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文复习之分析综合PPT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 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 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 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 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性格评价。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 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 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庆封离开鲁国在前,荆灵王的干涉在后
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 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 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
曲解词义 命题人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曲解,导致分析
和概括的错误。 真题再现: B、周湛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发现所属州县案牍的记
载保存混乱无序,加上被告多已死亡或逃走,百姓 诉讼无人对质,致使案子久拖不决。周湛将文簿各 立名目,按年月依次编号,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朝廷下诏各地仿照执行。
原文: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州县簿领案牍,淆混无纪 次,且多亡失,民诉讼无所质,至久不决。湛为立 号,以月日比次之,诏下其法诸路。
七、强加联系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 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 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
如2010年浙江卷19题D项: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 ,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与文意 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并未否定他 。另外,胡叟仕途受阻与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并没 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 实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如 :2016年新课标2卷6题B项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 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 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 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原文: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 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 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 右皆惮之。 [解析]文中没说其中大臣因此遭贬。
3、①高屋建瓴,整体阅读 ② 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干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 题就要分析题干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 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干相关的局部,以形 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 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③分析判断,辨析比较
具体内容上,要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 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 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宋庆 礼传》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 筑营州城”一句。该句中“更” 古义有“复,再” 义,又有“另,又”义,而命题人却将“更” 义曲 解成了后一种“另”义,上文有“玄宗欲复营州于旧 城”句,庆礼认可。可推知“更”用前义。这就是对 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导致了分析和 概括的错误。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 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 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 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 ④……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 (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 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 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 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 了”的效果。
文言文复习 之
分析综合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 诗文阅读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读文的基本技巧:
1、整体解读文章
高考选择“浅易”古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 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 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知人、明事、辨理
原文:“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 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弘微居住在乌衣巷”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张冠李戴 “人物”与“事件” 错位搭配,或者倒置事情的
时 真序题再现: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原文: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庆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又去鲁而如吴。王予 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 之。 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讨伐庆封。 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 到鲁国。又离开鲁国逃到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 了他。荆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 包围朱方,攻克了它。
(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 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 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 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 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 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 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 题这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解析】“亡失”意思是“丢失”,不是“死 亡或逃走”。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 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 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 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 误项。
如:为“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 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 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第3题是分析和概括文章 的试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 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 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 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 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 有裨益的。
一、曲解词义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文章写了 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 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 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 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 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 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 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
为国效力。 C项中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 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根据
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
郎,金公以12题A项: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 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 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 占得便宜而返回。
原文中“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 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 以使为?”禧惭不能对。”选项犯了言过其实的毛病。
解析:“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是他在 公爵职位上事。原文最后一段“(鲁)恭在公位, 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表明这一点。 此题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两件事情的细节进 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从而迷惑考生。
五、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 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 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王戎容貌憔悴是因为“思念母亲过 度”,而非“喝酒吃肉,下棋娱乐”。 因此选项中不存在因果关系。
八、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 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 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 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 “虎 穴”处死。 此项中, “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与原文不符 ,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 是明显的以全概偏。
1、整体解读文章
阅 陷 知人、明事、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读 阱 (1)先抓住筛选信息题
的中心
技 设 (2)把分析概括题的选 巧 置 项作为导引
1.无中生有 2.对象错位 3.颠倒顺序
弄错时间 4.曲解词义
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5.事件杂糅
小 阅 人物 职官 6.言过其实
结读
7.强加联系
内 事件 品格 8.以偏概全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 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干扰考生 的思维。
真题再现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 止,诉讼锐减。 原文: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 最。
韩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判决案件的数量少 了许多,是天下治理得最好的。
容
(或以全概偏)
1.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 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 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 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 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 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岑 稳 A 文文岑本静,,文字容本景貌学仁气识,质渊南好阳,博棘学,阳识能人广够。博融性,会格能沉 融 会 元 贯贯年通通,,,被又谈任善吐命于文为雅秘写,书文善郎章于,。写同他文时章在所。中作贞书的观 省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项的 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的。更 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 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 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 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 对文意的理解。
强加因果
真题再现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
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
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 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 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王戎在职时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处理政事井
井有条。后担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为母亲去世 离职。性情非常孝顺,不拘泥礼法制度,依然喝酒 吃肉,或者观看下棋,但是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 能站起来。
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
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 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 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如:
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学徒,到他家 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 达几十位。后来······(《后汉书·鲁恭传》)
■ 原文说“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 狱大减,为天下最”,没有提到“韩延寿 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无中生有。
六、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 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 ,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 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庆封离开鲁国在前,荆灵王的干涉在后
三、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 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 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
曲解词义 命题人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曲解,导致分析
和概括的错误。 真题再现: B、周湛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发现所属州县案牍的记
载保存混乱无序,加上被告多已死亡或逃走,百姓 诉讼无人对质,致使案子久拖不决。周湛将文簿各 立名目,按年月依次编号,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朝廷下诏各地仿照执行。
原文: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州县簿领案牍,淆混无纪 次,且多亡失,民诉讼无所质,至久不决。湛为立 号,以月日比次之,诏下其法诸路。
七、强加联系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 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 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
如2010年浙江卷19题D项: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 ,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与文意 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并未否定他 。另外,胡叟仕途受阻与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并没 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 实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如 :2016年新课标2卷6题B项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 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 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 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原文: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 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 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 右皆惮之。 [解析]文中没说其中大臣因此遭贬。
3、①高屋建瓴,整体阅读 ② 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干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 题就要分析题干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 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干相关的局部,以形 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 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③分析判断,辨析比较
具体内容上,要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 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 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宋庆 礼传》
[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 筑营州城”一句。该句中“更” 古义有“复,再” 义,又有“另,又”义,而命题人却将“更” 义曲 解成了后一种“另”义,上文有“玄宗欲复营州于旧 城”句,庆礼认可。可推知“更”用前义。这就是对 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导致了分析和 概括的错误。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 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 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 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 ④……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 (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 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 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 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 了”的效果。
文言文复习 之
分析综合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语文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 诗文阅读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读文的基本技巧:
1、整体解读文章
高考选择“浅易”古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 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 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知人、明事、辨理
原文:“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 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弘微居住在乌衣巷”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张冠李戴 “人物”与“事件” 错位搭配,或者倒置事情的
时 真序题再现: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原文: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庆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又去鲁而如吴。王予 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 之。 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同陈无宇、公孙灶讨伐庆封。 庆封凭借他的属下同景公交战,未能取胜,就逃亡 到鲁国。又离开鲁国逃到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 了他。荆灵王听说这事,就率领诸侯军进攻吴国, 包围朱方,攻克了它。
(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 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 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 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 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 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 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 题这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解析】“亡失”意思是“丢失”,不是“死 亡或逃走”。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 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 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 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 误项。
如:为“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 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 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第3题是分析和概括文章 的试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 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 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 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 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 有裨益的。
一、曲解词义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文章写了 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 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 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 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 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 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 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
为国效力。 C项中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 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根据
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
郎,金公以12题A项: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 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 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 占得便宜而返回。
原文中“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 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 以使为?”禧惭不能对。”选项犯了言过其实的毛病。
解析:“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是他在 公爵职位上事。原文最后一段“(鲁)恭在公位, 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表明这一点。 此题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两件事情的细节进 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从而迷惑考生。
五、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 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 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王戎容貌憔悴是因为“思念母亲过 度”,而非“喝酒吃肉,下棋娱乐”。 因此选项中不存在因果关系。
八、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 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 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 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 “虎 穴”处死。 此项中, “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与原文不符 ,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 是明显的以全概偏。
1、整体解读文章
阅 陷 知人、明事、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读 阱 (1)先抓住筛选信息题
的中心
技 设 (2)把分析概括题的选 巧 置 项作为导引
1.无中生有 2.对象错位 3.颠倒顺序
弄错时间 4.曲解词义
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5.事件杂糅
小 阅 人物 职官 6.言过其实
结读
7.强加联系
内 事件 品格 8.以偏概全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 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干扰考生 的思维。
真题再现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 止,诉讼锐减。 原文: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 最。
韩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判决案件的数量少 了许多,是天下治理得最好的。
容
(或以全概偏)
1.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 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 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 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 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 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岑 稳 A 文文岑本静,,文字容本景貌学仁气识,质渊南好阳,博棘学,阳识能人广够。博融性,会格能沉 融 会 元 贯贯年通通,,,被又谈任善吐命于文为雅秘写,书文善郎章于,。写同他文时章在所。中作贞书的观 省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项的 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的。更 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 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 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 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 对文意的理解。
强加因果
真题再现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
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
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 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 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王戎在职时虽然没有特殊的才能,但处理政事井
井有条。后担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为母亲去世 离职。性情非常孝顺,不拘泥礼法制度,依然喝酒 吃肉,或者观看下棋,但是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 能站起来。
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
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 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 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如:
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学徒,到他家 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 达几十位。后来······(《后汉书·鲁恭传》)
■ 原文说“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 狱大减,为天下最”,没有提到“韩延寿 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无中生有。
六、言过其实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 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 ,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 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