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
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首先,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二)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三)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政党的试金石(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
2、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的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
3、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介、工具】和科学社会主义【归宿、结论】三部分。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起来的。
②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各种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5、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迫切的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阶级基础。
6、辩证唯物主义【马哲的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哲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必须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事求是是精髓】。
8、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维的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一致性】,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哲是唯一能动的唯物主义】9、与哲学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意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10、唯心主义分为:①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如感觉、理性、观念、理论等【马哲承认存在】。
②客观唯心主义:也叫神秘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根本不存在,如上帝、鬼神、命运、绝对观念(黑格尔)、理学(朱熹)【马哲不承认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中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论。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历史上,每个社会制度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社会的矛盾日益加剧,新的社会形态也就产生了。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物质生活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而一步步演进的。
二、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变革和阶级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动力,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进步。
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
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实行公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按劳分配。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以确保社会主义革命不被颠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四、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观点强调,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执行和理论的不断创新。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指导地位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

•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234 1234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 力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 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3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1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 庄子
•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 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 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4页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即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等。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驱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
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4. 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等核心思想。
这些原理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知识,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概括。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4、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内容。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体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革,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本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他们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掠夺这部分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矛盾,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
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㈠由实践到认识
实践
感性直观
理性思维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外部联系及其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是绝对 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 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㈢真理和谬误 2.真理和谬误的联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谬误是发现真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从错误 认识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得到正确认识,谬误就 会转化为真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错误而有所发现,是 人们获取真理的基本途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既指人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 过程。 也指对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 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才能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的涵义、产生条件、理论品质和特征。
涵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产生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③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特征: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阶级性2.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理论意义:①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③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4.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进行概括和介绍,揭示其在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阶级斗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分工、生产关系、私有制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社会的矛盾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社会运动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的动力来自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而进行斗争。
这种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被剥夺了劳动的自主权和财富的控制权,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的概括和介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如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社会运动的动力、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人们认识社会、揭示社会规律、指导社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是机器化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市场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生产的全球化,生产的不间断性,阶级对立的简单性。
1、商品经济大发展-全面客观认识世界成可能2、资本主义大发展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工人阶级运动大发展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发展5、古典哲学大发展并取得巨大成果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什么是物质?其基本属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只能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
物质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5.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
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首先,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二)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三)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政党的试金石(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承认世界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质或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点:直观、直发猜测性。
代表:空气、水、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本源。
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夸大为唯一的存在。
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法则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基本思想:(1)承认世界统一性。
(2)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现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6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23-25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单论述

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ⅰ.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ⅱ.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ⅲ.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ⅳ.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④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①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②、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10、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①、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1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3、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2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①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改革的含义: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②、作用:ⅰ.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ⅱ.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ⅲ.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①、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②、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的意义部分自由发挥;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两者含义: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③、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①、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②、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ⅰ.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ⅱ.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ⅲ.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ⅳ.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1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②、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30、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二、论述题:32、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5、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答: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3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7、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答: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由于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本质有时以假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面现象;2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B、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3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A、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对立的,我们对事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B、本质的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38、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实在;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39、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40、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答:1运动是指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于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41、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答: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他的机体还有再生的根据;2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两种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根据,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42、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答: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44、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既是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是绝对的真理,但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把它当成终极真理和教条主义;45、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答: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环境与人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不会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47、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革命是(D)的必然产物。
您答对了∙a改革∙b阶级斗争∙c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1.21.2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2010.04真题)您答对了∙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31.25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您答对了∙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1.41.2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是指(B)(2014.10真题)您答对了∙a处于垄断地位的工业企业∙b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c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企业∙d处于垄断地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B)您答对了∙a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b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c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名称∙d不属于社会形态1.61.25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多家企业提供,这是(B) 您答对了∙a商品国际化的表现∙b生产全球化的表现√∙c贸易全球化的表现∙d资本全球化的表现1.71.2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D)(2014.4真题)您答对了∙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1.81.25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D)。
您答对了∙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您答对了∙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1.101.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2009.10真题)您答对了∙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世界是统一的√∙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1.111.25承认物质世界具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是指(C)您答对了∙a辩证法∙b一切唯物主义∙c唯物辩证法√∙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121.25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是(D)您答对了∙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A)您答对了∙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空想社会主义∙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141.2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D)您答对了∙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c预付总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d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151.25下列各项不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B) 您答对了∙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相对真理通过绝对真理表现出来√∙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d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1.161.2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您答对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事物发展的途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2008.10真题)您答对了∙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1.181.25除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本著作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还包括(A)您答对了∙a《德意志意识形态》√∙b《资本论》∙c《自然辩证法》∙d《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191.25下列各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是(C)您答对了∙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201.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D)(2014.10真题)您答对了∙a资产阶级革命以后∙b工业革命以后∙c两次世界大战之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211.25认识的主体是指(D)您答对了∙a一切有生命的人∙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221.25任何真理都是(B)。
您答对了∙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1.231.25常见的垄断组织不包括(C)您答对了∙a卡特尔∙b辛迪加∙c股份公司√∙d托拉斯1.241.2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B)您答对了∙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1.251.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联系的特点(C)您答对了∙a客观性∙b多样性∙c斗争性√∙d普遍性1.261.25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A)(2013.04真题)您答对了∙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d流通资本1.271.25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B)(2009.10真题)您答对了∙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1.281.2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您答对了∙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291.25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除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有(C)您答对了∙a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c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1.301.25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A)(2014.4真题)您答对了∙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c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d促使国家自行消亡1.311.25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您答对了∙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1.321.2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表述的辩证思想是(D)您答对了∙a运动的规律性∙b运动形式的多样性∙c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d运动的绝对性√1.331.2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B)您答对了∙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341.25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采取的组织形式是(A)您答对了∙a分权制衡形式√∙b股份制形式∙c“参与制”形式∙d垂直形式1.351.2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您答对了∙a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b社会基本矛盾运动√∙c教育的普及与提高∙d科学技术的进步1.361.25产业资本的循环包括(C)(2013.04真题)您答对了∙a生产、流通和销售阶段∙b生产、储存和销售阶段∙c购买、生产和销售阶段√∙d购买、生产和储存阶段1.371.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B)您答对了∙a细胞学说∙b系统论√∙c生物进化论∙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381.25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A)。
您答对了∙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391.2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您答对了∙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01.25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的原因(D)您答对了∙a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c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d社会主义民主是全体人民的民主√2.多选题2.11.25实践标准的相对性的含义包括(BC )您答对了∙a实践只能相对部分认识作出检验∙b任何实践总是有局限性的√∙c具体实践的检验具有反复性√∙d只有部分实践能够检验认识2.21.25以下属于再生资源的有(BCD )您答对了∙a煤炭资源∙b森林资源√∙c草原资源√∙d动植物资源√2.31.2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ACD)您答对了∙a新科技的发展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b发达国家为自身利益而大力推动∙c国际贸易自由程度大大提高√∙d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加√2.41.2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ABCD)您答对了∙a竞争的目的不同√∙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d竞争的范围不同√2.51.25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 ACD)您答对了∙a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但不能完全脱离价值√∙b已经否定了价值规律,完全脱离了价值∙c所获得的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所获得的垄断利润还包括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价值√2.61.25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自身最终被新制度所否定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包括(ACD)您答对了∙a物质条件√∙b时代条件∙c社会条件√∙d精神条件√2.71.25垄断利润主要是(ABC)您答对了∙a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b通过垄断高价来实现√∙c通过垄断低价来实现√∙d通过绝对剩余价值来实现2.81.25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萧条阶段的特点是(BD ) 您答对了∙a生产下降,企业倒闭∙b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c失业人数继续增加,信贷关系呆滞∙d失业人数不再增加,商品销售仍很困难√2.91.25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有(ACD)您答对了∙a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b整体性∙c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2.101.25以下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D )您答对了∙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影子∙c理在事先∙d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2.111.25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须(ABCD)您答对了∙a发展生产力√∙b发展文化科技√∙c建立公有制√∙d消灭三大差别√2.121.25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B)您答对了∙a土地肥沃程度√∙b地理位置√∙c土地私有权∙d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2.131.25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CD )您答对了∙a各部门资本总量的多少∙b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c各部门的利润率的水平√∙d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2.141.25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ABC)您答对了∙a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了绝对优势√∙b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d基本上是失败的2.151.2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是(BC)您答对了∙a国际卡特尔∙b跨国公司√∙c国际垄断同盟√∙d混合联合企业2.161.25辩证的否定是(BCD)您答对了∙a全盘否定∙b事物的自我否定√∙c联系的环节√∙d发展的环节√2.171.2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深刻教训有(ABCD)您答对了∙a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d必须坚决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2.181.25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存在差别,这些差别有(BCD)您答对了∙a公有制为经济基础∙b存在按劳分配√∙c有多种所有制√∙d存在商品经济√2.191.25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您答对了∙a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b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是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d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深入的民主√2.201.25评价杰出人物的方法有(ABCD )您答对了∙a坚持历史主义原则√∙b坚持阶级分析√∙c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观点√∙d坚持全面分析√2.211.25形式和内容关系的多样性表现为(ABC D )您答对了∙a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形式√∙b同一形式可以容纳不同内容√∙c新内容可以采取旧形式√∙d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2.221.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根源有(ABD )您答对了∙a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b克服私人资本主义的一些局限性√∙c劳动阶级的生活状况需要改善∙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2.231.25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ABCD)您答对了∙a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起来√∙b社会生产力得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比拟的加速发展√∙c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d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弊端也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2.241.25劳动力属于(BC )您答对了∙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d流通资本2.251.25社会主义民主(ABCD)您答对了∙a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b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c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d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2.261.25列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ABCD)您答对了∙a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b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c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d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2.271.25下列各项属于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成功经验的有( ABC) 您答对了∙a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d完全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发展2.281.25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ABCD)您答对了∙a规模√∙b程度√∙c速度√∙d其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2.291.25下面有关矛盾说法正确的是(A BC)您答对了∙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b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c矛盾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d矛盾就是冲突2.301.2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级差地租含义的有(ABC )您答对了∙a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b级差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c级差地租是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应缴纳的地租√∙d级差地租是租种任何土地都需要缴纳的地租2.311.25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条件是(ABCD )您答对了∙a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b勤奋好学,掌握人类创造的丰富的文明成果√∙c勇于参加社会实践√∙d具有领导工人运动的能力和经验√2.321.25理性认识的特点有(AB )您答对了∙a间接性√∙b抽象性√∙c直接性∙d形象性2.331.25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的发展(ABC )您答对了∙a使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b使社会主义制度在大规模建设中优越性明显√∙c使劳动生产率较快地提高√∙d个人收入迅速提高并接近西方发达国家2.341.25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原因是(BCD )您答对了∙a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速度比人口增长的速度慢∙b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时增加、有时减少√∙c可以迫使工人接受较低工资√∙d可以迫使工人接受较差的劳动条件√2.351.25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它(ABCD ) 您答对了∙a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实现√∙b要以社会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c要以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d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2.361.25C实践的主体有三种形式,它们是( ABC)您答对了∙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c类主体√∙d纯粹主体2.371.2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ABCD )您答对了∙a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b资产阶级哲学√∙c资产阶级经济思想√∙d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2.381.2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哲学有两个分离,它们是( AC)您答对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离√∙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分离∙c唯物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分离√∙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分类2.391.25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ABC )您答对了∙a圣西门√∙b傅立叶√∙c欧文√∙d摩莱里2.401.25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是(ABC)您答对了∙a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了绝对优势√∙b建立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d基本上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