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压强和浮力单元复习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复习课教案

一、压强
1、固体压强
压力
压强定义
压强公式
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
2、液体压强
测量仪器
液体压强特点应用1 2 3
3、大气压强
证明存在
测大气压实验
影响大气压因素
二、浮力
1、浮力产生
2、浮力大小
3、浮力方向
4、阿基米德原理
5、浮沉条件
6、浮力应用1 2 3 4
归纳中
学生回答
留下几个内容由学生提出如气压标准、单位
学生回答
给学生归纳知识的机会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课上练习
总结
归纳浮沉条件
三种情况:悬浮上浮下沉
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
物沉浮
平衡状态
漂
悬
非平衡状态
上浮
下沉
1、教材中99页轮船、独木舟、潜艇的原理
2、就热气球、自编一道浮力计算题
3、动手动脉学物理100页、1 2 3 4 5题
4、物理练习册上相对应这方面知识内容的习题
小节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学生填写
播放教学资源光盘
学生提问
教学反思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课题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课型
复习课
备课人
侯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系统的复习全章内容,加强学生对这一章内容有较清晰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及课件的使用加深学生对学科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
重点
浮力计算、液压、大气压产生及计算
难点
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归纳总结本章内容
【精品】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单元备课

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单元备课•知识准备:压强和浮力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它必须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测量、二力平衡、重力以及质量和密度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知识的综合性高,难度大,并且根据课标要求,这部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要求也比较高。
•单元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结构:新课标对科学内容分为三类——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而本章的压强与浮力均属于物质的相互作用,他们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科学的角度看,压强的概念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大气压强、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从科学探究角度看,由压强到浮力,探究活动层次要求逐步提高,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科学探究要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教学策略:本章设置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等,这些探究活动,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些探究过程中,渗透观察法、比较法、抽象法、实验法、类比法、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数学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进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情景示例:情景示例一关于“压强”的课题引入1、小游戏法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手头有一个生鸡蛋,请同学们选出一位大力士,站到讲台,面对同学们用一只手将鸡蛋用力攥破(强调是攥破而不是抠破)。
结果选出的大力士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将鸡蛋攥破,接着又换一另位大力士也没有将鸡蛋攥破,正在学生充满疑惑之际,教师可用一枝圆珠笔轻轻将鸡蛋戳破,学生此时急于知道事理的兴趣陡然而生,以此引入课题——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学习过“压强”的有关知识便会豁然开朗.2、小实验法找一个玻璃杯,用一张白纸盖上杯口,并用橡皮筋扎住,将穿有许多鞋钉(或大头针)的硬纸板放在纸上,教师出示一个一千克的砝码,问“将砝码放在硬纸板上,白纸会不会扎破?”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会".当把砝码放上后,白纸却安然无恙,学生十分惊奇,把鞋钉拔掉一部分,再把硬纸板放到白纸上,问“现在把砝码放到硬纸板上,白纸会不会扎破?"学生众说纷纭。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14.压强和浮力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第14章压强和浮力 ---------《全品中考总复习》第20课时-第22课时上课人:向丽宇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难点:(1)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全品中考总复习》第20课时压强液体压强教师针对中考考点提出复习内容一、复习内容考点1 压力:○1压力: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
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⑸重力与压力的区别:○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P73图13、1-3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将图甲图小桌上的砝码去掉,将看到的现象是:泡沫塑料压下深度减小。
该现象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和对比法考点2 压强: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4章压强和浮力基础复习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B.向气球内打气D.医院打吊针的瓶中插入一导气管
4、一个重量为86N的铁块,放入水中称为60N则该铁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5、大小相同重量相同的铁块甲和乙,甲浸入水中,乙浸入煤油中,哪个铁块受到的浮力大还是一样大?
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 __。
6、把体积为2.0×10-3m3的铜球全部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铜球受到的浮力大小为多少?(g=10N/Kg)
7、一个质量是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取g=10N/kg)
8、上题中,如果鸡蛋受到的浮力是0池中的水的深度为2m,池底有一个面积为10cm2的孔用塞子塞住,塞子受到水的压力大小为多少?(g=10N/kg)
10、物体的浮沉决定于物体所受和共同的作用。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1)上浮F浮___G物,ρ液__ρ物;(2)下沉F浮___G物,ρ液__ρ物;(3)悬浮F浮___G物,ρ液__ρ物。
11、潜水艇是靠改变来实现沉浮的;轮船是做成空心增大排水量,增大而制成的;充气气球和飞艇是靠改变自身而改变____来实现升降的;热气球是靠改变来实现升降的。
压强和浮力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章知识要点;
2、知道知识点的应用;
3、提升已学物理知识。
个人感悟
教学重点
压强一般公式、液体压强公式。浮力公式、浮沉条件。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知识再现】
1、压强公式:。改变压强的方法:①、②。
2、液体和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它们受到作用和它具有。
3、液体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对都有压强,②容器内部向都有压强,③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④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⑤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有关。
《压强和浮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演示教学

《压强和浮力》复习的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纵观近几年中考命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
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是本节的设计意图。
根据新标、考纲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精选习题进行堂训练,并对要点、重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压强知识得到深刻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压强的概念;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⑤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
②通过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①压强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②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压力小桌、海棉、重物以及flash。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教师拿出一些器材(海绵、压力小桌、重物),提出问题:“这些器材我们可以完成什么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所复习的内容:压强和浮力的第一时压强。
二、知识回顾、抓基础首先,教师设疑:“你对压强知多少?”学生一一说明,教师板书。
并利用投影打出知识结构(如图)。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
(一)复习“压力”先设疑:“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吗?他们有联系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⑴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二)复习固体压强学生说出概念、公式P=F/s、单位后教师设疑:“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学生回答。
压强和浮力的单元复习教案

压强和浮力的单元复习教案压强和浮力的单元复习教案压强和浮力的单元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请完成下面的填空1.阿基米德原理2.物体的浮沉条件(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般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于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3. 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轮船和载满货物的总质量(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题解答:【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
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g)。
求:(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2)物体的体积;(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2)因物体浸没,所以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3)因物体悬浮,所以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初三物理压力压强与浮力总复习教案

位面积上受的压力小,则压力作用效果就小。仅用压力的概念就不能完全表示其作用效 果了。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来反映压力作用的效果,这就是“压强”。
我们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⑴公式P= gh 的物理意义:P= gh 是液体的压强公式,由公式可知,液体内
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有关,而与所取的面积、液体的体积、液体的总重 无关。
⑵公式P= gh 的适用范围: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静止液体的压强,不适用于
计算固体的压强,尽管有时固体产生压强恰好也等于 gh ,例如:将一密度均匀,高为
同的方向,所以压力也有不同的方向。
G 图2 N
G 图3 N
N G
图4
二、固体压强:
1、怎样理解“压强”这一概念 相同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同一块砖,平放在松软的砂地上,和将这块 砖竖放在松软的砂地上,砂地上留下的压痕的深浅是不同的。当这块砖平放时,压痕浅 些,这块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放时,压痕深。由此可以看出,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4.6 2
教具 学具
预习 要求
复习资料
知识梳理
板 书 设 计 教师、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压力的计算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 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 F = 物体的重力 G
如图重为 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F
F
F F
F
人教版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案4

人教版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案4《压强与浮力》复习学案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 本部分考查要求理解压强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认识生产和生活中的连通器;本部分考查方式较为灵活,题目形式多样,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
命题趋势大致为: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问题分析有关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计算、 一、知识回顾1.固体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和_______有关。
(2)物体_________上受到的______叫做压强,压强的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
(3)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其中S 指___________。
(4)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
2.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特点是:液体内部向_______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压强______;深度增大,液体压强_______;液体压强还跟液体的______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_____,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其中h 指________________。
(3)上端______、下端_____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里装_____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是________的。
二、典例赏析例 1 据报道,一个普通农民发明了塑料袋小提手(如图1所示),能防止双手被较重的塑料袋勒得发痛。
使用这种小提手提塑料袋能( )A .减小对手的压强B .减小对手的压力C .增大对手的压强D .增大对手的压力 解析:手提物体时,物体对手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在所提物体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这种小提手不能改变对手的压力,故B 、D 错;在压力一定时,使用小提手增加了手的受力面积,减小了对手的压强,手不会感到痛,故A 正确。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教学设计、教案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⒈压力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
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一、教学目标1. 回顾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 复习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掌握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2. 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4. 压强和浮力的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难点: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压强与浮力的知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和浮力的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压强和浮力的概念。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压强和浮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压强和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压强和浮力应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企业,实地了解压强和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复习目标:1、压力的方向、作用点及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压强的概念、单位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能用此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4、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压强的计算。
5、能用实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方法,知道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6、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此知识解释生活中和相关现象。
二、复习重难点:1、压力与其它几种常见力相结合的力的作图。
2、密度、固体压强及液体压强相结合的综合性计算题。
3、大气压及流体压强的生活实例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本章的学习,学生对公式的变形及流速对压强的影响理解比较不深入,对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掌握压强公式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2、灵活应用液体的压强公式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4、知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1、压强及改变压强的方法;(1)压强公式:P=F/ S;正确理解压力及受力面积(即接触面积)的概念(2)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如:刀刃薄……)减小: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如:铁轨上垫枕木……)2、液体压强公式及其应用;(1)公式:P=ρg h (其中h表示深度:即从液面往下数)(2)应用:连通器;液压机(F1/S1=F2/S2)(3)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深度或同一液体)3、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1)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实例:钢笔吸水,吸盘,吸管喝饮料)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不均匀),其数值为 1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 a=760mmHg=10.3mH2O(托里拆利实验)(2)大气压越大则液体的沸点越高(应用:高压锅煮饭容易熟)大气压越小则液体的沸点越低(如高山上鸡蛋可能煮不熟)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 教案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知识解读本专题主要考查压强、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基本知识,且以压强为核心。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是大纲中要求较高的一个知识点,它不仅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学习浮力和高中气体性质的基础。
本专题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点。
出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也出现了一些学科渗透题、图像题、阅读理解题等。
复习要点:1、 准确理解压力: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各种情况下物体受到压力的示意图如下:从上面的图中能更加说清重力和压力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力,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2.对p=S F与p=ρgh 的理解 (1)p=S F是定义式,对固体、液体和气体产生的压强均适应。
p=ρgh 只适应于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
(1) p=SF中的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要特别注意对S 的辨析,S 指的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接触部分的面积。
p=ρgh 中的ρ表示液体密度,h 表示深度,是指某处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切忌与液体的长度混为一谈,当把一个上下等粗的柱体放在一个比柱体的底面积大的表面上时,固体的压强也可由p=SF=ρgh 求出,但一定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
3.大气压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值、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中考预测:2006年的中考主要呈现如下趋势1) 将压强公式、体积公式、面积公式、液体压强公式结合在一起 2) 将密度、压强、大气压强知识结合在一起,综合性较强3) 将密度、压强、浮力知识结合在一起,这类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4) 将压强、大气压强、杠杆等知识结合在一起,综合性更强,常常做为压轴题。
5) 注重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总结得出结论,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
6) 贴进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在命题方面已扩展到医学、气象、建筑等领域,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7) 与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联系。
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压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压力产生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 P=F/S 式中p单位是:pa,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 单位是:m2。
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增大;;(2)F不变,S减小; (3)同时把F 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P=ρhg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据液体压强公式:P=ρhg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5: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容器,计算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时先计算压强,再计算压力.6:形状规则的容器底所受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三、大气压强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课堂实验:用吸盘测大气压: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
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3)掌握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4)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5)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3. 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4.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压强和浮力的计算;2. 影响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3. 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讲授法:讲解压强和浮力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3. 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第七章的内容,让学生复习有关浮力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3. 讲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4. 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5. 讲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6.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和浮力的现象;7.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压强和浮力大小的因素;8.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9.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10.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中考物理复习压强教案

初中中考物理复习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2. 掌握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及单位。
3.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的因素,了解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应用。
4. 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力概念及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2. 压强概念、计算方法及单位。
3.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及计算。
4. 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应用。
5. 压强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气球、压缩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或导学案,自主学习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或示意图,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的因素。
4.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单位,演示实验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5.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压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思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实验、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导学案。
2. 实验器材:如气球、压缩空气等。
3. 动画、图片等教学素材。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的理解。
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授课时间:6 月4 日一、基础知识讲解1、不计空气的作用,乒乓球从桌面弹起后,在空中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计阻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是竖直向下。
2.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与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在接触间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4.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5.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6.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7.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8.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9.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10.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11.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1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
动力臂>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 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的杠杆。
13.定滑轮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4.动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2)能够理解并掌握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实验和实例,巩固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实验和实例,巩固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提高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复习:(1)回顾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复习影响压强的因素,如压力、受力面积等。
(3)通过实例和习题,巩固压强的应用。
2. 浮力的复习:(1)回顾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复习影响浮力的因素,如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等。
(3)通过实例和习题,巩固浮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运用压强和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2)影响压强和浮力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压强和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复习实验和实例,巩固压强和浮力的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第七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和浮力的概念和应用。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压强和浮力的兴趣。
2. 讲解与复习:(1)讲解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2)讲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3. 实验与实例:(1)展示压强和浮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2)通过实例,巩固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4. 小组讨论与问题解答:(1)让学生分组讨论压强和浮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单元复习一、知识网络压力的概念压力压力的方向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概念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P=F/S压强的单位:Pa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测量液体压强工具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压强规律的方法公式:P=ρgh连通器的概念连通器连通器的原理压强连通器的应用静止流体压强产生大气压强的原因大气压强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大小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特点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等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的压强飞机上天的原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基本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大小F 浮=排液Vg(阿基米德原理)浮力计算方法F浮=G—F(F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的“视”重)F 浮=F向上—F向下浮沉条件实心物体的浮沉物体漂浮在液面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浮沉条件轮船浮于水面的原理潜水艇浮沉的原理应用热气球和飞艇升降的原理密度计的原理深水打捞:“浮筒打捞法”等二、识记巩固1.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是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帕(或Pa)。
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
3.产生液体压强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阻碍它散开的容器底和容器壁都会产生压强。
4.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是压强计。
液体内部存在各个方向的压强;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5.液体的压强公式是P=ρgh ,h是指待测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高度;P与ρ和h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容器的形状等无关。
6.连通器是 上端开口 ,底部 连通 的容器。
只装 一种 液体,且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液面 总是 相平 的。
7.大气压强产生原因是大气 受到重力 的作用并且 具有流动性 。
8.第一次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 ,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测量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是 水银气压计 。
一个标准大气压= 760mm 水银柱高= 1.01×105 Pa 。
9.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 减小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 增大 。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 增大 ,体积增大压强就 减小 。
10.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 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上 的。
产生的原因是 浸在液体(或气体) 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的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差 。
11.浮力等于物体 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 (即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有:(1) F =排液V g ρ (阿基米德原理);(2) F 浮=G —F (G 为物重,F 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的“视”重);(3) F 浮=F 向上—F 向下 (规则物体竖直浸在液体中时:F 向上为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F 向上为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12.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当浮力 大于 重力,物体就会 上浮 ;当浮力 小于 重力,物体就会 下沉 ;当浮力 等于 浮力时,物体就会 悬浮 在液体中。
对于实心物体有:液ρ< 物ρ时,物体就会在液体中下沉;液ρ> 物ρ,物体会在液体中上浮;液ρ=物ρ时,物体会悬浮在液体中。
当物体漂浮在液面时,浮力 等于 物体的重力。
13.轮船是利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 空心 ,增大 浮力 的原理制成。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 重力 (调节水箱中的储水量)来实现沉浮的。
热气球和飞艇是靠改变自身的 体积或密度 来实现沉浮的。
密度计是利用物体 漂浮在液面的条件 制成的,密度计浸在液体里的部分越多液体的密度越 小 。
14.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 小 ,流速小的地方压强 大 。
飞机上天的原理:由机翼的形状和倾角 决定了空气从机翼上方流过的流速 大于 从机翼下放流过的流速,所以机翼下方的压强 大于 机翼上方的压强,就产生了作用在机翼上的举力或升力,当举力 大于 重力时,飞机就上升。
三、《压强和浮力》问题梳理1.压力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是不同的,压力的方向垂直于作用面,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不能把压力等同于重力;2.公式S F P中的“S ”指的是物体的受力面积,即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的面积; 3.液体深度的理解:易把“深度”等同于“高度”或“长度”。
“深度”应指液面(液体的自由面)到该点的垂直距离;4.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容易受固体压强的思维定势影响,去判断液体的压强。
5.对同一地点,大气压强的值是一定的,所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是一定的,与玻璃管的粗细、提升与否是无关的。
四、例题解析例1 小王同学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10-2m 2,请根据图中某些情况下的压强数值估算:(1)小王同学的重力。
(2)小王同学平躺时与床面的接触面积。
(3)小王同学背着重力为40牛的书包行走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0Pa 1.51.5×104 Pa3×103 Pa 5×104 Pa解析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①人站着对地面的压强为1.5×104Pa,站着人的重力应等于对地面的压力G=F=PS=1.5×104×4×102-N=600N;②人躺着对床面的压强为3×103Pa,平躺时接触面积为S=F/P=600N/3×103Pa=0.2m2。
③人行走时是单脚着地,受力面积是2×102-m2,加上40N的书包,地面受到的压力为600N+40N=640N,地面受到的压强:P=F/S=640N/2×102-m2=3.2×104Pa。
点评给出文字或图表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及计算等的考查是中考发展的一种趋势。
对这一类问题,应先从设问开始,筛选出对设问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计算等,这要求学生要养成认真思考、认真读题、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2如图所示,为某校校园艺术节时气球悬挂一幅竖标的情景。
已知气球的体积为8m3,气球(含内部所充气体)、标语及细绳的总质量为9kg,空气的密度为1.29 kg/ m3,g取10N/ kg,则系于地面拉住标语的细绳的拉力为( )A.103.2N B.90N C.13.2N D.193.2N解析气球(含内部所充气体)、标语及细绳组成的系统受到向下的重力G、地面拉绳向下的拉力F和气球受到的向上浮力F浮而静止,即“系统”受三个力平衡。
由方程G+F=F浮得mg+F=ρ空气gV排,有F=ρ空气gV排—mg=1.29 kg/ m3×10N/ kg×8m3—9kg×10N/ kg=13.2N。
答案 C点评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三个力而平衡的题目,在中考题中比较常见,一般属于中等或中等偏难的题型。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受力分析,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本题的研究对象为气球、标语及细绳组成的系统)。
其次要分析哪个方向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再利用平衡条件,将同一方向的相加等于反方向的力相加。
最后代数据进行计算或判断。
例3 如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图中能正确反应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解析将金属圆柱体作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弹簧测力计向上的拉力F 和向下的重力G而静止,即受三个力平衡,由平衡方程G =F浮+F得F=G—ρ空气gV排,有F=ρ空气gV排—G。
当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但在未浸没之单前,V排逐渐增大,由公式F=ρ空气gV排—G,可知弹簧测力计拉力F逐渐减小。
当金属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之后V排不再变化,由公式F=ρ空气gV排—G,可知弹簧测力计拉力不变。
答案 A点评为了节约答题时间,像这样的选择题,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用“排除法”进行简单而直接的判断。
就本题而言,但在圆柱体未浸没之单前,浮力增大,拉力应减小,排除C、D选项;当金属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之后,V排不变,浮力不变,计拉力不变,排除B 选项,最后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
例4 如图所示,是医生给病人静脉注射常用的一套输液装置。
其中A是装有药液的输液瓶,B是输液管,C是通气管,D是支架,E是观察滴液的小瓶,K是控制输液快慢的开关。
设输液瓶内药液的液面距手臂注射处的高度为H,药液的密度ρ≈1.0×103kg/m3,人体的血压大约是1.0×104Pa至1.5×104Pa,取g=10N/k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体的血压相当于1.0m至1.5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B.人体的血压相当于0.1m至0.15m高的水柱产生压强C.当H大于1.5m时,一般情况下药液就能正常输入人体D.当H小于1.0m时,一般情况下药液就能正常输入人体解析在医学上人体血压指的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一般用毫米汞柱作单位表示,其含意是在水银面有大气压作用的情况下,血压支撑的水银柱的高度。
例如,某人的舒张压是90mmHg,是指水银面有大气压作用的情况下血压支撑的水银柱的高度是90mm,在这种情况下能支撑的水柱高应是1224 mm,约1.2m,相当于1.2×104Pa的压强。
图中C管与大气相通,当输液瓶中药液下降,压强减小时,大气压通过C管向输液瓶中压入气体,使瓶底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强。
将人体的血压范围1.0×104Pa与1.5×104Pa 和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分别代入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求得h分别为1.0m和1.5m,所以人体血压相当于1.0m至1.5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要选A选项。
为了能使药液能顺利输入人体,药液的压强必须大于人体的血压,H应有1.5m左右的高度,为了确保安全输液(若H过低,则血液会回流到输液管中),应选C选项。
答案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