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_李久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
R E 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O N B U I L D I N G S Y S T E M’S FAU N A O F V E R N A C U L A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STRUCTURAL CARPENTRY IN FUJIAN PROVINCE
李久君1陈俊华2
Li Jiujun, Chen Junhua
摘要/尝试建立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鲁般营造正式》所载江南民间建筑做法与福建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福建5个地区乡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福建地区营造体系成因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福建地区 营造体系 区系 营造法式 鲁般营造正式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pedigree chart for the building system of the carpentry work of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 comparatively interpre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ujian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and the “official practice” published in Yingzaofashi, which is nation-wide 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that time, and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in souther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published in Luban Yingzaozhengshi i. Also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in five areas of Fujian and their contained cultural connot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on the genesis of the building system in Fujian region.
KEY WORDS/ Fujian region, building system, pedigree, Yingzaofashi, Luban Yingzaozhengshi
公元1103年,北宋将作大匠李诚主持编修的《营造法式》正式颁布施行,作为官方的正式建筑典籍,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以匠为师”是《营造法式》编撰的基础,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

因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宋室南迁后,《营造法式》获准在平江(今苏州)重新印刻,以应工程之需,也更促进了《营造法式》与江南地域做法的相互交流,对江南地区产生深刻影响[1],福建亦深受其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

除官方颁布的《法式》之外,民间流传的《鲁般营造正式》成书于明中叶成化、弘治年间[2],此书对江南民间建筑经验加以总结,对江南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研究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官式做法与地域做法相互影响和交流,因此关注地域的营造工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营造法式》。

福建的乡土建筑,除宋代的福州华林寺大殿、莆田玄妙观三清殿、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宗教建筑外,还包括遍布福建地区的大量民居、宗祠、书院等。

这些明清时期营造的建筑数量很多,分布于福建各处,很多基本维持原状,并承载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的建筑类型和地域特色更使之成为研究福建乡土建筑的源泉。

前人对福建乡土建筑有过很多研究。

之前的研究者一般着眼于选址布局、文化内涵、瓦作、木雕、砖雕和石雕等方面,而未涉及反映乡土建筑最核心、最本质特征的大木作构架营造技艺的研究。

随着研究者视野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涉足乡土建筑的营造技艺方面,已有一些成果。

戴志坚的《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一文尝试从人口迁移、文化传播、民系划分、方言形成诸方面重新界定福建传统民居分类,将福建地区划分为闽南民居、莆仙民居、闽东民居、闽北民居、闽中民居、客家民居及闽西北民居等七大区域[3]。

张玉瑜的《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4]一书针对福建地区传统营造体系中的大木匠师技艺和大木作技术进行记录、解读与分析研究,着眼于大木构架营造技艺的研究。

大木作是乡土建筑的主体,直接反映出地域特色的营造技艺,并且是建筑装饰的承载体,一般而言,传统大木作具有时代变化缓慢、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

1 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区系研究
笔者调查了福建省内15处市镇地区,每个地区选取3~5处具备代表性构架做法的建筑,以建筑实测图为依据,对建筑平面、营造用尺、屋面举折、梁架类型、构造做法、构件形式、用料特点、月梁形式、斗栱做法、雕饰等细部做法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研究。

经初步调查研究及各地区大木作营造技艺特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包括环境的阻隔与移民的交流等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将福建省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技艺按地区分布归纳为5种特色较鲜明的类型(图1、表1)。

1.1 闽东沿海地区
该区域包括福州、宁德及莆田市,属于闽江下游。

该区平面以纵向组合的“多天井式”布局为主,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以厅堂为中心在主轴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在左右对称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及院落(图2)。

该地区工匠使用传统闽尺,老尺一尺长300mm,建筑尺度取值压寸白。

屋面坡度平缓,厅堂屋面举折一般做3.5~4分水。

梁架特点为拱背形卷草束木的大量运用,加上装饰花板的搭配,以及吊筒与竖材的使用,效果颇为显著。

吊筒为檐口悬于梁下的短柱,承接檐口重量,末端常雕作花篮或莲花式样,北方称之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277)
作者单位: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2 上海秦凡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333)收稿日期:2011-12-06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
垂花柱。

竖材位于吊筒正面,多斜置神仙人物或动物等木雕,用来遮掩吊筒外缘的榫眼接缝,并起装饰作用(图3)。

正贴梁架除前轩廊部位梁身及梁眉施有精美的雕刻及栋帽、梁垫及狮头托木上稍有雕饰外,其他部位常不施用。

月梁穿枋较多,用料扁薄,少雕饰构件,穿枋中用曲木甚多。

相邻两瓜柱间用单步梁联系,当地称为束木,多采用法式形扁作琴面月梁,拱背状劄牵。

月梁起拱较自然,梁头搭在柱上承檩,此做法与浙南温、瑞地区接近,正贴正身梁架与宋《营造法式》记载的十架椽厅堂——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做法神似,受法式影响较深(图4)。

正贴架梁上一般用童柱与劄牵梁,不用斗栱,结构受力方式更为简洁清晰(图5)。

厅堂檐口为建筑装饰的重点,一般用3~4挑插栱挑出鸡舌(即法式的替木),连接桁木,承托屋檐,檐口内接步架,或做轩廊,形式富于变化(图6)。

梁架中的斗栱一般为插栱形式,即不做坐斗,栱直接插于柱上,层层挑出,通过鸡舌承托挑檐桁。

当地称此栱为挑枋,1尺(高)×2寸(宽);斗为芹斗,4.5寸(高)×8寸(宽),方形或圆形讹角斗(图7)。

“弯枋连栱”亦是该地区特有做法,即将斗栱与弯枋、素枋等层叠组合,在门楣或阑额、内额之上,做二、
四、六个坐斗,斗上连续弯枋,再在其上承托一斗三升(图8)。

1.2 闽西北地区
该地区北接浙江,西靠江西,深受浙赣两省的影响。

平面形式与闽东沿海地区类似。

在金坑调研时从危功从师傅口中获悉当地工匠采用尺长为340mm的营造尺,这是受江西尺系的影响。

而武夷山的工匠用300mm的营造尺。

工匠营建房屋时先将主要梁架高度绘制于一根长4m,高宽均为5cm见方的篙尺上,然后根据该篙尺及平面图就可以将房子建造出来。

与北方的丈杆相比,此法更为简洁方便,有很强的地方营造智慧。

屋面举折有两种做法:直水和翘竿水。

一般房屋做不往上折的3.5分直水。

如果檐柱做3分水,金柱3.5分水,脊童4分水,此做法即翘竿水。

庙宇可做到5分水。

营造中亦要遵循压白法,如生老病死对应数字1234和6789,其中生和老为吉,如3.6尺,6对应生,为吉。

梁架特点为拱背形栱川(即月梁)与双步梁(即法式中的乳栿)的普遍使用。

双步梁头及栱川与大梁(即北方之脊檩)之间施用大量雕刻,极具装饰效果。

月梁断面较扁作为大,受徽派建筑冬瓜梁影响较大,与相邻浙江地区有相似之处,只是其梁身更为平缓,弯曲不明显。

出檐较深远,角梁檐口钉有一0.5cm厚凹向身内的屋檐板,长约
4 十架椽厅堂——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
5 瑞岩中巷18号
6 严复故居檐口详图
7 斗栱侧立面
8 弯枋连栱示意
9 邵武金坑观音阁剖面
10 邵武金坑儒林郎剖面11 邵武金坑儒林郎第剖面12 邵武金坑李氏祠堂剖面50cm,起保护梁头的作用(图9)。

挑檐部位为建筑装饰的重点,
上面承载了展示地域特色与文化的各种雕刻素材和技法(图10)。

檐口的多层插栱展示了该地域的传统古风,栱的形状简朴大方,
卷草状,上施花瓣形坐斗,梁头亦作曲线状雕饰自然过渡,共同
承担挑檐檩。

梁架形式接近宋法式所载的前后各劄牵分心用五柱
做法(图11、12)。

1.3 闽中地区该地区是福建省的几何中心。

平面布局与闽东地区较为相似,纵向组合,“多天井式”布局,中轴对称,左右布置次要用房。

调研过程中访谈木匠林寿儿得知当地使用的营造尺长为270mm,
与苏州尺(275mm)接近。

在屋面坡度做法上,有“金”字水和“人”
字水之别。

庙宇一般做小于4分水的“金”字水,即有举折,样
式更漂亮。

“人”字水一般做成微凹状,用于民居建筑,常用3.3
~3.8分水。

梁架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地域有异。

房屋进
深可达十四架椽,内部又分为前后两部分,但又统一于一个大屋
顶下。

两小屋顶与大屋顶之间形成一个异形空间,在侧面(即剖
面)上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这与当代追求简洁形体下包容复杂
丰富空间的国家大剧院颇有几分神似。

梁架中的清秀拱背劄牵梁
为其特色,且越靠近栋柱部位,其截面就越粗壮,形式则稍显呆滞。

骑童下坐斗雕刻成花篮状,与法式驼峰做法亦不相同。

月梁、梁
身及梁头均施雕刻,形式与闽西北地区接近,只是梁身多有雕刻。

檐口部位根据出檐的多少及装饰的重要程度选择做1层、2层或
3层插栱,插栱上直接承檩。

形式较古朴。

挑檐或廊步施作轩梁
与牛腿挑檐,牛腿挑檐雕刻有花草等植物纹样,其上为梁头与挑
檐檩(图13、14)。

1.4 闽西南地区
在该区域调研地点在连城培田,未涉永定客家土楼,故对土
楼暂不做讨论。

其平面形式与其他地区相比,要更活泼和自由一些,
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从当地70来岁的吴长生师傅口中得
知此地营造尺长310mm,做门则另有专门的“门空尺”。

房屋剖
面要先确定上厅的高度,然后定水面,屋面的举折由檐柱开始往
上折算,从3.8分水开始,每隔一柱加0.2分,可以一直加到4.6
分水。

所有的梁柱高度均绘制于一把尺——“竹竿”上,其由竹
子制成,八边形截面。

梁架最下面的川枋为一川,其底到地面高
为屋面高度的7/12,上面有二川和三川。

为了防止木柱柱脚的损
坏,在柱脚部位常做一圈高40mm 的地脚,相当于现在的圈梁。

房屋进深不大,一般深八架椽。

榉头(即厢房)部分的大由梁一
端插于上厅的骑童上,另一端搁置于下厅的由梁上,其上再搁挑
檐檩,两端悬有倒吊骑童(北方的垂花柱),这样可省却两根柱子,
使空间更为开敞(图15、16)。

民居建筑中基本都做栱棚(即轩),
且有过白做法——上厅的中平处离地五尺的地方与檐口滴水板下
皮连线延长线要高于下厅正脊1.2尺方为吉利(图17),即所谓“若
要富,天白一匹布”。

柱子有收分,法则为一尺削一分,一丈削一
寸,基本原理与《营造法式》梭柱相同,但具体做法有出入。


梁做法与闽中地区较为接近,亦做成琴面状,但雕刻少,更简洁。

挑檐或廊步均施作牛腿挑檐,有上插与下插之别(图17)。

断面尺
寸与雕刻内容均不同,是建筑中装饰效果较突出的部位(图18、
19)。

久公祠门楼有层叠斗栱做法,为法式中叠斗做法之有益补充
(图20)。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
1.5 闽南地区
闽南地区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其影响范围可达台湾地区。

泉州地区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为“几间张几落大厝”。

“大厝”以合院为中心,左右为护厝,横向发展。

在护厝与合院之间形成南北向纵长得天井,中间以矮墙或过水廊分隔。

在调研过程中洪荣宗师傅告诉我们当地营造尺长为335mm。

屋面一般做直水,也有折水做法。

折水要确定举高,具体做法为:以寮圆(挑檐檩或枋)为基准定脊圆(脊槫)的高度,匠师有口诀——如民居屋面“大者三八,中者三五,小者三三”,庙宇重檐“上四下五”,即挑檐檩至脊檩的水平投影长度分为10分,脊檩的高度是:民居3.3~3.8分;庙宇殿身4分,副阶5分。

实际营建过程中以天父地母卦压白(天父卦压数字1、3、5,地母卦压数字1、3、8),如屋顶高195,檐口高121。

工匠在营房屋时要使用篙尺,称做篙尺为下篙。

篙尺的方向很重要,不能看错。

闽南建筑的屋面曲线很大,正脊起翘极高,这在当地除了使用“生头木”外,还有特殊的檩条生起做法。

即除明间外,所有檩条(称“圆”)都不是水平的,而是由明间向左右两边的次间、梢间、尽间渐次生起,即次间、梢间、尽间的脊檩、金檩、檐檩外端高、内端低。

如边间中栋比中间大厅中栋高0.4寸,即大厅中栋高1.91尺,则边间中栋高1.95尺。

此做法与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柱”规定的“自平柱叠进,向角渐次生起,令势圜和”[5]的做法相似。

梁架为穿斗构架,前廊轩梁施雕饰。

明间的中栋路“架内”使用介于抬梁式与穿斗式构架之间的插梁式构架,在当地称为“三架坐梁”(图21)、“五架坐梁”。

该梁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叠斗抬梁,即构架以层层叠置的斗代替瓜筒,斗上直接承托檩槫(图22),与法式上昂制度中所述“连珠斗”[5]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的匠师将脊圆下的花饰称为“脊束”,从它的位置和性质上看,脊束相当于法式中的“丁华抹颏栱”,江浙地区称为“山雾云”和“蝴蝶木”。

厅内月梁抬
于柱顶栌斗上,不施雕饰,斗为讹角斗,上承鸡舌(相当于宋法式之替木)。

柱顶栌斗上直接承载替木,为宋法式单斗只替做法。

骑童架于川枋上,收口方式别致。

在中国南方的穿斗体系构架中,挑檐部分广泛使用一至二跳的丁头栱,今人也称丁头栱为“插栱”,可能由日本语“插肘木”直译而来的。

日本语中“肘木”即栱,故译成插栱,一般指受宋代福建建筑影响的大佛样穿斗构架上连续出跳的丁头栱。

在做法上,丁头栱多为偷心的形式,形式简洁;若出跳较多,则隔几跳以横栱或横枋横向联系(图21)。

上述所述插栱、坐斗和童柱收口方式与《鲁般营造正式》中七架格和九架格所表现的坐斗和瓜柱收口方式非常一致。

该地区亦有“弯枋连栱”的做法(图23)。

2 《鲁般营造正式》做法在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中的体现
郭湖生先生在《鲁班经与鲁般营造正式》一文中认为现存宁波天一阁《鲁般营造正式》藏本刊印于明中叶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

刘敦桢先生曾指出:“此书总结江南民间建筑经验。

”[2]《正式》在内容上,列有地盘真尺、水绳与水鸭子、鲁般真尺、曲尺四种工具,三架屋后连一架、五架房子格、正七架三间格、正九架五间堂屋格等屋架样式,创门、垂鱼、掩角、驼峰、毡笠,钟楼及宝塔式样[6],宋式面貌犹存。

《正式》中记载的三架屋后连一架、五架后拖两架、正七架三间格、插栱、童柱及编竹抹灰等做法在闽地民间建筑中非常常见(图10、12)。

各屋架中柱高尺寸,可以明显的看出尾数是合于“压白”之法的,其中“五架房子格”的说明中,更明确提示“此皆压白之法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式》与宋代匠师用尺的关系。

在实际调研访谈过程中,各地工匠在营造过程中皆有压白一说,这也说明了《正式》对江南建筑营造技艺的广泛影响。

15 榉头大由梁16 倒吊骑童、大由梁13 东大路55号剖面14 沙县建国路23号剖面
3 地方营造体系
从宋代到明清,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营造样式也在发生变化,
形成了许多福建地区十分独特的做法,例如:1) 拱背形卷草束木
(图5);2) 猫拱背状劄牵梁(猫付,图14);3) 挑檐牛腿:廊步
轩作多为船篷轩作法,以及满雕纹样的牛腿构件为常见的建筑语
汇(图13、19);4) 纵向花板:柱及短柱上出插栱,柱头以纵向
花板装饰(图14);5) 多层插栱:包括构架中柱上托梁的插栱(图
5、13);6) 倒吊骑童、大由梁插入骑童及地脚做法:可以省却榉
头柱子,保护柱脚(图16);7) 层叠坐斗(图20、22)。

4 闽地营造体系成因探讨
古代的匠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中营造了众多
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因素的乡土建筑,除实用性的居住建筑外,
当地工匠代代师承的营造技艺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综合承载了地
域与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意涵。

我们不仅要对这些营造技艺的
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也要对拥有活着的营造技艺的工匠传人更
加重视,他们头脑中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才是造成今日各地不同特
色的乡土建筑的初始来源。

在研究过程中要把从同中求异和从异
中求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进对福建地区乡土建筑的发展及其
文化的了解。

4.1 社会变迁的因素
在福建地区乡土建筑中体现的法式特点,除了源于当地作法
之外,另一历史因素是中原人迁移入闽。

袁家骅在《汉语方言概要》一书说“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
大概始自秦汉,盛于晋唐,而以宋为极。

”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
中原人迁徙入闽过程:第一次是东晋时的“衣冠南渡”;第二次为
唐武后时期,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南下“征蛮”;第三次为宋
末明初为避战乱,客家人迁徙至赣南、粤北、粤东一带[7]。

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原人在福建的不同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带
来的中原传统建筑特色直接影响了当地的乡土建筑。

四合院民居
的布局形式、中轴对称以及相对低矮的建筑空间成为福建地区的
普遍做法。

厅堂构架、月梁、劄牵梁、插栱、单斗只替等作法一
直是福建地区梁架作法的普遍特点,而襻间斗栱、连珠斗、讹角17 过白示意、上插及下插18 培田村新塘街35号进士第剖面
19 培田村新塘街1号敦朴堂剖面20 久公祠门楼叠斗做法
21 泉港区涂坑村祠堂62号剖面22 泉州土坑刘宅叠斗、脊束与鸡舌23 泉州土坑弯枋连栱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
斗等法式中记载的作法也转化为民间建筑室内梁架常用的作法。

4.2 历史移民的因素
福建在历史上接受了很多中原移民,但同时在历史需要的时刻,闽人也热衷于迁移出省,加剧了闽地与周边地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交流。

雍正时,清政府采取“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办法,使得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大大削弱,这实际上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

而税制的变革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毫无疑问,手工业工人和商人的流动比一般的农民更频繁。

大量手工业工人和商人在迁入地定居,事实上构成了移民。

加上“三藩之乱”给南方带来的巨大损害,以及清廷的“迁海令”,为日后南方的移民提供了客观条件[8]11-14。

如赣东北的贵溪与铅山两县南靠武夷山脉,截止于乾隆年间,贵溪南部山区370个自然村中有69村自福建迁入,占18~19%。

铅山南部山区102个自然村中有43个迁自福建,占42.2%。

玉山的闽籍移民村庄占34.8%。

上饶县的各籍移民中福建最多[8]241-248。

浙南山区的各县中移民有来自福建的汀州、邵武、建宁、兴化和泉州[8]284-295。

迁台移民有3大来源:一为泉州人,二为漳州及厦门人,三为客家人[8]331-332。

这些移民带来的文化影响和营造技艺的交流在各地的乡土建筑特色中均有所体现。

如金坑的梁架结构,插栱做法、月梁等与江西黎川等地相似。

闽南地区乡土建筑中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叠斗抬梁、肥硕的童柱、弯枋连栱、讹角斗、多层插栱做法在粤北潮汕沿海地区[9]及台湾地区亦很常见。

4.3 自然地理的因素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三面靠山,一面靠海,北部有鹫峰山和洞宫山与浙江省相隔,西部武夷山与江西省隔离,南面有博平岭与玳瑁山与广东省相隔。

所以在唐元和时期便依地势设置的福建道[10]与今天的福建省幅员相当。

再加上福建的河流多与山脉走向垂直,造成地形变化多端,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地区之间交往甚少。

闽西北和闽西南地区均表现了这一特点。

如邵武市金坑乡土建筑的大木构架做法中保留了很多宋式做法,与外界交流少,演变也小。

4.4 侨乡文化的因素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始于汉朝的官民出国历史,源远流长。

华侨数量仅次于广东。

历来旅居海外的侨胞多在自己的家乡建造家宅、寺庙、祠堂等,这些传统建筑一般都保持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在细部装饰方面则又添加了旅居国家建筑的特色。

因此,华侨在经济和文化两方面都影响了福建乡土建筑的营造,其作用不可忽视。

4.5 文化交流的因素
闽西北地区可见到徽派做法样式。

用料粗壮是徽派风格的一大特点,该地区月梁断面近于徽派冬瓜梁,梁架的构成与样式也呈现徽派风格。

明中叶以后,徽商的成功使得很多地区都有其活跃的影子,福建易受其影响,故可看到徽派做法与福建地方做法的融合。

闽东地区的样式与浙南温州作法有很多共同点。

因为从宋代开始,温州便是福州通往京城的重要邮驿道路,温州地区与闽东地区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加上几次历史移民,由于福建人进入浙南地区使得福建地区的作法与浙江地区的作法产生了交流与变化,使其既具有浙江作法的特点又具有福建地区的特点。

闽西南地区及闽南地区的做法与粤北潮汕地区和台湾地区可谓一脉相承。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在宋末明初时迁入粤北、粤东一带,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而福建和广东人迁入台湾,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共同融合于台湾当地的意识形态,所以能够看到极其相似的外在文化表现形式——建筑样式及做法的一致性,深层的营造意识形态和思想也具有趋同性。


(李浈教授指导本文写作,上海古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部分图纸及资料)
注释
1) 根据课题组王斌、孙博文、刘成及作者等人的调研成果可知,古田尺为300m m,莆田为294m m,福州和福鼎为300m m,故Ⅰ区取300m m;武夷山尺长为300m m,作者在金坑调研尺长340m m,与江西尺为一个系列,故Ⅱ区取值为300m m;沙县尺长为285m m和270m m,Ⅲ区暂取值为270m m;培田尺长310m m,与肖旻、林垚广调研梅州客家尺长320、330m m较为接近,故Ⅳ区取值310m m;漳州尺长300mm,泉州尺长298mm和335m m,考虑到335与客家尺系接近,故Ⅴ区取值300mm。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16.
[2] 郭湖生. 鲁班经与鲁般营造正式[C]//科技史文集・第七辑. 1981.
[3] 戴志坚. 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J]. 新建筑,2000(2):21-24.
[4] 张玉瑜. 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J].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 [宋]李诫. 营造法式[M]. 邹其昌,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6] [明]鲁般营造正式[M]. 天一阁藏本.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
[7] 高鉁明,王乃香,陈瑜. 福建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
[8] 曹树基. 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 民国时期[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9] 陆元鼎,魏彦钧. 广东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62-64.
[10] 周振鹤.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37,75.
图表来源
表1:Ⅰ区图,同济大学科技部十一五课题资料,刘成,等,绘制,上海古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Ⅱ区——Ⅴ区,作者根据调研测绘资料绘制.
图1、15、16、20、22、23:作者自绘或调研照片.
图2、3、5~8:同济大学科技部十一五课题资料,刘成,等,绘制,上海古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图4:摹自《营造法式》解读.
图9~14、17~19、21:作者及张新星,等,调研测绘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