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合集下载

瑞应景星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李时敏骈体文

瑞应景星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李时敏骈体文
• 永乐二年十月庚辰,辇道东南有星如盏,黄色,光润而不行。二十二年九月戊戌,有星见斗宿, 大如碗,色黄白,光烛地,有声,如撒沙石。
• 宣德元年八月戊辰,昏刻天鸣,如雨阵迭至,自东南而西南,良久乃息。辛未,东南天鸣,声 如万鼓。正统十年三月庚寅,西北天鸣,如鸟群飞。正德元年二月壬子,夜东北天鸣,如风水 相搏者五七次。隆庆二年八月甲辰,绛州西北天裂,自丑至寅乃合。万历十六年九月乙丑,甘 肃石灰沟天鸣,云中如犬状乱吠,有声。崇祯元年三月辛巳,昧爽,天赤如血,射窗牖皆红。 十年九月,每晨夕天色赤黄。
作品赏析
• 宣德五年八月庚寅,有星见南河旁,如弹丸大,色青黑,凡二十六日灭。十月 丙申,蓬星见外屏南,东南行,经天仓、天庾,八日而灭。十二月丁亥,有星 如弹丸,见九斿旁,黄白光润,旬有五日而隐。六年三月壬午,又见。八年闰 八月戊午,景星三,见西北方天门,青赤黄各一,大如碗,明朗清润,良久聚 半月形。丁丑,有黄赤色见东南方,如星非星,如云非云,盖归邪星也。
国学 骈体文
瑞应景星赋
第十七段
明代 李时敏
作品赏析
• 洪武三年七月,太史奏文星见。九年六月戊子,有星大如弹丸,白色。止天仓,经外屏、卷舌, 入紫微垣,扫文昌,指内厨,入于张。七月乙亥灭。十一年九月甲戌,有星见于五车东北,发 芒丈余。扫内阶,入紫微宫,扫北极五星,犯东垣少宰,入天市垣,犯天市。至十月己未,阴 云不见。十八年九月戊寅,有星见太微垣,犯右执法,出端门。乙酉,入翼,彗长丈余。至十 月庚寅,犯军门,彗扫天庙。二十一年二月丙寅,有星出东壁,占曰“文士效用”。帝大喜, 以为将策进士兆也。
• 宣德六年四月戊戌,有星孛于东井,长五尺余。七年正月壬戌,彗星出东方, 长丈余,尾扫天津,东南行,十月始灭。是月戊子,又出西方,十有七日而灭。 八年闰八月壬子,彗星出天仓旁,长丈许。己巳,入贯索,扫七公。己卯,复 入天市垣,扫晋星,二十有四日而灭。

荷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荷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徐渭(1521—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 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 月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 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 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 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去世,年七十三 。
作品赏析
• 莲花象征纯净、纯洁:在中国,莲花被尊为君子,《群芳 谱》中说 “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 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 后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影响深远。
• 《荷赋》言: “渭既赋牡丹与菊,仲敬复请曰: ‘天有四时,花 有四品,夏荷冬梅,子独无意乎? ……’余不得辞,因复命 笔。”
国学 骈体文
荷赋
第十七段
明代 徐 渭
作品赏析
• 《群芳谱》曰:“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 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后有周敦颐 的《爱莲说》,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莲花 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君子形象。
THANK YOU!
实遭时之不偶,为观者所侮弄。是以见先生之来,有不 能以言通,而谬以意动者也。
……………………………………………………… ………………………………………………………
莲花,简称莲,别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等甚多。在我国的文化故 事中很早就已出现了莲花的形象。《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 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芙蓉始发 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们与莲花的渊源。

四友亭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李梦阳骈体文

四友亭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李梦阳骈体文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 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 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 为河南扶沟人。 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 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 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 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 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文集: 《乐府古诗》三十六卷、《疏书碑志序集文》二十七卷、 《空同集》八卷刊行与世。
• 《明代笔记·尧山堂外纪·卷九十二·国朝》:“镇江之墟有亭峙焉,左松右竹,前梅后柏,许氏四兄弟居之 ,匾曰‘四友’,索边华泉(即边贡,字华泉)诗,华泉为赋四章,伯氏曰:‘我所友兮在徂徕,直干矫矫排 风雷。千秋万岁倚崔嵬。美人赠我云锦青,何以报之松下苓。朝餐暮饵通仙灵,驾青牛兮凌紫庭。’仲氏 曰:‘我所友兮在淇澳,苦节娟娟乐幽独。千秋万岁无翳牧。美人赠我绿锦裾,何以报之竹上茹。朝餐暮 饵康且癯,驾青鸾兮凌紫虚。’叔氏曰:‘我所友兮在孤山,繁英灿灿开冰颜。千秋万岁倚清寒。美人赠我 素锦緺,何以报之梅白华。朝餐暮饵神精加,驾青禽兮凌紫霞。’季氏曰:‘我所友兮在新甫,铜柯蹇蹇霜 皮古。千秋万岁辞斤斧。美人赠我翠锦裙。何以报之柏子仁。朝餐暮饵容色新,驾青虬兮凌紫云。’”
• 许氏四兄弟:嘉靖年间许氏包括许松、许栋、许楠、许梓四个兄弟,他们是徽 州府歙县人。此诗为边贡为老二许栋写的诗。
作品赏析
• 许麾生于正统己巳年十一月,于成化十三年(1477)考中举人,先后任景州、浚县训导,“士多成才者”。许麾 勤于公务,急人所难,是个德才兼备的官员。遇到“夏水涨”,修建了“许公桥”;遇“春夏大旱,君祷而 雨。”见到贫民死后无力丧葬,他就出资料理。许麾先后任职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 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后更治保定及永平,“冒炎暑巡历于外”,“以足得 疾卒于保定公署”,时间为正德壬申年闰五月,卒年六十四岁。许麾之妻郭氏,是平山卫百户郭春的女儿,被 封为“孺人”。生有四个儿子:许尧、许宾、许景、许路。

灌园赋第十九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灌园赋第十九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 灌园浇灌园圃。
•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 上。”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朝为灌园,夕偃蓬庐。”唐 元稹《开元观 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十八时作)》:灌园多抱瓮,刈藿乍腰镰。野鸟 终难絷,鹪鹩本易厌。《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你可会灌园么?” 许地山《空山灵雨·落花生》:“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 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 灌园从事田园劳动。后谓退隐家居。《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 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 传》:“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 三国 魏阮 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仲子守志,楚王不夺其灌园。”唐 卢照邻《咏 史四首》: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幸逢滕将军, 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八:“灌园 何其鄙,皎皎於陵中。”明唐顺之《村居》诗之一:“偶然灌园兴,不是学于 陵。”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贝琼(1314~1379年)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 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 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 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 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 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 间集》等。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灌园赋
第十九段
明代 园生。性简淡,力学,能诗善书。 隐居不仕。
• 寄潘时雍 • 明代 / 贝琼 • 潘岳闲居学灌园,一椽茅屋近青门。野乌得食频将子,慈
竹团阴定长孙。 • 宾客过门车盖合,儿童汲井辘轳喧。春风金谷空流水,且

登滕王阁赋第四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登滕王阁赋第四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都督, 次年又在洪州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 人所熟知的滕王阁。 [2]
• 历史上滕王阁有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 阆中(时间先后顺序)。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应登,明朝著名文学家,年五十岁。应登才思泉涌,落 笔千言,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 “十才子”,又为“弘治七子”之一,还与顾璘、陈沂、 王韦并称“金陵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 官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升 迁为布政司右参政,所至以文学饰吏事。后因恃才傲物, 中飞语,罢归。卒后李梦阳为作墓志。应登著有《淩溪先 生集》十八卷行於世。明末俞宪所辑《盛明百家诗》中将 朱应登与朱日藩诗作合并编成《二朱诗集》。子日籓,嘉 靖间进士,终九江知府。能文章,世其家。
•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 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
作品赏析
• 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 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 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
国学 骈体文
登滕王阁赋 第四段
明代 朱应登
作品赏析
•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 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 —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 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曰“ 滕王阁”(已被毁)。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婴调任 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 滕王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恒的经 典。

栗亭赋为汪扶晨作第十七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栗亭赋为汪扶晨作第十七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绮(1619~1694年)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 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 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 吴绮的词,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题材狭窄。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 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他的 〔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也被人认为是"含凄古淡,乃 为不负"之作(谭献《箧中词》)。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 《述怀》等,意境和格调较高。吴绮也能诗,摹仿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他的骈文学李商 隐,以秀逸见胜,比诗名更著。还著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啸秋风》和《绣平原》,当 时多被管弦,今均无存。著作有《林蕙堂集》26卷,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 汪士铉(1632~1706年),原名徵远,字扶晨,号粟亭。徽州歙县潜口人。汪士铉家在徽州潜溪,门前有 紫霞山。1679年考中进士。汪士鉉笔法,学习张照,书绝瘦颉颃,没有人能赶得上,曾经题写沈凡民印 谱 自认为刚开始学习停云馆麻姑仙坛、阴符经,朋友讥讽他的字是木板黄庭,于是就 改变而学习赵孟頫 的弱,再变学褚遂良得其瘦。晚年还倾慕篆、隶,经常在壁间书 写李阳冰所写的颜氏家庙碑的碑额,观 玩模拟,但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他的书法能大而不能小,但有奇势,纵横自放,而分间布白,没有分寸 之失。当时有名公卿的碑版大多是出自汪士鉉之手。著有瘗鹤铭考、秋泉居士集、全秦艺文志。

杨梅赋第七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杨梅赋第七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杨梅赋
第七段
明代 朱应登
作品赏析
• 历代文人墨客曾为之吟诗作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杨梅文化。公元前二世纪,司马相如在《上 林赋》中,最早记载有“樗枣杨梅”的诗句。东方朔在《林邑记》中说:“林邑山杨梅其大如盃 椀,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陆贾在《南越纪行》中说:“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 际。”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是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他的《杨梅颂》:“宝跨荔枝,芳帙木兰。 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描写生动形象。唐代大诗 人李白在《梁园吟》中便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宋代诗人平可正诗云: “五月杨梅正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庐南荔枝深”的佳句;苏东坡品 尝杨梅后对其的评价更是直截了当:“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李时珍在《本 草纲目》中也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品种有超山“大红”杨 梅、萧山“迟色”杨梅、余姚“彩色”杨梅和仙居“三姐妹”杨梅等等,在省内外产地很多。
作品赏析
• 杨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特产果树。常绿乔木,且雌雄异枝。 据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 ,野生杨梅的生 长史至今已有7000余年。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 字记载的是西汉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其中有“樗枣 杨梅”的词句,证实人工栽培杨梅距今有2200 多年了。相 传,杨梅古称机子(《北户录》),又称白蒂梅(《品汇 精要》)、朱红、树梅(《中国树木分类学》),扬州一 带称为圣僧梅(《农政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说“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子。”故称杨梅。
THANK YOU!
骊珠骈首,夜光溢目。焜焜韡韡,烂若龙烛。掩奔星之 流彩,夺明霞之灏魄。
………………………………………………………

梅桂双清赋第八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梅桂双清赋第八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徐渭(1521—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 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 月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 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 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去世,年七十三 。
国学 骈体文
梅桂双清赋
第八段
明代 徐 渭
作品赏析
• 徐渭年谱: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徐渭三十岁。卖胡,胡氏讼, 几困而抑之。冬夜,作《梅桂双清赋》为贺其外甥、萧鸣凤之子女 行、女思兄弟双双入贡而作。绍兴中梅大溇萧氏故居扁额为“拔 贡”。《山阴县志》独缺嘉靖三十年贡生姓名,暂系于此年。
• 萧鸣凤(1488~1572年),字子雝,号静庵,浙江绍兴山阴大娄 人。高祖用,都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蓝玉案中被害; 曾祖显,字文明,别号海钓,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官至兵鄣 侍郎;父昱,字用光,号拙庵,天顺六年(1442年)乡试经魁,以 孝母及教授闻名,先后出知江西贵溪及山东高密,卒于官,两邑皆 祠祀之。萧鸣凤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作了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巨著《金瓶梅》。
作品赏析
• 萧鸣凤为徐渭入县学出过力;渭亦为“孟玉楼”纠纷、《墓表》诸事奔走,并 披阅过《金瓶梅》书稿,可惜在病重之时,丢失一册五回。时后鸣凤举家迁至 祖居柳溪(今萧山柳家),为防人“张冠李戴”,作《歌代啸》杂剧,诠释 《金瓶梅》。四十四年,恐胡宗宪案涉及渭,又带出以往隐密诸事,徐阶又策 划将《金瓶梅》书稿转移至湖北麻城刘家,渭具体实施,使这部名著得以保存 流传至今。隆庆元年(1567年),渭杀妻入狱,又得鸣凤与阶的相助,才免一 死。六年,冬,其将可出狱之际,鸣凤托人致信渭,望他能补完《金瓶梅》及 修改《玉娇丽》,为渭所婉辞。他带着遗憾亡故于杭州龙井一片云夫人家,终 年八十有五,葬西湖孤山。数月后,夫人亦去世,恰当其婿陪同渭南归之时。

贺平淛江赋第五段赏析【明代】朱升骈体文

贺平淛江赋第五段赏析【明代】朱升骈体文

作品赏析
•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十一月 • 吴徐达军进围苏州 徐达率军至南浔,张士诚元帅王胜降。
军至吴江(今属江苏),围其城,守臣参政李福、知州杨彝降 于吴。吴大将军徐达等兵至苏州城南鲇鱼口,击败张士诚 守军。吴将康茂才至尹山桥,又败士诚兵,焚其于官渡战 船千艘及军资。徐达进兵围城,徐达军攻东门,常遇春军 攻虎丘,郭兴军攻娄门,华云龙军攻胥门,汤和军攻阊门, 王弼军攻盘门,张温军攻西门,康茂才军攻北门,耿炳文 军于城东北等。四面筑长围于苏州城外。又架木塔三层, 名敌楼,每层可向城中施放弩矢及火枪,又设有襄阳炮击 城,城中震恐。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 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 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 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 而闻名。朱升一生有二十四本专著,著有《易书诗》、《周家仪 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 《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还有小四书 小学名、数医家诸书、葬书、内外传、刑统传解等,传世的有《前 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国学 骈体文
贺平淛江赋 第五段
明代 朱 升
作品赏析
• 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 三月 • 毛贵攻克般阳、蓟州等地 毛贵率军破般阳(今山东益都西),复率军北攻,取蓟州(今河北蓟县)。元都大震,
诏征四方兵入卫,命察罕帖木儿率兵屯涿州(今河北涿县)。察罕帖木儿自陕率精锐入卫。毛贵又率军由河 间(今属河北)赴直沽(今河北天津)、进攻漷州(今北京通县东南漷县镇),兵至枣林(今北京通县南),且攻柳 林至大都郊区。元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大都震恐,或有廷臣劝元顺帝北巡,抑或迁都关陕,一时众论 纷纭。左丞相太平主张遣军反击,顺帝命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刺不花率军抵御,双方战于柳林,元军胜, 毛贵走据济南。 • 朱元璋部取建德路 初邓愈、朱文忠、胡大海率军经昱岭关(今安徽绩溪东,为浙皖间交通要道)进攻建德 (今属浙江),道经遂安(今属浙江)。元长枪元帅余子贞率兵来抗,邓愈等击败余子贞,追至淳安(今属浙 江),降其部众三千余人。时遂安守将又率兵五千来援,胡大海等与战,俘其将士四百余人。于是邓愈等 率军直抵建德,元守臣均逃走,民众以城降。改建德路为严州府。 • 元察罕帖木儿大败河东民军 察罕帖木儿本欲赴召至涿州,但因曹(今山东曹县)、濮(今山东鄄城北)民军正 分途过太行山,焚烧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攻掠晋冀,攻克云中、雁门等地,复南略。察罕帖木儿乃留守 于河东,自率重兵屯闻喜(今属山西),于南山(今山西南部中条山)设伏兵大败民军,河东始复为元有。元 顺帝诏察罕帖木儿进为陕西行省右丞、兼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守御关陕、晋冀,镇抚汉 沔、荆襄。

柏台持节赋第三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柏台持节赋第三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THANK YOU!
何伊台兮,获此佳名。翳以群柏兮,蓊蔚而苍周。彼四 角兮,蔽于中央。中央广兮,维君子之宫。
………………………………………………………
………………………………………………………
柏台之名起于汉朝。御史府中多植柏树,而朝廷禁省,统称台阁,所以御史府别称柏台。至明朝 设都察院,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称为“台长”;正途出身 授职监察御史,称为“入台”。特设而无专署的,有六科给事中,习惯上通称为“垣”,与“台” 相对。如谓“台垣”即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台垣皆为言官,但两者常成水火,是明朝政治上 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应登[明](公元一四七七年至一五二六年),字升之,号凌溪,宝应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卒于世宗嘉靖五年,年五十岁。诗宗盛唐,格调高古, 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宏治七子”之一。弘治十二年(公元一 四九九年)进士。历陕西提学副使,所至以文学饰吏事。迁云南布政使参政, 致仕卒。应登著有凌溪集十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朱应登,明朝著名文学家,年五十岁。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诗宗盛唐, 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弘治七子”之一,还与 顾璘、陈沂、王韦并称“金陵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官南京 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升迁为布政司右参政,所至以 文学饰吏事。后因恃才傲物,中飞语,罢归。卒后李梦阳为作墓志。应登著有 《淩溪先生集》十八卷行於世。明末俞宪所辑《盛明百家诗》中将朱应登与朱 日藩诗作合并编成《二朱诗集》。子日籓,嘉靖间进士,终九江知府。能文章, 世其家。
国学 骈体文
柏台持节赋 第三段
明代 朱应登
作品赏析

来雁赋第七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来雁赋第七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作其词曰:有塞门之逸禽,禀壹性之纯贞。絶大漠以安 集,介二岭之峥嵘。
………………………………………………………
………………………………………………………
昆山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国,后属越国,继又归楚国。吴王寿梦曾在这里豢鹿狩猎, 故又名鹿城。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平江府为平江路,昆山属平江路。元贞元年(1295年) 因户口增多,升昆山县为昆山州,仍属江浙行省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 路,改称隆平府,昆山县属隆平府。次年,张士诚降元,隆平府复为平江路,昆山州属平江路。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平江路改为苏州府,昆山州属苏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 州为县,仍属苏州府。明弘治十年(1497年),析昆山新安、惠安、湖川3乡建太仓州。余下的昆 山县仍属苏允文,字仲蔚,生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十七日,卒于万历七年己 卯(1579年)八月四日。世为昆山人。父俞璋,举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 授嘉兴府推官,复迁湖州、泉州二郡,所至以平恕称,擢南京大理寺评事,嘉 靖三年以疾卒于官。时允文12岁,与兄允升、弟允济同奉母还昆山。允文性至 孝而聪慧,年十五作《马鞍山赋》,人争称之,名动乡里。允文自幼喜好文艺, 游心古文辞,临摹法书,然不喜科举业;对《周易》有所探究,17岁奉母命, 以《易》学出试郡学。时吴郡别驾李浙见其文,誉之为“神龙天马”,荐于督 学章衮,遂补为郡庠弟子员。时朝廷有人建议,谓《春秋》、《礼记》二经传 习者乏人。遂令各地督学使者选择高才生员,以授二经。时允文在选,乃改读 《春秋》。而允文对科举文章已极厌烦,几次欲退学,因母命难违,只好暂留。 其时对诗古文及书法仍多倾心。当时苏州才艺之士聚集,对允文亦多影响。邑 中前辈吴中英,博学才高,喜嘉掖后进,见允文《晚山庭》诗云:“黄鹰独过 山庭暮,欲语不语颜色苦。岸高青草叫乱蛙,风急渔船暗灯火。”称赏不绝, 遂订忘年之交。

远游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袁袠骈体文

远游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袁袠骈体文
肃阳侯以先驱兮,遵淛水以扬舲。感钱镠之雄武兮,提 尺剑以纵横。悼伍胥之忠愤兮,浮鸱夷以陨身。
……………………………………………………… ………………………………………………………
袁袠十岁喜吟诗。“有求者,各就意旨,应声口韵,作草书赠之”。十三岁试应天不利。十四岁 补苏州府生员,即所谓的秀才。“十五试应天,再试再不利”。袁袠实际上是个早慧之人,但却 屡试不第。十九岁作《南狩篇七十韵》一文,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得荡气回肠。可这样的写 文章好手,竟在应试中回回落马。经过屡败屡战地坚持,“岁乙酉先公年二十四复上南畿,前后 四入试”,终于中应天乡试解元,时年二十四岁。第二年中进士第三十四名,廷试二甲第一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袁袠(1502—1547年)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袁鼏第四 子。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年四十六岁。五岁知书,七岁赋诗有奇 语,廿四岁乡试解元,明年考进士,张璁先看到他的考卷,非常赏识,力主取他为状元。但其 余考官误以为这份考卷出于他的党羽之手,就共同商议,把他压低为二甲一名进士。榜发后, 张璁见到袁袠,道出缘由,不料袁袠耿直,既不道谢,更不答理,张璁大怒。后来袁袠主持河 南乡试,以选拔得人著称。改任兵部武选司主事,整治旧弊,刚有所作为时,不料一天仓库失 火,这时张璁已入内阁,权势更炽,就给袁袠加上纵火的罪名,把他逮捕入狱,要杀他而后快。 关了几个月,毕竟查无实据,但还把他谪戍湖州。经此横祸,他看透了官场黑暗。后遇赦回家, 他感叹身世,与唐伯虎蒙冤曾被命谪湖州为吏役相仿佛,而伯虎文集当时已罕有流传,于是他 出资刻印《唐寅文集》。后来虽然他再次起用,也只沉浮下僚,如主事、佥事之类的小官,遂 引疾归,读书于横山(今七子山),并筑横山草堂。卒年仅四十六岁,文徵明为他写墓志铭。 袠诗文俊爽,有《胥台集》二十卷,又有《世纬》(均《四库总目》)、《皇明献宝》、《实 吴中先贤传》等并行于世。

拟杨盈川浑天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七部分【清代】朱一新骈体文

拟杨盈川浑天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七部分【清代】朱一新骈体文
• 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光绪二年,进士,改翰林 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官陕西道监察御史,以劾内侍李莲英, 降主事,告归,张之洞延主广雅书院。一新著有《无邪堂答问》五 卷,《奏疏》一卷,《诗古文辞杂著》八卷,《京师坊巷志稿》四 卷,《汉书管见》四卷等。
THANK YOU!
• 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 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说: “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是浑天仪,实 即浑仪(见浑仪和浑象)的意思。扬雄是在和《天问》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 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及其观庖瞧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 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象中,地球就像一个蛋黄。
国学 骈体文
擬杨盈川浑天赋 第七部分
清代 朱一新
概述 ▍summary
•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 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 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 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 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 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 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 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

不碍云山楼赋第五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不碍云山楼赋第五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飘飘乎若一羽淩空飞度,三素云…………………………………… ………………………………………………………
元代杨维桢《不碍云山楼记》:至正九年,余抵松之张溪。溪之东有大族,为杨竹西氏居之。南 偏其楼曰不碍云山。竹西宴于楼之上,窗户四辟,万顷之云,两鳌之岛,皆自献于眉睫之下。竹 西风日佳时,岸巾楼上,手挥五弦之馀,与一二解人谈至理。既以八窗无碍者辟于目,复以八荒 无碍者洞于心,云山之观尽矣备矣。竹西怃然若有得,起举酒而自歌云云。又歌云云。并录其歌 以为记。
作品赏析
• 元代松江杨氏,还有张堰高士杨谦与鹤沙杨瑀等人。杨谦 有不碍云山楼、竹西草堂等,为里中首甲,是老华亭人, 后者为钱唐人、新松江人。按钱塘与绍兴、诸暨比邻,张 堰与璜溪(吕巷)地接,杨铁崖来松主应奎文会、归隐松 江,或与海滨乐土有杨竹西、于华公等同姓、老乡,有直 接关系。
• 华亭杨竹西,住张碍,家有不碍云山楼,与曹云西!顾金粟!倪元 镇诸公游“吴绎写其像,元镇为布树石,而诸名士题咏之”余家 有杨铁崖书竹西记,赵仲穆作图,而马文璧诸公皆有咏,盖风 流文雅之侠也。
• 文士杨谦的不碍云山楼也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个雅集之地,杨谦,字竹西,华亭人, 读书尚志,不乐仕进,多高人胜士之交,尝筑小楼,登眺海中大小金山,题曰不碍云 山楼,杨维祯!贝琼俱为歌咏“杨谦生活在元代中后期,此时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宋代 遗民已经非常少见,虽然杨谦未仕元,但是他和仕元的汉族文人交往频繁并以此 为荣。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贝琼(1314~1379年)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 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 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 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 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 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 间集》等。

后东园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朱升骈体文

后东园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朱升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 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 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 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 而闻名。朱升一生有二十四本专著,著有《易书诗》、《周家仪 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 《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还有小四书 小学பைடு நூலகம்、数医家诸书、葬书、内外传、刑统传解等,传世的有《前 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后东园赋
第十一段
明代 朱 升
作品赏析
• 《东园赋》乃朱升石门陈弘道所作。东园位于四美堂之前。
• 为陈弘道题十一首·其二·东园 • 朝代:明朝|作者:朱升 • 卉木亭台景实稠,不留隙地豁吟眸。举头见有空闲处,又构飞云十二楼。 • 为陈弘道题十一首·其一·四美堂 • 朝代:明朝|作者:朱升 • 有客留题四美堂,东涂西抹妄平章。元来只是四时好,雪月风花相发扬。 • 谢陈弘道饮余春酒 • 宋代: 朱升 • 昨来叨宴遇,剪烛夜沉沉。和气醉连昔,谢名迟到今。 • 无人共酬景,有憾易伤心。祗合移高馆,清谈听鹤林。
作品赏析
• 民国《义门陈氏宗谱》录王廷瑜所撰《锦二百二十五公行 状》,说王佑曾经借咏菊而写道:“去年红紫满林坡,今 日孤芳奈若何。莫道渊明无知己,动人秋兴不须多。”人 们由此知其寄情高旷,就因为他对同样寄情高旷的陶渊明 给予了“知己”规格的礼赞。明朱汝贤纂修、成化九年 (1473年)刊印的《新安朱氏族谱》之《朱氏遗芳集》录汪 孟祯《菊篱》曰:“凌霜挹露愈精神,冷节秋香不媚春。 三径甘陪松作五,四围排列竹为邻。得名赖有陶彭泽,继 志宁无苏颍滨。远兴秋风依旧在,赏花犹忆艺花人。”

四灵山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四灵山赋第十七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 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 (1583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 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 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 作。
〖注〗湖:东湖。太守:明·泉州知府周道光。云母殿:仙宫。巴山:巴山神女。明·周道光《碧玉毬记》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灵山》收录明·泉州知府周道光的《碧玉毬记》,曰:“泉州郡城之东为仁风门,门之外半里许,稍折
而东南,遵湖冈行望之,垒状郁肰,祥光瑞霭,隐隐呈露其中,若有真藏焉者。问之土人,曰:‘此灵山圣墓也。’ • 考之郡乘不载,见于山叙者曰:‘北山(清源山),府城之主山也。其东支为石壁、石头、圣姑、红虾诸山,疑圣姑之名即此。’
“白社无如隐叟豪,青山况复得吾曹。自携家酝来精舍,更喜盘餐出远庖。 • 松柏森森砻石蹬,芙蕖冉冉媚江皋。已拼此日持鳌饮,聊慰他时汗马劳。”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灵山》收录第一首前四句,题作《都御史汪道昆行部造谒赠诗》。 • 在风动石北侧岩壁间,有朱炳如、李焘诗刻。 • 朱炳如于明·隆庆间任泉州知府,某年除夕前一日,偕李焘出郭,寻尤烈未遇,与李各咏二绝。由晋江县

静寿赋第十六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静寿赋第十六段赏析【明代】朱应登骈体文
• 中国历代儒家提倡涵养道德追求本心,道家修炼最高境界是获得真心,佛家所说修的佛性,其实本质都 是一样的,就是要我们找到自然界的真正规律回归本真。就是要我们减少我们个人欲望,找到并养护我 们存在于我们内在的和宇宙自然规律一样的那个本心。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那“至刚至 大”“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就是自然之本,修炼道德涵养即是修炼天地之气自然之气。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应登[明](公元一四七七年至一五二六年),字升之,号凌溪,宝应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卒于世宗嘉靖五年,年五十岁。诗宗盛唐,格调高古, 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宏治七子”之一。弘治十二年(公元一 四九九年)进士。历陕西提学副使,所至以文学饰吏事。迁云南布政使参政, 致仕卒。应登著有凌溪集十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客有避席而问者,曰:公起髫年,歴事羣辟,登髦士于 周典,陈礼乐于虞秩。
………………………………………………………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 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 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 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 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 中。因此 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
• 朱应登,明朝著名文学家,年五十岁。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诗宗盛唐, 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弘治七子”之一,还与 顾璘、陈沂、王韦并称“金陵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官南京 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升迁为布政司右参政,所至以 文学饰吏事。后因恃才傲物,中飞语,罢归。卒后李梦阳为作墓志。应登著有 《淩溪先生集》十八卷行於世。明末俞宪所辑《盛明百家诗》中将朱应登与朱 日藩诗作合并编成《二朱诗集》。子日籓,嘉靖间进士,终九江知府。能文章, 世其家。

东岩赋第十九段赏析【明代】朱升骈体文

东岩赋第十九段赏析【明代】朱升骈体文

作品赏析
朱升主张教学内容应有主次之分、本末之别。所谓“主” 和“本”,即“六经”之学;所谓“次”与“末”,则是 指笔札、 名数与诗文之类。 至正二十年( 1360年) ,朱升赶赴紫阳书会,与朋友商榷, 为斋生制定了读书目录与次序:“首蛟峰《蒙求》,凡将 者,急就之传也;名物者小学之先也。次勿斋《字训》, 性理学问, 天人之道,治教之原也。次陈先生《 历代蒙 求》,使知古今朝代之略,次黄成性《史学提要》,使知 传统事迹之详。此四书者,四字成言,童幼所便,精熟融 会,宇宙在胸中矣。”
国学 骈体文
东岩赋
第十九段
明代 朱 升
作品赏析
• 朱升在《东岩赋》中强调为学贵在日积月累、循序而渐进。 如果学生“学于此而习于彼也,从师之日少,而侍亲之日 多,惧夫业无所从请, 而疑之无质也”。
• 朱升认为先儒在训解经典方面已达极致, 但仍然未能尽其 意,更不用说近世学者了。先儒用圣贤功夫,故能因经文 以得圣贤之意;学者用先儒功夫,而能因经解以得先儒之 意, 几人哉!”
诗词谈谑,燕喜之从。子不知东岩之燕喜乎?彼其来者, 鞍雕而环金也。担彩而车钿也。
……………………………………………………… ………………………………………………………
朱升既是元明之际朱元璋政权的辅翼之臣,亦对程朱理学在元末明初的传播与发展有羽翼之功。 朱升一生, “文注子经, 武贯韬略” , 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做儒家学问。朱升不仅是辅佐朱元璋创 基立国的开国元勋,而且为承续“紫阳衣钵”的新安理学硕儒.他一生肆力为学,治学施教“网罗 百家,驰骋千古”,被后人称为“一代文宗”.朱升在长期的治学与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并形成了 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真知灼见,提出了“以列圣传心为主、以践履致用为功”的教育宗旨;循序 渐进、旁注诸经、本义与开喻、博取与致用、求真是之归等治学与教育方法。

靖州杨梅赋

靖州杨梅赋

靖州杨梅赋靖州杨梅赋郑志华五月频数日期,馋涎岂怕人知。

行将夏至,阵雨来时,骄阳犹在,几番遂滋【1】。

满山苍翠欲滴,枝枝累累催红,正好丹霞绕齿,尽消焦渴愿思。

曾记得,每逢端午,青春年少,结伴上山行,指树起纷争。

“花开何日?难见斗艳盈盈;花落何时?未闻香陨身倾【2】”。

相辩无解,仍不知其之生;困惑绕萦,今才晓其之成。

盖闻,故事凄美,心灵手巧之女,精通刺秀,坊间任其纵横;唯杨梅花,却有未见之憾,听老人言,年三十子夜时,见者皆死,仍等子夜候迎,纵然心惊,终见红光炤明;花怒放香俱消,幽魂断慧心宁【3】。

不免唏嘘,想柔荑【4】之萌生;花果异数,叹夺目之晶莹。

确是一番滋味心深处,子夜难言不舍情。

又闻,明末清初,吴三桂引清兵,掳掠中原,逃窜木洞【5】滞留,恰逢果熟,摘以解饥消愁。

官兵连吃数颗,酸得裂嘴塞喉,一怒之下,当即将树砍光;次年春日,木洞来一老翁,将枝扦插重抽,此后叶翠枝虬,结梅黑里红透,个个浑圆鲜亮,甜里带酸,酸里带甜。

不到数年功夫,满山一片油油,杨梅尽是丰收,山民从此无忧【6】。

感慨之余,凝眉试问,果实怎能垂手可得,成功岂可凭空而求?展望江南,杨梅首数靖州;木洞杨梅,清代朝圣贡品。

果大色鲜、风味优良、营养丰富、丰产力大、经济价值高、生态功能强,确为著名特产,神州第一品牌。

曾有诗云:“木洞杨梅尤擅名,恨不移根植上京”【7】。

待杨梅熟时,望梅止渴,唇未启先流涎;凉风习习,吹尽天之云烟;粗茶淡饭,难解心之焚煎;唯上木洞村,自采来尝鲜。

青林奇珍果,颗颗枝头悬;千林遍红似火,鹤顶如泻银盘。

一口甜似蜜,凉沁满胸间;口中犹含甘浆,心海已涌清泉;神清气爽,身影横斜树中穿;醉里豪吟,绿荫深处结仙缘。

今日靖州,打响梅之品牌;生态栽培,扩大梅之优势;办文化节,领旅游之发展,攻克难关,推地方之经济。

吾等坚信,靖州杨梅,必借改革东风,踏上康庄大道。

思至此,不仅吟曰:一树杨梅挂满盈,门前我劝阵风轻。

休将仙果吹摇落,愿月翩翩守到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应登[明](公元一四七七年至一五二六年),字升之,号凌溪,宝应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卒于世宗嘉靖五年,年五十岁。诗宗盛唐,格调高古, 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宏治七子”之一。弘治十二年(公元一 四九九年)进士。历陕西提学副使,所至以文学饰吏事。迁云南布政使参政, 致仕卒。应登著有凌溪集十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长洲(今江苏苏 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 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 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 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 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朱应登,明朝著名文学家,年五十岁。应登才思泉涌,落笔千言,诗宗盛唐, 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为“弘治七子”之一,还与 顾璘、陈沂、王韦并称“金陵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官南京 户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学陕西调云南,升迁为布政司右参政,所至以 文学饰吏事。后因恃才傲物,中飞语,罢归。卒后李梦阳为作墓志。应登著有 《淩溪先生集》十八卷行於世。明末俞宪所辑《盛明百家诗》中将朱应登与朱 日藩诗作合并编成《二朱诗集》。子日籓,嘉靖间进士,终九江知府。能文章, 世其家。
寝园经荐,天官献新。内廷遍赐,波及羣臣。含桃辞宠, 素柰失御。秾李慙出,枇杷寝妒。
………………………………………………………
………………………………………………………
杨梅花红褐色,花小而密,毫不起眼,内敛含蓄,美得不动声色,怕人知,惊人看,羞人望。纵 有千种风华,也只在深邃的子夜绽放,尤为珍贵和难得。做人不张扬,遇事不着急,内敛含蓄, 正是像杨梅一样的可贵品质。二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望梅止渴”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 甘酸可以解渴。”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 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也鼓舞了士气。同时,“望梅止渴”也隐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力量,引导人们树立目标
第十七段
明代 朱应登
作品赏析
• 历代文人墨客曾为之吟诗作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杨梅文化。公元前二世纪,司马相如在《上 林赋》中,最早记载有“樗枣杨梅”的诗句。东方朔在《林邑记》中说:“林邑山杨梅其大如盃 椀,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陆贾在《南越纪行》中说:“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 际。”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是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他的《杨梅颂》:“宝跨荔枝,芳帙木兰。 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描写生动形象。唐代大诗 人李白在《梁园吟》中便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宋代诗人平可正诗云: “五月杨梅正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庐南荔枝深”的佳句;苏东坡品 尝杨梅后对其的评价更是直截了当:“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李时珍在《本 草纲目》中也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品种有超山“大红”杨 梅、萧山“迟色”杨梅、余姚“彩色”杨梅和仙居“三姐妹”杨梅等等,在省内外产地很多。
作品赏析
• 杨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特产果树。常绿乔木,且雌雄异枝。 据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 ,野生杨梅的生 长史至今已有7000余年。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 字记载的是西汉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其中有“樗枣 杨梅”的词句,证实人工栽培杨梅距今有2200 多年了。相 传,杨梅古称机子(《北户录》),又称白蒂梅(《品汇 精要》)、朱红、树梅(《中国树木分类学》),扬州一 带称为圣僧梅(《农政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说“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子。”故称杨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