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五: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
鉴
目录
1城市化的理论综述和一般规律
1.1城市化理论的发展
从1858年马克思提出“乡村城市化”的概念至今,城市化理论已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史,城市化的理论在不断延伸扩充,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
总体来看,西方城市化研究理论非常丰富,二元经济模型在城市化研究的早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模型被不断的改进;在城市化的空间机制方面,“增长极”理论、“扩散-极化”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占据了主流;1960年代以后的集体消费论、资本积累论、世界城市体系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为主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风靡一时;此外,基于实证研究总结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及基于分工的新兴古典城市化模型也是比较有意义的城市化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关于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集聚经济理论和以中心地理论、位序数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度为主的城市体系理论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城市化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基本上是在工业化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二战结束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相似的过程,只是不同时空上的重复而已。
然而随着深入的研究,这种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也因为其政治经济特征等的影响,在高速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并未获得相应速度的发展,出现了不足城市化、反城市化过程。
特别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与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实践相对应,国内外学者都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变化,并对此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2)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3)中国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理论之间的差异;(4)中国政府的作用;(5)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
与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丰富成果相比,我国城市化研究起步较晚,且较注重实践,理论性成果较少,但实用性较强。
改革开放后最先占据中国城市化研究核心的是“关于城市化发展道路”的争论和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
近年来关于城市化的研究趋势正在从城市化技术方面转向对其体制的、制度的研究转变。
因此,关于城市化制度研究、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过程等产生了大量成果。
解释性分析主宰了早期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统计数据的日渐丰富和统计手段的改进,近年来定量研究在逐渐增多,但仍然缺少系统的框架和分析平台,尤其是在政策和制度分析与空间分析的结合方面。
进入21世纪,城市化研究的范围更加宽广,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也越来越强,在城市化转型方面的研究正在成为当前的热点。
1.2城市化经典理论概述
1)西方城市化发展理论与研究
城市化产生和发展的模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西方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主要起始于“二元结构”概念。
理论上而言, 二元结构的概念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贝克(Baker) 提出, 而后希金思(Higgins) 、赫希曼( Hirschman )、缪尔达尔( Myrdral) 从技
术部门,地域结构和政策效应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 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试图解决一种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问题,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以及托达罗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改进。
此外,集聚理论、新马克思主义“中心边缘”范式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演进”理论对城市化的发生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在实践领域,霍华德提出了一种城乡一体化的田园模式,麦吉在对东南亚城市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了所谓“Desakota”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地理学领域,中心地理论、位序数量分布、城市首位度和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等理论为研究城市化的区域空间结构提供了理论源泉。
•二元经济城市化发展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Lewis,Willam Arthur,1915~1991)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劳动力无限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着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后来由于拉尼斯(Ranis,Gustav,1929~)和费景汉(Fei,.,1923~1996)等学者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质疑,从而形成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这一理论中,值得注意的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是指以劳动力无限供给为主要特征的“初始阶段”与劳动力和资本开始共同分配增长利益的阶段交接的交点。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有学者认为,“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2004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之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蔡昉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引入“刘易斯拐点”这一概念,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
”据此,应加快城市改革与发展,同时彻底破除农民进城门槛。
•城市化空间机制理论
①集中/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各经济要素间存在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不能够侧重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否则会受收到其它未受重视的部门或者区域的阻碍。
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同步前进,共同发展。
持集中/平衡发展观点的学者亦承认区域不平衡现象的存在,但其坚信,区域不平衡现象是暂时的,今后会消失。
平衡发展理论的政策结果就是“自由放任经济”。
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两种理论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给予更多的发展自主权、优惠的税收政策、资源的集中投入等。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市场力并不能自发收敛,因此当市场趋向于产生极化时,政府的干预就是必要的了。
②“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Boudeville,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man, J.)、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 Gunnar)、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Hischman, .)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必然是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是一系列不平衡机制组成
的过程。
该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和产业间的相互带动作用。
佩鲁后来还提出了“发展极”的概念,因为“增长”只表示量的增加,而“发展”则还意味着质的变化,体现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上的提高等诸多方面。
③“扩散-极化”理论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分别创设了内容大致相当的“扩散效应”――“回波效应”、“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用以解释区域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后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应用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了上述“不平衡增长”,比如,梯度推移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
④“核心-外围”理论
1966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Friedmann,J.)提出了核心和外围的依赖关系的假设,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这一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空间经济增长的阶段,二是不同区域类型的划分。
随着一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地发生,经济空间转换随之出现,这样就产生了区域的不平衡,即产生了经济增长区域(核心区域)和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衰退的区域(外围区域)。
根据一个国家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会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可以划分出空间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和外围区域之间关系的变化:(1)前工业阶段,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不显着;(2)过渡阶段,工业产值比重在10%-25%之间,国内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表现出很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核心-外围的对比开始出现;(3)工业阶段,工业产值比重25%-50%。
外围区域内部相对优越的部分出现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国家规模上的核心-外围结构逐步转变为多核结构;(4)后工业阶段,工业产值比重开始下降,工业活动逐步由城市向外扩散,特大城市区域内的外围区域逐渐被特大城市的经济所同化,在职能上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产生,即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模型
集聚经济理论认为城市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较集中且有规模的市场以及较大的劳动力市场,因而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这种聚集效应会吸引工业向城市集中,这种集中还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集聚效应,从而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集聚经济理论揭示了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城市规模为什么会扩大。
此外,与“规模”同在的还有“分工”。
美国经济学家杨格(Young)在 1928年提出“城市化程度由社会分工水平决定;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递增报酬的实现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演进”。
由于工业中的分工比农业发展的快,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城市,使城市化呈加速发展的过程。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列斐伏尔把阶级冲突分析引入城市研究领域,从而开创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先河。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就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来分析城市化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一,法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斯在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集体消费论”,认为城市居民的聚集形式构成集体消费的组织或条件,并将此与城市特征有机联系起来;二,大卫哈维直接应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城市分析,建立“资本积累论”,认为城市化是一种过程,应当从运动和多维的
眼光看待城市化和资本积累,即城市是在资本主义不断的压力下,通过积聚的“效用”来反映不断增长的利润要求,通过营建城市产生劳动力和资本的积累,并通过积聚维持资本主义。
此外,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认识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上,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西方和国家的阶级关系和依附性地区模式,而是扩大到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程分析城市化和阶级关系产生和变化的条件。
世界城市体系理论将全球分为中心、半边缘和边缘地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以运转至今的根本点在于中心和边缘地区之间长期横向分工和资本积累的运动所产生的一个不等价交换体系,继而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劳动的空间分工”等概念,描述分析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后者城市化进程出现的“首位城市体系”、“非正规经济部门膨胀”和“过度城市化”等特点,造成空间变化的机制是资本。
•城乡融合理论和思想
①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思想
与二元城市化理论相对应的是“城乡融合”理论,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始于19世纪末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霍华德以英国19世纪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发展为背景,针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共卫生、水污染、住房短缺、失业和贫困等),提出创造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
尽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的本意是通过“私人合作”来提供就业岗位和城市运营的日常开销,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建设福利型的“社会城市”的理想目标难以推广。
事实上,后来的英国新城建设全部是由集权化的政府来组织实施的。
②麦吉的东南亚实证研究-Desakota
20世纪中叶,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在对东南亚城市化作了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传统的城乡结构在亚洲的实际演进过程中有其自身特征,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他将其称为“Desakota”(在印度语中,desa即乡村,kota即城市)。
即在城乡紧密联系的前提下,建立在区域整体混合发展基础上的亚洲城市化发展模式,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化发展道路。
因此,麦吉提出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支持系统是城市、乡村相混合的复杂体系,主要是由工业化、城市扩张等引起的。
麦吉考察的对象是农村与城市的空间高度密集的区域,包括大都市外围区、城市间靠近主干道的走廊区。
这种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一种普遍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城市体系研究是探索人类集中居住和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分布的规律,城市化的区域空间结构与城市体系发育有一定的关系。
城市化的区域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包括了“中心地理论”、“城市首位律”、“二倍数规律”、“金字塔分布”以及“位序-规模法则”等,通过不同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的区域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律及特征。
2)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适宜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国际比较和西方的中国城市化研究等。
•城市化发展道路
关于“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讨论主要在我国,自1992年正式宣布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10多年来,对城市化道路的各种讨论一直在进行着。
主要有五种观点:包括“大城市重点论”、“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和小城镇并举论”以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思路,并第一次提出鼓励农村人口迁移到中小城市。
同时“城市群”战略开始成为国家城市化的主题战略之一。
至此,国家既有的城市发展方针发生了深刻转变,从“大城市倾向”转变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小城镇倾向”,再转变为“防止过快增长”;从“合理发展中小城市”转变为“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从“积极促进小城镇发展”转变为“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总体上看,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主基调。
•城市化动力机制
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论
普遍认为,中国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一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由中央政府有计划的对城市(包括新城)进行投资建设,其主动力是来自中央政府发动的工业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支配了中国50年代-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至今仍在起作用;二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城市化,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
自下而上城市化始于1970 年代,并且在1980年代达到高潮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典型的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胶东模式。
此外,也有研究认为大型项目建设的驱动作用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但实际上这是“自上而下”论的组成部分而已。
②产业结构转换论
城市化的根本在于从事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人口转变,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的结构转换和空间集聚。
③资本来源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城市化的动力已呈现越发复杂的局面,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还是转向以资本来源为切入点。
自中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已经多元化,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其结果是经济运行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个人都积极参与了经济发展乃至城市化的进程,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模式。
④内生与外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外资逐渐对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和机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城市拉力和乡村推力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来源取决于两大系统:一是外生系统的输入,如全球化的力量、信息化的推动、交易革命和生产体制变化等;二是内生系统的变革,如农村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如果我们变封闭经济的讨论为开放经济的讨论,国际贸易的发展会对一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城市的区域分布、影响城市能级和产业结构等。
•中国城市化转型与区域差异研究
①我国城市化转型研究
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1997)中指出,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转型”。
转型意味着一种混合和交替的状态,即市场正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同时政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在“市场”和“计划”两种体制的同时作用下前行,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模式逐渐被新的制度安排和投资引导的方式所取代。
②区域城市化差异研究
“区域”对地域辽阔、发展差异极大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注意区域差异的存在。
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笼统的考察其城市化几乎毫无意义,明智的做法是从区域城市化的角度加以阐述,主要原因在于各区域发展特征不同、国家的政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区域差异的显着存在,特别是在于东部、内地和边远地区。
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开放度角度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省区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进程有关,而且与人口密度负相关。
1.3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
1)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其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760-1850年: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验证和示范阶段。
在该阶段,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即英国。
从1760年的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而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国家也开始选择与英国同样的道路。
(2)1851-1950年: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
这个阶段内,欧美等发达国家所走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与英国相似,即都是靠产业革命推动,城市人口只要是由农村移入城市,城市人口从1850年的亿增至1950年的亿。
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也有所增加。
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3)1950年至今: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和加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从而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上升到2000年的55%。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
根据联合国资料显示,2007年世界城市化率为%,比1980年(%)增长了%;发展中国家2007年城市化率为%,比1980年%)增长了%;而我国2007年的城市化率为%,比1980年(%)增长了%,增长幅度是世界平均值的5倍多(表1-1),这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但观察和分析各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过程,可以发现城市化过程具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即呈初始、加速
和成熟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S”型曲线规律,图1-1)。
在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
对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
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因此,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才
能提高到30%。
中期加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
间):随着工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
拉力增大,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现大批的农业剩余劳
动力,农村推力也加大,城镇人口比重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突破50%
进而上升到70%。
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90%之间):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转向缓慢。
经过前段时期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和生
活条件得到改善,城市的拉力也趋向减小,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城市进程开始放慢,城乡间的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并且表现为城
镇内部的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3)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
急剧增长,城市数量剧增;城市化的主流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逐步形成,并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力军;
世界城市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不足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