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洛阳市南牙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南省洛阳市南牙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方汉奇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方先生的工作可谓筚路蓝缕,所涉研究方向要正确,框架体系要经得住实践检验,史料也要全面重新开拓。
方先生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时说:“立场观点比较陈旧。
多数著作以资产阶级报刊为正统,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为异端,对后一部分报刊的介绍,既简单又有偏见。
个别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为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所做的报刊涂脂抹粉,发表过不少错误的言论。
”
方先生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史料第一、多打深井、厚积薄发,这是先生研究新闻史的特色,也是特长。
和许多研究者不同,方先生的研究之路始于高中时代的集报活动,到大学时,他已集有1400多种报刊,而且不少是“海内孤本”。
他集报最多时有3000多种、5000余份(1947年10月)。
正是利用如此丰富的一手史料,方先生大二时(1948年6月)就写出13600多字的新闻史文章《中国早期的小报》,在《前线日报》副刊上连载8期。
由于一手史料丰富,方先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多,如第一次关于中国最早官报雏形“敦煌进奏院状”的研究,关于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开元杂报》的研究,第一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文革”期间,方先生下放到江西,出发时带去所有书籍,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作学术积累。
他曾写下10万张学术卡片,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种报纸和书籍上搜集到的有关新闻学方面的资料。
20世纪80年代初,方先生得知英国不列颠图书馆藏有中国珍贵的唐归义军“敦煌进奏院状”原件,便邀请驻英的新华社记者孙文方帮忙调阅誊录,开始对这份报纸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开元杂报》等其他唐代文献记录,考证出“邸报”的出现不会晚于
唐朝,中国官报雏形从唐朝就开始了,唐代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肇始。
这一系列结论目前被大部分新闻史学者接受并认可。
我曾经用三层境界来诠释方先生的史料解读功夫: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最难的是最后一部分。
方先生对历史背景和文献勾连有着深厚的积淀。
如果没有对汉以降“邸”制的清晰了解,对邸吏制度和地位的详细考察,如果没有对唐宋以降各种官职和机构的了然于胸,对宋以来各种文化活动、出版技术的熟知,甚至对文人在文字音形上的变通嗜好,想厘清各种正史中所忽略的新闻传播史,是不可能的。
方先生曾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属于文化史的部分”。
后来,有人质疑,中国古代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是否应该对“报刊”先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后才能进行研究,否则会影响中国新闻史的合法性。
先生则表示,欢迎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各有所长、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彼此交流,共同提高。
我曾跟方先生闲谈,如果各种研究流派都兴旺起来,或许先生的研究也可以称为“方汉奇学派”?先生回答说:“我不喜欢标新立异,我就是老老实实的史学工作者。
”
我是在工作之后跟随方先生读博的,由于工作关系能常常陪伴在先生左右,耳提面命,而他的那种平和之力却无法言传。
时间越久,就越品出学问之味。
既然献身学术,就要好好做下去。
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就是学术,不在于教授几级,不在于头衔几何,甚至无论课题多少,也不在评奖高低,仅仅是一份执着和坚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
钱穆先生曾总结过中西学术本质的不同,西学为学术之学,喜欢概念和理论的创立创新,而中学为“治平”之学,是人性和学问的统一,因此中学学术之最高境界为“至善”,是道德文章的高度统一。
在方先生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统一,他树立了学者的“标杆”。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 方汉奇对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他从高中时就开始收集报刊,到大学时就达1400多种,截止1947年10月就收集了3000多种报刊。
C. “文革”期间,方汉奇被下放到江西,临行时他不忘带去所有书籍,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他制作了10万张学术卡片做学术积累,以期“文革”之后继续进行研究。
D. 方汉奇有时说话风趣幽默,在他九十岁寿辰期间,不少媒体以不同方式向他表示祝贺,他在感激之余,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方汉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并不满意,认为立场观点陈旧,对报刊的介绍有失公允,带有偏见,甚至有站在反动立场上的错误言论。
B. 方汉奇对新闻史的研究情有独钟,源于高中时期收集报刊的习惯一直未变,大学期间还收藏了不少“海内孤本”,并公开发表了长篇新闻史研究文章。
C. 方汉奇开放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如对中国最早官报雏形的研究,对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的研究,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D. 方汉奇对史料的解读功夫有三层境界,即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部分。
E. 正文作者是方汉奇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形影不离的陪伴,使作者感受到方先生的平和之力,同时也感受到方先生对于学问、对于做人的观点以及态度。
9. 作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作者称其为学者的“标杆”。
从他治学与做人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 C 8. AC
9. (1)做学问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要深入、细致,要做到厚积薄发。
(2)做学问方向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和立场。
(3)做学问要允许研究角度的不同,要互相补充交流,共同提高。
(4)做学问要老老实实,不要标新立异。
(5)做人要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不追求虚名。
(6)治学要达到人性和学问的统一。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以期‘文革’之后继续进行研究”在文中没有依据。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收集报刊的习惯一直未变”于文无据。
D项,“最重要”的分析不合原文意思,原文表述为“最难的”。
E 项,“形影不离的陪伴”无中生有。
点睛:在传记类文本阅读题中,常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多方面,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等。
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题干内容,再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
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应当从原文本中提取信息并恰当概括,如抓住文中的方汉奇治学与做人方面的优秀品质,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提取信息并恰当概括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社讯(记者袁于飞))我国2000年建成了北斗导航实验系统,这是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告诉记者,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是一个区域系统,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内的定位服务。
虽然只有三颗卫星,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在海上定位也可达到二三十米的精度,它是一个双向定位系统。
双向授时,可以达到20纳秒,比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授时精度要高,GPS承诺的是50纳秒。
还有短报文功能,短消息可发60字,利用双向通信的特点进行调制。
”刘经南
说,“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建立以后,在大地震、泥石流等救灾过程中得到应用检验,比如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
在海洋渔业中也有很多用途,比如位置监控、安全救援。
它可以与地面移动通信进行互联互通。
北斗的船舶入网当时已经有5万多个,手机用户10万余个。
”
现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是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它由14颗卫星组成。
刘经南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内导航系统标准服务的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
同时,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高定位导航服务的精度,达3米左右。
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它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一次可以发送120字,并可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进行互通。
“卫星上天,重点在于应用,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可用性和连续性指标超99.9%。
”刘经南介绍,“2012年底,第二代北斗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运行4年多来,系统保持了连续运行,可用性指标实际上达到了99.99%以上,连续性达到了99.986%。
”
“我国北斗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在主要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涉及汽车制造业、汽车电子制造业、车载信息服务商,还有面向智能交通的设备制造业及服务商。
北斗将来还可跟用户的车辆定位需求结合起来。
”刘经南举例说,现在装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交通运输车辆约有380万辆,这个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万量级,车辆运营状态都可以实时上传至互联网上,实现实时监测。
“‘互联网+’时代,卫星数据在云端,用户在网上,北斗卫星系统与新兴信息网络系统
跨界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刘经南表示,北斗位置服务将实现跨界融合,包括跨系统融合、跨地域融合等。
刘经南说:“我国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
比如北斗系统与蓝牙、宽带移动互联网、有线互联网、窄带物联网等融合,使北斗时空信息传输更快、位置更精确、图像更清晰、用法更巧妙。
有了北斗系统,我国的无人驾驶也可能加快实现。
”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6日)材料二
2012年4月30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北斗二代作为我国服务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已成为代表中国的国家名片: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提供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可服务5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北斗系统是联合国确认的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北斗已进入国际海事、国际民航和国际移动通信组织标准体系,国际主流的手机芯片已支持北斗功能……“稳步推进北斗系统走出去”,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北斗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摘自《经济日报》2017年2月3日)材料三
2月21日,88岁的孙家栋院士在北京燃气集团考察时表示,北斗二代应用和北斗产业化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最佳历史机遇期,中国的北斗在北京市政公用领域的应用不断突破,为开创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新格局做出了贡献。
北京燃气集团总经理表示,3年多来,北京燃气集团将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引入到施工管理、运行、泄漏及防腐层检测、应急抢险等各领域和环节,极大地强化了燃气管网管理的精细度和深入度,从本质上提高了管网建设和运营的能力。
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率先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覆盖全球。
随着北斗组网的推进,下游行业应用呈现加速趋势。
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北斗+”时代正在到来。
(选自人民网《孙家栋院士:北斗应用迎来最佳历史机遇期》2017年2月22日)
4.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对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研发动向、应用领域等做了报道,并强调了北斗卫星
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B. 材料一全面介绍了两代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精度、应用领域等,材料二、三侧重介绍了北斗二代在国际化服务进程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C. 材料一表明,我国北斗服务已实现跨界融合,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报道对此进行了充分阐述。
D. 三则材料报道内容表明,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已在汽车领域、国际海事、国际民航、手机和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三家媒体都在新年伊始发布与北斗系统相关的最新消息,说明北斗卫星系统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网络系统云服务等方面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B.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在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可用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已具备优良的性能,这是它能够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主要原因。
C. 北斗系统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市政公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实际效益,这些都预示着,“互联网+北斗”系统即将覆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D. 《光明日报》的报道内容翔实,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经济日报》内容集中在为世界提供运行服务,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北斗卫星系统研制的意义。
参考答案:
4. B
5. C
6. ①我国卫星导航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北斗卫星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发建立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的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②北斗卫星系统在汽车、市政、“互联+北斗”等领域广泛提供服务,服务国计民生。
③北斗卫星系统助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
北斗卫星已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北斗位置服务将覆盖全球,实现跨界融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A,中材料一未涉及“一带一路”,材料一主要说的是北斗卫星;选项C,中“已实现跨界融合”理解有误。
原文说的是:刘经南表示,北斗位置服务将实现跨界融合,包括跨系统融合,跨地域融合等;选项D,“广泛应用”理解有
误。
把未然当已然。
原文内容说的是:我国北斗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在主要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涉及汽车制造业、汽车电子制造业、车载信息服务商,还有面向智能交通的设备制造业及服务商。
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A,“云服务”无中生有,文本中没有涉及到本内容;选项B “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并未实现,推理条件有错误且概括不完备。
选项D,“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是:北斗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故答案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归纳概括文意的能力。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北斗卫星系统研制的意义。
考生需要到原材料中筛选北斗卫星的研制的意义:虽然只有三颗卫星,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提供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可服务5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北斗+”时代正在到来。
考生可以从强国、服务、融合三个角度概括作答。
3. 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8
分)
话语的姿态(徐坤)
①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
由于家境穷困,不得已,他辍学了,天天到坡上去放羊。
乡人邻里常能看到,一个黑黑瘦瘦、大眼睛、光脚板的蓬头少年,腋下夹着一本书,手里挥动着牧羊鞭,率领一群翻毛羊出没在山冈和河边草地上。
人来搭讪,他只用他那一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抬眼一瞟,算是打了招呼,过了
礼节,而那阴郁的眼神背后及那紧抿的嘴角下边,隐藏的分明是深深的倔强、不甘,不屑于与之为伍,一心要挣脱命运摆布的无限奋勇和焦灼。
②接着他开始用嘴说话,绷紧的厚唇如遭挤撬的蚌壳一样艰难地张开了。
他投的一篇小稿被乡广播站播发,命运从此出现转机。
他被录用为乡播音员,国情民意大事小事都从他乡音浓重的厚唇里吐露出来。
他的双唇开阖翕动得勤奋,很快乐,很艰辛,嘴角常常挂满小泡,唇上的死皮也一层层脱落,但那眼神却逐渐清澈而幸福,完全被茁茁向上的欢欣布满了。
③然后他开始用形体说话。
被调到县文化馆的他,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喉舌部位,户口编制及其身份等等都变得正规了。
这时他说话的部位是脊柱,并且是颈椎以下腰椎以上的那一段短暂的部位。
这一部分的整体经常是弯曲着的,并且还要时时高低起伏唯唯诺诺地在别人的语音下振动,卑躬屈膝的幅度要依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定。
口和眼等诸器官这时都已暂时闭塞,从不直言直视地参与肢体动作。
他的睫毛永远低垂,嘴角永远上翘且缄默而含笑。
而大脑,这时却架在颈椎上面急遽地内部动作着,一刻也未停止过审视、揣度和暗算。
④再后来,当上了县领导的贴身秘书以后,他的话语才能就达到了峰巅。
这时他浑身各器官开始一同动作共同加入话语的姿态里来,身、形、步、手、眼配合默契,说、唱、坐、念、打技巧俱全,待人接物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腿到身到,真是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难事能在他的话下。
他的肢体各个部位运筹帷幄,意趣横生,无论是眉飞色舞抑或是愁苦满面都可能是他故意做出来的面相。
各门语言这时都已被他修炼得炉火纯青真正到家。
⑤后来再见到他时,他已用肚子说话了。
啤酒肚,蓦地从裤腰以上胸乳以下山包似的凸起,无论何时肚子总是要先塞入对方视觉,如七月怀胎的妇人在向人诉说某种秘而不宣的骄傲。
整个身体的重心这时集体后移隐藏开去,只剩两手交叠着,习惯性抚在肚皮上方,有时是左手压着右手,有时又是右手压着左手,胖胖嘟嘟,长出满手酒窝。
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现在则变得酒汪汪的,夹一些红丝在里面,神情之中有一些心满志得俯视众生的漠然。
看不大清楚他的嘴,只有一些朦胧含混的单词语意从皮带勒紧的肚脐眼中嗡嗡地传了出来:啊,啊,好,好……从前那只无比玲珑伶俐的大脑,此刻也似乎躲在漠然的眼神后面休眠。
⑥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
(选自《名作欣赏》)
11.在文中,作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物不同的话语姿态,其实每种姿态就是一种性格一种人生。
请选出下列分析“话语姿态”错误的两项。
()()(6分)
A.用眼睛说话:突出了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
B.用嘴说话:突出了一个茁茁向上的青年艰苦快乐的奋斗。
C.用颈椎说话:突出了一个初入官场者的小心谨慎和理直气壮。
D.用浑身的器官说话:突出了一个深入官场者的圆滑世故与真真假假。
E.用肚子说话:突出了一个官场得意者的理性和清醒。
12.本文以“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开篇,第五段又描写了“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漠然的眼神”,作者多次写眼睛有何用意?(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四小节划线句子在句式和用语上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
14.“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
”有人说结尾这句话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可以从内容、结构角度来说明。
(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用颈椎说话:突出了一个初入官场者的小心谨慎与唯唯诺诺。
(3分)
用肚子说话:突出了一个官场得意者心满意足与漠然麻木。
(3分)
12.本文以“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开篇,第五段又描写了“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漠然的眼神”,作者多次写眼睛有何用意?(3分)
答:①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变化;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多次描绘“眼睛” “眼神”,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③完成了对人物由“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到“一个官场得意者心满意足与漠然麻木”的完整塑造。
(每点1分,两点3分)
13.第四小节划线句子在句式和用语上有何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①句式整齐(对偶),②巧用成语,③长短句结合使用,摇曳多姿。
把人物的圆滑世故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合文本适当分析,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
14.“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
”有人说结尾这句话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6分)
答: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个结尾并非多余。
看似不经意的一笔,①使得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更具有典型意义,使文章的讽刺意味更加深刻辛辣,②使故事更加完整,③使文章主题得到拓展,④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但第一句必须表明观点。
否则去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