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中考模拟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题卷3页,答题卷1页,共五大题,27小题。

满分150分(含卷面书写5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上书写答案。

2.请在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试场号、班级、姓名和座位号。

一、卷面书写(5分)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在历史上,孔氏南宗家庙曾经三yì()其地,现今的孔氏南宗家庙位于衢州市新桥街,始建于明朝。

当时的建筑同曲阜家庙的gé()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大成殿后增设了“思鲁阁”,反映了南宗后yì()对祖先的思念。

在省、市政府的关怀下,家庙的主体建筑修qì()一新,现在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看尽了历朝历代人们的繁华与凄凉,可以使我们穿越一时一地的困境;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经历了生命岁岁年年的辉煌与①,使我们超越了一朝一夕的迷思;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见证了往昔与今朝的平坦与②,可以使我们远离一生一世的失意。

A. ①灿烂②宽阔
B. ①灿烂②坎坷
C. ①暗淡②坎坷
D. ①暗淡②宽阔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 同学们对学校开展的“告别陋习,携手文明”活动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 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使我掌握了使用多媒体的技术。

C. 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的勇气。

D. 房内飘出了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4.古诗文名句填空。

(10分)
(1)诗词绘景。

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是优美的江南之景,王维的“,长河落日圆”是壮美的边塞之景。

(2)诗词传情。

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抒写爱国词人梦回沙场的报国情怀。

(3)诗词寓理。

刘禹锡的“,”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4)言必行,______________,硁硁然小人哉。

(5)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假如你置身于这样几种场合,你将会想起哪些古诗文名句。

①在欢迎远方来客的仪式上:,。

②在参加初三同学告别会时:,。

5. 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4分)
据报道,科比在3月份的湖人队7连败陷入低谷时,挺身而出,带领球队连胜4场,保住了西部第六的位置,挽救了整个湖人队的命运。

科比的成功,引证了一个古老的有关英雄的传说,单骑救主
....的神话在任何时候看来都是那么神奇而不可思议,而无论何时,这样的英雄多了一份悲壮的色彩。

(节选自《篮球先锋报》中的《科比只是一代枭雄》)
⑴“单骑救主”是哪一位英雄,救的是谁?(2分)
⑵小说中还有一个“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美髯公”又是谁呢?(1分)
⑶选段中用“单骑救主”典故有什么作用?(1分)
6. 综合性学习。

(4分)
学校禁止学生吃方便面,校报编辑部的小华准备出一期关于方便面知识的专版。

在刊出之前,他对本校的100名同学进行了关于“‘方便面’知多少”的问卷调查,下面是统计结果:
(1)从上面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分)
(2)请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一条建议。

(2分)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7-16题。

(一)爱的弧线(15分)
母亲胳膊腿疼的毛病,是在生产队担沙的时候落下的。

记得我都上小学五年级了,还
拿母亲开玩笑。

母亲在灶火堂一边烧火,一边说,今天的胳膊疼痛得厉害,该变天了哦。

我便趁势学着广播里天气预报的口气,高声播报:胳膊疼,腿疼,下雨天阴。

那会儿,更多的事情不懂。

有一次,母亲到大队里,为队部洗床褥被单。

那些床褥被单,时间太久了,臭气难当。

当我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当着母亲的面说:“丢人,竟然去给大队洗被褥,梁顶的四茹他妈都不会干,你却去,胳膊腿疼,活该!”父亲拿起笤帚就揍我,一边揍,一边骂,不多挣个义务工,你拿什么去上学?虽然母亲竭力地袒护着我,但我内心里依旧充满着对母亲的不屑和蔑视。

但什么也阻隔不了母亲对我的爱。

有一年,母亲来县城的高中看我。

换粮的车队临时有事,到马市口去了,母亲只好中途下车,离城里还有15里的路呢。

母亲背着个大包袱,硬是一步一步,拖着疼痛的双腿到了县城。

看到我的时候,母亲哆嗦着站不住,就坐在学校大门口的水泥台上,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揉搓着有些肿了的双腿。

母亲走的时候。

我要送她一程,母亲说:“妈没事,妈没事,你回去吧。

”说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结果,没走出几里路,母亲便疼得一步也走不动了。

大学二年级的寒假,我用做家教的钱破天荒地给母亲买回几瓶治关节炎的药。

母亲高兴极了,却把药放着,舍不得吃一粒。

逢左邻右舍的过来,才从柜里拿出来,说:“这是小于给买的。

”言语中充满着喜悦和自豪。

后来,我上了班,再给母亲买药回去,她便责怪起来:“贵巴巴的,买这个干啥?我的胳膊腿又没事,好好把钱攒下来,等着买房的时候用吧。

”有一次,母亲悄悄地把我拉到柜边,把上面的米轻轻扒开,露出几张钞票来,说:“这不,妈也正给你攒着呢。


我不禁泪眼朦胧。

好不容易,房买下了,账也还清了,母亲该享几天清福了,有一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她把村里的二十几亩稻田包下了,准备种几年。

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一天到晚胳膊腿疼的,还包稻田,简直不要命了。

我给姐姐打电话,劝妈妈把地退了。

然而,母亲最终还是没有听我们的。

我说:“你不把稻田退了,将来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可别想让我们管!”说完后,我不管母亲反应如何,就气呼呼地把电话挂断了。

这两年,教重点高中,,我一直顾不上回去。

今年春节的时候,硬着头皮和学校请了个假,我和妻儿从平原回到了家。

母亲似乎早已忘了我对她的“训斥”,忙着杀猪、压粉条、磨豆腐,乐呵呵地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

二十九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电视,一边喝酒,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上学的事上了。

姐夫说,他们村里的小旦,今年考上了大学,结果家里拿不出钱来,去不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父亲端着酒杯,把杯凑到了我儿子唇边,说:“咱小宝不用发愁,你奶奶说了,再多包几年稻子地,一定把你上学的钱攒出来。

”说完,父亲笑了,儿子笑了,一家人都笑了,而那一夜,我却喝醉了。

初四,我们张罗着回单位去上班。

将走的时候,姐姐、姐夫、小外甥一家人出来相送,母亲腿脚不方便,我没让她出来。

我们在车里坐定,朝着窗外的人挥手,就在这时,我看见不远处的土坡上,母亲不知什么时候,也出来了,风很大,母亲倚在墙角,也正向我们告别,她吃力地想抬起被病痛折磨的手臂,没起来,又试了一下,还是没起来。

车已经启动了,当我向那坡上扫去最后一眼的时候,母亲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

一条比疼痛更长的,爱的弧线。

7.本文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3分)
8.通读全文,文章主要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3分)
9.从文中第4段看,同是儿子给母亲买药,母亲前后的态度却完全相反,由“高兴极了”到“责怪起来”,对此该如何理解? (3分)
10.“我不禁泪眼朦胧。

”“父亲笑了,儿子笑了,一家人都笑了,而那一夜,我却喝醉了。

”这两句话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3分)
11.文中有多处刻画母亲的句子,请找出一句,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加以品析。

(4分)
(二)习惯成自然(16分)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令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
..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
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
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
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2.文章第2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13.第4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14.第6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分)
15.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1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9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
四、古诗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7-26题。

(一)绝句(4分)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7.这是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极富诗情画意,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2分)
1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出师表(节选)(14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悉之咨.之()(4)性行淑.均()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1.“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分)
22.诸葛亮认为“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3.根据你的积累,结合本文谈谈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2分)
(三)三人越谷(7分)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
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①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
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
势驱之耳。

(苏洵《谏论》)【注释】①耻:以……为耻辱。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且.告之曰(将要)B.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
C.顾.见猛虎(回头)D.而越之如康庄
..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25.用“/”为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两处)。

(2分)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26.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3分)
五、写作(60分)
27.我找回了(自尊、自信、友谊……)
要求:1、请补全题目再写作;2、600字左右,书写工整,卷面整洁;3、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老师、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