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措施

合集下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建设高楼大厦时,必须考虑预防地震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1.地基加固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依赖于地基的稳固性。

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必须首先加固地基。

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筑等技术,建立稳固的地基。

2.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
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建筑高度应适当,建筑物高度应与地震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协调,以便保持稳定的结构,同时能够抵制各类自然灾害。

3.增加建筑物重量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抵御地震的能力,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重量的方法。

建筑物重量较重时,更能够抵御地震。

4.加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可以增加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条防振措施,采取指定的反震措施,改进楼层布局,并增加支撑和支撑体系等技术手段。

5.采用轻型材料
轻型材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机械性性能。

因此,对于地震活跃地区的建筑物,应采用轻型材料,如轻质钢结构、轻质混凝土等,减轻建筑物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构建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

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提高建筑物重量、增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采用轻型材料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1.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当符合地震工程设计规范,采
用抗震设计参数和方法,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这可能涉及到采用加固墙、加固柱等手段,以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
性能。

2. 基础设计,建筑的基础设计应当考虑地震引起的地震力和地
震波对基础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
不会因基础失稳而倒塌。

3. 结构连接,建筑结构的连接部分应当采用高强度的连接件,
确保结构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

4. 隔震与减震,采用隔震或减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基础
之间增加隔震层或减震器等装置,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
筑的抗震性能。

5. 抗震支撑,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抗
震支撑框架等,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6. 建筑材料,选择高强度、高韧性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总之,重点设防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在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全面考虑,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固和安全。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引言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荷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通过设计和建筑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手段,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1.1 加固柱和墙体通过在原有柱子和墙体上添加加固材料,如钢板、碳纤维或混凝土墙体等,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耐力,从而减少地震时的位移和变形。

1.2 增加阻尼器阻尼器是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响应的装置。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力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

增加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设置剪切墙剪切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些垂直于地震方向的墙体,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剪切墙可以将地震荷载通过剪切变形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其他构件的扭转和变形。

1.4 加固地基地震时,地基的抗震能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在地基中增加加固材料,如钢筋网或钢板,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1.5 配置降震装置降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装置。

常见的降震装置包括基础隔震装置、轴向力控制装置和摆式阻尼器等。

通过配置降震装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涉及到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2.1 提高结构的刚度结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有效的抗震连接和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2.2 增加结构的耐力结构耐力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方式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结构的耐力,提高抗震能力。

2.3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如果变形过大,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控制结构的变形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措施成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瞬间破坏力强、难以预测的特点。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工程师们需要运用合适的抗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从结构材料的选择、布局设计、基础处理、建筑加固等方面,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一、结构材料的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择对于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并降低结构破坏的可能性。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延性,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矩。

木材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局设计建筑结构的布局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环节之一。

合理的结构布局能够分担地震作用并减小结构破坏的概率。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采用承重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承重框架结构能够通过框架的刚性分担地震力,而剪力墙结构则通过墙面的刚性来抵抗地震作用。

对于低层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此外,在布局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几何形状,避免出现层间剪切效应和扭曲效应,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整体稳定性。

三、基础处理地基基础是建筑结构的承载层,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常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扩展基础、沉桩基础等。

其次,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合理计算基础的尺寸和深度,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基础的质量,避免出现缺陷和工艺不良等问题,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四、建筑加固对于一些现有的老旧建筑,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承载结构之一,应根据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土层,避免软弱地基引起的倾斜和沉降。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合理选择,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将地震力传导到地基,减小结构变形和破坏。

3.采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在建筑物结构中使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加固和预制构件:对于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新建建筑的施工,可以采用加固构件和预制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固构件的使用,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减小结构位移,提高抗震性能。

5.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之一,应根据地震力计算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增加墙体抗剪和抗拉能力,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注意建筑物连接部位的强度: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是容易产生破坏的关键部位,应重点考虑其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材料,确保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

7.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出现局部强度不足、刚度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8.合理布置重要设备:建筑物中的重要设备和设施应合理布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抗震要求,避免其对建筑物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构造措施是通过合理选择地基处理、结构形
式、材料和构件等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于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底层墙体为甚,或某边纵向无墙房屋建筑等。

如下层是车库或商铺等房屋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同样的特征,也就是要求底层有更大的利用空间,需大量开孔,造成了纵向抗侧刚度的非均匀分布,与此同时,水平方向的抗侧刚度亦存在这种现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地震灾害在某些区域会频繁发生,根据调查内容分析能够知晓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人员伤亡情况极为严重。

在一系列的损失中,很多是因为建筑自身结构不稳定而产生坍塌所造成的。

所以,建筑领域工作人员应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思考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是极为直观的手段。

在经历地震灾害后我国人民对房屋建筑本身的抗震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的抗震意识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知晓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价值,根据建筑工程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工作,在设计楼房结构的时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正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这样既能够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地震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合理地预测地震发生,科学地预防与控制地震,但还是给建筑带来了一些冲击。

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处理好地基基础的结构,材料问题、在结构上作出了合理规划和加工,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在地震中减少损失。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象为建筑结构,材料、对施工工艺作出了科学规划,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等,还提供了施工方案,使得施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要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安全,避免坍塌、损坏和其他严重问题,增加了居民居住安全性,减少不应有的损失。

2地震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影响地震波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存在。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作者简介] 赵清清,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解答:内力调整属于抗震措施范畴,本例为丙类建筑,抗震措施不提高。 丙类建筑,总高 48m,7 度设防,由《抗规》表 6.1.2 抗震等级取为二级,c 1.3 ,
V 1.3 (320 350) / 5.2 167.5 kN
建筑场地 III 类, 7 度 0.15g, 由 《抗规》 3.3.3 确定轴压比限值时属于抗震构造措施范畴, 宜按 8 度 0.20g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此时对应的抗震等级取为一级,查《抗规》表 6.3.6 [μN]=0.65。轴压比 N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 和抗震等级 3 个概念
赵清清(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一、前言 《抗规》1.0.2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这是 一个强制性条文, 意味着结构设计人员在做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工程都涉及 到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可能对抗震设计中最常接触到的 3 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 措施和抗震等级不能清楚地理解。本文通过概念对比和实际案例对这 3 个概念予以辨析。 二、抗震措施 《抗规》2.1.10: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的调整直接受到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影响。 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2 有明确的规定: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 抗震措施,即甲类、乙类建筑抗震措施需提高一度对待。对此条文说明有明确解释:本标准 规定重点设防类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同一些国家的规范只提高地震作用 (10%~30%)而不提高抗震措施,在设防概念上有所不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 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提高地震作用,则结构的各 构件均全面增加材料,投资增加的效果不如前者。这条也是《抗规》中乙类建筑提高一度查 6.1.2 确定抗震等级的依据。 三、抗震构造措施 《抗规》2.1.11:依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 采用的各种细部要求。 条文说明:抗震构造措施只是抗震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规范的目录中,可以看到 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等。其中的一般规定(比如体型要求)及计 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而构件截面尺寸和配 筋相关的(轴压比限值、钢筋数量和布置)则属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受到场地土类别的影响。 《抗规》3.3.1 和 3.3.2 建筑场地为 I 类 时, 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建筑场地为 III、IV 类 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7 度(0.15g)和 8 度(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 四、抗震等级 不同抗震措施和不同抗震构造措施怎么体现和标志这种差异性呢?需要用一个“梯度” 来划分,这个“梯度”就是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既标志这抗震措施还标志着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抗震措施或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更高一级的抗震等级来对待”。 下面是 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有助于读者来理解这 3 个概念。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非大跨结构) ,总高度为 48m。地震信息如下:抗震设防分类为丙 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为 III 类。某顶层中柱上、下柱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 320kN·m,350 kN·m(同为顺时 针) ; 剪力设计值为 125kN, 轴力设计值为 1750kN,柱截面为 500mm×500mm, Hn=5.2m, λ>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条件下,试问,该柱截面 设计时,轴压比限值[μN]及剪力设计值(kN)应取多少?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

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

抗震构造措施有哪些1.建筑物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物抗震构造措施的重要一环。

设计师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和建筑物的使用需求,确定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案。

2.结构的抗震加强:对于一些老旧建筑物或者设计不合理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加固。

常见的抗震加固方法包括增加水平抗震支撑、加固主要结构元素、增加横向抗震墙等。

3.抗震橡胶支座:抗震橡胶支座是一种能够在地震发生时起到减震效果的装置。

它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保护结构免受严重破坏。

4.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合理的构造和细节设计,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5.抗震承重墙:抗震承重墙是指墙体不仅作为隔墙,还起到承受建筑物重力和抗震力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能够分散地震作用力。

6.额外的抗震剪力墙:在低矮建筑物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抗震能力,可以添加额外的抗震剪力墙。

这些剪力墙通常通过增加横向抗震墙的数量或者加固柱子来实现。

7.抗震防火墙:抗震防火墙是指能够承受地震作用和抵抗火灾蔓延的墙体结构。

它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和防火性能。

8.抗震隔震结构:抗震隔震结构采用一种特殊的隔震装置,可以将结构与地面分离,减少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

这种结构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

9.断层留缝:在地震带的建筑物中,为了允许建筑物发生位移,通常在结构中设置断层留缝。

这种设计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破坏。

10.临时支撑系统:在施工期间,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可以采取临时支撑系统,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结起来,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建筑物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加强、抗震橡胶支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承重墙、额外的抗震剪力墙、抗震防火墙、抗震隔震结构、断层留缝和临时支撑系统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设计中土木工程结构相关减震措施

建筑设计中土木工程结构相关减震措施

建筑设计中土木工程结构相关减震措施在建筑设计中,土木工程结构相关的减震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措施。

首先,基础减震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会产生强烈的地基振动,如果建筑物的基础不稳定,就会导致建筑物倒塌。

为了减小地震对基础的影响,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如增加基础的面积、加固基础的结构、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等。

其次,结构减震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大地震中,建筑物的结构往往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部分。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一些减震技术,如加装减震器、增加剪力墙和强度梁的数量、设置减震梁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程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震措施。

隔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减震技术,它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来隔绝地震的振动波传递到建筑物中。

常用的隔震材料包括橡胶、聚氨酯等。

隔震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和振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可以采用阻尼措施。

阻尼是一种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措施。

常用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压阻尼器等。

阻尼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冲击力和振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最后,还可以采用预制装配化技术。

预制装配化是一种现代建筑施工方式,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抗震性能。

通过预制装配化技术,可以在工厂中制造出各种标准化的构件,然后再将它们组装在建筑现场中。

这样可以减小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中土木工程结构相关的减震措施主要包括基础减震措施、结构减震措施、隔震措施、阻尼措施和预制装配化技术等。

通过采用这些减震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关乎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指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足够的抵御力和适应能力,以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1.抗震设计的定义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一系列适当措施,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防止地震灾害对建筑的破坏。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建筑及其使用者的安全。

在抗震设计中,要根据建筑的重要性、用途、地理位置和地震烈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设计标准和建筑规范。

(1)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

要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方式,使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重心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确定设计参数: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重要性等因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地震设计水平、地震作用系数、抗震设防烈度等,都是确保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依据。

(3)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设计者需要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区域特点,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以保证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保证结构的连续性和韧性:在抗震设计中,需要保证建筑结构的连续性和韧性。

这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构造形式、材料组合和构造系统等方式来实现。

(5)进行地震效应分析:为保证建筑抗震能力的可靠性,抗震设计中需要进行地震效应分析,以便模拟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响应,评估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适应性。

(6)施工质量检验:抗震设计中施工质量的检验与控制也非常重要,要求在地震安全鉴定之前,对建筑结构和施工质量进行细致的检验和控制,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符合要求。

3.常见的抗震措施(1)加强构造: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等高强度材料,以增加建筑结构的强度和韧性,提高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
1. 使用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选择具有较高抗震性能的钢材、混凝土以及加固材料,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2. 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布局,避免出现狭长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构,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3. 加固建筑结构:对于老旧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工程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加固等方法,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强度。

4. 设置合理的地震减震装置:可采用减震器、隔震设备等地震减震装置,将地震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力,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5. 合理设计建筑基础:建筑基础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采用适当的基础设计方法,如选用深基础、增加基础面积等,确保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力。

6. 定期进行抗震检测和维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抗震问题。

同时,加强建筑物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抗震性能的持续有效。

7. 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合理设置疏散通道和避难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并提供安全的
避难场所,减少人员伤亡。

8. 加强抗震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抗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民众对抗震知识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增强社会的抗震准备和应对能力。

以上措施是建筑工程抗震的常见方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抗震设防措施

抗震设防措施

抗震设防措施一、背景介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伤害。

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抗震设防措施成为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对抗震设防措施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建筑设计标准1. 国家抗震设计规范:国家应制定和不断完善适应地震活跃度的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抵御能力。

2. 抗震设防等级划分:对不同地震区域进行划分,并根据地震震级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等级,确保建筑物能够在不同程度的地震中承受住震力。

三、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1. 利用宽大基础:合理设计建筑物基础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减少地震震感。

2.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 合理布置结构构件: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合理布置结构构件,增加建筑物的层间连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4. 加强横向抗震能力:通过设置剪力墙、加强梁柱节点连接等措施,增加建筑物的横向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引起的破坏。

四、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1. 地震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提供准确可靠的地震预警信息。

2. 快速准确的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应该通过快速准确的震源定位和震级判定,提前向受影响区域发送预警信息。

3. 多渠道的预警信息传递:地震预警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提高信息的覆盖范围,提供更多人员逃生的机会。

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1. 建立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单位应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涵盖预警响应、救援、避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2. 加强应急演练:要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在模拟真实情况下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六、加强公众的地震知识普及1. 开展地震科普活动:通过举办地震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它们的应用。

2. 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建筑的刚度和耗震能力,减小地震产生的力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2.1 加固和加重结构通过在建筑结构中添加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

同时,适当地提高结构的总重量也能增加其稳定性。

2.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沉箱或减震支座等方法,将地震力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减小到可承受的范围。

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2.3 预制构件预制构件是在工厂生产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再运至现场进行组装的构件。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构件相比,预制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2.4 反力墙反力墙是将建筑结构设计为由一系列墙体组成的一种方法。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在地震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2.5 剪力墙剪力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墙体,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有效地阻止结构的摆动。

3. 抗震构造措施的应用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地震带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3.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常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加强连接部位。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设置剪力墙和反力墙,以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3.2 桥梁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通常采用预制构件,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此外,合理选择桥墩形式和材料,也能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3.3 地下结构地下结构如地下车库、地铁隧道等,通常采用深基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墙体和地板中设置减震装置和剪力墙,以增加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

抗震措施是指为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

抗震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形式设计: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桁架等,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2.结构材料选择: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提供足够的抗震性能和强度。

3.预应力设计:采用预应力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4.消能减震装置设计:采用减震器、摆设备、隔震设备等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引起的结构位移和振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抗侧力措施:采取加强结构抗侧力能力的措施,如加粗柱子、加设剪力墙或加固节点等。

2.结构抗倒塌措施:采取措施防止结构倒塌,如设置合理的层间刚性、加大结构柱的强度等。

3.结构抗震位移措施:采取措施限制结构位移,如设置隔震层、减震装置等。

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它是根据地震作用的强度和频率分布,以及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后的破坏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抗震等级通常分为一般抗震、中等抗震、较强抗震、强烈抗震和极强抗震五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需要满足不同的抗震强度要求和设计准则,以保证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是指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抗震构造措施是具体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措施,而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抗震等级的要求来确定适当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抗震、减震技术等。

在施工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前提下,其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得到提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改变传统住宅结构抗震设计方式,提高其抗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的危险性,避免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保证结构的质量,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从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入手,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地壳迅速释放出能量时,会引起地震,造成建筑物等物体的变形和崩塌。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做好隔震、减震工作,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与耗能减震设计适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使用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橡胶隔震支座构成的隔震层,在主体构件上安装减震装置等,以尽量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防止出现建筑物变形、倒塌等问题。

二、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要点(一)水平刚度的控制在发生地震时,高层混凝土结构更易受横向力的作用而发生侧向位移,甚至发生倒塌。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横向刚度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楼盖应将地震的力量传导到墙体上,使其承受倾覆的力矩,并在其内部形成轴力,使其与水平力弯矩成比例,避免出现侧倾、倒塌等现象。

(二)结构控制采用框架的形式对结构进行控制,使得设计中的具体参数和结构参数能够应用到现场,让结构的控制条件能够与设计时的目标数据相符合,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工艺。

在进行结构控制时,应考虑到要进行的最大抗震级别,加强结构的隔震和缓冲作用,减少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并根据区域内的震情情况,适当提高建筑的某些性能,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抗震保护措施

抗震保护措施

抗震保护措施导语: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其破坏性往往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抗震保护措施。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以及意识教育等方面,展开分享抗震保护措施并阐述其详细内容。

一、建筑结构的加强地震时,建筑物的结构是决定其抗震能力的关键。

因此,在建筑设计与建设阶段,应采用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建筑物的结构。

其主要包括:1. 使用抗震支撑结构:抗震支撑结构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柱子、钢框架、剪力墙等抗震构件,分散和吸收地震力,从而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 采用柔性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弹性和变形能力,采用柔性设计,可以减少地震时产生的剧烈振动,有效降低破坏程度。

3. 强化连接部件:对于建筑结构中的连接部件,如梁柱接头、梁柱基础等,应采用加固措施,确保其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防止出现连接松动现象。

二、选用抗震材料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保护措施方面,合适的抗震材料尤为重要。

以下是选用抗震材料的一些建议:1. 钢材的应用:钢材具有优良的延展性和韧性,在地震时能够有效吸收能量,减少地震力作用下的破坏。

因此,在建筑物的结构中,应适量增加钢材的使用比例。

2. 混凝土的加固: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但其抗震能力相对较低。

为了增强混凝土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在混凝土里添加纤维材料或者使用加筋钢筋等加固措施。

3. 抗震隔震器的运用:抗震隔震器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的技术,其通过设置隔震层,使建筑物与地震作用的振动分离,从而减小对建筑物的影响。

三、合理的建筑设计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合理建筑设计的抗震措施:1. 设计可抗震烈度:在建筑设计中,根据地震的可预知性,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指标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以下是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1.地基改良:对于软弱地基,可以采用土体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轻地震时地基产生的变形。

2.结构布置: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均匀地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常采用梁柱体系或框架结构,以及适当的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结构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和筒结构等,强化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结构设计中还应考虑柱子和墙体的抗倾覆能力。

4.低刚度层:设计中可以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一个低刚度层,如悬挂层或刚性梁层等,以分担地震力,减轻结构的震动响应。

5.支撑体系: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刚度,减轻地震时的变形。

常用的支撑形式包括剪力墙、筒状结构和钢结构等。

6.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抗蠕变和耐地震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加固砌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7.钢筋混凝土柱的加固:在既有建筑物中,对柱子的加固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在现有柱子外包钢筋混凝土或钢壳,并通过加固梁或剪力墙来提高柱子的抗震能力。

8.剪力墙设计:剪力墙是常用的抗震结构体系之一,通过布置在建筑结构中的垂直墙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剪力墙的高度、厚度和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其在地震荷载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9. 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通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如弹性反应谱、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物抵御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强度设计的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措施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措施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措施身份证号码:21041119871120****摘要:在建筑抗震设计工作中,应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并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场地类型、基础类型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并且将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以及经济保障等内容纳入进来,从而选出最优的结构体系,这样才能为其抗震性能的发挥提供保障。

对此,本文着重从作用、措施两个方面针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结构工程;作用;措施地震的破坏性非常大,极易造成建筑物倒塌,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结构工程中融入抗震设计。

面对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仅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护。

大量实践证实,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进行抗震能力设计,可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减少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1 抗震设计的作用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而言,结构工程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其抗震能力,可有效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具体来说,抗震设计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可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1.1 可提升建筑的刚度对建筑物刚度进行合理设计非常重要。

首先,需采用大量钢筋混凝土,其次,应在已有钢筋混凝土基础上加层加固。

加固可分为这两种情况:(1)如果是在钢结构基础上加层,则是与抗震规范不符的,因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层为钢结构,下层则必须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2)如果屋盖为钢结构,那么整个建筑工程抗侧力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体系,必须结合有关规定实施抗震设计。

1.2 可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工作中,要想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就必须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1)坚持对称性原则,可降低由地震作用导致的变形,同时在地震发生时可避免作用力集中,以减少建筑扭曲情况的发生;(2)需对地基的稳定性进行考虑,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地基,可有效防止由于地基变形因素对抗震功能产生的影响;(3)同一单元需在性质一致的地基上进行设计,以利于地基抗震功能的发挥[2];(4)在结构设计中增加抵抗防线,可显著提升抗震力,并且要注意受力设计明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局部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标准和应注意的要素,提出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震是一种目前难以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作为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应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处理好建筑功能、技术、艺术、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等几方面内容,从而创造出更加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建造出具有更加完整,安全系数高以及更加优质美观的建筑,避免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灾难和损失。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我国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如下: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具体要求。

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时不应降低。

二、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素
尽管国家标准对建筑结构抗震性作出上述严格规定,但是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实践中仍有部分问题困扰着设计者。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短柱问题
建筑抗震设计对结构构件有明确的延性要求。

轴压比和剪跨比是影响构件延性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也是一对互成矛盾的因素。

在层高一定的情况下,为提高延性而降低压比则会导致柱截面增大,且轴压比越小截面越大;而截面增大导致剪跨比减小,又降低了构件的延性。

因此,在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为满足规
程《钢筋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 9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 - 89)对轴压比限值的要求,柱子的截面往往比较大,在结构底部常常形成短柱甚至超短柱。

另外,诸如图书馆的书库.层高较低的储藏室.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等由于使用
荷载大,层高较低,在设计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柱。

众所周知,短柱的延性很差,尤其是超短柱几乎没有延性,在建筑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或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无法满足“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准则。

因此,必须在高层建设抗震设计中避免短柱脆性破坏问题。

2.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市住宅砖房建设中,房屋超高或超层时有发生,尤其是底层为“家带店”的砖房,高度超过限值1m 以上。

(2)在“综合楼”砖房中,底层或顶层有采用“混杂”结构体系的,即为满足部分大空间需要,在底层或顶层局部采用钢筋砼内框架结构。

有的仅将构造柱和圈梁局部加大,当作框架结构。

(3)住宅砖房中为追求大客厅,布置大开间和大门洞,有的大门洞间墙宽仅有240mm,并将阳台作成大悬挑(悬挑长度大于2m)延扩客厅面积;部分“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有的不采取加强措施,有的采用增大截面及配筋的构造柱替代砖墙肢;住宅砖房中限于场地或“造型”,布置成复杂平面,或纵.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
能对齐,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等等。

(4)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未作抗震承载力计算的占多数,加之缺乏工程经验,使相近的多层砖房采用的砌体强度等级相距甚远。

(5)在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上,多数设计富余较大,部分设计设置不足(含大洞口两侧未设构造柱)。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利抗震措施
1.建筑物结构悬挂隔震,将建筑物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悬挂起来以隔离地震,就是我们常说的悬挂结构,名字很恰当地表达了它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能很直接的感受到它的缺点和局限,即耗费的成本太大,并不适合于普遍的推广,虽然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执行起来却是值得商榷的。

一般情况下,大型的钢结构会采用此种措施。

大型钢结构一般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在悬挂体系中,子框架通过索链或者吊杆悬挂于主框架上,地震来临时主体框架虽然受到冲击,但是其子框架以及其他零部件是用近似于双节棍的链接方式与主体相连的,那么主体受到的冲击力在传送给子框架时就会减小很多,有益于保护子体框架。

2.建筑物基础设置隔震装置减震,这这种减震措施与上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在建筑物中间加上辅助材料或者部分已达到减震目的,而前者则是在整体框架结构上的创新上入手,减震装置属于独立于建筑物自身的材料,使用得当最多可使震力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不过这种方法局限于非高层建筑,高层如果采取这种方法,反而会增加建筑物的质量,而使地震来临时,这些附属物的重量给生命和财
产造成更大的伤害。

3.建筑物地基,用具有防震功能的材料,彻底从根源上稳固地基,将防震落实到最底部,从而到达减震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做法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位用粘土和砂子结合固定,也可以直接设置粘土或砂子垫层。

在我国建筑史上,曾经有人突发奇想以糯米为原材料,采起优良的粘着性,在建筑物底部形成防震的糯米垫层,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不可谓不奇,当然现当今的的材料学,尤其是建筑材料学已经发展的足够进步,我们可以不仿照古人的做法了,但是这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层间隔震,层间隔离主要用于旧房改建的改建中对于防震的需求,在施工方面很简洁,专业性不强,居民可自行操作。

当然于此对应的是低收益,也就是层间隔离的效果没有上述几种方法明显,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旧房改建,旧房的地基,基础结构是不能改变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作为辅助结构使用,其作用原理与前面提到的在建筑物中增加辅助减震的原理基本相同,可以借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以上我们阐述的几种措施主要是对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几部
分进行减震方面的设计,所谓安装减震装置减少地震的能量向建筑物传递,也是在于局部的减震。

无论哪一种,都是利用建筑物的一部分或者几部分的特征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减震设计。

对于辅助类的装置,主要分为滞回型和粘滞型两种。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在对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础进行隔震设计时,我们
一定要在建筑物没有动工以前按照隔震设计的措施,完成相应的工作。

最迟也是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当中,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特殊的隔震装置。

然而,建筑物建成以后,若想加强防震能力的话,只有采取增添辅助器具的方式和方法了,在添加的时候注意与室内设计相结合,保证功能的同时兼顾室内设计的和谐感,在此基础上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重新添加消能减震装置。

可以尽量添加在不影响整体观感的位置。

其二,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防震避灾的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也在不断更新中,以满足人们对于居所的规避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要求。

设计师在从事设计的时候,依照上文的迹象建议,除了可以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采用特殊处理之外,还可以借助外力的转移来保证人们的财产和省生命安全,这是我们从事设计的最终目的和最美好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郑剑扬.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探讨[j]. 科技风,
2010,(12) .
[2] 贺琴.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及其原理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1)
[3] 刘琳,吴洋. 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的阐述[j]. 住
宅产业, 2010,(z1) .
[5] 霍延超.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思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