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子宫肌瘤1例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大子宫肌瘤1例报告
作者:刘健康闫束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6期
【关键词】子宫肌瘤;巨大;报告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3岁,主因进行性腹部膨隆6月余入院。
患者于6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膨隆,缘于患者智商偏低,未诉其他不适,家属亦认为患者发胖,一直未予检查治疗,患者腹部呈进行性增大,且月经量无明显增多,6个月后患者家属受他人建议,遂带患者来医院就诊。
查体:体温36.6 ℃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 Hg,心肺查体阴性,腹部膨隆明显,如孕足月大小,无腹壁静脉曲张及手术瘢痕;腹软,无腹肌紧张,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肿大,剑突下至盆腔可触及一巨大肿物,质中等,可移动;腹部叩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
腹部B超:腹腔巨大实性占位。
腹部CT:腹盆腔巨大占位,考虑多发子宫肌瘤。
遂完善各项检查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来源于左侧子宫角巨大实性肿物30 cm×25 cm×15 cm,见图1。
行保留右侧附件子宫次全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称肿物重达7250 g,病理回报:子宫多发平滑肌瘤。
如此巨大肿物实属罕见。
2讨论
此病例为巨大腹腔肿物:子宫多发平滑肌瘤。
分析发展成如此巨大肿物,首先患者智商偏低,自我表达能力较差;其次家属重视不足,以致腹部进行性增大,家属还认为患者发胖,旁人建议方来医院检查,手术顺利切除肿物。
此病例提醒患者及医生,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增大,应及时去医院做相关检查,除外各种器质性病变,避免延误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
图1巨大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1]赵彩玲.60例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0,
7(5):137-138.
[2]孙菊英.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79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0,7(7):72-73.
【收稿日期】2011-08-12
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9月第9卷第26期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9月第9卷第26期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1999~2009年医院烧伤创面细菌菌群及药敏分析
祁义平1王顺宾2
1安溪县医院(福建安溪3624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烧伤研究所
【关键词】菌群;药敏分析;烧伤;创面
近年来,新的强有力的抗生素在控制烧伤感染、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烧伤创面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对1999年8月~2009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烧伤创面病原体培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1999年8月~2009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烧伤创面分泌物或痂下坏死组织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999年8月~2004年7月收治的患者为A组,456例,年龄5个月~75岁,烧伤总面积为(32±14)%TBSA;2004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患者为B组, 485例,年龄3个月~73岁,烧伤总面积为(28±13)%TBSA。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标本收集用无菌棉拭子拭取患者创面分泌物或于切削痂手术时取痂下坏死组织,置于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3检测方法细菌培养、鉴定方法参考文献[1]。
采用K-B法常规行体外药敏试验,所选抗菌药敏纸片依据不同时期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而定。
主要为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哌拉西林、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啶、诺氟沙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磺胺嘧啶银等。
1.4观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标本的细菌检出率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2结果
2.1共检出病原菌15种,共1152株,其中G+球菌322株,占27.95%;G-杆菌773株,占67.10%;念珠菌34株,占2.95%;毛霉菌23株,占2.00%。
其中A组共检出病原菌15种共568株,其中G+球菌138株,占24.30%;G-杆菌405株,占71.30%;念珠菌15株,占2.64%;毛霉菌10株,占1.76%。
B组共检出病原菌15种共584株,其中G+球菌184株,占31.51 %;G-杆菌368株,占6
3.01%;念珠菌19株,占3.25%;毛霉菌13株,占2.23%。
详见表1。
2.2A、B两组创面细菌药敏结果,详见表2、表3和表4。
3讨论
笔者所在医院十年来烧伤病创面病原菌培养结果表明,烧伤创面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检出病原菌的67.10%,与国内报道基本相似[2~4]。
主要的革兰阴性菌依次为:绿脓杆菌(19.62%),硝酸盐阴性杆菌(8.77%),大肠杆菌(8.68%),阴沟杆菌(4.43%),不动杆菌(4.34%)及肺炎克雷伯氏菌(4.17%),。
主要的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8.06%)和表皮葡萄球菌(8.33%)。
前后5年相比较,两者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略有下降(分别为71.3%、63.1%), 而革兰阳性菌则从前5年的24.3%上升至31.51%。
其中绿脓杆菌从24.82%下降至14.96%,与黎洪棉[5]等报道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可能与绿脓杆菌对磺胺嘧啶银高度敏感,而烧伤创面均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外用有关。
不动杆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出现多重耐药的现象。
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上升明显,从前5年的14.79%上升至后五年的21.23%;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等变化不大。
从本研究中各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可发现,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分析可能与近几年临床上大量广泛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而且革兰阴性杆菌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导致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等产生耐药[6]。
而作为三线用药的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依然高达80%以上,因此亚胺培南可作为重症患者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达100%,至今未发现有耐药菌株,但国内已有报道耐药菌株的出现,故万古霉素不能。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61.
[2]许小敏,张民权,廖萍华.烧伤病房细菌耐药性的分析.中华烧伤杂志,2001,17:83-87.
[3]程代薇,罗志军,王达利,等.烧伤病房12年细菌生态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24:391-393.
[4]王洪斌,李素芝,何代平,等.高原地区烧伤创面细菌学调查分析.中华烧伤杂
志,2004,20:66.
[5]黎洪棉,梁自乾,刘达恩,等.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细菌生态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中华烧伤杂志,2005,21:107-110.
[6]陈欣,王晓军,刘颖.烧伤病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2-245.
【收稿日期】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