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通榆县一中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吉林省通榆县一中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成为中国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种职业。
60年代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买办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
据此推知
A.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
C.新社会阶层得到发展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
2.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
清政府的做法
A.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意在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C.利于实现中外间平等交往D.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
3.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
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
从此可见,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小农经济趋向解体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4.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
这说明当时
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
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
5.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由此可知()
A.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B.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推动经济增长
C.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D.新经济推动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危机
6.曾经有人问梭伦,住在哪一个城邦最好?梭伦回答说:“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力惩罚罪犯。
”在梭伦颁布的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D.所有公民都可成为陪审员
7.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8.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各自享有专属权力,同时也分享了部分权力,如发动战争与维持和平是联邦政府的专属权力,而教育和家庭法律则专属于州政府,赋税是共享权力。
上述内容主要体现了
A.分权原则B.法治思想C.集权原则D.民主思想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机构搞了一个文件,叫《旧中国租界的由来》。
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广东省的改革模式B.说明特区试办需谨慎
C.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D.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
10.明末清初史学家张承泽的《春明梦余录·都察院》记载,“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
务要开具实行闻奏,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
其后有犯赃滥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这一规定
A.有利于维护监察制度的严肃性B.旨在遏制吏治败坏的局面
C.防止了监察制度成为党争工具D.说明了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11.《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中写道:“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对“分界线”最恰当的理解是
A.落后国家→军事强国B.农奴制度→工场制度
C.封建主义→资本主义D.农业经济→商品经济
12.新史学倡导者鲁滨逊强调:“(历史)可以被用来解除对各种生疏不明情况的迷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过去会给我们提供行动的先例,而是因为我们充分理解了过去,便可以充分的理解现状,我们的行动就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面的。
”他认为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
A.“复原”过去,指引未来B.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C.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D.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材料邹韬奋是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
刚满6岁,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这种启蒙教育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22年出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他对《生活》周刊进行大幅度的革新,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意在自勉延志。
1930年为满足读者需求,主持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五六十处分店及办事处的生活书店。
“九。
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11月,国民党镇压抗日救亡运动,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
在社会各界压力下,国民党政府被迫释放了“七君子”。
邹韬奋出狱后继续开展爱国教亡工作。
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第二年不幸逝世,终年48岁。
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摘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韬奋短哲生涯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韬奋成为著名记者的历史背景。
14.(20分)材料赵充国(公元前137年一公元前52年),西汉陇西上邦人,善骑射,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羌族叛乱,七十多岁的赵充国为掌握敌情,亲临边境。
到边境后,赵充国认为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
但大臣多有反对,赵充国反复陈述用兵利害,并建议“先诛先零(羌)”,宣帝采纳了赵充国之策。
赵充国领兵打败先零羌,又到罕、开羌地区,赵充国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罕、开羌竞不烦兵而平定。
为彻底解决羌患,赵充国上奏:一、羌患“易以计破,难以兵碎”,我以为“击之不便”;二、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只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益积蓄,省大费”。
由于皇帝大臣反对,赵充国反复报告说:先零羌所剩精兵不多,汉军屯田,“内有无费之劳,外有守御之备”,敌胜利在望。
宣帝诏令辛武贤等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者得五千人”,于是诏令罢兵,留赵充国负责屯田。
神爵二年秋,羌族不少部落首领率众来降。
汉朝予以安抚,“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析赵充国平定羌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充国治理羌患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买办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和帮凶,又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知,买办人数的大量增加说明了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故D项正确;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买办职业没有提及社会阶层,故C项错误。
2、A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交事务增多,建立专门的外交机构成为必然,而总理衙门的成立促进了我国外交的近代化,A 项正确;总理衙门主管与外国相关事务,没有经济职能,排除B;总理衙门最终导致中国外交的半殖民地化,C项夸大了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的影响,排除;D项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排除。
3、B
【解析】
据“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斗茶风靡,社会生活的平民化趋势加强,故选B;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南宋,题意无从体现,排除A;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C;文人雅士也是斗茶阶层的成员之一,看不出其引领作用,排除D。
故选B。
4、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官员住在王宫附近,非官员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这与后来坊市制度类似,故C选项正确;A项“严格”说法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农业的主导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城市职能,故D选项错误。
5、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此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美国和欧共体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基本呈增长趋势。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和欧共体在80年代后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而中国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作用。
综上所述,这表明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欧共体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基本呈增长趋势,不能说明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D选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D
【解析】
材料“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力惩罚罪犯”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其中所有公民都可成为陪审员的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说法,D正确;颁布“解负令”最大的影响就是稳固公民内部团体,A排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B排除;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无审判权,C排除。
故选D。
7、D
【解析】
由材料数据可知,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治水活动年平均值”比较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朝代大多是比较强盛和稳定的王朝,由此可知,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故D正确;农业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的信息,故B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
8、A
【解析】
由材料中“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各自享有专属权力,同时也分享了部分权力”可知,这体现了联邦宪法中的分权制衡的原则,A选项符合题意。
“法治思想”即依法治国,B选项排除。
“集权”即国家权力的集中,C选项排除。
“民主”与专制相对,即国家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中,D选项排除。
9、B
【解析】
当“中共中央同意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试办经济特区时”,中央有关部门却下发文件《旧中国租界的由来》,显然是不同意试办经济特区,认为特区试办需谨慎,故选B,排除A;该文件的主旨明显不在于阐明融入世界的必要性和剖析西方侵华的历史,而在于强调试办经济特区要谨慎,排除CD。
故选B。
10、A
【解析】
监察御史在履职过程中出现违法乱纪现象,不仅要追求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举荐者责任的规定,有利于维护监察制度的严肃性,A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监察御史,不是整个国家的吏治,B项错误;监察制度是皇权的工具,无法“防
止”其成为党争的工具,C项错误;对监察官员的举荐实行追责的规定,无法说明监察制度趋于完善,D项错误。
11、C
【解析】
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分界线,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2、C
【解析】
“我们充分理解了过去,便可以充分的理解现状”的信息说明学习历史目的是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C正确。
A中“复原”说法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思想控制不符合事实。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改革新闻宗旨,倡导服务精神,推进社会改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爱国精神;以报刊为阵地,坚持正义,抨击黑暗势力,投身民主运动;影响:为新闻记者树立了光辉典范;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宣传、声援抗日救亡运动唤起民众爱国热情。
(2)良好的家学渊源;救亡如图存思潮;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解析】
(1)第一小问贡献,根据材料“他对《生活》周刊进行大幅度的革新,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可得出改革新闻宗旨,倡导服务精神,推进社会改造;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和“出狱后继续开展爱国教亡工作”得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爱国精神;以报刊为阵地,坚持正义,抨击黑暗势力,投身民主运动;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其改笔名的用意,意在自勉延志,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体现了邹韬奋的典范形象和为民主革命奉献力量的热情及爱国情怀,并结合材料“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刚满6岁,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这种启蒙教育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
”可得出良好的家学渊源;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1895-194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方国家侵华、日本侵华接踵而至,民族危机加深,救亡运动此起彼伏。
结合材料涉及的关键词“抗日救亡”和“国民党”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4、(1)精通兵法,有良好的军事素养;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注重实地调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军事策略;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富有政治智慧。
(2)维护西部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羌、汉两族的交融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后世治理边地、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解析】
原因:根据材料“善骑射,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可知,赵充国精通兵法,有良好的军事素养,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根据材料“七十多岁的赵充国为掌握敌情,亲临边境……赵充国认为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可知,赵充国注重实地调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军事策略;根据材料“赵充国反复陈述用兵利害,并建议‘先诛先零(羌)’”可知,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根据材料“宣帝诏令辛武贤等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者得五千人’,于是诏令罢兵”可知,富有政治智慧。
(2)意义:赵充国平定羌族叛乱,维护西部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根据材料“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可知,赵充国在边疆地区屯田,有利于促进羌、汉两族的交融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赵充国解决羌族问题的措施多为后世借鉴,为后世治理边地、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