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中国经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欧洲通过上千年探索,经历了黑暗中世纪才探索出来的政治文明,日本用短短数十年便收入囊中。

”材料中日本的“革新”指的是
A.伯里克利改革B.大化改新C.农奴制改革D.明治维新
2.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下列关于这场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利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下列关于这场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B.仿效英国建立共和制度
C.改革后,大和政权开始统一日本D.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4.“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

”这说明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B.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5.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罚金归领主。

这个案例说明庄园法庭( )
①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②惩罚违法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③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④维护了领主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是()
A.亚历山大东征B.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C.大化改新D.伯里克利改革
7.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是同时建立的
B.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C.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
D.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8.“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

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廷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9.2019年5月1日,日本新任天皇德仁继位,其年号为“令和”,打破了从公元七世纪中叶日本“大化”以来天皇年号均取自中国典籍的传统。

日本大化时代,通过学习中国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
A.阶级矛盾得以缓和,政局稳定
B.日本进入到幕府将军统治时期
C.开始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
D.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10.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

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A.发动宫廷政变B.实行幕府统治C.建立庄园D.大化改新
11.日本孝德天皇主政时,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讲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讲述的内容不可能提到的是
A.天皇是日本国内最高的统治者B.日本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C.日本的各项制度与中国类似D.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社会
1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材料中的措施出自
A.梭伦改革B.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13.在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宗教是( )
A.佛教B.犹太教
C.基督教D.伊斯兰教
14.《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颁布于
A.罗马共和国时期
B.罗马帝国时期
C.东罗马帝国时期
D.西罗马帝国时期
15.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

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16.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

下列表述中属
于历史观点的是
A.释迦牟尼创立佛教B.封臣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C.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D.《马可波罗行记》介绍了东方
17.下面是8世纪时一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后的见闻,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国家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B.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
C.土地是国家的,不能自由买卖
D.有才学的人都有机会当官
18.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A. B.C.
D.
19.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脍炙人口,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丰碑”的是()
A.《天方夜谭》B.《医学集成》C.《医典》D.《古兰经》20.比较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的形成和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大宗教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为了帮助劳苦大众B.都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工具
C.都产生于西亚地区D.都信仰上帝
21.对比图示中的两种钱币,可以认识到
A.日本国家缺乏技术创新公B.日本铸造工艺优于唐朝
C.日本文化受到唐朝影响D.日本全面使用中国汉字
22.下表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A.伯里克利改革B.大化改新C.北魏孝文帝改革D.法兰克王国改革2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推动古代日本迅速发展的重要改革是
A.大化改新B.农奴制改革C.明治维新D.倒幕运动
24.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掌握实权
B.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C.缓和了矛盾,稳定了政局
D.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
25.某同学针对欧洲大学的兴起整理了如下资料
①巴黎大学,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主要研习神学。

1193年教皇西勒士丁三世赐给巴黎大学许多特权。

1231年,罗马教皇以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
②牛津大学以“主为我的明灯”为校训。

早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牛津就已经成为一个培养牧师、探讨学问的中心。

校园内的圣玛丽教堂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资料反映了
A.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C.教皇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D.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46年,日本效仿中国唐朝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改革,使得日本由奴隶社会成功的过渡到封建社会,促进了日本的发展进步,B符合题意;伯里克利改革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改革,不是日本的革新,A不符合题意;农奴制改革是俄国1861年的改革,不属于日本的革新,C不符合题意;明治维新是日本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不是学习中国的革新,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总结出关键信息“学习中国”“日本革新”,结合日本的历史以及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

2.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645年……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选项符合题意;ACD与大化改新不符,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日本大化改新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排除C项;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排除D项;故选择A。

【点睛】
“645年”“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第二年”“《改新之诏》”是解题的关键,即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的改革,据所学,这次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

”结合所学知识,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B符合题意;阿拉伯数字是有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了改造,材料也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创造了独居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无关,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创造了独居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被罚款6便士”可知,庄园法庭惩罚违法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根据材料“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可知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罚金归领主”可知,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利益,②③④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庄园法庭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排除含有①的ABC,故选D。

【点睛】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本题根据材料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结合所学知识,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大化改新开始,大化改新主要向中国学习,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经过改革,日本从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化改新能体现“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C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同时西方也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贸易往来,与“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不符,A不符合题意;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与“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不符,B 不符合题意;伯里克利改革使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与“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不符,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题干“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是解题的关键,理解日本大化改新学习的国家、影响来解答此题。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610年,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是同时建立的。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结合课本所学,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据材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逃到了意大利”,可知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结合所学可知,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说教,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①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拜占廷帝国的一些学者虽然信奉基督教,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信奉基督教,而是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②项错误;AB 两项不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拜占庭帝国闭关自守的相关信息,④项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七世纪中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国家逐渐发展成集权封建国家,故D符合题意;根本性变化是指日本的社会性质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日本进入到幕府将军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末,故B 不符合题意;大化改新是将唐朝制度和日本实际相结合,并非全盘唐化,故C不符合题意。

故D符合题意。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646年开始,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故D符合题意;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确立了大化改新的推动力量,故A不符合题意;幕府统治是日本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有形式,是天皇大权旁落的表现,故B不符合题意;建立庄园,并形成武士集团,为随后幕府统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社会,D符合题意;ABC项都与日本大化改新相关,排除。

故选择D。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内容“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C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无关,A排除;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无关,B排除;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

故此题选择C。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622年他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630年,穆罕默德带兵攻打麦加,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因此选D。

1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第一部可以按律量刑的法,是古罗马固有习惯法的汇编,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

许多世纪以来,《十二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即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制国家。

因此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表述错误,排除④,
①②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6.C
【解析】
【分析】
【详解】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属于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属于历史观点,C正确;ABD都属于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

故选C。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8世纪时一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后的见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46年,日本开始了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所以8世纪时一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看到在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是错误的,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D符合题意,ABC 均不是古印度种姓制度,故选D。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因此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丰碑”的是《天方夜谭》。

选项A符合题意;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BC排除;《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D 排除。

故选A。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在社会矛盾重重,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幸福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教义都宣扬忍耐、顺从等主张,都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工具。

所以三大宗教的共同之处是都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工具,B符合题意;三大宗教并不是都为了为了帮助劳苦大众,所以A不符合题意;佛教产生于印度,不属于西亚地区,所以C不符合题意;佛教并不是信仰上帝,所以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唐朝始铸于621年的开元通宝是圆形方孔钱,日本始铸于708年的和周开宝同样也是圆形方孔钱,说明日本的铸币样式借鉴了中国的铸币样式,体现了日本文化受到唐朝影响, C正确;图示体现不出ABD的内容,排除。

故选C。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可知与大化改新相关,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选项B符合题意;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达到顶峰,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C排除;法兰克王国改革,形成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D排除。

故选B。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日本通过大化改新的改革从奴隶社会转变为了封建社会,选项A 符合题意;农奴制改革是近代俄国进行的额改革,排除B;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的改革,排除C;倒幕运动是日本明治维新前进行的改革,排除D,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古代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实质性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巴黎大学主要研习神学、罗马教皇以谕令肯定该大学的自决权;牛津就已经成为一个培养牧师、探讨学问的中心。

校园内的圣玛丽教堂已经有近千年历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欧洲的大学受基督教影响,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基督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教皇权力凌驾于国王之上、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