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防治策略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生姓名程环宇学号 0
指导教师贾凤芹
起讫日期 ~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和学术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而流动未成年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由于其主体和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采取客观、实证的方法了解其心理特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预防和矫治。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个案研究法,对50名流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自尊水平、攻击性水平、价值观特点以及影响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差,接近60%的人心理不健康。
(2)流动未成年犯精神质、神经质水平高、内倾;自尊水平低,缺乏归属感,价值观不符合主流社会规范。
(3)家庭中较差的经济状况、紧张的家庭氛围、父母较低的文化水平、放任的教养方式、从小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冷漠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4)在学校中学业失败、学校与老师教育方法失当容易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5)不良同伴、社会转型加之自身缺乏控制力是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策略: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改善家庭教育状况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影响因素预防策略
A Study of th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of Immigrants
Abstract
Currently ,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come an object of interest both in the social study and academic field while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float population tends to be more specific in its main part and behavior.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like cognitive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analysis and family education, making use of some targeted questionnaires and related thesis ,to give some equivalent preven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loa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family factory . Although family factor does not led directly to the criminals , but it does can affect juveniles' mind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social cognition.
This passage will build a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by using the date obtained form questionnaire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pose some targeted prediction strategics .
Key words juvenile delinquency of immigrants, mental characteristi cs, influencing factors, prevention strategies
目录
第1章绪论................................................. 0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0
研究现状................................................... 0
第2章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
研究方法与途径............................................. 2
问卷调查法................................................ 2
画树投射测验............................................... 3
施测与数据处理............................................ 3
施测 ...................................................... 3
数据处理.................................................. 3
第3章研究结果............................................. 4
流动未成年犯心理特征......................................... 4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健康状况............................... 4
流动未成年犯人格特质...................................... 4
流动未成年犯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特点 ............. 5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 6家庭经济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6
父母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7
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 7
亲子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8
学校教育、不良同伴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9
自我认知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10
求助方式与流动未成年犯罪.....................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讨论分析............................................ 11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11
流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1
流动未成年犯人格特质分析................................ 12
流动未成年人自尊水平分析................................. 12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分析............................. 12
家庭经济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12
家庭结构、功能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13
学校教育、不良同伴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14
自我认知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14
社会转型、“失范”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14
媒体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15
预防与矫治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 15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铲除犯罪心理滋生的土壤 ..... 15
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16
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 16
注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16
结论 ...................................................... 17
致谢 ..................................................... 17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 外文参考文献(译文) ............................... 18
附录B 外文文献原文 ....................................... 21
附录C 问卷调查表 ..................................... 26
第一章绪论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流动人口,是个社会学概念。
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指的是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滞留,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的人口,即所谓“人户分离”。
根据现行公安统计所界定的标准,以跨市(县)流动作为地域范围的口径。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影响社会治安稳定、众多家庭幸福和整个民族兴旺的社会问题。
流动未成年人主要包括两类主体:第一,父母来自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务工,组成家庭生活并有相对固定的居所的民工家庭所出生的孩子。
这类孩子虽然户籍仍在农村,可是他们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中生活和成长,并在事实上与传统的农业、农村、农民相脱离,成为城市的一份子(非户籍意义上的);第二,指出生在农村,后来随着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父母在城市务工,他们在当地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民工子女[1]。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采用实证的方法,探测到这一群体独特的心理特征与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影响其犯罪行为的理论模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
本研究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矫治,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诸问题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非常多见,但对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心理问题研究不多。
一般从如下视角进行研究:采用定性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对流动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特征进行描述[1];从发展心理学、文化变迁与冲突、亚文化等原因分析犯罪成因;将流动人口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简单加在一起,针对相加的结果提出矫治策略,缺乏针对性。
国外对未成年犯罪的研究在理论与操作层面都比国内要成熟,但因为没有与流动人口相对应的概念,因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这一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并且,由于文化与制度等的差异,有些方法与策略不并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
纵观以往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从研究内容上看比较零散,尚不能
[1] 陆士桢.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形成系统。
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研究多,但对主体的心理特征研究少,即重视了外因而忽视了内因。
因而,所提出的矫治策略往往缺乏针对性。
(2)从研究方法看,多用思辨、定性研究,而定量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的现象。
即使有些实证研究,也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初级分析上,并未做深入探索。
这导致忽视了许多相关变量,不容易探测到这一群体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3)在矫治策略的提出上或照抄照搬国外经验,缺乏文化的适用性;或将流动人口与未成年人问题简单相加,缺乏适切性。
2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在江苏省少管所挑选出18周岁以下的流动未成年人编制成名单,按照总体男女比例,在名单中进行配额随机抽样,共抽取出作为样本的未成年人50位。
实发问卷50份,有效应答率为100%。
调查形式以问卷填写和分析卷宗为主。
调查对象如果有能力自填,全部自填问卷,如果有困难就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完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调查对象具有均衡性和代表性。
在苏州市某中学抽取同年龄组高中生134名,作为对照组。
表1样本构成(n=50)
人口统计变量样本数百分比(%)
性别男4590
女510
年龄1548
162652
171938
1812
文化程度小学1938
初中3162
罪型盗窃4284
抢劫714
刑期年612
1年2754
2年1530
3年24
研究方法与途径
问卷调查法
一般情况调查量表
该部分包括罪型,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状况,父母关系,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学校教育,求助对象等一般人口学变量。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 Short Scale in China)(EPQ-RSC)该问卷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 Short Scale)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等在1997年2月-1999年3月修订。
每个分量表12个题目,共48个题目。
包括4个量表:E——内外向;N——神经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
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 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
L 虽与其他量表有某些相关,但它本身却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重测信度为,内部一致性信度为:除P量表在外,其余均大于;效度方面,与EPQ的相关系数为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 Short Scale in China)的优点在于施测简便。
问卷在保证较高信度的同时,问卷的长度允许问卷在施测条件有限(如答题时间紧)时顺利进行;只要被试能读懂题目,问卷可以单独施测,也可集体施测;分量表的解释清楚而且易于应用;利用该问卷所得到的中国常模保证了被试在中国这一特定人群中的解释的可靠性[1]。
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2]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
Dobson等(1979)和Fleming等(1984)报告的Cronbach а系数分别为和,Siber 和Tippett(1965)所得出的重测相关系数为, Fleming等(1984)对259名被试进行的重测相关系数为。
效度:Lorr & Wunderlich(1986)报告自尊量表的得分与信心的相关系数为。
攻击性量表部分题目
[1] 钱铭怡.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年12月
攻击性量表是根据《艾森克现实性 - 幻想性量表》的攻击性分量表、《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 CBCL )》攻击性分量表和《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攻击性分量表修订而成的,可以用来大致判断一下个体是否具有攻击倾向。
归属感、价值观量表部分题目
根据相关文献,自编归属感与价值感量表3]。
其中归属感量表包括6个题目,价值观量表包括7个题目。
画树投射测验
画树测验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投射测验。
树是人们常见的景物,每一个正常人都会画树, 但每个人画的树都有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画树行为活动,可以间接的了解被试认知的完整性,情感的倾向性和个性特征,即被试的内心活动无意识的隐蔽的呈现于画面之中,从而为分析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态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该测验法由苏州大学张卿华、王文英教授于1992年研究设计,已在人才素质测评、犯罪心理以及精神病患者诊断等领域应用该测验的重测信度为。
案例分析法
分析卷宗,出于保护未成年隐私的一个司法特点,只能有针对性的查阅一些卷宗,较难做到面面俱到。
施测与数据处理
施测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导被试填答问卷,问卷全部在被试答完后当场回收。
画树投射测验的施测方法是要求被试在3分钟内随意画一棵树。
然后把画好的树与画树测验分析标准和标准画片比较, 解释被试可能具有的个性特征和心态。
数据处理
测量数据经初步整理后,采用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流动未成年犯心理特征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健康状况
表2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画树等级的比例差异性检验(%)
注:画树分级标准[1]:
一级:树的结构完整(包括树根、干、枝、杈、叶、花或果部分),各部分比例协调、适宜,形象美观,具有真实感;
二级:树的结构完整(包括树根、干、枝、杈、叶部分),各部分比例适宜; 三级:树的结构基本完整(包括树根、干、枝、杈部分),各部分比例基本适宜; 四级:树的基本结构不完整,比例不当;
五级:树的基本结构严重缺损,比例失调;
六级:树的形象严重失真,画的树不像树或不是树。
投射测验具有非结构性,即模糊性,掩蔽性与整体性的特点,画树投射测验主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设计。
主要根据所画树的结构的完整性来分析,主要诊断被试心理健康与否,共分六级。
一级树三级以上为健康,五级以下为具有某种心理障碍或某种心理疾病, 四级介于两者之间。
从表1看,流动未成年犯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达到65%,而高中生是16%,经检验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流动未成年犯人格特质
表3流动未成年罪犯EPQ 值与全国常模比较(x ±s )
[1] 张卿华,王文英,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成果[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Χ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n=50
*** 5 .000 对照组
n=134
维度流动未成年犯全国常模Z
P±*
E±*
N±*
L±
注:*表示p<.05,** 表示p<.01,*** 表示p<.001,下同。
表4流动未成人罪犯与对照组的EPQ值比较(x±s)
维度流动未成(n=50)对照组(n=134)Z
E±*
N±*
L±
采用单侧平均数显着性检验,表3与表4的结果显示:在P维度上即精神质这一人格特质方面,流动未成年犯得分显着高于全国常模与中学生被试(p<.05)。
流动未成年犯P分较高,说明其经常表现出不关心人,独身者,常有麻烦,在哪里都感不合适,有的可能残忍、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常抱有敌意,进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人类感情等人格特征。
发展心理家认为若儿童具有此人格特质,则常对人仇视、缺乏是非感、无社会化概念,多恶作剧,是一种麻烦的儿童。
在E维度上即内外倾方面流动未成年得分显着低于全国常模与中学生被试。
流动未成年犯E分低,表明其性格内向,具体表现为:安静、离群、保守、交友不广等。
在N维度上即神经质方面流动未成年犯得分显着高于全国常模与中学生被试,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又有抑郁倾向。
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激动情绪过后心情难以平复,如与外向结合时,这种人容易冒火,以至进攻。
概括的说,是一种紧张的人,好抱偏见,以致固执。
L维度上(效度量表),流动未成年犯得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是不显着的,L 量表是掩饰量表,原来作为分别答卷有效或无效的效度量表。
L分高,表示答的不真实,答卷无效。
流动未成年犯得分与常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问卷结果较为真实。
流动未成年犯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特点
表5 流动未成年犯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与对照(x±s)
维度流动未成年犯(n=50)对照组
Z
(n=134)
自尊
攻击性±*
归属感±*
价值观±*
表5显示:自尊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被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流动未成年人的自尊的程度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水平,表明流动未成年犯自尊需求的满足较差。
攻击性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流动未成年犯攻击性得分较高表明流动未成年人更加具有攻击性,在遇到一些容易诱发暴力的情境时更加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归属感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流动未成年犯的归属感比对照组得分明显偏低表明,流动未成年犯的归属感较差,对社会,家庭,学校的归属感差,缺乏相对应的亲社会行为。
价值观维度上,流动未成年犯的平均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流动未成年犯的价值观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流动未成年犯对自己应该起的作用和应该有的价值没有确切的了解,缺乏与主流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较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表6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
表6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家庭状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流动未成年犯的家庭状况主要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或者仍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也存在少数家庭家庭状况较好;对照组家庭以一般、比较富裕占主导,不存在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状况。
父母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表7 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父母关系比较(%)
表7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父母关系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流动未成年犯的父母关系主要集中在父母经常打斗或者离婚,不够融洽;对照组的父母关系以融洽、一般为主导,没有家庭会出现经常打斗的情况。
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表8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父亲文化程度比较(%)
表8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父亲文化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流动未成年犯的父亲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为数不多的具有高中学历,没有人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对照组家庭以初中、高中、大学占主导,只有少数未成年父亲仅小学学历。
流动未成年犯父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表9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母亲文化程度比较(%)
表9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
流动未成年犯的母亲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仅有4%的母亲具有高中和大学学历;对照组家庭以初中、高中、大学占主导,只有10%的未成年母亲具有小学学历。
流动未成年犯母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表 10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表10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流动未成年犯的家庭教养方式以放任忽视型占主导,也存在父母失范、粗暴、干涉的状况,爱护与民主型较少;对照组家庭以民主协商型占主导,不存在粗暴严厉的状况。
亲子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表11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小时候照料人比较(%)
表11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小时候的照料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流动未成年犯的小时候照料人最主要集中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属于隔代教育,其次是父母;对照组的小时候照料人则以父母为主要的照顾人,其次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表12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平时照料人比较(%)
过度 爱护型
放任 忽视型
过度 干涉型
粗暴 严厉型 父母 失
范型
民主 协商
型
Χ2 d 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
5 .000
对照组
表12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的平时照料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流动未成年犯的照料人主要集中在外祖父母,父母一起照顾的少;对照组的照料人主要由父母照顾,其次是由母亲照顾,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不多。
表13流动为成人罪犯与对照组与父母关系的比较(%)
表13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与父母关系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流动未成年犯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较差,甚至于不来往,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很少;对照组与父母关系以亲密为主,极少数人(%)与父母关系较差,没有人与父母是不来往的。
学校教育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表14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学习成绩的比较(%)
表14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与学习成绩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流动未成年犯学习成绩80%较差,连较好都达不到;对照组学习成绩大部分人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
表15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参加活动机会的比较(%)
表15显示,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参加活动的机会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绝大多数流动未成年犯参加活动的机会较少;对照组参加活动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
自我认知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
表16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认为对自身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比较(%)
不良同
伴
学校与老
师教育失
当
网络游
戏
网络与影
视中的色
情与暴力
理想与
现实的
落差
就业压
力增大
家庭、学
校周边环
境与治安
差
流动未成
犯
对照组
图1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对自身有影响的因素折线图
求助方式与流动未成年犯罪
表17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求助对象的比较(%)
父母老师同学好友社区自己解决
流动未成年
犯
对照组
图2流动未成年人与对照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求助对象百分比折线图
流动未成年犯自认为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依次为:不良同伴的影
响(49%),网络游戏(16%),家庭、学校周边环境差(13%)。
对照组被试认为
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理想与现实落差大(21%),学校与老师教
育不当(19&),不良同伴(16&)。
由此可见,不良同伴,沉迷于网络游戏以及生活与学习环境差是导致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在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时,一半以上的人选择自己解决,其次才是寻求好友、同学、老师、社区与父母的帮助,并且向父母寻求帮助的人非常少(2&);而对照组的高中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向好友求助,其次是向同学、父母、老师、社区寻求帮助,只有16%的人选择自己解决。
求助方法与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与之对照,流动未成年犯寻求帮助的方法与途径单一,过分依靠自己,不能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以下材料案例1 :岩四岁时父母就离了婚,岩平时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与继母婚后不久便有了弟弟,从那以后父亲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弟弟身上,对他的关心明显减少。
岩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基本都是祖父母在照料,久而久之,岩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基本没有交流和沟通。
祖父母毕竟年迈,很多小孩子的事情也不理解,只是尽可能在生活上提供基本的照顾,但这对岩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岩进入青春叛逆期,他越来越不能满足于原来的生活,经常夜不归宿,在外面与跟自己处境相似的“朋友”玩,游手好闲,他感觉他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也很“讲义气”,在岩看来,他们才是自己的“亲人”,为了他们他可以“两肋插刀”。
终于有一天,在“朋友”的提议下,岩参与了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4讨论分析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由于青少年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缺乏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决定了其忍耐能力较差,不能有效的转移矛盾焦点,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能有效地转移矛盾焦点,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对问题进行冷处理,情绪对其行为的影响变的就时分明显。
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会导致他们进行犯罪。
流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流动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心理有明显问题的人占到了60%,说明平时这些流动未成年人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画树投射测验表明,流动未成年犯认知能力较差,不能形成完整的树的表征,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