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疾病概述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

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

1 9世纪著名医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

但在临床中发现,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外科学认为左与右之比为2-3:1。

临床观察对600余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总结发现:左与右之比为7-8:1。

其主要原因是左髂总静脉受到了右髂总动脉跨越时的挤压而形成了凹。

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

下肢静脉血栓-病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

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

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

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

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

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

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

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

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

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

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

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

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下肢静脉血栓-症状体征
(一)临床症状
本病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
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

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同时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

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

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

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二)诊断
:对于本病的诊断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 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4.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分为:①周围型以血液倒灌为主②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碍为主③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碍;
5.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
6.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
确定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鉴别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1]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急性动脉栓塞
本病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

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
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鉴别较易。

(二)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
本病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静脉血栓相鉴别。

(三)淋巴水肿
本病与下肢静脉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处,鉴别要点如下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淋巴水肿的鉴别
临床病象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水肿
病史起病急往往有手术分娩或发烧病史起病缓慢往往有几年以上病史
疼痛急性期疼痛以后逐渐减轻无或轻微钝痛患肢有沉重感
皮肤不增厚晚期增厚
颜色可能青紫无变化
浅静脉扩张不扩张
溃疡与湿疹晚期常发生一般不发生
水肿柔软大腿小腿部明显踝足背足趾不明显硬靱大腿小腿踝足背中趾均明显
抬高患肢水肿消退快水肿消退慢
(四)其他疾病
凡因术后产后严重创伤或全身性疾病卧床病人,突然觉小腿深部疼痛有压痛,H omans征阳性。

首先应考虑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但需与下列疾病作鉴别: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

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

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

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了;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

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

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

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

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

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
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

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
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
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二)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

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

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有报导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照医嘱,出院后穿弹力袜,口服抗凝药物(如拜阿司匹林100mg(/次·天))3个月至半年,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一般很少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对于已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患者,若有瓣膜关闭不全的可采用瓣膜修补术,手术时操作应轻巧,避免损伤静脉。

术中用脉冲电极刺激小腿肌肉增加收缩促进回流,术后鼓励病人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均取得满意疗效。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保健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

此外有几种预防方法:其中机械预防方法是最常
见的,也就是国外采取的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