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多发肉瘤样癌一例
小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其他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
这些肿瘤十分罕见,仅见于一些个案报告,包括血管瘤、神经纤维 瘤、皮样囊肿、粘液囊肿、脂肪瘤、雪旺氏瘤、平滑肌瘤、淋巴管 瘤等。恶性肿瘤如肉瘤在文献中亦有报道 。
Page 10
Page 11
图3 48岁女性腹泻患者,腹部增强 CT 轴位图像显示胃肠道自主神 经瘤(梭形细胞瘤)。肠系膜上可见一直径 6 厘米占位,明显强化(↓ ) ,强化程度与肝脏下极海绵状血管瘤(▽)的结节样强化水平相似 ,周围小肠肠壁未见增
(1)经口摄入感染的牛奶、唾沫等,然后通过小肠播散到局部淋巴结; (2)从肺通过血性播散到腹部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3)从感染器官的浆膜表面直接扩散,如输卵管。
腹腔淋巴结肿大是腹部结核或分支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征象,受累淋巴结通常表现为 淋巴结的边缘性环状强化,中心部分则因干酪样坏死的存在而表现为单个或多腔的低 密度区;相邻淋巴结容易融合成簇或团,较具特征性。有时淋巴结肿块内可见钙化灶 ;若有腹膜、网膜受累(结核性腹膜炎)还可以出现中等密度腹水(CT值25~35HU )、不均匀腹膜增厚或粘连、系膜增厚呈“星芒状”或“大饼状”。
Page 17
转移性肠系膜肿瘤
肿瘤转移到肠系膜的主要途径
由于肠系膜本身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且肠系膜根部紧邻其 它腹膜、韧带结构和小肠、结肠,因此起源于腹部或身体其它部位 的肿瘤很容易转移到肠系膜特别是根部[9]。肿瘤通常可通过四种途 径转移到肠系膜:
(1)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周围脂肪直接蔓延; (2)沿肠系膜淋巴管蔓延; (3)肠系膜血源性播散; (4)腹膜内种植。但需注意许多肿瘤的转移往往不只一种途径。
硬化性肠系膜炎(sclerosing mesenteritis) 硬化性肠系膜炎是一种 不明病因、主要累及肠系膜根部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可能与外伤 、感染、缺血等有关。肠系膜脂肪呈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脂肪 坏死和纤维化。当炎变较重时(此时被称为肠系膜脂膜炎, mesenteric panniculitis),病人通常发生急性腹痛,在CT图像上表 现为肠系膜脂肪内一个被假包膜包绕的局灶性密度增高区(图4), 该征象被称为“雾状系膜(misty mesentery)”,在炎变脂肪内的 纤维化表现为条带状软组织密度影。
结肠、小肠双原发恶性肿瘤1例报告

结肠、小肠双原发恶性肿瘤1例报告马晔; 万伯顺【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9(026)005【总页数】2页(P797-798)【关键词】结肠癌; 小肠癌; 多原发癌【作者】马晔; 万伯顺【作者单位】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18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足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1]。
由于小肠恶性肿瘤常无典型临床表现易被漏诊。
而小肠同时合并消化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更为罕见。
本院近期收治1例乙结肠癌合并小肠癌患者,现将其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7岁,农民,因上腹痛、腹胀6个月入院。
患者自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伴腹胀,呈间歇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腰背部放射痛,无腹泻,排便量少,偶有黑便,无里急后重,有排气。
无家族遗传病史、既往无手术外伤史及其他慢性疾病史。
6个月来因症状反复发作至外院就诊,查胃镜未见异常,症状未见缓解。
2018年2月28日来我院就诊,腹部增强 CT提示:十二指肠降段及空肠近段肠壁增厚,占位性病变待排查;降结肠局部肠壁增厚,占位性病变待排查(图1)。
门诊行胃肠镜检查,胃镜探查至十二指肠降部,未发现明显肿块;肠镜提示:距肛门20 cm可见一大小约1.2 cm的隆起型肿块,表明粗糙、糜烂、质硬。
病理示(距肛20 cm)腺癌Ⅱ级。
肿瘤指标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正常。
门诊拟以结肠癌、十二指肠占位待排收住入院。
图1 腹部增强CT提示降结肠占位性病变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于2018年3月14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
术中探查发现:小肠距曲氏韧带下方50 cm占位病变,绕肠1周,阻塞肠腔。
距肿瘤上下10 cm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小肠及周围肠系膜组织,行小肠侧侧吻合,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病理提示:小肠中分化腺癌(溃疡型,肿块大小2cm×2 cm×1 cm),癌组织侵及浆膜层,上、下切缘(-),累及脉管、神经,检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4(图2A);免疫组化: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小肠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分析

( eatetfP to g 。W s C i o i l Scu nU i rt, hn d 6 0 4 ,hn ) D p r n ahl y e hn H s t , i a nv sy C eg u 10 1 C i m o o t a pa h ei a
Ab t a t u p s T t d h l io a oo ia n mmu o i o h mia e tr s o a c maod c r io r ig f m h s r c :P r o e o su y t e c i c p t lgc a d i n h l n h sc e c f au e f s ro ti a cn ma ai n r t l s o te s l i tsi e mal n e t .M e h d S x c s so r o t i a cn mao e s l i tsi ewe n e t a e y l h co c p d i n tos i a e f a c ma od c r i o ft mal n e t r i v si td b g t s h n e g i mi r s o o .R s l T ept n e v a s doef l , g df m 4 2( e 13 yas h i io e s yo e d eut t c t S h s h ae tw r f em l n ma ae o 3t7 m a 6 . ) er.T es e i s ei ea n e e r o n z o etm r r gdf m 30c . m i da e r ( e . m) ada n e r a l o e r o p i mass f os a e o . m t 8 5c im t h t u n r o n e m a 5 5c , le ddt go a cui w r l d s e. s n n l t o ws l f opy o
小肠粒细胞肉瘤误诊一例

22 诊治反思 .
G S一般 以实体瘤 形式 发生于 皮肤 、 软组
织 、 巴结 、 眶 、 膜周 围 等部 位 , 淋 眼 骨 少见 于 胃肠 道 。本 例
以胃肠道症状 为首发 表现 , 肝 肾功能 异 常 , 伴 且尿 蛋 白( + ++ , 乙肝病 史 , 初诊为 乙肝相关性 肾炎 , )有 故 积极 对症 治 疗无效 。再次 系统检查 发 现小肠 肿 物 , 手术 切 除肿 物 , 术 后病理诊 断为非霍 奇金淋 巴瘤 。孤立 性 G S无 典型 表现 , 诊断较难 , 诊断 主要依 靠组 织病 理 免疫组 化 检查 , 院 因 我
春新碱 、 阿糖胞 苷 、 尼松龙 ) D 柔红霉 素 、 泼 、 A( 阿糖 胞苷 ) 、
瘦, 体重 约下降 2 g 0 k 。有 乙型病 毒 性肝 炎 ( 乙肝 ) 史 6 病
年。查体 : 体温 3  ̄ 8C。皮 肤 黏 膜无 黄 染 、 白及 出 血点 , 苍
M 米 托蒽醌 、 A( 阿糖胞 苷 ) 案化疗 , 腔 积液 吸收 , 方 腹 病情 缓解, 目前 已随访 1年 , 者状 态 良好 , 情稳 定 , 定期 患 病 仍
官, 常见于皮肤 、 巴结及骨膜周 围等部位 , 淋 中枢 神经 系统
及 胃肠道 少 见 …。 我 院 近 期 收 治 1例 小 肠 G , 报 告 s现
如下 。
现腹胀 、 欲缺乏 、 食 发热 , 温有 时在 3  ̄ 以上 。查体 : 体 81 ] 腹 膨 隆 , 实 , 硬 , 动 性 浊 音 阳性 。 B超 检 查 示 : 量 质 较 移 大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11例分析

李权 陈明 国 谭 军 ( 江 口市汉 江 医院外二 科 丹 湖北 丹 江 口 420 ) 470
【 摘要 】 目的 总结原发性 小肠 恶性肿 瘤的诊 断及 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 析我 院 自 19 年 1月至 20 年 1 98 06 2月
共收治的 1 1例原发性 小肠恶性肿瘤 患者的 资料 。结果 均经手 术和 ( ) 或 病理检 查证 实诊 断 , 术前 误诊 率达 8 . %。 18 小肠肿瘤缺 乏特异性 体征 , 术前误诊 率高。对存 主要表现 为腹 痛、 腹部 包块 、 肠梗 阻、 热消瘦 、 低 消化道 出血等。结论 经诊 断 , 应及 时手术治 疗。
在长期腹 部隐痛 , 反复便血 , 腹部游走性肿块 , 不明原 因发 热腹 痛 , 消瘦 , 慢性 不全肠梗 阻者要 警惕 可能存在 小肠肿 瘤 ,
一
【 关键词 】 小肠 恶性肿瘤
诊断
治疗
小肠虽占胃肠道总长的 7 % 一 0 , 0 8 % 然而小肠肿瘤较为少见 。 肠壁 内含有较高的免疫球蛋 白 A(g ; 1 A) 小肠 内细菌 含量较低 等
小肠组织细胞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6 5. 6
【 ] Wa nbY, r S F  ̄ a aSe 1C mc ea ao fsrm 4 t ae Moi ,u ym ,t . H M vl tno u a a ui e
o i i e e r a yta s— e a e b n y m t n a b mo l n -f r s y e z me— i ke mmu o o - h r -l n di n s r
我们通过对 我院就诊 的肝细胞癌、 肝炎及肝 硬化患者进行样 本分析 , 结果表 明: 细胞癌组 O T A T水 平高 于对 照组 、 肝 C/ L
肝 炎 组 和 肝 硬 化 组 , 异 有 统计 学 意义 ( 0 0 ) 差 P< .5 。
【 参考文献 】
[ ] 郝希山 , 1 王殿 昌.腹部肿瘤学 [ .北京 : 民出版社 :0 3 M] 人 20. [ ] 华积德.肿瘤外科学 [ .北京 : 民军医出版社 :9 5 2 M] 人 19 . [ ] 张月铭 , 3 阮长胜 , 牛龙喜 ,等.联合检 测血清 A U及 A P对 F F 原发性肝癌 的诊断价值 [ ] 临床 医药 实践 ,04,3( ) 64 J. 20 1 9 :6
Hsic t a C ma:a c s e ot t e i o trt r i o yi S r0 t c a e rp r wi rve h w f i aue Ie
C E ig Y u Y N hu—j g MA S i o g F i, N ig m i H N Ln , U L , A G S o i , h —rn ,U Xn WA G Y n — e n
性 ] 。综 上所述, C/ L O TA T可以和A PPV A—I 同鉴别诊 F .I K I 共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73例诊治分析

而急诊 手术 , 曾按消化 道 出血治疗 血止后 停止检查 和 治 5例
疗 , 而 延误 治疗 。 从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疗 .
本组 7 3例均行手术治疗 , 其中 3 0例为 确诊后行
手术治疗 , 其余 2 因腹 腔肿 块而 行手 术治疗 , 4例 8例按 肠梗
作者简介 : 李永翔 , , 士 , 男 博 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 , 硕士研 究生导师
间或空 回肠多发 的有 5例 。全部病例 中腺癌 2 9例 , 恶性 间质
瘤 2 5例 , 性淋 巴瘤 1 恶 2例 , 神经纤 维肉瘤 1例 , 类癌 2例 , 小 肠 上皮癌 1 , 纤 维母 细 胞 瘤 1例 , 性 神经 内分泌 瘤 1 例 肌 恶 例, 小细胞性恶性肿 瘤 1例 , 见表 1 。
现 7例十二指肠 降部肿瘤 , 十二指 肠球部 肿瘤 ; 误诊 3例 4例 为十二 指肠球 部溃疡 , 1例误诊 为胆 汁返流 性 胃炎 , 例 误诊 1 为胃黏膜脱垂 , 从而而延误治疗 ; B超检查 4 行 5例 , 考虑 B超 为腹 腔或盆腔 占位 2 7例 ( 基 本不 能确定 其 组织 来源 ) 行 但 ;
固 定 并 有 肝 脏 转 移 而 行 姑 息性 胃空 肠 吻 合 术 。十 二 指 肠 球 部
典型加上缺乏 早 期诊 断 手段 , 因此 容 易被 误诊 而耽 误 治疗 。
我院 19 9 3年 1月 ~20 0 7年 1 2月经病理证实 的小肠恶性肿 瘤 共 7 3例 , 现报道如下 。
而不要勉强分离 以避免分破瘤 体包 膜引起肿瘤种植播散和复 发 。对 于 GS IT脏器转移应 该有高度 的重视 。
参考文献 :
[ ] DA t G,tiet M, A l eJ e a. p meo ebo g 1 ’ma Se r D Mc ui C,t U d nt ioy o n f 1 h l adteayo at it t a so a tm08 ] C ne ot l n rp fgsone i l t m lu rf . acrC n o, h r sn r J r
小肠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病例讨论(1)PPT课件

.
1
患者 男 56岁 住院号:65673
主诉:下腹部肿物五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五个月前无意中发现下腹部 直径约8cm大小肿块,局部无压痛,感憋胀, 无发热未诊治。五个月来该肿物逐渐增大, 憋胀加重,今求诊治来院,门诊以“盆腔肿 物”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好, 消瘦明显,无恶心呕吐,排便次数增多,尿 频尿急,无便中带血及血便。
体格检查: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可及直 径约10cm大小包块。
.
2
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记物未作。
外院超声提示:膀胱前方可探及大小约 11.1cmx10.1cm囊性包块,界清,形态不规则, 内壁不光滑,内可见点状强回声及分隔,内部 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
3
CT 图像
4
CT 诊断
1.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影,考虑血管平滑肌瘤, 恶性可能性大。双侧髂窝前团块影软组织密度 影,考虑堆积小肠,建议MR扫描,除外转移。 2.肝右叶多发低密度病灶,考虑小囊肿。
肝脏、十二指肠、结肠 肝曲等。
.
11
鉴别诊断
恶性淋巴瘤 好发回肠,单发或多发息ຫໍສະໝຸດ 样,腹部脐周钝痛,持续不规则发热。
腺Ca
形状不整的环形狭窄,不规则充盈缺损伴龛影。
粘/浆液性 囊腺瘤
粘/浆液性 囊腺癌
囊性畸胎瘤
单房或多房,囊壁光滑。 生长迅速,压迫症状明显,血性腹水,消瘦,贫血,乏力 表面光滑,囊壁厚,内含皮质样物质,脂肪,毛发,牙齿,骨组织。
10
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 胆囊Ca
胆管囊肿
来源于十二指肠壁肌层, 多发生于胆囊底部或颈 囊肿壁仅含纤维组织, 向肠外突出生长,多单发,部,80%呈浸润性生长, 壁从.0.1-1.0cm不等, 圆形或椭圆形,临床症状 胆囊壁厚,进展快,表 临床三大症状:黄疸、 出现较晚,梗阻与黄疸少 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 腹痛、腹部包块。 见,腹部肿块触及率高。 黄疸,消瘦,肝大及上 与平滑肌瘤鉴别困难。 腹部包块,晚期可侵犯
常见小肠肿瘤的CT诊断

小肠腺瘤
【病理】 腺瘤属于上皮性肿瘤,是由一纤维血管核心 履盖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息肉样突出物所构成;上 皮层内有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细胞。腺瘤单发,也 可多发,累及一段小肠,甚至整个消化道,称为 腺瘤病。腺瘤大小不一,带蒂或广基。可分为管 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有恶性的潜 能,尤以乳头状腺瘤更为突出。
CT表现
腺瘤的CT形态学特征为表面光滑,呈圆
形或卵圆形突入肠腔内的均质软组织肿块;增
强扫描显示肿块中~重度强化。大多数腺瘤带 有蒂,较大的腺瘤可无蒂、广基。
肿瘤的大小与恶变有关,如肿瘤>5㎝时, 其恶变率在50%以上。
十二指肠腺瘤
a
b
c
d
十二指肠错构瘤 性息肉
十二指肠错构瘤性息肉
a
b
c
d
平 扫
增强—1
回肠淋巴瘤( NHL T细胞型)
小肠类癌
【病理】 小肠类癌起源于肠道的嗜铬细胞,又称 神 经内分泌癌,非常少见;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 1%~1.5%。大部分发生在小肠,而以回肠多见。 类癌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种胺类和肽类物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缓激肽等;这些物质的大量 释放,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 小肠类癌发生肠道黏膜下层,一般肿瘤直径 <1.5㎝;较大的肿瘤可形成黏膜溃疡,局部肠 壁和系膜增厚。类癌的转移率与肿瘤大小有关, 肿瘤越大,转移率越高;主要通过淋巴和血行转 移。
小肠平滑肌肿瘤是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 瘤,有良、恶性之分;良性为平滑肌瘤,恶 性为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好发部位,最常 见在空肠,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畅;而平滑 肌肉瘤与腺癌相反,最常见的部位为回肠 (50%以上),其次为空肠(37%)和十二 指肠(10%)。
反复黑便5年的小肠肿瘤1例误诊分析

诊断技术的挺高, 对多数 UC AN能做到 早诊断, 从而大大 降低
了 围 产儿 死 亡 率 … 。 B超 诊 断 U AN 的 要 点 是 : 定 要 清 晰 C 一 显 示 胎 儿 颈 椎 及 颈 后 皮 肤 线 , 佯 才 不 至 于 将 绕 颈 的 脐 带 压 迹 这 误 认 为 胎 颈 与胎 肩 交 界 处 的 正 常 凹 陷 。显 示 出压 迹 后 , 需 原 还 位9 0度 转 动 探 头 . 横 切 面 上 清 晰 显 示 出 脐 带 的 管 状 回 声 且 在 在 胎 颈 前 后 侧 均 见 到 脐 带 回 声 方 可 诊断 , 则 易 与脐 带 返 髓 否
宫产 后证实。 2 结果
使 用 B型 超 声 诊 断 仪诊 断 UC N2 3例 , 儿 娩 出后 证 实 A 0 胎
器本身性能差或 词节 不清[ 。 : 】 4 参考文献
1 张 文 萍 , 淑 梅 , 惠 娟 .胎 儿 脐 带 缠 绕 超 声 诊 断 分 析 ] 于 王
15例, 8 B超诊 断符 合 率 9 .3 其 中胎儿 脐 带 绕颈 1用 者 1 1 %,
1 1 一 般 资料 : 集 2 o . 收 00年 1月 至 2 0 0 0年 7月 问 在 我 院 住
于颈两侧显示断续平行 管状回声或见其搏 动。 3 讨论 UC N可引起胎 儿官内乏氧, 胎儿官 内乏 氧可延续为新 A 而
生儿 窒 息 , 胁 新 生 儿 生 命 。 近 年 来 随 着 B型 超 声 的 普 及 及 威
吉林
12 1 ; . 3 0 12 吉林 中西医结合 医院, 吉林
吉林
12 0 ) 3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献 标 识 码 : B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引言肠息肉,也被称为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病变。
它指的是肠壁上突出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通常是由于结肠黏膜的过度生长所导致。
肠息肉可以发生在整个消化道,但最常见的部位是结肠和直肠。
根据肠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腺瘤型息肉、增生型息肉、炎症型息肉等。
肠息肉的病理报告可以提供关于病变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以肠息肉的病理报告为主题,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常见的病理学特征。
病理报告概述患者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X就诊日期:XXXX-XX-XX病理号:XXX-XXXX-XXX标本来源:结肠/直肠肠息肉数量:X个肠息肉大小:X cm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XXX病理学特征1.形态学描述:肠息肉呈圆形/椭圆形/结节状突出物,表面覆盖有规则的黏膜。
颜色常为浅灰色/淡红色。
2.大小:肠息肉直径约为X cm。
3.形态特征:肠息肉表面黏膜平滑,边缘清晰。
切面坚实,质地柔韧。
4.炎症程度:肠息肉周围黏膜可有轻度/中度/重度炎症反应。
5.组织学类型:经镜下观察,该肠息肉为腺瘤型息肉。
组织学描述1.上皮组织:肠息肉表面覆盖有正常的柱状上皮细胞。
2.组织结构:肠息肉主要由腺体结构组成,腺体形态较规则,大小相近。
3.染色特点:肠息肉中腺体细胞核染色质呈深染,核仁明显。
4.细胞形态学:肠息肉中腺体细胞形态规整,细胞体积适中,无异型性。
5.基底部变化:肠息肉腺体基底部可见轻度/中度增生。
6.形态特征:肠息肉腺体呈分叶状排列,某些腺体内可见小囊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Ki-67染色:肠息肉核浸润指数(LI)为X%。
•CK20染色:肠息肉上皮细胞呈阳性染色。
结论根据以上所述的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描述,本例病例可确诊为结肠腺瘤型息肉。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密切监测肠息肉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参考文献1.XXXXXXXX2.XXXXXXXX以上是对肠息肉的病理报告的详细描述。
小肠腺癌1例报告

小肠腺癌1例报告病历资料患者,男,47岁,右上腹痛逐渐加重1个月余。
1个月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上腹痛,阵发性胀痛,无放散,当时未介意。
随后腹痛加重难忍,应用抗生素腹痛未缓解,为近一步治疗收入院。
查体:腹平坦,质软,右上腹触及肿块1枚,约10cm×10cm大小,质韧,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可,触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阴性,其余未及异常。
入院后TC平扫及重建示右中腹小肠区见环形软组织密度影,约8cm×7cm×7cm大小,壁厚薄不均,内缘凹凸不平,其内见气液平面、且可見造影剂进入其内。
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考虑小肠恶性占位性病变。
血清肿瘤指标CA125、CA19-9、CEA、AFP均正常。
术中发现右上腹肿块约约10cm×10cm大小,表面凹凸不平,来源空肠距Treitz韧带25cm。
上外侵及结肠肝区、升结肠,右至右结肠旁沟,左至空肠系膜根部,下缘侵及回肠末端。
肠系膜根部触及肿大淋巴结。
行上段空肠、下端回肠及右半结肠联合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术后病理报告示:小肠腺癌侵达全层,小肠系膜及结肠系膜淋巴结均见癌转移(1/3、1/3),上下切缘未见癌转移,阑尾、结肠、大网膜未见癌转移。
随访至今4年无复发。
讨论小肠恶性肿瘤少见,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
按郑裕隆的统计,小肠恶性肿瘤国内外均以腺癌最多见(也有作者报告恶性淋巴瘤为最多见),50%左右。
国内发病顺序为腺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类癌甚少。
小肠恶性肿瘤以男性多见。
男女之比 1.64∶1,发病年龄多40岁以上。
小肠腺癌来自于小肠黏膜,好发于十二指肠(73%),尤降部多见(升部及水平部依次递减,球部最少),少见于空肠和回肠。
空肠癌多见于空肠近端Treitz韧带附近,回肠癌多见于回肠末端近回盲部处。
据报道空肠癌77.8%位于Treitz韧带60cm内,回肠癌66.7%位于距回盲部40cm内。
肿瘤常单发,多有明确界限。
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

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1. 引言1.1 背景小肠肿瘤是一种罕见但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在所有小肠肿瘤中,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却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表现形式。
肠套叠是指小肠的一段套入另一段小肠内,造成狭窄和肠腔梗阻,常见于小肠的近端,多见于小肠腺癌和肉瘤。
肠套叠在小肠肿瘤中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其症状可与其他小肠肿瘤引起的梗阻症状相似,易被漏诊或误诊。
对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进行临床分析,对于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并改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相关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有待深入研究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治策略和预后评估依据。
1.2 目的小肠肿瘤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一定危害性的肠道肿瘤,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以提高临床对小肠肿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通过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为小肠肿瘤的研究和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21例患有小肠肿瘤并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为30岁至70岁不等。
患者中以腹痛、腹部包块以及腹部肿块触及明显压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行腹部X线平片及腹部CT检查,其中X线平片显示肠套叠征象,CT检查进一步确认了肠套叠的诊断。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手术中结合肠套叠的病因进行处理。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预后良好。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肠肿瘤以及导致肠套叠的病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2. 正文2.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21例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为35岁至68岁,平均年龄51岁。
小肠血管肉瘤的诊治 (附1例报告)

小肠血管肉瘤的诊治(附1例报告)路鹰鹏1ꎬ赵文星2ꎬ马红钦2ꎬ刘利2ꎬ王骥21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ꎬ江苏徐州221004ꎻ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㊀㊀摘要:目的㊀探讨小肠血管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ꎮ方法㊀选择小肠血管肉瘤患者1例ꎬ结合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国内外文献报道ꎬ分析小肠血管肉瘤临床表现㊁影像学表现㊁病理特点㊁治疗及预后ꎮ结果㊀该患者因 反复上腹痛半年ꎬ加重3d 入院ꎬ其临床表现不典型ꎬ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十二指肠末端与空肠交界处管壁增厚ꎬ周围见增大淋巴结ꎬ小肠恶性肿瘤(?)ꎻ胃窦壁稍增厚ꎻ左肾上腺增粗ꎮ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ꎬ切除病变小肠ꎬ远端空肠与十二指肠降部侧侧吻合ꎮ肿瘤大体形态:切除肠管内可见一溃疡型肿物8.0cmˑ3.0cmˑ1.5cmꎬ另可见3个菜花型肿物ꎬ大小分别为6.2cmˑ2.5cmˑ0.5cm㊁7.5cmˑ2.5cmˑ0.8cm㊁9.0cmˑ2.8cmˑ0.9cmꎬ肿物切面灰白㊁灰红ꎬ质软ꎬ肉眼见局部累及深肌层ꎬ局部向浆膜面突出生长ꎮ病理检查结果:十二指肠末端㊁空肠富于血管的短梭形细胞肿瘤ꎬ核分裂易见ꎬ伴较多坏死ꎬ倾向为恶性间叶性肿瘤ꎬ侵及浆膜层ꎮ无脉管㊁神经侵犯ꎬ两切缘未见肿瘤累及ꎬ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性肿瘤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31阳性㊁ETS相关基因蛋白阳性㊁Friend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蛋白阳性㊁广谱细胞角蛋白阴性㊁低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阴性㊁CD117阴性㊁胃肠道间质瘤特异性蛋白阴性㊁平滑肌肌动蛋白部分阳性㊁S100钙结合蛋白散在阳性㊁细胞骨架Desmin蛋白阴性㊁细胞角蛋白7阴性㊁细胞角蛋白20阴性㊁嗜铬粒蛋白A阴性㊁CD56阴性㊁突触核蛋白阴性㊁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阳性(80%)ꎬ符合血管肉瘤诊断ꎬ低分化ꎮ结论㊀小肠血管肉瘤临床表现不典型ꎬ术前诊断困难ꎬ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ꎬ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ꎮ㊀㊀关键词:小肠血管肉瘤ꎻ诊断方法ꎻ治疗方法㊀㊀doi:10.3969/j.issn.1002 ̄266X.2020.01.016㊀㊀中图分类号:R735.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 ̄266X(2020)01 ̄0061 ̄04㊀㊀血管肉瘤也称恶性血管内皮瘤ꎬ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1]ꎮ血管肉瘤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ꎬ以皮肤及体表软组织多见ꎬ腹腔内血管肉瘤常出现在脾脏和肝脏中ꎬ很少发生在消化道[2]ꎮ发生于小肠的血管肉瘤病例更为罕见ꎬ国内外文献累计报道70余例[3~6]ꎬ且多数为个案报道ꎬ目前仍缺乏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和规范的诊疗指南ꎮ本文就临床诊治的1例小肠血管肉瘤的临床特点㊁诊断㊁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ꎬ并复习相关文献ꎬ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ꎮ1 病例资料㊀㊀患者ꎬ男ꎬ72岁ꎬ因 反复上腹痛半年ꎬ加重3d 于2019年4月18日入院ꎮ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不适ꎬ以中上腹为主ꎬ呈持续性灼痛ꎬ多于餐后3~4h出现ꎬ也偶发于夜间ꎬ进食或服用奥美拉唑症状可缓解ꎬ未予正规诊治ꎮ3d前患者再次出现腹部持续性钝痛ꎬ以剑突下为著ꎬ伴腹胀㊁反酸㊁恶心ꎬ无呕吐㊁呕血及黑便ꎬ口服抗酸药物症状无缓解ꎮ当地医院查上腹部核磁共振(MRI)平扫+增强检查示: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部肠壁不均匀增厚ꎬ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形成ꎬ增强见不均匀强化ꎬ考虑小肠肿瘤可能㊁肠系膜多发小淋巴结ꎮ发病以来ꎬ患者无发热㊁腹泻ꎬ食欲可ꎬ大小便正常ꎬ无进行性消瘦ꎮ入院后查体:左上腹深压痛ꎬ无反跳痛及肌紧张ꎮ辅助检查:血常规㊁尿常规㊁粪便常规均无异常ꎬ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9 ̄9㊁糖类抗原125㊁糖类抗原50㊁糖类抗原242㊁癌胚抗原㊁甲胎蛋白均在正常范围ꎮ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十二指肠末端与空肠交界处管壁增厚ꎬ周围见增大淋巴结ꎬ小肠恶性肿瘤(?)ꎻ胃窦壁稍增厚ꎻ左肾上腺增粗ꎮ完善术前准备后ꎬ于2019年4月22日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ꎬ脐下观察孔进腹腔镜见少量腹水ꎮ按顺序探查肝左右叶㊁胃㊁胆囊㊁脾脏㊁双肾㊁横结肠及大网膜ꎬ无明显肿瘤转移ꎮ小肠系膜根部见多枚肿大淋巴结ꎬ空肠起始部近屈氏韧带右侧见一肿物ꎬ大小约6cmˑ3cmꎬ进一步探查全腹ꎬ于屈氏韧带下20㊁40㊁70cm处空肠均可见结节样肿物ꎮ中转开腹后仔细探查腹腔ꎬ排除其他病变后ꎬ切除病变段小肠ꎬ远端空肠与十二指肠降部侧侧吻合ꎮ肿瘤大体形态:切除肠管内可见一溃疡型肿物8.0cmˑ3.0cmˑ1.5cmꎬ另可见3个菜花型肿物ꎬ大小16分别为6.2cmˑ2.5cmˑ0.5cm㊁7.5cmˑ2.5cmˑ0.8cm㊁9.0cmˑ2.8cmˑ0.9cmꎬ肿物切面灰白㊁灰红ꎬ质软ꎬ肉眼见局部累及深肌层ꎬ局部向浆膜面突出生长ꎮ病理检查结果:十二指肠末端㊁空肠富于血管的短梭形细胞肿瘤ꎬ核分裂易见ꎬ伴较多坏死ꎬ倾向为恶性间叶性肿瘤ꎬ侵及浆膜层ꎮ无脉管㊁神经侵犯ꎬ两切缘未见肿瘤累及ꎬ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性肿瘤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31阳性㊁ETS相关基因蛋白(ERG)阳性㊁Friend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蛋白(Fli ̄1)阳性㊁广谱细胞角蛋白阴性㊁低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阴性㊁CD117阴性㊁胃肠道间质瘤特异性蛋白阴性㊁平滑肌肌动蛋白部分阳性㊁S100钙结合蛋白散在阳性㊁细胞骨架Desmin蛋白(Desmin)阴性㊁细胞角蛋白7阴性㊁细胞角蛋白20阴性㊁嗜铬粒蛋白A阴性㊁CD56阴性㊁突触核蛋白阴性㊁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阳性(80%)ꎬ符合血管肉瘤诊断ꎬ低分化ꎮ㊀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ꎬ第2日下床活动ꎬ第3日首次排气ꎬ第5日开始进食ꎮ术后1周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吻合口通畅ꎬ无造影剂外漏ꎬ拔除腹腔引流管ꎮ术后第10天出院ꎮ出院后未行进一步辅助治疗ꎬ门诊随访3个月ꎬ目前一般状况良好ꎬ无明显不适ꎮ2 讨论㊀㊀血管肉瘤最早于1879年Langhans在脾脏肿瘤的病理中报道ꎬ目前已在皮肤㊁肝脏㊁肾上腺㊁卵巢㊁心脏等全身脏器中被发现[7~9]ꎮ发生在小肠的血管肉瘤很少见ꎬ由于小肠血管肉瘤患者常无症状ꎬ部分在尸检时才偶然发现ꎬ且病理检查诊断有一定难度ꎬ所以其真实的发病率不详ꎮ国外单中心的病理统计约占小肠原发性肿瘤的1.5%[10]ꎮ其发病多倾向于男性ꎬ男女比例为2.4ʒ1ꎬ可能与男性更多机会接触工业化学品有关[4]ꎮ㊀㊀小肠血管肉瘤的具体病因并不明确ꎬ目前考虑可能与创伤㊁化学试剂如氯乙烯㊁砷等接触㊁放射接触以及腹腔内长期异物刺激等诸多因素有关ꎬ但大部分患者隐匿起病且病因不明ꎮ放射接触是该肿瘤的确切诱发因素ꎮ研究表明ꎬ有放射治疗史者占所有小肠血管肉瘤病例的25.7%ꎬ放射暴露至发病的平均间隔是12.5年[11]ꎮ近年来由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放射治疗增加ꎬ小肠血管肉瘤发病明显增多[12]ꎮ但仔细询问病史ꎬ本例患者未发现明确病因ꎬ既无腹部放射接触史ꎬ也无文献报道的其他危险因素ꎬ如明确的工业化学品接触史ꎬ属于该病中大部分病因不明的人群ꎮ㊀㊀小肠血管肉瘤的术前诊断困难ꎮ首先在临床表现上ꎬ其起病隐匿ꎬ仅表现出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腹胀㊁恶心呕吐㊁体质量减轻㊁肠梗阻㊁肠穿孔等[13]ꎬ且依据发生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ꎮ值得注意的是该病有明确的出血倾向[14]ꎬ大部分病例伴有出血事件ꎬ与瘤体血管丰富且容易破裂有关ꎮ肠腔内溃疡型的血管肉瘤出血可表现为黑便ꎬ而腔外生长的肿瘤导致的腹腔内出血更具有隐匿性ꎬ往往需要行手术探查才能确诊ꎮ其次小肠血管肉瘤缺乏特异的肿瘤标志物ꎬ目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均无诊断价值[15]ꎮ更糟糕的是ꎬ由于发病在小肠ꎬ传统内窥镜无论是胃镜还是肠镜都很难到达发病部位ꎬ因而在术前无法有效地发现病灶ꎮ目前的检查手段中ꎬCT有助于术前发现㊁定位病灶ꎮ小肠血管肉瘤的CT表现包括:病变肠管管壁增厚ꎬ增强扫描病灶呈相对特征性的不均匀强化ꎻ病变肠管不规则狭窄ꎬ严重者出现肠梗阻ꎻ病变肠管系膜侧血管显著增多[16]ꎮMohammed等[17]建议对于有明确辐射暴露等高风险因素接触的患者ꎬ应进行常规的每年腹部CT检查ꎬ以早期发现肠血管肉瘤ꎮMRI也可有助于发现病灶ꎬ但对于血管肉瘤无特异性的表现[18]ꎮ本患者行CT和MRI检查均显示病变处肠壁增厚ꎬ增强欠均匀ꎬ但都缺乏特征性表现ꎬ无法指导血管肉瘤的定性诊断ꎮ结合文献报道来看ꎬ超过60%的肠血管肉瘤病例为多灶多中心性[3]ꎬ由于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ꎬ仅行上腹部CT检查ꎬ未在术前发现腹腔内的其他多发病灶ꎮ结合既往文献和治疗此例患者的经验ꎬ建议术前行全腹增强CTꎬ明确肿瘤大小㊁数目㊁浸润深度㊁转移情况ꎬ避免漏诊ꎮ虽然本患者肿瘤多发且都较大ꎬ但病变累及范围较局限ꎬ所以未表现出明显的消化道出血症状ꎬ无呕血㊁黑便史ꎬ术前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正常ꎬ大便隐血阴性ꎮ这也与术后病理阴性的切缘和清扫的局部肠系膜淋巴结未见转移相符合ꎮ㊀㊀小肠血管肉瘤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免疫组化ꎮ小肠血管肉瘤宏观上一般呈多发的溃疡型或结节型肿块ꎮ也有仅表现为肠壁的水肿增厚㊁出血ꎬ肿瘤切面灰白质地软ꎬ有出血坏死时呈紫红色ꎮ典型的显微镜下表现为弥漫分布的新生梭状或上皮样细胞ꎬ相互交织形成管径大小不一㊁互相吻合的小管腔ꎬ腔内见红细胞[19]ꎮ而分化差的肿瘤细胞异型明显㊁核的分裂象多ꎬ可排列成巢状㊁乳头状ꎬ无管腔[20]ꎬ与其他未分化的肿瘤(例如恶性黑素瘤㊁纤维肉瘤)很难区别ꎮ血管肉瘤具有细胞学和结构上的高度变异ꎬ即使是有经验的病理医师ꎬ也很难准确诊26断ꎬ常需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ꎮ目前免疫组化法是血管肉瘤诊断的金标准ꎬ肠血管肉瘤表现为特征性的血管内皮标记物(CD31㊁CD34等)阳性和上皮细胞标记物(如角蛋白㊁上皮膜抗原等)阴性[4]ꎬ低分化肿瘤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内皮细胞标记物的表达丢失ꎬ对于低分化的疑难病例往往需要多种标记物的联合应用以明确诊断ꎮ本患者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见1个溃疡型㊁3个结节型的多发肿块ꎬ镜下呈短梭形的肿瘤细胞ꎬ形成错乱的网状管腔ꎬ内含大量红细胞ꎬ符合典型的血管肉瘤表现ꎮ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内皮标记物CD31㊁ERG㊁Fli ̄1阳性ꎬ而CD117㊁DOG ̄1㊁Desmin等阴性ꎬ排除了胃肠道间质瘤㊁黑色素瘤㊁平滑肌肉瘤等其他低分化肿瘤ꎬ最终诊断血管肉瘤ꎮ㊀㊀手术是小肠血管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ꎬ根治性切除(R0)是可能治愈的惟一方法[21]ꎮ手术范围应距肿瘤边缘3~5cm或术中根据冰冻切片决定ꎬ考虑到血管肉瘤早期淋巴组织转移[1]ꎬ仍建议行淋巴结清扫ꎮ术中应仔细全面地探查全腹ꎬ避免漏诊多发病灶ꎬ本例患者就是得益于术中的探查ꎬ避免了可能的病灶遗漏ꎮ由于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ꎬ浸润性强ꎬ大部分报道中病例为显微镜下切缘阳性或肉眼肿瘤残留的不完整切除(R1/R2)ꎮ但这种姑息性肿瘤切除也是必要的ꎬ因为相关出血事件往往多发且难以控制[22]ꎬ一旦发生只能急诊剖腹探查ꎬ并且出血往往提示着不良预后[3]ꎮ手术结合辅助放疗是临床上治疗其他部位局部血管肉瘤的基本方法ꎬ但考虑到放疗与本肿瘤的发病相关ꎬ可能诱使肿瘤复发ꎬ对于辐射相关的小肠血管肉瘤通常避免进一步的放疗[4]ꎮ化疗对肠血管肉瘤的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ꎬ但对于不可切除㊁治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患者ꎬ化疗仍是一种必要的姑息治疗手段[23]ꎮ化疗通常使用基于皮肤血管肉瘤治疗的经验性方案ꎬ推荐使用紫杉醇㊁沙利度胺等ꎬ因其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24]ꎮ血管内皮抑制剂(贝伐单抗)可以选择性地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ꎬ并阻断其生物活性ꎬ其联合化疗在皮肤血管肉瘤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ꎬ在小肠血管肉瘤治疗中作用尚不确定ꎬ但值得进一步研究进行探索[25]ꎮ㊀㊀作为高侵袭性肿瘤ꎬ血管肉瘤早期即可血行和淋巴转移ꎬ转移多发生在肝脏㊁肺ꎬ或呈弥漫性的腹腔内多发转移ꎬ无法控制的肠道出血或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ꎮ总体来说ꎬ小肠血管肉瘤的预后远差于同类肿瘤ꎬ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150dꎬ单纯手术治疗的生存期约为3个月[18]ꎮ本病例实施了R0切除ꎬ清扫淋巴结阴性ꎬ但仍按照既往文献建议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ꎬ患者及家属拒绝行进一步治疗ꎬ仅行随访复查ꎮ该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ꎬ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㊁转移ꎬ目前一般状况良好ꎬ进食正常ꎬ无明显不适ꎬ将继续随访切除的疗效ꎮ㊀㊀小肠血管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血管细胞来源肿瘤ꎬ其临床表现不典型ꎬ术前诊断困难ꎬ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ꎮ手术是小肠血管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ꎬ但由于其发病隐匿㊁侵袭性高ꎬR0困难ꎮ小肠血管肉瘤的预后很差ꎬ其早期诊断以及最佳的治疗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ꎮ结合本例患者和相关文献ꎬ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如发现出血相关的小肠肿瘤ꎬ应警惕小肠血管肉瘤的可能ꎬ术前做好全腹增强CT筛查ꎬ防止漏诊多发病灶ꎬ并在术中仔细探查ꎬ清扫区域淋巴结ꎬ尽量做到R0切除ꎮ化疗和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能否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ꎬ尚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ꎮ参考文献:[1]YoungRJꎬBrownNJꎬReedMWꎬetal.Angiosarcoma[J].Lan ̄cetOncolꎬ2010ꎬ11(10):983 ̄991.[2]FukitaYꎬYasudaIꎬIshibashiHꎬetal.Multifocalangiosarcomaofthegastrointestinaltract:acasereport[J].NihonShokakibyoGakkaiZasshiꎬ2017ꎬ114(9):1665 ̄1674.[3]LiRꎬOuyangZYꎬXiaoJBꎬ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PrognosticFactorsofSmallIntestineAngiosarcoma:aRetrospectiveClinicalAnalysisof66Cases[J].CellPhysiolBiochemꎬ2017ꎬ44(2):817 ̄827.[4]NaiQꎬAnsariMꎬLiuJꎬetal.PrimarySmallIntestinalAngiosar ̄coma:EpidemiologyꎬDiagnosisandTreatment[J].JClinMedResꎬ2018ꎬ10(4):294.[5]廖良功ꎬ柳玉均ꎬ熊治国ꎬ等.小肠原发性血管肉瘤一例[J].临床外科杂志ꎬ2019ꎬ27(4):359 ̄360.[6]曾英ꎬ马强ꎬ钟鹏.小肠血管肉瘤2例报道[J].诊断病理学杂志ꎬ2019ꎬ26(1):44 ̄47.[7]Grajales ̄CruzAꎬBaco ̄VieraFꎬRivé ̄MoraEꎬetal.PrimaryAd ̄renalAngiosarcoma:ARareandPotentiallyMisdiagnosedTumor[J].CancerControlꎬ2017ꎬ24(2):198 ̄201.[8]FurihataMꎬTakeuchiTꎬIwataJꎬetal.Primaryovarianangiosar ̄coma: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J].PatholIntꎬ1998ꎬ48(12):967 ̄973.[9]AmbrusNóraꎬHavasiKálmánꎬKalaposAꎬetal.Primarycardiacangiosarcoma:Acasereport[J].Echocardiographyꎬ2018ꎬ35(2):267 ̄271.[10]WaterhouseGꎬSkudlarickJLꎬAdkinsRB.Aclinicalreviewofsmallbowelneoplasms[J].SouthMedJꎬ1981ꎬ74(10):1201. [11]KhalilMFꎬThomasAꎬAassadAꎬetal.EpithelioidAngiosarco ̄maoftheSmallIntestineAfterOccupationalExposuretoRadiationandPolyvinylChloride:AcaseReportandReviewofLiterature[J].Sarcomaꎬ2005ꎬ9(3 ̄4):161 ̄164.36[12]GargGꎬMassadLSꎬPourabolghasemSꎬetal.Intestinalperfora ̄tioningynecologiconcology:Doallpatientsbenefitfromsurgicalmanagement[J].GynecolOncolꎬ2013ꎬ129(3):538 ̄543. [13]UchiharaTꎬImamuraYꎬIwagamiSꎬetal.Smallbowelperforationduetoindistinguishablemetastasisofangiosarcoma:casereportandbriefliteraturereview[J].SurgCaseRepꎬ2016ꎬ2(1):42. [14]LiuDSꎬSmithHꎬLeeMMꎬetal.Smallintestinalangiosarcomamasqueradingasanappendicealabscess[J].AnnRCollSurgEn ̄glꎬ2013ꎬ95(1):22 ̄24.[15]HuntingtonJTꎬJonesCꎬLiebnerDAꎬetal.Angiosarcoma:Araremalignancywithproteanclinicalpresentations[J].JSurgOncolꎬ2015ꎬ111(8):941 ̄950.[16]GaballahAHꎬJensenCTꎬPalmquistSꎬetal.Angiosarcoma:clin ̄icalandimagingfeaturesfromheadtotoe[J].BrJRadiolꎬ2017ꎬ90(1075):20170039.[17]MohammedAꎬAliyuHOꎬLimanAAꎬetal.Angiosarcomaofthesmallintestine[J].AnnAfrMedꎬ2011ꎬ10(3):246 ̄248. [18]Navarro ̄ChagoyaDꎬFigueroa ̄RuizMꎬLópez ̄GómezJꎬetal.Ob ̄scuregastrointestinalbleedingduetomultifocalintestinalangiosar ̄coma[J].IntJSurgCaseRepꎬ2015ꎬ10:169 ̄172.[19]FohrdingZacariasLꎬMacherAꎬBraunsteinSꎬetal.Smallintes ̄tinebleedingduetomultifocalangiosarcoma[J].WorldJGastro ̄enterolꎬ2012ꎬ18(44):6494 ̄6500.[20]ShiHꎬZhenTꎬZhangFꎬetal.Multifocalepithelioidangiosarco ̄maofthejejunum:acasereport[J].Pathologyꎬ2016ꎬ48(1):91 ̄93.[21]Policarpio ̄NicolasMLCꎬNicolasMMꎬKehPꎬetal.Postradiationangiosarcomaofthesmallintestine:acasereportandreviewoflit ̄erature[J].AnnDiagnPatholꎬ2006ꎬ10(5):301 ̄305. [22]AlBeteddiniOSꎬBrenezDꎬFirketCꎬetal.Colonicangiosarco ̄ma:Acasereportandreviewofliterature[J].IntJSurgCaseRepꎬ2013ꎬ4(2):208 ̄211.[23]KrikelisDꎬJudsonI.Roleofchemotherapyinthemanagementofsofttissuesarcomas[J].ExpertRevAnticancerTherꎬ2010ꎬ10(2):249 ̄260.[24]AzzaritiAꎬPorcelliLꎬMangiaAꎬetal.Irradiation ̄inducedangio ̄sarcomaandanti ̄angiogenictherapy:Atherapeutichope[J].ExpCellResꎬ2013ꎬ321(2):240 ̄247.[25]IshidaYꎬOtsukaAꎬKabashimaK.Cutaneousangiosarcoma:up ̄dateonbiologyandlatesttreatment[J].CurrOpinOncolꎬ2017ꎬ30:1.(收稿日期:2019 ̄09 ̄10)作者 编者 读者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㊀㊀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ꎬ消炎痛(吲哚美辛)ꎬ阿斯匹林(阿司匹林)ꎬ维甲酸(维A酸)ꎬ双磷酸盐(双膦酸盐)ꎬ甲氨喋呤(甲氨蝶呤)ꎬ博莱霉素(博来霉素)ꎬ开浦兰(左乙拉西坦)ꎬ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ꎬ非那根(异丙嗪)ꎬ四乙铵(四乙胺)ꎬ洗必泰(氯已定)ꎬ美息律(美西律)ꎬ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ꎬ川穹(川芎)ꎬ酒精(乙醇)ꎬ头胞哌酮(头孢哌酮)ꎮ疾病及其相关名称:错误(正确)甲状腺机能(甲状腺功能)ꎬ血沉(红细胞沉降率)ꎬX光片(X线片)ꎬ帕金森症(帕金森病)ꎬ食道(食管)ꎬ适应征㊁适应症(适应证)ꎬ禁忌征㊁禁忌症(禁忌证)ꎬ酒精肝(酒精性肝病)ꎬ心肌梗塞(心肌梗死)ꎬ脑梗塞(脑梗死)ꎬ毒副反应(不良反应)ꎬ肌肉注射(肌内注射)ꎬ心率失常(心律失常)ꎬ中风(卒中)ꎬ生理机能(生理功能)ꎬ返流(反流)ꎬ血液动力学(血流动力学)ꎬ机能(功能)ꎬ人流(人工流产)ꎬ药动学(药代动力学)ꎬ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ꎬ机理(机制)ꎬ围产期(围生期)ꎬ氧和指数(氧合指数)ꎬ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ꎬ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ꎬ咳血(咯血)ꎬ心房纤颤(心房颤动)ꎬ脑溢血(脑出血)ꎬ稳定性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ꎬ法乐四联症(法洛四联症)ꎬ非何杰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ꎬ视网膜神经胶质瘤(视网膜母细胞瘤)ꎬ剖腹产术(剖宫产术)ꎮ其他:错误(正确)粘附(黏附)ꎬ粘痰(黏痰)ꎬ粘液(黏液)ꎬ粘滞(黏滞)ꎬ粘膜(黏膜)ꎬ粘多糖(黏多糖)ꎬ多粘菌素(多黏菌素)ꎬ粘质沙雷菌(黏质沙雷菌)ꎬ层黏联蛋白(层粘连蛋白)ꎬ机率㊁几率(概率)ꎬ脱腊(脱蜡)ꎬ侧枝循环(侧支循环)ꎬ纵膈(纵隔)ꎬ红血球(红细胞)ꎬ白血球(白细胞)ꎮ46。
小肠腺瘤(肠息肉)

小肠腺瘤(肠息肉)【病因】(一)发病原因小肠腺瘤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和回肠,空肠较少。
一般来自肠黏膜上皮或腺上皮,多向肠腔内突出,可为单发或多发,往往带蒂,其游离端常指向远端。
腺瘤大小不一,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 m。
(二)发病机制小肠腺瘤与大肠腺瘤一样,根据其组织学结构可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亦称腺瘤样息肉或息肉状腺瘤。
以发生于十二指肠最多(41.3%),其次为回肠(34.3%),空肠较少(22.3%)。
多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的病例可集中在一段肠管或全部小肠,甚至整个胃肠道。
此种腺瘤呈息肉状,大多有蒂。
据统计,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例50%可伴发小肠腺瘤。
很多病例无症状,出现症状者以出血较多,亦可引起肠套叠。
2.绒毛状腺瘤亦称为乳头状腺瘤。
较管状腺瘤少见,最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内,但亦仅占十二指肠肿瘤的1%~3%。
从十二指肠开始向远侧肠管逐渐减少。
体积较管状腺瘤大,0.5cm~8.5cm不等,但大多数< 5cm。
3.混合性腺瘤亦称绒毛腺管状腺瘤。
上述两种结构并存,生物学行为介于上述二种腺瘤之间。
另外尚有非瘤性息肉:如增生性息肉(hyperlastic polyp)和炎性息肉(infammatory polyp),一般可自行消失。
错构瘤性息肉如: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简称PJS)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其特点是:①口唇、颊黏膜、牙龈、手足屈侧的皮肤有黑色素斑(简称黑斑),不高出皮肤及黏膜表面,大小约1~4c m,多在儿童和青春期出现;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以空肠多发,大多有蒂,组织学上为一种错构瘤;③有家族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肠套叠是本病的急性并发症,少数可癌变。
【症状】小肠容受性好,内容物常为液体,而且腺瘤一般生长较慢,故小肠腺瘤可在较长时间内常无症状。
随着病程发展,约有50%的病人有较明显症状,多见于出现并发症之后,其余半数病人仅在剖腹做其他手术或尸检时才被发现。
小肠间质瘤

血管瘤活动性出血
平扫未见肠腔内有异常高 密度
血管瘤活动性出血
动脉期扫描见肠腔内少量溢出造 影剂
血管瘤活动性出血
门脉期扫描见肠腔内造影剂溢出量比动脉期明 显增多
脂肪瘤
平扫见肠腔内脂肪密度 阴影
脂肪瘤
增强示肠腔内脂肪密度,表面覆盖强化的 粘膜
• 好发部位:胃、小肠多见。
• 转移部位:主要发生在腹部,可以波及肝脏以及 整个腹腔,淋巴结转移仅占6% • 手术是首选治疗 • 伊马替尼(GLEEVEC)为转移或复发GIST一线标准
治疗
小肠常见肿瘤
免疫组化表型
胃肠间质瘤 CD117 + CD34 + Desmin SMA - +/- S-100 -/ +
中危
低危 极低
※ 即便是恶性潜能低危的肿瘤也可能发生转移
• 恶性征象: ①解剖部位:约70%胃GIST多倾向于良性,而约 50%小肠GIST多倾向于恶性. ②年龄较大(>50岁),肿瘤较大,肿瘤最大径 >10cm(小肠5cm),内部有坏死,提示肿瘤恶性倾 向. ③肿瘤浸润邻近组织、器官,或伴有网膜、系膜、 腹膜、肝脏转移均提示恶性. ④肿瘤组织有丝分裂率>(5~10)/50高倍镜视野 (肠道>1/50高倍镜视野),高度提示恶性. ⑤肿瘤分叶状、不规则,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均 提示恶性。
• 肉眼所见: • 冷冻送检盆腔不规则肿物 3cmX3cmX2cm,切面灰粉色,质较嫩, 常规送检肠管一段长5.5cm,肠管外壁可见 3cmX3cmX3cm肿物,与肠管粘连,切面 灰粉色,质较嫩。肿物坏死严重。 • 病理诊断: • 小肠:间质瘤,核分裂1-3/10HPF • 肠管上下切端均未见瘤组织残留 • 免疫病理:CD117(+) CD34(-)
肿瘤案例一 3

肿瘤案例一临床八班王磊制作患者,男,44岁,干部。
主诉:腹痛,便血半年,腹痛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消瘦,时有腹痛。
到当地医院就诊,肠镜检查:结肠回盲部见一溃疡状肿物,直径约4cm,边缘不规则隆起;遂行结肠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网膜及肠系膜若干灰白色结节,肝脏表面亦见多个灰白色结节状隆起;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结肠回盲部见上皮异常增生,局部见绒毛状结构排列,分布于肠壁各层,大网膜和肝脏亦见腺管状结构排列异常增生上皮。
术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近两个月来,右上腹部反复胀痛,是有加重,患者因疼痛难忍,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治疗。
既往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无嗜酒嗜烟喜好,从未到过外地。
体格检查:T 36.5度 P 78次·分 R 18次·分 BP 110·76mmHg明显消瘦,虚弱,心肺正常,右上腹及右胸隆起,肝上界于第四肋,下界平脐,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压痛,神经系统及四肢脊柱均无异常。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 4.5*10^12/L,HGB 125g/L,WBC 10.6*10^9g/L,N% 89%,PLT 80*10^9/L,PT(凝血酶原时间)16.6s(正常参考值:11-13s,测定值高于对照值3s以上异常)。
肝功能:STB(总胆红素)100.4umol/L(正常参考值:3.4-17.1umol/L),SDB(结合胆红素)52.8umol/L(正常参考值0-6.8umol/L),SIB(非结合胆红素)47.6umol/L(正常参考值:1.7-10.2umol/L),ALB(白蛋白)25g/L(正常参考值:40-55g/L),GLB(球蛋白)38g/L(正常幻灯片3瘤细胞蔓延模式图参考值:20-330g/L),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06U/L(正常参考值:10-20U/L),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78U/L(正常参考值:10-40U/L)。
AFP(-),乙肝五项均为阴性。
罕见原发性小肠小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罕见原发性小肠小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肠道小细胞癌(iscc)是肠道上皮恶性肿瘤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此癌无论在临床生物学行为,还是在病理形态方面,与肺小细胞癌均很相似。
iscc国内报道很少。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一例原发性小肠小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病历资料患者,女,49岁,因“乏力伴脐周隐痛4个月余”,于2011年5月4日入我院消化内科治疗。
患者有贫血病史2年余,期间多次化验大便潜血阳性,未进一步诊治。
患者绝经2年。
患者本次入院后化验血红蛋白73g/l(110~160),大便潜血阳性。
胸部ct未见异常。
电子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
纤维结肠镜检查示:进镜90cm达回盲部,回盲瓣唇形,进回肠末端约15cm,黏膜光滑,所见升结肠、肝区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未见异常。
全腹平扫强化见:右中腹部小肠部分肠壁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
其后方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平均ct值约41hu,内密度尚均匀,周边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平均ct值约57hu。
考虑小肠癌并淋巴结转移可能。
全消化道钡餐:考虑小肠癌可能。
该病人转入普外科进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患者空肠上段距屈氏韧带约40cm处小肠及小肠系膜可及约直径10cm大小肿块,质韧,不规则,肿瘤突破至浆膜,邻近肠系膜见肿大淋巴结。
术后病理:(小肠)小细胞癌,侵透外膜并形成癌结节,累及壁内神经,脉管内见癌栓,两端切线未见癌。
免疫组化显示:nse阳性,syn阳性,cga部分阳性,ck阴性,ema阴性,cea阴性。
讨论小肠癌在胃肠道癌中发生率低,约为0.2/10万,最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其次为近端空肠与末端回肠[1]。
文献报道该病术前诊断率为17%~52%[2]。
小细胞癌(scc)是一种低分化且具有高度浸润转移能力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肺,约占原发性肺癌的1/5[3]。
scc 也可源于肺外器官,如咽、喉、食管、胃、小肠、唾液腺、胰腺、皮肤、乳腺、子宫、阴道、肾、输尿管、膀胱和前列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
( )5 -7 3 :65 .
腹膜炎 ;2 感染性休克 ; 3 消化道穿孔 ;4 肺癌 ;5 高血 () () () ()
压 2级。1 1 0月 9日在全麻下急诊行剖腹探查 +小肠切除术
+回肠末端造 口术 , 中见腹腔 内有浑浊 黄褐 色腹水及脓液 术 约 30 l肝脏表面广覆污苔 , 00m , 自屈 氏韧带 3 m始 ,0 7 、 0c 3 、O 9 、1、5 、8 m 以及距 回盲瓣 5c 0 10 10 10c m和3 m 分别可见 0c 处
滕学栋 , 职康康 , 刘安安 , 小肠多发 肉瘤样癌一例 [ C ] 中华普外科手术 学杂志 : 等. J D. / 电子版 , 1 ,()9- 2 04 1 : 9 0 23
临床诊断易与癌肉瘤 相混淆 , 免疫组化在鉴别诊 断中很 重要 , 国内学者认为… 若有免疫 组化或 电镜条件 时 , 肉瘤样 结构纯间叶表达或无 上皮表 达形态特 点 , 变很 明显 时 , 癌 可 诊断为癌肉瘤 ; 肉瘤样结 构有上皮 表型或结 构特 点时 , 当 不 管癌成分有或无 均可诊断为 肉瘤样癌 。若 无免疫 组化及 电 镜条件时 , 光镜 下有 明确 的癌 和 肉瘤 样成 分之 间 的移行过 渡, 也可诊断为 肉瘤样癌 。而 R 等 认为无论 癌 肉瘤还是 0 肉瘤样癌 , 其生物学行为都是相 同的 , 均为分化差的双相性肿 瘤, 预后极差 , 因此区分 肉瘤样癌和癌 肉瘤 可能并无意义 。最 新 WH O关于消化道肿 瘤 的分类 中, 此类肿瘤 归于未分化 将 癌 。该病例病理免疫组化显示 C ( J K 表达上皮性标记 ) 阳性 及 V m( i 表达间叶性标记 ) 阳性 , 符合 s c诊断。由于此类肿瘤 对放 、化疗均不敏感 ,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 。 J
术前血常规 : C 1. 4 ×1 L H B 6 / ; 生 化 : WB 5 7 0/ , G 6 gL 血
尿素氮 1. m LL 钠 24m o/ ,
10 m o L 钾 4 1m o L 4 m l , / . m l , /
肌酐 18m o L 葡萄糖 69m o L 9 m l , / . m l 。初拟诊断: 1 弥漫性 / ()
论
小 肠 肉瘤 样癌 ( a o ao a io a C) sr m ti cr nm ,S 是 c d c
n d s o t mo i f h ie tv y tm.L o I RC P ,0 0:0 7 . e e f u u  ̄o t e dg s es se i y n:A r 2 0 7 -4
癌。此患者 因术后多器官 功能衰 竭于 1 0月 0日抢救 无效
死亡 。
[ ]李娟 , 3 蒋莉莉 , 平 , . 刘卫 等 小肠多发性肉瘤样癌 1 中国肿瘤 例
临床 ( 05 0 -3 00 . 20 ) 60 6 -1
[ ]侯志成 , 4 刘栋才 , 双平. 刘 小肠 肉瘤样癌 1 中国现代 手术学 例.
・
6 O・
2 1 2月 第 4卷 第 1 C i O 目 Po e uz( l tncE io ) 00年 期 hnJ p rcG nSr Ee r i dtn . co i
21 Vl . o1 00. o 4 N .
.
病例报告 .
小肠 多发 肉瘤样癌一例
滕 学栋 职康康 刘安安 杜成辉 魏国 毕建威
2 c ×1 c x . m , m m x2 c 7 c x5 c x2 5 c , m m 0 5 c 6 c x5c m, m m . m
考
文
献
[ ]丁华野 , 1 廖松林. 癌肉瘤与肉瘤样癌.诊断病理学杂志 , 9 , 1 96 9 [ ]席孝忠 , 2 刘浩 , 陈进才 , 小 肠 肉瘤样 癌 2 , 四军 医大学 等. 例 第
样癌无特定组织结构 , 癌细胞可呈多角形 、 梭形 、 圆形 或出 类 现多核瘤巨细胞 , 变异较大 。
患者 , ,4岁 , 20 男5 于 09年 1 1 0月 6日入院 。因“ 反复黑 便1 个月余 , 伴腹胀 5d 以“ ” 肠梗 阻” 收入我 院急诊 。患 者 缘于 1 个月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 上腹部疼 痛 , 解黑便 , 伴 就诊 当地 医院, 胃镜检查示 : 十二 指肠球部溃疡 , 胃窦炎 。后 出现 “ 上消化道 出血 ” 给 予止 血治 疗后 仍 出现 黑便 , 出现腹 , 并 胀 。查体 : 腹部膨隆 , 腹肌 紧张 , 全腹压痛 、 反跳 痛明显 , 腹部
无包块 。肝脏肋下未触及 , rh Mupy征阴性 , 肾区无 叩痛 , 移 无
动性浊音 , 肠鸣音消失。辅 助检查 : 腹部立 位平片提示 : 肠 小 不完全梗 阻, 右侧膈下 可见 一大的液平 ; 电图提示 : 心 窦性 心 动过速 , T波低平 ; 下腹 麦 氏点 穿刺 出黄色 胆 汁样腹 液 。 右
学报 ,0 8,9 1 ):-. 2 0 2 (2 22
7c 5c 18c 7c 5c 2c 穿孑 )8c 5c mx m× . m, m× m× m( L , m× mx
3c 6 c ×6 c ×2 c 肿 瘤 之 间 距 离 大 致 相 等 , m, m m m, 约 6~ m( 1 。 8c 图 )镜下肿瘤细胞结构相似 , 呈梭形 、 卵圆形 , 核 深染 、 异形 , 呈弥漫性 , 束状分 布 , 润性生长 达肠壁 浆膜层 浸 并形成癌结节 , 肠系膜淋巴结 (/ ) 见转移 ( 2 。免疫 o 1未 图 ) 组化显示 肿瘤 细胞 表达 V m及 C Mea 。 断 : 肠 肉瘤样 i A r 诊 5 小
回盲瓣 10c 2 m处肿块远端肠 断端和距屈 氏韧带 3 m处肿 0c
块近端行端端吻合 , 浆肌 层包 埋 , 钳夹 闭距 回盲瓣 3 m 肠 0c 处肿块 的近远端 , 将距 回盲瓣 3 m处肿块远端和 近端肠 断 0c 端拉 出右侧腹壁行造 口术。术后 病理 : 小肠 一段 , 1 2i, 长 . n 周径5~ l, 8c 距一侧切端 2c 另一侧 切端 5c n m, m肠黏膜 见 多个溃疡性 肿 物 , 物直 径 2~7 c 共 7个 , 小分 别为 肿 m, 大
种 同时具有癌和 肉瘤成 分 的罕见 的小肠恶 性肿瘤 . 多发 ,
( 收稿 1期 :0 91 —1 3 2 0 —03 )
作者单位 : 0 3 上海 , 2 43 0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 通信作者 : 职康康 , 电子邮箱: iw ao .n z w @y o c h h
(本 文 编 辑 : 纲 ) 陈
于中老年 。其发生机制不明 , 目前多认为是癌细胞发生、 发展过程 中异 向分化 的结果 。临床表 现主要 以小肠梗 阻及 出血症状为主 , 如腹痛 、黑便等 本例 患者 以上诉症状入 引, 院。由于小肠解剖部位 的隐蔽性 , 早期诊 断异常 困难 , 加之 肿瘤细胞分化低 , 侵袭性 强 , 易转移 , 后很 差 , 预 5年生存 率 基本为 0 。一般 为单 发 , % 多发性 占位 少见 , 而像 本例 患 者肿块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 国内外对其命 名争议 较多 , 既往 曾用名有巨细胞癌 、 梭形细胞癌 、未分化癌 、肉瘤样癌 、癌 肉瘤等.其 肉瘤样成分可 以表现为纤维 肉瘤 、 恶性纤 维组织 细胞瘤 、 横纹肌 肉瘤 、 血管肉瘤 、 骨或软骨 肉瘤等。镜 下 肉瘤
C ne,9 2,9 2 :7  ̄8 . a cr19 6 ( ) 3 6 6
[ ]Kc u P Sb L . odH ahOg i tn Pt l y n - 6 lhe , oi H W r e t r n a o : a o g ad e i s n l l azi h o g
讨
一
杂志 ,0 8,2 2 :. 2 0 1 ( ) 3 [ ] R Y,C e L,L eJ t 1 acm tdcrio a o l 5 0J hnJ e S。e a.Sro ao ac m l fte i n l
ln :mmu o it・h mia n hrsr cu a td f1 ae . u gI n hsoc e c la du atu trls y o 4 es s u
多处肿块 , 大小平 均约7c 5c 2c 质硬 , m× m× m, 部分肠 壁破 损严 重 , 内容 物溢 出 , 肠 肠壁 水肿 明显 , 屈 氏韧带 7 m 距 0c 处, 肿块破损严 重 , 内容 物溢 出, 肠 肠壁水肿 严重 ; 盆腔 小肠
肿块 与盆底腹 膜粘连 紧密 , 性分 离失 败 , 钝 肠壁 破损 严 重。 因距 回盲瓣 5c m处肿块距 回盲部较近 , 留这一肿块 , 保 将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