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笕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丽水市笕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

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

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

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

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

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

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

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

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是为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
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B
8.AD
9.【第一问】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第二问】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

【第三问】提升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保护知识产权。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原文是“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

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强调有个逐渐的过程,选项曲解文意。

C“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D“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原文内容是“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并非选项所说“备受世界推崇”,夸大其意义了。

学%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如本题中,A项是曲解文意,C项无中生有,D 项,程度夸大。

8.试题分析:B项(找不出错误)。

C项“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表达不妥,“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以偏概全。

E“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表达不妥,材料一报道的不是时效性较强的内容。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

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

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

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

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

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

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了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14.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
1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3.DE
14.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15.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1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

D项中比原文多了“完全”两个字,筹划和创办营造学社不可能仅靠一个人完成,不合事理。

文章中,作者只是提到了朱启钤是北京旧城改造的第一人,而至于是不是“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文章并未明确提出。

所以,DE两项错误。

14.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作为人物传记,这篇文章所重点体现的是朱启钤在建筑学方面的作用,而其他人只是为塑造他来服务的。

这样,我们可以说,梁思成在文中应该是配角,文中所有出现梁思成的地方,实际上都在凸显朱启钤的作用和地位。

围绕这个核心,找出事例,加以分析。

15.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结构的鉴赏能力。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出现了“雨”。

这是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色所在:开头部分的“雨”可以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下文;结尾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前后结合起来,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性。

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

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

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

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

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
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

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

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
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
释。

(选自2013年2月28日《甘肃社会科学》,作者吴海庆。

有删改)
6.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1分)
①《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非礼也。

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先君有共德而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共”字,《经典释文》无音,而世人乃并读为“恭”。

余窃以为非。

或有疑之者,余曰杜注“先君有共德”句,云“以不丹楹刻桷①为共”,盖言世之诸侯,无丹楹刻桷者,故云“共”也。

若读为“恭”,则其义不可通矣。

况《释文》无音,果何所据而平读?后见司马公《传家集·训俭篇》云:“御孙云:‘俭,德之共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观此,可以证余之说矣。

②近读顾仲恭《炳烛斋随笔》,而“共”之义益明。

其言云:“共之为义,盖言诸德共出于俭,俭一失,则诸德皆失矣。

今请得申其说,假如为人上者而知俭,则樽节②爱养,自不伤财害民,是俭有当于仁也;为人下者而知俭,则制节谨度,自不至纳贿窃帑,是俭有当于忠也。

就士庶论,不俭者,必多方奔走以谋生,俭则身常闲而心常逸,岂非善自为谋,是俭有当于智也。

不俭者,或多方谄媚以规利;俭则闭门无事,耻辱自远,是俭有当于义也。

谨服先畴,菽水可以尽欢,是俭有当于孝也。

有遗业可以处子孙,且有遗法可以教子孙,是俭有当于慈也。

衣食所余,可以济亲友之急困者,是俭有当于睦姻任恤也。

凡人生百行,未有不须俭以成者,谓曰‘德之共’,不亦信乎!”
【注】①丹楹刻桷:漆红的柱子和雕刻精美的椽子。

形容建筑物的精美壮观。

②樽节:节省。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乎 C.欤 D.也
22.第①段中的“司马公”指的是(填写人物姓名)。

(1分)
23.对第①段画线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句话引经据典,增加了论证的权威性。

B.这句话自然交待了作者所要批驳的靶子。

C.这句话的内容是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出处。

D.这句话开宗明义,突出文章节俭的主旨。

24.作者认为“德之共”之“共”应读ɡònɡ而不读“恭”(ɡōnɡ)的依据是什么?请逐条概括。

(3分)
25.第②段所引顾仲恭《炳烛斋随笔》的一段话,可单独成文看。

请简要评析这段文字的论证特色。

(3分)
参考答案:
21.(1分)B
22.(1分)司马光
23.(3分)C
24.(3分)(1)读“恭”则“以不丹楹刻桷为共”解释不通。

(2)司马光《传家训》解释“共”为“同”。

(3)顾仲恭《炳烛斋随笔》认为“共”指“诸德共出于俭”。

25. (3分)这段文字分别把“俭”与“仁”、“忠”、“智”、“义”、“孝”、“慈”以及“睦姻任恤”等美好品德相提并论,由大到小,涉及人生百行(2分)令人信服;运用对比增强了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加了感染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给1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孚,宇秀和,少有令誉。

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等见孚,咸曰:“此子当准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见耳。

”累迁兼尚书右丞。

灵太后临朝,宦者干政,孚乃总括古今名妃贤后,凡为四卷,奏之。

迁左丞。

后拜冀州刺史。

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邻州号曰神君。

先是,州人张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号曰八王。

孚至,皆请入城,愿致死效力。

后为葛荣①所陷,为荣所执。

兄祐为防城都督,兄子礼为录事参军。

荣欲先害子礼,孚请先死以赎子礼,叩头流血,荣乃舍之。

又大集将士,议其死事。

孚兄弟各诬已引过,争相为死,孟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

荣曰:“此魏之诚臣义士也。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颢平,封孚万年乡男。

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

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太常卿刘芳请别营造,久而方就。

复召公卿量校合否,论者莫有适从,登被旨敕,并见施用。

往岁大军入洛,戎马交驰,所有乐器,亡失垂尽。

臣至太乐署,问太乐令张乾龟等,云承前以来,器象差位,调律不和。

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

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

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

太傅、录尚书长孙承业妙解声律,特复称善。

孚性机辩,好酒,貌短而秃。

周文帝偏所眷顾,尝于室内置酒十瓨②,瓨余一斛,上皆加帽,欲戏孚。

孚适入室,见即惊喜,曰:“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

”因持酒归。

周文帝抚手大笑。

后迁太傅。

薨,帝亲临,百官赴吊。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
[注]①葛荣:北魏时期河北起义军领袖。

②瓨:长颈的瓮坛类容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B.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C.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D.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丞”和“右丞”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从文中看,尚书左丞官职应高于尚书右丞,与古代以右为尊位不同。

B. “农桑”指耕种和种桑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 “表”和章、奏、议都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但功用略有区别:表以陈情,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议以执异。

D. 文中“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