲人朋友都不在了,他的悲伤也就更加深沉了。

1. 原文。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字词解释。

- “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润。

早晨的雨把地上的尘土都打湿了,空气很清新呢。

- “客舍”:旅店。

“柳色新”:柳树被雨水洗刷后显得格外清新。

这里的“柳”和“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常常折柳相送,表示挽留的意思。

你看,在这个旅店里,周围的柳树绿油油的,好像也在为朋友的离去而不舍呢。

-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的笔记一、字词理解。

1.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

这个“元”字有点难理解呢,它是“原本、本来”的意思哦。

诗人陆游说自己快要死了,本来就知道死去之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没关系了,都空了。

2.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是。

这里陆游话锋一转,说只是悲伤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九州”指的是中国,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

那时候南宋还没有收复北方的大片土地,陆游一生都在渴望国家统一,到死都放不下这件事。

3.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就是向北平定,也就是收复北方的失地。

诗人希望南宋的军队有一天能向北收复中原地区。

4.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

“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

陆游叮嘱家人,在家里祭祀的时候可不要忘了把国家统一的好消息告诉他这个老头子呀。

这一句特别感人,就好像陆游在临死前还紧紧抓着国家统一这个梦想不放呢。

二、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写得特别感人。

陆游一辈子都想看到国家统一,他都快死了,还想着这件大事。

他先告诉我们他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没了,可他心里放不下的就是国家还没统一。

然后他就想象着南宋的军队有一天能收复北方,最后还让家人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整首诗充满了陆游对国家深深的热爱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你看,他都要死了,还在操心国家的事儿,这种爱国情怀真的是太伟大了。

一、字词理解。

1. “山外青山楼外楼”- 这一句描写的画面可美啦。

就是说青山一座接着一座,楼阁也是一座挨着一座。

你可以想象一下,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近处是层层叠叠的楼阁,那景色应该是很壮观的。

2. “西湖歌舞几时休”- “休”就是停止的意思。

西湖边的南宋统治者们整天听歌看舞,诗人就很生气地问,这种醉生梦死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当时南宋的都城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边到处是寻欢作乐的人,可北方的大片土地还被敌人占领着呢。

四年级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笔记

四年级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笔记

四年级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笔记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炫(xuàn):炫耀,指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

如“他总是在同学面前炫自己的新玩具”。

- 垢(gòu):污垢,脏东西。

例如“他的衣服上满是垢迹”。

- 怯(qiè):胆怯,胆小;害怕。

像“这只小狗很怯生”。

- 曝(pù):一曝十寒,“曝”在这里表示晒。

(注意它还有另一个读音bào,如“曝光”)- 赤(chì):可表示红色,如“赤日”;也有光着、空着的意思,如“赤膊”。

- 涉(s hè):涉及,牵涉;也有徒步过水的意思,如“跋涉”。

- 晕(yùn):日晕,光影色泽模糊的部分。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yūn,如“头晕”)2. 多音字。

- 曝:pù(曝晒)、bào(曝光)- 晕:yùn(红晕、日晕)、yūn(晕倒、头晕)3. 词语理解。

- 炫耀:夸耀。

文中指小草在天晴后的状态像是在展示自己的美丽。

- 尘垢:灰尘和污垢。

- 胆怯:胆小;畏缩。

- 阴霾:天气阴晦、昏暗。

文中指雨后天晴前压抑的气氛。

- 闲游:悠闲地游玩。

二、诗歌结构。

1. 整体结构。

- 这首诗分为三个小节。

- 第一小节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小径中清新自然的景象,包括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事物。

- 第二小节进一步描写了新阳、溪水等在天晴后的动态美,如“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 第三小节表达了诗人对天晴后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希望人们也能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这份美好,“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三、诗歌内容赏析。

1. 景物描写。

- 泥路:“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凉爽又温柔”写出了泥路在雨后给人的感觉,仿佛泥路也有了情感。

- 小草:“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炫耀”一词把小草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雨过天晴后充满生机、清新可爱的样子。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的笔记一、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字词解释。

1. 示儿。

- 给儿子们看。

这里的“示”是“给……看”的意思。

2. 元知。

- 本来知道。

“元”同“原”。

3. 万事空。

- 什么都不存在了。

就是说人一旦死去,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种很豁达的想法。

4. 但悲。

- 只是悲伤。

“但”在这里是“只”的意思。

5. 九州同。

- 全国统一。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代指全国。

6. 王师。

-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7. 北定。

- 向北平定,就是收复北方被金兵占领的土地。

8. 中原。

- 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9. 家祭。

- 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10. 无忘。

- 不要忘记。

11. 乃翁。

- 你们的父亲。

“乃”是“你的”“你们的”的意思,“翁”就是“父亲”“老人”的意思。

三、解析与赏析。

1. 前两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人陆游快要死了,他说啊,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啥都没了,这事儿他心里明白着呢。

可是呢,他心里还是很难过,为啥呢?因为他看不到国家统一了。

你想啊,陆游一辈子都盼着国家能完整,这都快死了还没实现,就像你一直盼着得到一个超级酷的玩具,到死都没拿到,多难受啊。

2. 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就对儿子们说,等咱们南宋的军队向北收复了中原那一天啊,你们在家里祭祀我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这就好像他在临死前还紧紧抓着这个梦想不放,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都传给儿子们了。

他都死了还惦记着这事儿,可见他爱国爱得多么深沉。

一、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字词解释。

1. 临安邸。

- 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的都城。

邸,旅店。

2. 休。

- 停止。

3. 暖风。

- 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4. 熏。

- 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5. 游人。

- 这里指那些在杭州游玩的南宋统治阶级。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1.《示儿》1.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解释:1.“死去元知万事空”: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

“元” 同“原”,本来的意思。

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唯一使我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九州” 代指中国。

3.“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们举行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乃翁” 是“你们的父亲” 的意思,这里指诗人自己。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诗,表达了他临终时对未能亲眼见到国家统一的深深遗憾以及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2.《题临安邸》1.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解释: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到头,形容临安城的繁华。

2.“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诗人面对国家的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而南宋的官员们却在临安城寻欢作乐,不禁发出这样的质问,表达了他的愤怒之情。

3.“暖风熏得游人醉”: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暖风”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当时的淫靡之风。

“游人” 在这里不是指一般的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4.“直把杭州作汴州”: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汴州”曾是北宋的都城,这里将杭州与汴州作对比,揭露了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顾享乐,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忘记了国仇家恨。

3.《己亥杂诗》1.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2.解释:1.“九州生气恃风雷”: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九州” 指中国,“生气” 指朝气蓬勃的局面,“恃” 是依靠的意思。

2.“万马齐喑究可哀”: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万马齐喑”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暗示当时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的沉闷局面。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2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2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2课笔记一、生字词。

1. 会写的字。

- 咆(páo)哮(xiào)- “咆”左窄右宽,右边“包”的竖弯钩要写舒展。

“哮”左半部分“口”字位置偏上,右半部分“孝”注意笔画顺序。

- 嗓(sǎng)子。

- “嗓”字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桑”字上面三个“又”要写紧凑,下面“木”字横要长。

- 党(dǎng)员。

- “党”字上半部分为“尚”,中间的“口”要写扁小,下半部分“儿”字的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上。

- 淌(tǎng)水。

- 左窄右宽,右边“尚”字的“口”不要写太大,整体笔画要流畅。

- 肆(sì)虐(nüè)- “肆”字左右结构,左边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右边“聿”字横画间距均匀。

“虐”字半包围结构,注意虎字头的写法,下面的“虍”要写得扁一些。

- 楼(lóu)房。

-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娄”字上面的“米”字最后一笔捺变为点,下面“女”字横画要长。

- 揪(jiū)出。

- 左窄右宽,右边“秋”字左边的“禾”捺变为点,右边的“火”字撇捺要舒展。

- 脸(liǎn)蛋。

- 左右结构,左边“月”字旁瘦长,右边“佥”字的撇捺要写舒展。

- 拥(yōng)抱。

- 左右结构,左边“扌”字旁,右边“用”字要写得饱满。

- 民(mín)众。

- 独体字,横画要平稳,竖提的竖画要直。

- 皱(zhòu)眉。

- 左右结构,左边“刍”字要写紧凑,右边“皮”字的横钩不要写太长。

- 勺(sháo)子。

- 独体字,整体形状要圆润,撇画要写舒展。

2. 会认的字。

- 狞(níng)笑。

- 左右结构,左边“犭”字旁,右边“宁”字要写得紧凑。

- 奠(diàn)基。

- 上半部分“酋”字要写紧凑,下半部分“大”字横画要长。

- 肆(sì)意。

- 注意与“肄(yì)业”的“肄”字区分。

- 搀(chān)扶。

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笔记

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笔记

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笔记一、生字词。

1. 字形。

- “肆”:左右结构,左边是“镸”,右边是“聿”。

注意“镸”不要写成“长”,这个字共13画。

- “奠”:上中下结构,上面是“酋”,中间是“一”,下面是“大”。

2. 字音。

- 咆哮(páo xiào):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 嗓(sǎng)子:喉咙。

- 揪(jiū)出:抓住并拉出来。

- 呻(shēn)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 字义。

- 势不可当:当,抵挡。

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 拥戴:推举拥护;拥护爱戴。

二、文章结构。

1. 开端(1 - 6自然段)- 描写了山洪暴发时的情景,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 人们惊慌失措地奔向窄窄的木桥,“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这里写出了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的慌乱。

2. 发展(7 - 17自然段)- 描写了老汉指挥村民过桥的情景。

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作山,表现出他的镇定和威严。

- 他先让党员排在后面,“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老汉铁面无私的形象。

3. 高潮(18 - 22自然段)- 木桥开始发抖,情况十分危急,老汉和小伙子最后过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木桥即将垮塌的危险状况。

4. 结局(23 - 27自然段)-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牺牲了,“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语文第十二课清贫笔记

语文第十二课清贫笔记

语文第十二课清贫笔记一、作者简介。

方志敏,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

他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怀玉山区不幸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于1935年8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二、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奢(shē):过分的。

如“奢侈”。

- 侈(chǐ):浪费。

“奢侈”一词表示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

- 矜(jīn):慎重,拘谨。

文中“矜持不苟”形容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

2. 多音字。

- 吓:- hè,如“恐吓”“威吓”;- xià,如“吓唬”“吓一跳”。

在文中“威吓”一词中读hè。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段)- 点明主题,直接表明自己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强调“清贫”是共产党员的美德。

2. 第二部分(第2 - 8段)- 叙述了被俘时的一个具体事例。

两个国民党士兵在山上发现了方志敏,他们满以为可以从方志敏身上搜出很多钱财,可是搜遍全身,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通过这个事例,生动地表现了共产党员的清贫。

- 在这部分中,对国民党士兵的贪婪、蛮横、无知进行了细致描写。

如“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而方志敏则镇定自若,对国民党士兵的行为觉得可笑。

3. 第三部分(第9段)- 再次强调“清贫”对于革命者的意义。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点明了“清贫”这种品质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性。

四、文章主题。

1. 本文通过叙述方志敏被俘时被国民党士兵搜身的事例,表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清贫朴素的高尚品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笔记
一、忆江南
1. 理解诗题,了解“忆江南”的含义,即回忆江南的意思。

2. 逐句理解诗句的含义,如第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了江南春光明媚、江花艳丽、江水碧绿的美景。

3. 重点词语的解析,如“忆”表示回忆,“谙”表示熟悉,“蓝”指蓝草,其叶可制青绿色染料。

4. 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江南的美景中。

二、渔歌子
1. 了解诗题的含义,以及诗的题材。

2. 逐句理解诗句,如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生动地描绘了渔夫在青山绿水间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

3. 重点词语的解析,如“渔歌子”是词牌名,“西塞山”是地点,“鳜鱼肥”形容鱼儿肥美。

4. 体会诗句中的情感,如闲适、悠然,感受渔夫在自然风光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

三、墨梅
1. 了解诗题的含义,即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 逐句理解诗句,如第一句“墨梅颜色淡如黑,却有鲜艳的梅花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3. 重点词语的解析,如“墨梅”是指画中的梅花,诗人借物喻人,表达了对纯洁高尚品格的追求。

4.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总的来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的三首古诗都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年级上册十二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十二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十二课笔记一、作者简介。

二、生字词。

1. 字音。

- 济(jǐ)南看(kān)护贮(zhù)蓄澄(chéng)清。

- 着(zhuó)落发髻(jì)镶(xiāng)嵌狭窄(zhǎi)2. 字形。

- “镶”:左右结构,右边是“襄”,注意笔画顺序。

- “髻”:上半部分为“髟”,表示毛发。

3. 词义。

-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 温晴:温暖晴朗。

- 安适:安静而舒适。

- 贮蓄:储存,积聚。

- 澄清:清亮;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

文中指的是清亮。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温晴”特点,赞誉它是个“宝地”。

2. 第二部分(第2 - 5段)- 第2段:写济南的山。

按照空间顺序,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描绘出济南小山的可爱、温暖。

-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山腰的不同雪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济南的山景写得富有情趣。

- 第4段:写城外远山。

采用城内与城外对比的写法,用“水墨画”来比喻城外远山,写出了山的淡雅。

- 第5段:写济南的水。

先写水的绿,再写水的清,然后写水的亮,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水藻比作绿的精神,把水面比作蓝水晶,生动地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水的特点。

3. 第三部分(第6段):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济南冬天的特点,与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重点语句赏析。

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 赏析:“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而是风很轻柔,没有那种呼啸的声响,准确地写出了济南冬天风的轻柔。

如果说“没有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2.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课堂笔记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课堂笔记

四上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超详细课堂笔记一、生字生词:1. 生字:(1)混沌:指宇宙形成前的模糊状态。

(2)轻:与“重”相对,表示重量小。

(3)重:与“轻”相对,表示重量大。

(4)滋润:形容土地肥沃,水分充足。

(5)混合:指两种或多种物质掺和在一起。

(6)四肢:指人体的四肢,即左臂、右臂、左腿、右腿。

(7)肌肤:指人体的皮肤。

(8)辽阔:形容广阔无边,没有边际。

(9)茂盛:形容植物生长得非常繁茂。

(10)逐渐:表示慢慢变化,逐渐发展。

2. 生词:(1)混沌一片:形容非常混乱的场面或状态。

(2)轻而清的东西:指天空中的气体,如空气、氧气等。

(3)重而浊的东西:指地面上较重的物质,如土壤、石头等。

(4)逐渐上升:指某物或某人在逐渐向上移动或发展。

(5)盘古开天地: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盘古创造天地、开创宇宙的事迹。

二、重点句子:1. 盘古分开天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句话描述了盘古分开天地后自然界的景象,为下文盘古化生人类做了铺垫。

2.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这句话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盘古劈开天地时的壮丽景象,“轻而清”与“重而浊”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天地形成的不同特点。

3.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照耀世界的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温柔的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支撑天空的四极;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句话用排比句式形象地描绘了盘古身体的变化,表现了他对自然界的贡献。

同时,也突出了盘古的伟大形象和无私奉献精神。

4. 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高大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多音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方面
(1)有特点的词语(表示人物表情的词语、四字词语、各种格式的词语、近反义词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木偶遇到一系列挫折后,心里会怎样想?读了这篇拟人体童话,你了解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5、继续阅读《小木偶的故事》中的其他两篇童话故事。
6、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请写出来?
发现问题:
1.字音方面
(1)个别字、词的读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解决的问题:(老师目标导学中的相关要求)
需要讨论的问题:
资料搜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含义深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课在表达上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生动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木偶的故事》自学笔记
班级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教师目标导学:
1、认真读课文3遍,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新词。
2、了解表示人物表情的词语: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呲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谁的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