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统编-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和日积月累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和日积月累
古诗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68页)精品课件

西湖
洞庭湖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 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
17 古诗三首
祖国山河 壮丽秀美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 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 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1)晴天时的明朗之美; (2)雨中的空蒙之美; (3)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
说的最好。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 光艳丽,风景看起来非常秀丽;雨天时,在雨幕 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的十分适宜,美丽多娇。
这句诗中,作者使用了 比喻 修辞手法。
将 洞庭湖的水色比作 白银盘
将 湖中的君山 比作
Hale Waihona Puke 青螺这种比喻更加突出了月光下的洞庭湖, 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景色优美!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
说的最好。
秋天的夜里,洞庭湖的水光与月光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远远 望去,洞庭湖山水在皓月银辉照耀之下,一片翠绿, 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就如同银白色的 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通过读这三首古诗,你发现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 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祖国的山水景色,都透露 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
关于大好河山的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白话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第1首《所见》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清脆,回荡在树林的上方。
他忽然想要捕捉那鸣叫的知了,便立即停止了歌声,一声不吭地站在树下。
【作者介绍】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有名声。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
嘉庆三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赏析】这是诗人根据旅途见闻创作的一首清新可爱的田园诗。
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上唱着歌,“振”字写出了歌声的响亮清脆,仿佛整个树林中都回荡着优美的歌声,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孩童的活泼烂漫。
就在这个时候,牧童听见了蝉鸣,立刻想到了新花样,于是在最后一句,歌声戛然而止,全诗回归寂静,只剩下一个安静的小孩子站在树下,仿佛正在观察蝉的位置,跃跃欲试。
“闭口立”捕捉了小孩儿一瞬间的变化,孩童机智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用词浅显而生动,动静结合,在描写天真孩童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赞美。
第2首《山行》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有几户人家。
我实在太喜爱这傍晚枫树林中的美景了,于是停下车来慢慢欣赏,那染着秋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全部古诗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全部古诗
序号
诗名
作者
诗句
诗意
备注
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人)知道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边有一盏明亮的灯。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4饮湖上初晴后雨源自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5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1. 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头思故鄉。
《春曉》春眠不覺曉,处处闻啼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知识点《登鹳雀楼》本篇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该诗以描写“放眼下观”、“上远眺望”为主要意境,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追求卓越、永不停步的人生态度。
常见生字词汇:黄河、千里目、丹凤、羽毛、振翅。
《静夜思》该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选取“明月”“故乡”等意象,表现了墨客随性自白、怀念故乡的感情。
常见生字词汇:舉頭、低头。
《春曉》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写了“春晨醒来”的美妙景象。
诗歌选取“春天”“鸟语花香”等意象,传达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的希望。
常见生字词汇:花落、知多少。
3. 教案课前准备1.展示诗歌,引入主题。
2.学生阅读古诗,学习字词。
课堂教学1.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分析诗歌内容,理解意境。
2.分组,几组同学互相朗读选择的古诗,并讲述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古诗的知识点和生字词汇。
4.自由发挥,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寻找新的方法,并且为他们提供有关的帮助。
课后复习1.回顾古诗内容,巩固生字词汇,以备课堂使用。
2.写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将他们写好的文章分享给其他同学。
结论《古诗三首》是应该学会的经典诗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常识。
这些诗歌能够让学生具备用语言抒发自己感情和情绪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
所见
(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白话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
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
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山行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
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
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
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
春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
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
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
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
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
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
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
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
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饮湖楼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句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白话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
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
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
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望洞庭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
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
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
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
“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词句注释
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
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
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
声泪沾裳。
’”
啼:鸣、叫。
住:停息。
一作“尽”。
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白话译文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词句注释
⑴采莲曲:古曲名。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⑷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⑸芙蓉:指荷花。
⑹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白话译文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