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2015年修订)《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准确地处理节奏、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2、初步了解诗词曲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特点。

3、学会通过了解背景,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再现意境,领会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背诵5首古诗,理解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几位学生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并说说喜爱它的原因。

2、师生一同归纳古诗受人喜爱的原因: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韵味;感情丰富、深长;意蕴含蓄隽永。

老师引入新课:我们怎样有感情地朗读古代的诗词曲,领略诗歌优美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思和深刻的感悟呢?
二、方法指引
(投影)
1、初读诗歌,体会感情基调。

2、了解背景,探知写作意图。

3、发挥想象,再现意境,领会思想感情。

4、逐联吟诵,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人如何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

5、再读诗歌,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

三、攻克难点一:初读诗歌,体会感情基调
(一)答疑。

生问:怎样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师答(投影):初读时,力求读准字音、句读,一般可以大体知晓诗歌的意思,领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老师示范朗读。

请学生评议:
1、读得是否通畅?是否有感情?
2、怎样处理节奏、语速、语调和语气的?好不好?
3、怎样选择重音的?好不好?
(三)学生模仿朗读。

1、模仿老师自由放声朗读。

2、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感悟到的情感基调。

(四)师生一同小结:
如何准确地处理诗歌的朗读节奏,把握语速和语调,从而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些诗歌的样式不同,节奏也不同:七言一般以“二二三”的格式来划分句读,五言按“二三”的格式划分,而六言按“二四”或“二二二”的格式停顿。

这样我们就能够对七言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五言绝句《赤壁》和宋词《水调歌头》、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这些诗歌准确地划分句读,把诗文读通畅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音节压抑,语速较缓,起先语调较为低沉,到尾联转为昂扬;《过零丁洋》开篇忆述往事,心情沉痛,语调深沉,尾联字字铿锵,语调激昂,是诗人的愤激之词,坚定有力;《赤壁》怀古怅叹,读来沉缓;《水调歌头》句子长短不一,时而缓时而急,句式也富于变化,因此语调抑扬顿挫,从词的大致意思看来它的基调是由沉郁转向振作的;《潼关怀古》从所见写到所感,追溯历史,感慨万千,比较深沉、凝重。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诗的句式、音节、平仄音调等来把握朗读时的语速语调,根据高低缓急的变化体会诗的感情基调。

四、解决难点问题二:了解背景,探知意图
1、老师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给学生作示范。

“这首诗读起来觉得前两联比较低沉,后两联则稍为振作。

诗人为何沉郁?又为何振奋起来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老师查找了一些资料。

了解了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境遇以及写这首诗的原因: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而连连遭贬,在连州、朗州及和州等荒蛮之地蹉跎了大好时光。

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把这首诗送给有同样遭遇的白居易,有什么用意呢?老师在初读诗歌了解大意之后推测诗人是以此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主要是从尾联“暂凭杯酒长精神”看出作者并没有因政途不幸而消极悲观,相反却抛开个人的得失荣辱而变得振奋起来,这无疑对友人是莫大的激励。

2、余下的四首诗分配给四个大组进行讨论研究。

(1)班级的自然分组是四大组,将每一大组分成三个四人小组。

(2)小组成员分头找资料,然后进行汇总,再根据初读掌握的大意猜测诗人的写作意图,经过讨论拟出最合理的说法。

(3)每一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本大组余生评议——指正或补充。

探究提示:(投影)
①我们从《赤壁》这首诗里可以读出杜牧的感慨,他感慨什么呢?为何发此感慨呢?
②《过零丁洋》这首诗中有沉痛有悲愤,有忠心有壮志。

文天祥是在什么时候写下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而强烈的感情?
③《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阙表现得郁闷,下阙表达的心境逐步开朗起来。

诗人的心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诗人究竟意在表达什么情感?
元曲《山坡羊》读来沉痛感慨,这些情愫缘何而来?诗人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怀古思今,意在抒发什么感慨?
3、小结。

诗歌是用以抒情言志的,而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生活中受到外物的触发而产生的;了解诗人当时的境遇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当然我们不能只根据背景一味地猜测,要能从诗文里找到印证,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旨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体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对诗歌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远远谈不上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如何领悟古诗的内涵?如果你能走进诗歌的意境,领会它的思想情蕴,那你就懂得欣赏诗了。

要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得借助你的想象。

当然这种想象不是天马行空,得以诗歌内容为依托来生发。

二、解决难点问题3,发挥想象,再现意境,领会思想感情
(一)老师以《赤壁》为例做示范。

1、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根据词句说说大概意思。

2、把这首诗改写成抒情散文,代作者抒发感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经过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古战场——赤壁,发现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却还没被时光销蚀掉。

这会是什么朝代的遗物呢?为了探个究竟,我把它磨洗了一番,然后仔仔细细地观察研究,鉴定出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怀古之幽情”……)
3、说说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败不只是取决于个人的才能,还要有机遇。

联想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为此感到抑郁不平。

反向思考,也可以说隐藏着另一层含义: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的。

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和才情。


(二)分组做另四首诗的赏析。

1、四个自然组各赏析一首,先将四个大组各分成三个四人小组。

2、小组成员的合作:一人朗读,一人说大意,另外两人评议。

3、每个人就你研究的这首诗进行书面改写(用第一人称代诗人表达心声),5分钟时间写100字左右。

4、小组内部交流,并说说自己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然后互提意见,做适当修改。

5、每小组推荐代表把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请这位代表说说自己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小结。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传达感情的,阅读赏析诗歌也要从理解意象,感悟意境入手,从而真正领会诗歌的情蕴。

一首诗蕴含的情思有时候是复杂曲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表达的是作者的喜还是忧,悲还是乐。

因此我们要适当理理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从而更细致地了解诗人含蓄曲折的情思。

三、解决难点问题4:逐联吟诵,了解古诗起承转合的特点
(一)老师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理清抒情思路。

1、解释“起”。

所谓的“起”是指诗文的开头,古人对此有“凤头”之说。

“起”的方式有很多,大致可归为两类:或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或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是为了达到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的效果。

2、读首联,思考:这一联写了什么事?要兴起什么情感?
回答:忆述诗人自己长期谪居荒蛮之地以致荒废了大好时光的不如意之事,使人为此而痛惜,而愤愤不平。

“凄凉地”、“二十三年”起到了渲染作用,为“郁愤”造势。

3、解释“承”。

“承”为承接,有总接、分接;明顺、暗接等方式。

它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做后文铺垫或为后文蓄势。

4、读颔联,思考:在荒蛮之地谪居了二十三年之后又怎样了呢?颔联接着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什么感情?
回答:叙述自己回到家乡,得知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政治迫害中去世,心中极为悲痛、愤激;而眼前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令他怅惘。

5、解释“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体任思路,进而品味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起到“振人魂魄”的
功效。

6、读颈联,思考:诗人是不是沉溺在悲痛哀伤中难以自拔了?他的思想是消极颓靡的吗?在怅叹政途的坎坷身世的不幸之后,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过什么变化吗?
回答:诗人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功名难就,深感痛惜之时,看到有那么多的后起之秀为朝廷出谋划策,国家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个人的前程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思想上明朗了,感情上虽仍有些伤感,但稍微昂扬些了。

“万木春”的景象给诗歌带来了生机,为尾联的劝勉之意做了铺垫。

7、解释“合”。

“合”,指的是诗词的收束句。

它既可以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神光所聚”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8、读尾联,思考:尾联如何照应题目,点明意旨的呢?
回答:上句“听君歌一曲”照应了题中“酬乐天”“见赠”等字,告诉人们这首诗是为了回赠乐天而写的,意在向对方表达什么心意呢?末句“长精神”等字揭示题旨——勉励对方振作起来,暂且抛却个人的荣辱得失,为国家人才济济的前景而欣慰。

(二)仍以原来分编的小组为单位分析其余四首诗词的起承转合。

小组合作提示:先整体朗读,然后小组成员分联研究,互议探讨。

辅助练习:
1、《赤壁》一诗中,作者的思古幽情由什么事物引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怎样由事实转向假设,另辟蹊径引发议论的?在这番议论中寄寓了什么道理以及诗人的什么感想?
2、《过零丁洋》中,诗人忆述了他的什么经历?他是怀着什么感情回忆的?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的现实时,诗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什么变化吗?
3、《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下阙抒发的感情各有何侧重?整个的感情状态是怎样由抑郁转为旷达开朗的?最后一句又是怎样照应题目或小序,点名写作意图的?
4、《山坡羊》这首曲子既写了诗人的所见,也写了由此触发的感想。

诗人究竟意在描绘赴任途中的所见之景,还是意在揭示王朝兴衰的道理?诗人怎样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
(三)各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得出一个比较圆满的解释。

四、小结
诗歌的赏析主要靠的是朗读、联想和感悟的功夫,如果你能通过朗读和想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你就能领悟作者丰富深邃的思想和委婉曲折的感情,领略诗歌凝练、蕴藉的美。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搜集这五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本上的做个比较,归纳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