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19fbc9a45177232f60a2d6.png)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王安石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3.王羲之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宣示表》D.《兰亭集序》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5.鼎是我国一种礼器,一般为三足。
我国版图上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7.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A.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B.颜真卿、柳宗元——颜筋柳骨C.吴道子——画圣 D.茶圣——陆羽8.“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9.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成为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族政治上依靠世家大地主的扶持,“王与马,共天下”B.祖逖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C.东晋军队在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军队D.中原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0.官渡之战的性质是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1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名士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袁绍12.“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腔炙人口的故事与哪场战役有关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1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A.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B.大力兴修水利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外贸易D.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14.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测试题带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测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1c8114336c1eb91a375dc0.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B.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C.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D.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下列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③曹操统一北方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5.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下列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B.蜀国的丝织业兴旺C.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6.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 C D7.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B.晋惠帝实行分封制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8.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战役,下列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A.该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该战役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9.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尖锐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0.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d61db1c5da50e2534d7f2a.png)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据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3.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4.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5.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6.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7.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处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A.前秦B.北魏C.东晋D.南朝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9.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0.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其目的是( )A.缓和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B.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C.认祖归宗,促进民族融合D.促进草原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3384da8762caaedc33d412.png)
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A.刘裕B.王猛C.司马炎D.苻坚3.“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6.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7.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8.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9.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10.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单元测试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a446e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9.png)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第四单元〕本套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局部,一共100分,考试时间是是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一共60分〕一、选择题(一共30小题,每一小题2分,一共60分,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里面,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统一场面完毕,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HY阀混战使社会消费遭到破坏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的交流3.“……这本书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250多条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沿途的山川和城镇的地理沿革、物产、矿藏、风土人情……〞你认为这本书最有可能是〔〕A.大唐西域记B.齐民要术C.水经注D.HY经4.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HY阀混战中,曹操占据的是〔〕A.辽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6.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我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以下搭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东晋—鲜卑族B.前秦—氐族C.北魏—匈奴族D.西汉—羯族7.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以下哪位人物有关〔〕A.王羲之B.张仲景C.华佗D.顾恺之8.“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周杰伦歌曲中提及的书法作品的作者是〔〕A.顾恺之B.王羲之C.王献之D.祖冲之9.被人们誉为“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惊龙〞的艺术是〔〕A.东汉的“蔡侯纸〞B.王羲之的书法C.东晋的人物画D.莫高窟的飞天10.以下列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11.以下战役按时间是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官渡之战②巨鹿之战③淝水之战④之战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开场,我国的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2fe10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a.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代的是A. 刘备B. 孙权C. 曹操D. 诸葛亮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条件是①北魏建立后,鲜卑人深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②北魏主张灭佛,限制寺院经济,减少了消耗,增强了国力③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④北魏最高统治者一直提倡汉族文化,重用汉族地主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开发③佛教的盛行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4.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A. AB. BC. CD. D5. 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 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 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C. 促进了民族融合D. 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6. 如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A. 魏、吴、蜀B. 魏、蜀、吴C. 吴、蜀、魏D. 蜀、吴、魏7. 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诸侯纷争与社会变革C. 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D. 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8. 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A. 袁绍、曹操、刘备B. 孙权、曹操、刘备C. 袁绍、孙权、刘备D. 袁绍、曹操、孙权9. 《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 社会稳定B. 自然条件优越C. 劳动力充足D. 技术先进10.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最准确的描述是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 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C.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D. 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开发③佛教的盛行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D. ③④12. 下列关于“明君用贤臣”的举例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商汤任用有才干的伊尹B.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C. 晋文公任用管仲为相D. 刘备请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13. 促进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的根本原因是A. 汉族地主的建议B. 南北对峙的形势C.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D. 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14. 把曹魏、北魏、西晋、前秦等几个政权归属同一类的标准是A. 都由少数民族建立B. 都曾统一过北方C. 都定都洛阳D. 都实行过改革并取得成功15.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C. 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D. 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16. 下列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最基本原因的是A. 反对各族统治者的斗争B. 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 各民族之间的战争D. 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17. 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目的是夺取统治权.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②南北水旱技术结合③犁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大面积种植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19. 淝水之战的结局表明A. 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B. 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C. 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 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20.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澶州之战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总分值4分)21. [作品解读](1)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下列两部作品,请你比较一下,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史料解读]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58329910661ed9ac51f323.png)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6.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8.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9.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10.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11.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04(含答案)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04(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32351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5.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D.东晋军队3、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A.208年,赤壁之战B.220年,曹丕称帝C.221年,刘备称帝D.222年,孙权称王4、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5、下列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有①曹魏②东晋③前秦④北魏⑤北齐A.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⑤6、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①学习北方的牛耕、施肥等技术②实行麦稻兼作③双季稻的栽培④织锦业迅速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9、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0、“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097c2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d.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展开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绍军队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场决战是()A.桂陵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
下列事件中,与曹操相关的是()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D.建立魏国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体现。
下列关于三国建立顺序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刘备—蜀—成都②曹丕—魏—洛阳③孙权—吴—建业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4.“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走向衰落()A.石崇、王恺斗富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七国之乱5.“西晋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交融加强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
西晋末年以来,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7.国际天文学界为纪念祖冲之的特殊贡献,在月球上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环形山。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A.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B.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C.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D.编写的《缀术》成为唐朝的算学教材8.歌曲《兰亭序》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歌曲赞扬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A.雕塑艺术B.书法艺术C.绘画艺术D.石窟艺术9.小华拟定了主题为“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B.《史记》与体育运动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D.《论语》与佛教文化10.下列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A.政权更迭频繁B.江南经济开发C.北方民族大交融D.国家实现统一1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73844510661ed9ad51f3d4.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45分)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的作者自比“烈士”,他是( )A.项羽B.诸葛亮C.刘备D.曹操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某摄制组要拍摄三国鼎立时期的电视剧,在孙权的书房中布置哪一道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A.《史记》B.指南针C.临摹的《兰亭序》D.《资治通鉴》5.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6.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人ロ迁移的现象。
北方人ロ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迅速发展是在( )A.东汉末年B.三国时期C.西晋D.东晋、南朝7.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8.“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
”材料反映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楚国吴起改革D.北魏孝文帝改革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0.“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11.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e8089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7.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20分)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都采用了哪一措施,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A.尊王攘夷B.招揽人才C.减免赋税D.实行屯田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5.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7.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8.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9.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祖冲之B.郦道元C.张衡D.贾思勰10.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水经注》二、材料解析题(1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38be09f524ccbff12184d5.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有一场战役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2.俗话说“乱世出枭雄”,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在东汉末年异军突起,他增强实力的手段是( )A.隐居山林,修仙悟道B.以战养战,扩充军队C.和亲政策D.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3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有( )①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③特点都是以少胜多④都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5.在讲三国时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擦掉,其顺序应该是( )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6.西晋是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魏B.定都洛阳C.七国之乱D.八王之乱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8.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东晋南朝时的江南,你可能看到的现象有( )①人们正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②农民在土地里施用粪肥③南京城人口凋零,车马稀少④许多北方人来这里定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2015年3月,北京发现了千年古墓群,其中东汉晚期的墓室形制具有“胡人”(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因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352ca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2.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是A.祖冲之B.贾思勰C.蔡伦D.顾恺之2.经过自东晋南朝二百余年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水平已经赶上北方,并成为了我国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此材料直接说明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江南地区环境较好D.北人南迁促进发展3.“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①改进犁耕、施肥等技术,实行精耕细作②普遍实行麦稻兼作③织布、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④五岭以南种双季稻⑤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商业大都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4.《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
追忆三国历史,曹操率领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5.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下列哪部作品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女史箴图》 D.《伤寒杂病论》6.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谢灵运——《齐民要术》B.郦道元——《兰亭序》C.顾恺之——《洛神赋图》D.贾思勰——《水经注》7.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颜氏家庙碑》书法名篇,专家鉴定组介绍它的特点是"端庄劲美,雄浑敦厚"。
如果鉴定结果为真迹,其作者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李白8.小明大学毕业后想要在家乡创办一个“农业生态园”,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决定从古书中学习经验。
你可以向他推荐A.《史记》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齐民要术》9.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测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5167f647d27284b7351c0.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的是__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A.七国之乱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八王之乱2.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A.炎黄战蚩尤B.春秋争霸C.秦统一全国D.赤壁之战3.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不正确的是()A.鼎立局面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状况前进了一步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倒退C.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三国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4.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西晋历史的关注。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
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5.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①梁②陈③宋④齐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③④①②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优于北方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强制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7.(2017·四川眉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D.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8.(2017·山东德州)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9.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10.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二)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二)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6f2be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5.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时曹操“志”是指()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曹操墓在安阳”这一新闻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中的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B.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C.DNA鉴定的结果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3.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说明时期()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4.下列朝代更迭正确的是()A.西晋、东晋、南北朝B.东晋、西晋、南北朝C.西晋、南北朝、东晋D.南北朝、西晋、东晋5.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
在如图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中,空格处应该填的是()A.东汉B.西晋C.前秦D.北魏6.“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有()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③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句中“南朝”所指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A.齐、宋、梁、陈B.陈、齐、梁、宋C.梁、宋、陈、齐D.宋、齐、梁、陈8.“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有()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③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含答案)(1)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745de055581b6bd97e19ea16.png)
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含答案)(1)一、选择题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A.南朝B.西晋C.东晋D.汉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5.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6.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7.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8.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9.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B.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10.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2f0d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e.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频繁,下列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争霸,促进了中原“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融B.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D.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出现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2.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
下列有关曹操的史实不正确的是()A.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B.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C.采用声东击西等战术偷袭袁军D.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其统一北方打下基础3.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赤壁》中写道:“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事件(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C.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4.三国时期,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A.北方地区的开发B.东南地区的开发C.西南地区的开发D.东北地区的开发5.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判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失败6.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是( )梁陈宋齐A.B.C.D.8.下图展示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含答案)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含答案)
学年七年级(上)历史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一、选择题
1.如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
A.三国五代 B.隋五代 C.隋元 D.三国元
2.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3.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
A.东晋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4.“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5.“江南之为国盛也……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
”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6.“……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
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
A.商鞅变法 B.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图2所示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其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中外交往 D.权权分立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 )
A.北方文化比南方先进 B.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C.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9.“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
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
10.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1.图1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这些措施( )
A.结束了南北分裂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
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3.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1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15.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16.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 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17.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18.圆周率日(3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这一天,很多人会怀念在圆周率值计算上有过杰出贡献的( )
A.张仲景 B.祖冲之 C.贾思勰 D.宋应星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
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
这一时代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
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
——摘编自孔见《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熠熠生辉”局面的名称。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提出的济世良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书法艺术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1—16世纪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两项科技发明,并简析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0.“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你最欣赏他的哪一项“汉化”措施?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两则信息的关系。
若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
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部农学著作?
(4)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些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9.(1)名称:百家争鸣。
良方: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原因:魏晋南北朝时代诗词文学的蓬勃发展、丰富的文学内容为书法艺术诞生提供载体;造纸术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材料条件。
(3)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0.(1)①魏;②隋。
(2)汉化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
措施: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移风易俗。
欣赏的原因:符合促进民族交融之意均可。
(3)关系: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或写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果关系等)。
《齐民要术》。
(4)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