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2高中语文《历史的涛声 阅读与鉴赏 9 宋词二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_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把诗文和对应的题目连起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
《念奴娇·赤壁怀古》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大家知道这几首词的创作地点都是哪里吗?黄州。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和仕途的重大转折点,他开始思考和探索很多问题,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却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期。
很多作品不但我们耳熟能详,还蕴含着他对人生独特的态度和思考。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黄州词,《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一)一读诗词,读准字音
大家齐读本词,特别注意下面的生字新词。
(1)吟啸xiào 徐行xíng 芒鞋máng 料峭qiào 一蓑烟雨suō萧瑟sè
(2)①芒鞋:草鞋②吟啸:吟咏长啸③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二)二读诗词,弄清事由
自由朗读,特别注意词前的小序。
思考:词前小序,说明了哪些事宜?
小序: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说明写作缘由。
时间:农历三月初七(1082年)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已而遂晴。
本词记叙了苏轼外出遇雨的经历。
苏轼出门干嘛去了?沙湖买田,养家,养老。
和朋友一起出去的,势必会喝酒,从文中哪里看出来?料峭春风吹酒醒。
酒至微醺,诗兴大发,行为想法就比较洒脱,自由。
通过你刚才的阅读,有哪些地方觉得很有东坡范儿。
当下着雨同行皆狼狈的时候,苏轼在干嘛?竹杖芒鞋,吟啸,徐行。
当终于放晴的时候,大家肯定很开心,苏轼又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他雨中的感情。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对应小序内容)
三、问题研讨
(一)雨中
1、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大还是小?
绝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能够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
不过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如果像夏天的狂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
一般都解读为是风急雨骤,因为这样更容易突出苏轼淡定、超脱的形象,其实我觉得有点脱离实际。
能够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
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表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作者是如何对待他的?
莫听: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反问,为什么不。
谁怕:挑战的意味。
这两句写明词人置风雨于不顾,泰然徐行的镇定态度。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不过在雨中行走用它,怎
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这两句是在说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在雨中行走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喻闲散江湖。
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劳碌官场。
两者对比,闲散江湖胜过险恶的官场。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无官一身轻。
3、一蓑烟雨任平生。
——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
是矛盾吗?如何理解?
作者现在有雨具吗?没有,他为什么要写雨具。
表达了内心的希望。
一蓑代指自己,希望自己任凭人间的雨打风吹,无拘无束。
任:任凭,逍遥自由之意。
这个句不是眼前景,而是心中事,虚实结合。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水平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想自由自在度过余生的愿望。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豁达者
(二)雨后
雨停了,这场人生的大雨过后,苏轼对于人生有怎样新的理解呢?应该抓住哪些
字眼来理解?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微冷:清醒的理解。
斜照:斜阳,温暖。
迎:淡淡的喜悦。
风雨过后,必定迎来人生的希望。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
“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苏轼是虚无主义吗。
回首:回首往事,才能看得客观。
风雨和晴天的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规律,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的规律。
心中的感受已没有分别。
不能因外界的阴晴不定而失去内心混乱。
在风雨中,
你狼狈着急,能改变风雨吗?能阻止晴天的来临吗?你无法改变环境,你能改
变的只有自己的心境。
与其抱怨,不如顺其自然,乐观面对生活。
所以,对诗词中“风雨”如何理解?
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
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
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虚实结合
这个句表明自然环境和客观环境都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我们能改变的,
仅仅是自己的心态情绪你能够从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找出一些这样的例
子吗?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能够提升它的高度,我不能左右天气的阴晴,但
我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情;我不能改变容颜,但我能够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别
人,但我能够把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能够利用今天,我不能样样第
一,但我能够事事尽力。
(现代小诗)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保持内心的宁静,对于人生的坎坷就能泰然处之,苏轼已经把握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极大的人生境界。
雨后东坡——勘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总结:《定风波》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旷达情怀,塑造了一个乐观、超然的主人公形象。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超然物外。
这场雨洗出了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六、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苏轼总是从生活中选择小事。
双关。
七、拓展训练
阅读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一诗,从字里行间挖掘其寓意,说说其主旨与本词有何相似之处。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教师解析:
对这首诗,宜作两个层面的解析。
第一层面是写景,写自然环境的变化。
“六月天,孩儿脸”,本诗描写了夏季西湖阵雨的情景。
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
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乱跳的雨点像白色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里。
一阵大风吹过,满天乌云散开,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第二个层面是寄寓,借景物写人生感喟。
“翻墨”的“黑云”、“乱跳”的“白雨”、“卷地风”
等,隐喻人生挫折和不良的环境,“水如天”的境地,又隐喻沧桑之后的清明境界;一个“忽”字,表明逆境和顺境的转化时间,并不难等。
大屏幕显示“背景资料”:
苏轼的政治遭遇在政治观点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受排挤,仕途十分坎坷。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