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1古诗词三⾸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第1课《古诗词三⾸》中三⾸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教学,也可以把三⾸诗词进⾏⽐较教学。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第1课《古诗词三⾸》教学反思,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第1课《古诗词三⾸》教学反思1
在教学《独坐敬亭⼭》这⾸古诗时,我在学⽣介绍完李⽩的相关资料后,⼜补充介绍了这⾸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活使他饱尝了⼈间⾟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

诗⼈通过对敬亭⼭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产⽣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有了这个知识,学⽣对于整⾸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孤寂的⼼情?”学⽣马上答出:“众鸟⾼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的孤寂。

因为诗⼈的孤独,他看到鸟⼉和⽩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去了。

我微笑着表扬了发⾔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赞同。

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来,说:“⽼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

”我让她说说看。

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虽然是要飞向远⽅,但是也有⾃⼰的伙伴陪着。

天空中虽然只有⼀⽚云但是它也是悠闲⾃在地飘⾛的。

⽽这就与诗⼈的孤寂形成了对⽐,显得诗⼈更加孤独和寂寞了。

”听了她的发⾔,我⾸先予以肯定,并⿎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

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

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也能如此,我们的语⽂课不就上出“语⽂味”来了吗?
四年级下册语⽂第1课《古诗词三⾸》教学反思2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师有⼀条教学经验:⼀学期教95篇课⽂,是教⼀带⼀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师的做法,教⼀⾸带⼀⾸,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做了初步预习。

课堂上仅⽤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

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板上给孩⼦们⼜抄了⼀⾸课外诗,指导学⽣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

⼀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

这样的课堂拓展,教⼀带⼀,既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的积累。

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师⼀起进⾏了教学反思,⼀致认为,“课堂拓展,教⼀带⼀”的⽅法,符合《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处不在,⽆时不有。

因⽽,应该让学⽣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材料,在⼤量的语⽂实践中掌握运⽤语⽂的规律”“培养学⽣⼴泛的阅读兴趣,扩⼤阅读⾯,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教学古诗词时,可引进这样三种古词:
1、同⼀诗⼈的不同诗⽂:
⽐如《四时⽥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的作品,两⾸诗都反映了农民的⽣活。

学完《四时⽥园杂兴》,再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

题材相同,诗⽂各异:
⽐如王安⽯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

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

《雪梅⼆⾸》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

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从⽐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
张愈的《蚕妇》语⾔平⽩如话,⽤强烈的对⽐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活境况。

⽽梅尧⾂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可相互映衬。

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步调动学⽣情感,激发学⽣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不劳⽽获”是可耻的。

四年级下册语⽂第1课《古诗词三⾸》教学反思3
“语⽂课程应致⼒于学⽣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童⽂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学语⽂教材中⼀类特殊的课⽂,从语⾔⽂字上看,它⽤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命活⼒和⼈⽂精神。

1、提供学⽣⾜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让学⽣集中思考、各抒⼰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交往形式,通过⼩组合作,⽣⽣交流等环节,为学⽣提供畅所欲⾔,各抒⼰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全⾯深⼈地感悟,⼜给学⽣提供了展⽰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通过⼩组合作,在组内⾃读⾃悟,才使学⽣思维的⽕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多样的感悟⽅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的。

⑵要求学⽣质疑:
古⼈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花,是探究的动⼒。

在古诗教学中⿎励学⽣将⾃⼰不明⽩的地⽅提出来,运⽤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法,有利于师⽣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的思维,调动了学⽣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