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探究
何明明
(阿拉善盟互联网技术中心,内蒙古阿拉善盟750306)
摘要:目前是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开始广泛流行,由此引发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也 开始越来越复杂,很多的评论存在着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由于本身的认识不足,偏重于对内容的控制,会相对轻视对 微博舆论的相关引导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的语境,舆论中存在着较多的观念,舆论汇集的样式以及密度十分多样,另外一些新媒体的舆论方面也缺乏严格的体系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不断的结合新媒体语境的特点以及传播的 速度,采取相关的舆论引导措施,保障新媒体的舆论环境即多元同时又能够体现官方的舆论引导艺术,以此来完善新 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网络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 07-0169-02
第3卷第07期 H0:论一线视点
_、引言
自从新媒体流行起来,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开始出现 了新的局面,与普通的大众传媒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由于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之快,同时新媒体的环境又存在 着诸多的便利,因此吸引了广大的用户,成为目前社会舆论 传播的新的聚集地。

这种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打破了传统的 舆论中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舆论中心,随着新媒体的发 展,各种移动网络终端的不断渗入,各种生活形态开始展露 在广大用户面前。

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进 行全面的分析和引导,保证舆论环境更加健康。

二、新媒体舆论引导机制的发展现状
(一)舆论引导机制的优势
在总结目前新媒体运营的环境的同时,通过反复的实 验,有着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还包括一些多元化的舆论,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因此出现了新媒体舆论演化的复杂多 样性,存在着与大众传媒不同的生产方式和转化机制,这种较 大的区别,让舆论引导的理论成了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可以通 过采取较为完整的舆论引导机制,从此可以有效地和传统大 众传媒舆论引导机制区分开来。

另外,在现如今的实践中,传 统的舆论引导机制,引入到新媒体的引导控制中,在大众传媒 的环境影响下,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舆论引导系统,通过远 程的设计和议论,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社会动员的 作用,同时又避免了因为舆论的分散所带来的社会认同感不 足等问题,这样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大 的便利和保障。

把以往的这些经验引用到新媒体的舆论引导 工作中,可以为新媒体的舆论引导提供核心的领地。

(二)舆论引导机制的缺点
在他有着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缺点。

舆论 是很难进行控制的,在现在这个倡导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 都有发表其个人意见的权利和途径,他在表达公众的意见的 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偏见和负面的影响。

无论是什么样的 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发表个人的意见,无论意见 是否偏激,是否理性,很多用户将新媒体的评论途径用于发 泄个人的情绪从而对其他一些人造成负面的影响,使负面的 舆论不断地扩散,在新媒体这样的环境下,由于这种言论的 自由,使得舆论方面的负面影响会不断地扩大。

另外,就是目前的新媒体舆论引导,偏重于对内容的控 制和管理,过于轻视舆论的引导制度。

新媒体是在一定的技 术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信息的传播的途径,我国目前存在着很多意见表达以及信息搜集不及时等情况,这就要求新 媒体承担相应的责任,尽可能地惠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并且提供相互协调的一个平台,尽管有如此高的要求,但是 目前我国的传统媒体舆论仍然存在着缺乏经验的现象,通常 表现为过于重视内容的控制,这样很容易出现一些负面的影 响,使新媒体的舆论正面功能也受到较大的约束。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策略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问题,需要结合新媒体的各 种特点,采取相应的引导策略。

(一) 建设舆论引导的多元化体系
新媒体的运行环境复杂多样,无论是信息的发布者和 还是接受者,新媒体平台都是一个非常便捷的方式,因为新 媒体以及网络数据等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就会引发各种 各样的问题,需要在传统的引导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以多元化的形式建立一个以法律法规,法治政治为原则和界 限的全面系统的体系,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一定要及时 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让国家的法律 法规可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要保障新媒体环境下的舆 论,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回复,最终能够实现体 系化的监督和管理。

(二)加强官方舆论引导的能力
官方所发布的一些信息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表层 上看,官方在新媒体环境中有着较强的舆论主动权,各级各 类组织和公司几乎都会有自己的官方媒体,并尝试着用官方 的途径,传达社会的各种倡导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但是在 整个运营和维护的过程中,由于官方的舆论引导能力以及艺 术策略不够完善,仍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官方 对于舆论的方向把握的不够乐观。

因此,需要加强官方对于 舆论的控制,这对官方的执行能力是一个挑战,同时相关的 部门也需要有较强的引导策略,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始终 铭记党和政府的倡导,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建 立相互衔接的法治机制,保证可以在事发之时可以做出有效 的反应。

同时,官方的舆论引导机制也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有 明确完整的一套体系,这样才能够传播正确的舆论。

另外舆 论的引导不能够采用强制或者压迫的方式,要讲究语言的艺 术,讲究引导的策略,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把握的同时,加 以预判,尽量控制在官方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并通过相关 的艺术策略对新媒体环境进行维护是舆论能够更好地引导 大众朝着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前进。

作者简介:何明明,男,汉族,内蒙古阿拉善盟人。

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和网络舆论引导。

169
一线视点
H 媒论H :
第3卷第07期
(三) 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法规
我国目前虽然己经有舆论引导的相关法律规范,但是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更新速度,网络环境相当 复杂,对于新媒体的法律法规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我们 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于舆论引导的体系进行进一步 的探宄和完善,首先应该修改原有的法律规范中不适应现代 社会发展的有关条文,新媒体的环境变化万千,因为在最初 的时候,我国的互联网还发展的不够前卫,很多部分都缺乏 相关的经验,只是最初的一个手段,但是现如今对互联网的 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让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得 不重整旗鼓,需要结合新媒体现有的特点加以修整和完善。

除此之外,还要有新的较为系统的法规出台,让新媒体在运 行环境中既包含着丰富多元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对单一的内 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来更好的控制舆论的方向。

这些方面 要进行有效的规范,就可以更好地维护舆论的环境,从而形 成一个更加完整的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体系,形成更加 严密的舆论法律法规。

(四) 加强网络的舆论监督虽然网络一直倡导言论自由,但是很多的不法分子借 助这一自由开展自己的情绪宣泄活动,导致现在的网络新媒 体资源中存在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行 为是引导和推动网络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要想更好的对网络进行监督,就需要建立监督机制,网络信息传播者在传播 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对其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鉴 别,对传播的信息要有鲜明的立场,明确的观点,同时不能夹 杂任何带有负面消息的言论,对于网络舆论利用民众从众 心理这一特点来说,要学会引领舆论的走向,使网络监督者 能够正确地运用网络舆论的工具,从而有效的行使监督的权 利。

信息传播者和网络的监督者要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反复的 核查,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让那些不法分子的不法言论难 以在大众之间传播。

单纯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可能存在着一 定的局限性,因此就需要在社会监督过程中,在传统媒体的 基础之上加上网络媒体,二者相互作用,取长补短,共同利用 资源共同发挥效果,积极的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对舆论引导的策略进行了简单 的分析,并且结合了现代新媒体技术的相关特点,形成一个 多元化的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引导体系,可以有效地规避更 多的问题,从而建设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舆论 引导系统,保障在新媒体环境下语境舆论能够发挥积极的作 用,尽量避免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从而服务于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产演变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 2019(5).(上接第167页)的,并且通过完善网络快速反应机制来避免 学生存在着猜疑以及困惑的问题,实现及时的封杀传播不良 言论的违法账号。

六、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新媒体时 代下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

这就要求新媒体人也要积极接过爱国主义的旗帜,利 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和媒体阵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线上推 广工作,并落实持续加强网上思想教育、提升媒介素养以及 优化完善信息监管机制来完善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制,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中都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传媒人,应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不 断地优化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媒体产品,适当地抛 弃传统、单一的传播形式,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媒介的 创新和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翁洁仪.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J].科学
咨询(科技•管理).2020(01): 16-17.
[2] 董超.青海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路径[J].智库时 代,2019(52):127-128.
(上接第168页)以,大部分社区成员都会花费一定精力用在 自身的虚拟人物形象设定上,这一活动形态最初体现为网名 设置以及个性签名等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今还涉及呼入头像设置等多媒体信息。

(4)建立交流群。

为满足网络虚拟社区成员的多元需 求,还可在网络虚拟社区建立多种不同主题的交流群,社区 成员可依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加入相应的交流群,并与交 流群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分享。

(二)网络虚拟社区成员的文化心态
(1) 交互。

相关研宄人员指出,网络的力量在于其互动 性,该种互动性是网络虚拟社区产生的重要前提。

凭借互动 性,人们对话题产生相同的兴趣,并赋予话题以生命,不断发 展进化,进一步维系社区成员的交互程度。

在网络虚拟社区 中,该种交互具体体现于发帖、回帖、转发等,社区成员诸如 发帖者、评论者、转发者都参与了这一信息交互的过程。

(2) 认同。

倘若说交互是网络虚拟社区的手段,则认同 便是网络虚拟社区所期望最终能够达成的目的。

某种意义上 而言,并不是参与了网络虚拟社区交互的人便可称之为社区 成员。

成为社区成员的前提应当是与其他社区成员建立起了 广泛的交互联系,形成有某种相互交织的错综感情,并存在
有文化层面的认同。

(3)分享。

和现实社区的各式各样限制相比较而言,网 络虚拟社区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也使现 实中互不相识、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间可分享自身的信息、 经验。

网络虚拟社区中鲜有受到来自现实因素的过多影响, 以此保障了各种社区活动更趋向于社区成员的本原心态。

所 以,从信息传播层面而言,网络虚拟社区在心态文化层面与 现实社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应用很大程度上转变 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效把握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形态,
加 深对网络虚拟社区的有效认识,
对发挥网络虚拟社区在人类 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作用具有十分重要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姚玉杰.传播视野中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形态透析[J].社会科学 战线,2010,11(08):278-279.[2] 李志荣.网络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一兼评《天涯虚拟社
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XJ].广西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8(01):209-210.其他作者简介:汪雯,女,汉族,河南西华人,硕士。

研究方向:教学质量评价。

1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