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5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及答案)50(1)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

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

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

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

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

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

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

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

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

城里好玩是好玩,
谁还成天地玩呢。

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

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

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

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

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

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 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 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D. 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D
(2)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3)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解析】【分析】⑴D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分析,可见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了表妹的勤劳。

故选D。

⑵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表姐是陪衬主人公的次要人物,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从人物言行上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⑶本题说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赞和肯定;小说写于1984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故答案为:⑴D;
⑵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⑶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⑶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补胎
李恒冲
良小的老婆要临产了,他早开始了倒计时。

天天扳着手指算,已经九个月零一天了,如果不懒月的话,再有六天,就能当上爸爸了。

良小高兴,有使不完的劲儿。

可近些日子,他却老是有劲没地儿使,真叫着急。

原因也很简单。

早先,通往山里的路很糟,良小就在山口开个修车补胎的铺子,整天有爆胎坏车的来求他,有时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

可现在呢,进山的路修得平平展展的,良小站在铺子门口看着大车小辆从眼前飞驰而过,熟识的司机有意识按一下喇叭,或领一下首,算是打个招呼。

可这礼貌的举止却令良小心里不是滋味。

想想,他们跑的都是钱,自己站着干等闲。

良小清闲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照顾怀孕的老婆。

可他总是个闲不住的人,再说,不趁年轻狠狠攒一笔,将来如何供儿子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洋呢?良小一准认定老婆怀着儿子,因为他天天都在隔着她的肚皮去享受有力的踢蹬:“小子,好大劲儿哟,再来一下。

”那可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无与伦比的幸福。

然而,良小越是沉醉幸福,越是双手发痒,一天不动扳手,好比睡觉摸不着枕头。

最后,良小实在耐不住清闲,打算去创造点活做。

其实,从司机们的抱怨中,良小早知道有些地方修车的为自己找活做,在路上撒钉子,撒玻璃。

以前他不屑,那是由于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如今,闲下来后也常往那方面想,但毕竟做贼心虚,一次次都没有去行动。

然而,终归顶不住闲散和不能挣钱的负重感,这天,他也偷偷向路上撒了钉子。

傍晚时分,终于等来了倒霉蛋。

歪歪抖抖一辆小车停靠门口,下来个中年司机,听口音就知道是外地人,有怨气也不敢大声喘,只是抱怨:“人倒霉了喝口凉水也塞牙,爆了条胎,刚换了备胎,没走五十米,又扎了,真气人。

两条胎都补了,要多少钱?”良小说:“一条三十,两条便宜点,五十吧。

”司机说:“是否贵了点?”良小说:“嫌贵,前边修去,十里坡有家铺子,少说要你八十。

”司机万般无奈:“补吧,补吧。

”而后自言自语:“那个路上丢钉子的,一定生了孩子没屁眼儿。

”良小心里说:“你甭骂,我早骂你头里了,又现宰你五十,值!”
良小刚抄了工具要动手,突然,后邻王婶跑来喊:“良小,良小,快去看看吧,你婆娘摔倒了,流了满地血。

”良小风一样去了,背了老婆又风一样回来了,站在路中央,等了半天没一辆车来。

地上一大摊血,并有两股开始向低处蜿蜒。

这时,那个外地司机开口了:“别等了,我送你们。

”就见司机拿把改锥,照了左边的那条好胎扎了进去,并用命令的口气说:“快上车,这样平稳。


汽车在路上奔驰,发出吟吟吟的响声,拍击着良小咚咚咚的心跳。

终于到了县医院,进了手术室。

两个小时过去了,护士抱出了个胖小子,又两个小时过去了,推出了昏睡的老婆,不过,医生的话字字千斤:“幸亏送来及时,才保住了两条命。


良小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去找那个外地司机,要给人家下一跪,赔给人家两条胎,不,十条胎。

可四个多小时都过去了,哪寻去?只从医院门卫那儿得到一句话:不知两条命保住保不住,两条胎能算啥?”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良小“天天扳着手指算”,突出了良小做父亲的急切愿望,为后文妻子摔倒大
出血埋下了伏笔。

B. “你甭骂,我早骂你头里了,又现宰你五十,值!”这一语言描写,表现出良小被司机的咒骂彻底激怒了,决定要狠狠地宰上一笔。

C. “司机拿把改锥,照了左边的那条好胎扎了进去,并用命令的口气说:“快上车,这样平稳。

”寥寥数笔,司机感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D. 作品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看似描写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道德伦理,实际上却揭示出超越道德伦理的思考。

(2)作品中良小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小说中路修好了,良小却失去了生计,不得不去做违背良心的事。

那么,小说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关爱家人,“天天扳着手指算”急切地想做父亲;“清闲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问去照顾怀孕的老婆”。

有责任心,“供儿了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洋”,并愿意为此付出。

勤劳肯干,“可他总是个闲不住的人”,“有时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一天不动扳手,好比睡觉摸不着枕头”。

道德水平较低,禁不住诱惑和压力,“终归顶不住闲散和不能挣钱的负重感,这天,他也偷偷向路上撒了钉子。


(3)小说表现了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找到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平衡发展的主题。

烂路变好路,这是社会的发展,而良小却因为这个发展由挣钱变成挣不到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因为平衡被打破,所以一部分人就可能为了生计或更大的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

因此,平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才是拯救道德的良方。

【解析】【分析】(1)B项,“语言描写”误,应为心理描写。

良小也并非因司机的话才决定狠宰一笔。

故选B。

(2)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天天扳着手指算”。

“清闲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问去照顾怀孕的老婆”“供儿了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洋”“可他总是个闲不住的人”“有时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一天不动扳手,好比睡觉摸不着枕头”可见其关爱家人;“终归顶不住闲散和不能挣钱的负重感,这天,他也偷偷向路上撒了钉子”可见其道德水平较低,禁不住诱惑和压力。

(3),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小说中路修好了,良小却失去了生计,不得不去做违背良心的事”分析的重点是经济的发展和道德的提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打破原有的平衡,一部分人就可能为了生计或更大的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

要摆脱困境就要平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故答案为:⑴B;
⑵关爱家人,“天天扳着手指算”急切地想做父亲;“清闲了,就有了更多的时问去照顾怀孕的老婆”。

有责任心,“供儿了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洋”,并愿意为此付出。

勤劳肯干,“可他总是个闲不住的人”,“有时一忙起来顾不上吃饭”,“一天不动扳手,好比睡觉摸不着枕头”。

道德水平较低,禁不住诱惑和压力,“终归顶不住闲散和不能挣钱的负重感,这天,他也偷偷向路上撒了钉子。


⑶小说表现了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找到经济水平与道德水平平衡发展的主题。

烂路变好路,这是社会的发展,而良小却因为这个发展由挣钱变成挣不到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为平衡被打破,所以一部分人就可能为了生计或更大的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

因此,平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才是拯救道德的良方。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⑶此题考查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时要立足文本,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①小说中,中路修好了,良小却失去了生计,不得不去做违背良心的事,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解决这一矛盾?②小说的人物良小的做法虽是为生活所迫,但他的做法违背了社会道德,应该受到谴责。

③小说中司机的义举触动了良小的良心,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

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

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

他算卦用蓍草。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

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这女佣人蒙了
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

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

一找,果然。

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

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

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

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

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

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

炒米是吃不饱人的。

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

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

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

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

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

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

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

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

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

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

焦屑也像炒米一样。

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

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

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

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

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

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

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

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

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

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

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

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既表明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C. 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D. 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2)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1)B
(2)①内容上:《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了炒米的普遍、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3)①“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

②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

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

【解析】【分析】(1)B项,“表明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错误,强拉因果,用“柚子壳”舀炒米,并不能表明“家乡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

故选B。

(2)从内容看,“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写出炒米的普遍、方便,“佐以酱姜”写出吃法的多样性;从结构看,文章的下文写炒米的相关事情,此段引出后面的相关的内容;从效果看,段落在文章的开头,同时又是引用古人的说法,起到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

(3)此题要求分析的句子在文中的结尾,文章写因为战争,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晚上,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

从儿童的角度看称这样的夜晚为“浪漫”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战争,这能用炒米度过,把生活的艰辛写成浪漫,体现作者幽默的风格;作者面多如此的生活状况,却以“浪漫”相对,体现其达观超脱。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内容上:《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了炒米的普遍、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⑶①“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

②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

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

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的思想精神,使文章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⑶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