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模拟作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评讲(98张)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无用之用,即为大用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中说:有三个人同时去看一棵参天巨松,他们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
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比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的气概。
由此可知,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这三者对于巨松的不同态度,你对哪种态度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三个人看待古松的方式,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态度。
这三种态度分别是什么呢?第一种态度是实用的态度。
这种态度关注的是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害,哪些人或物对我们的生活无关紧要。
我们会对有益的人或物产生喜爱的情感,对有害的人或物产生厌恶的情感,对无关紧要的人或物则不会产生特别的情感。
我们会倾向于追求有益的人或物,避免有害的人或物。
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在木商看来,事物的意义大都源于“有用”,即能够被我所用。
第二种态度是科学的态度。
植物学家看待古松时,并不考虑它的实用性,而是注重客观、理性、抽象的思考,分析这棵古松与其他松树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科学家的目的在于寻找真相,追求真理。
第三种态度是审美的态度。
画家看待古松时,会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古松的本身上,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欣赏。
画家并不计较古松的实用性,也不推求古松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是注重直觉感受,追求美感的享受。
这三种态度分别注重的是不同的价值。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即追求实际利益;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即追求真理;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即追求美感享受。
2019高考作文热点押题之“无用之用”写作指导及范文

2019高考作文热点押题之“无用之用”写作指导及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曾提及,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的这番话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先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
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
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
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
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
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道: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范文一】“无用”实为“大用”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这样的石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但就是这个石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走了。
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曾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划过天际。
同样一块石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
生活中是不存在无用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
人生亦是如此。
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无用及有用之间呢?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
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
试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物质化的空壳呢?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议论文作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完整版)

议论文作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议论文作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议论文作文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可今人多已不懂“无用”的“大用”了。
看看身边,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六艺”,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
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
记得陈蔡断粮时,孔子在困厄之地仍弦歌不止,信仰如此坚定。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正是这不足果腹的学术擎起东方新天地。
当下人类苦苦经营几个世纪的启蒙圣殿因“无用”而风雨飘摇,繁华声浪中奏响文化挽歌,文学日渐式微。
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不是粮食棉花……文学就像头发。
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无用”之事里。
我们呼唤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
放眼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美洲神秘的土地的马克西姆……他们用精神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
正所谓“无用之用”,甚至“无用大用”。
当下现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会培养出几百万个细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熟读《理想国》、《荷马史诗》等富有人文素养的公民。
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
正是“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
回到现实,“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些想法过分强调“有用”,我们应该脸红;“文科生不爱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这些想法忽视“无用大用”。
熟不知爱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也很高,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议论文(优秀9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议论文(优秀9篇)人走在路上,脚踩的只是那一寸地,而旁边不需要踩踏的空地,似乎是无用的。
但庄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提出:有用之用,方为大用。
既然其他地方都没用,如果把其他地方全部挖至无尽深,只留下一条走的路,你还敢闲庭阔步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人们习惯于将事物分成有用与无用,科举制的时代,百姓传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用狭隘的人才观来看待人,中第便是人才,落榜便不是。
过去如此,现今亦然。
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有用论的观念,从小就被问学这有什么用,步入中学,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校只学考试内容,其余一概不学。
推及社会,现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施政者追求产值,牺牲环境,功利化发展带来的结果。
轻易地划分有用与无用往往是因为肤浅的认知。
富兰克林邀请他人来看他发明的避雷针时,一位女士提出,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他回答道,那么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富兰克林用时间的观念来提醒她,只是暂时没用。
就像庄子用空间观念反驳的那样,人不只是需要脚踏的那一寸土地。
由此所见,个人肤浅的认知是一重要原因。
无用之用,方得从容。
《庄子》中写道: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陈道明喜欢从有用的世界挣脱出来,做一些无用之事:读书,练字,下棋冯小刚取笑他他这么做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有用,陈道明却淡淡回应: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才意味着从容自得。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乔布斯大学退学后学习的美术字体在当时看似没用,而后来应用到电脑设计上,使得苹果电脑一推出便大获成功。
当时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却成为了他成功的钥匙。
人生最忌急功近利,留一些无用的时间给自己,培养一两个无用却真正喜欢的爱好,久而久之,无用,也能成为大用。
无用之用,淡淡的人生味;有用之用,浓浓的胭脂香人要生活,也要生存。
生活需要诗意,生存需要功利。
二者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切记不可极端化,一味高举无用主义大旗,抛开生存空谈生活,只会沉浸在老庄哲学,安逸于世外桃源,与世界脱节;一味高举实用大旗,急功近利,眼中只有生存,终究会变成一个空心人,落的一身疲惫。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英文回答:In the tapestry of life, the most unremarkable threads often weave the most intricate patterns. It is in the seemingly useless and mundane that we find the seeds of boundless potential. This paradoxical notion, known as "wu yong zhi yong fang wei da yong" in Chinese, reminds us that true value lies not in immediate utility but in the hidden possibilities it holds.Some may dismiss a humble pebble as nothing more than a hindrance, an obstacle in their path. Yet, in the hands of a skilled craftsman, it can transform into a work of art, a symbol of ingenuity and creativity. Similarly, an ordinary piece of paper, seemingly destined for the recycling bin, can become a canvas for imagination, a vessel for expressing profound thoughts and emotions.The concept of "wu yong zhi yong" extends beyond therealm of the physical. It appli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our minds, our relationships, and our overall well-being. A quiet moment of contemplation may seem like an unproductive pursuit, but it can lead to deep insights and personal growth. Nurturing relationships with those who may not have immediate benefits can enrich our lives in unforeseen ways. Seeking experiences that do not serve a clear purpose can broaden our perspectives and bring us unexpected joys.In the words of Lao Tzu, "The highest good is like water. Water benefits all things and does not compete with them. It dwells in places that men reject and so is like the Tao." Just as water flows effortlessly into the cracks and crevices of the earth, creating life and sustenance, so too can the most unassuming actions have a profound impact.By embracing the principle of "wu yong zhi yong," we open ourselves up to a world of boundless possibilities. We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inherent value of all things, regardless of their apparent usefulness. We recognize that even the most ordinary moments can hold extraordinary potential. And in the seemingly useless and mundane, wefind the hidden seeds of growth, fulfillment, and true meaning.中文回答: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一理念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事物价值的独特理解。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无用” 实为“大用”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无用”实为“大用”【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
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文题解析】: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
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
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
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
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
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范文】1无用”实为“大用”物质社会,人难免略显浮躁。
我们习惯用利益、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有价值的称之为“有用”,没有价值或者价值较少的我们就称之为“无用”,无用之事少做或不做,有用之事则争抢着去做。
即使是读书,也带着一副有色眼镜。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而尚能清心寡欲、自得其乐地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本没有错,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获取知识、智慧的沃土。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把读书异化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看,读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的如此直白、通俗。
2019高考作文冲刺“学生不务正业之‘无用之用’”主题作文讲评及时评素材(27张)

最受“食货”们欢迎的是蔬果区,有玉米、桃 树、桑葚、番石榴、柠檬和香蕉等,其中香蕉已长 成,预计一个星期后可以收获。两颗诱人的百香果 绿意盈盈,让人垂涎已久。
也有人质疑,大学那么宝贵的时间,花在农活上, 值得吗?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田园梦。
在我看来,至少从结果上,他们习得了不少 农业技能,锻炼了自己的耐心和细心,甚至通 过卖瓜果得到了一点小小的经济回报,这样的 “秘密花园”没什么不好。
但是,如果仅以结果论,可能还低估了这些 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实际上,正如创办者所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田园梦”。而今,他 们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桑之未 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些 都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变为现实。
可是,今天,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用“有用”与“无用”区分事物, 于是,无数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被置之一边,低俗、刺激、暴力的作品一窝 蜂地出来,让一具具空壳从中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又重新陷入了寂寞之中。 这样的文化导向,是应该重新审视了!
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们物质的产物,而真正推动 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生存 的技能之后,让看似无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吧!
反对的角度:大学时光那么宝贵,应该把时间落在汲取知识, 增加实践阅历上,而不应该浪费在花花草草上。不务正业,浪 费时间,明白自己的追求,切勿在自娱自乐中迷失自己,切莫 浪费光阴,会自受其害。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作文范文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作文范文英文回答:In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life, the value of objects and concepts is often measured by their immediate utility. However, there exists a profound wisdom in the Chinese proverb, "Wu yong zhi yong fang wei da yong," which translates to "The useless is the most useful." This adage challenges our conventional notions of worth, suggesting that true value may lie not in what is immediatelypractical but in the hidden potential and unexpected benefits that can arise from the seemingly insignificant.Throughout history, countless exampl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the useless. Take the invention of the printing press by Johannes Gutenberg. Initially dismissed as an impractical and frivolous device, it eventually revolutionized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Simi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dio by GuglielmoMarconi was initially met with skepticism and ridicule but ultimately paved the way for advancements i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In our daily lives, we often overlook the potential of the useless. We discard discarded items, assuming they have no further value. However, with a shift in perspective, we can uncover hidden treasures in the most unexpected places. An old t-shirt can become a comfortable lounge wear, a broken vase can transform into a unique planter, and a discarded piece of wood can inspire a creative art project. By embracing the useless, we open ourselves to a world of possibilities, where discarded objects can find new purpose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The useless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When we are not constrained by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our minds are free to explore unconventional ideas and unconventional approaches. It isin these moments of playful experimentation that breakthroughs and unexpected discoveries often occur. By embracing the power of the useless, we unleash our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fertile ground for innovation.Moreover, the useless can serve as a reminder of the transience of all things.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we often forget the importance of rest and contemplation. The useless allows us to step outside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goals and appreciate the simple joys of existence. It reminds us that truefulfillment is not found solely in accomplishments but also in the spaces between, where we can simply be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resent moment.In conclusion, the Chinese proverb "Wu yong zhi yong fang wei da yong" challenges us to re-examine our notions of value and embrace the power of the useless. By recognizing the hidden potential in the seemingly insignificant, fostering creativity, fostering imagination, and embracing the transience of all things, we unlock a world of possibilities and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中文回答:“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中国谚语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不在于其直接的实用性,而在于其蕴藏的潜在价值和意想不到的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培根曾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 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 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
•
学习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假以时日 ,逐步积累,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作用,诚如 老庄所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
这一次作文不是审题的 问题,而是找准中心论点之 后,如何写的问题? • 思路如何展开?写什么才 能保证45分的问题?
•
其二,可以谈“无用”与 “大用”之间的 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 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
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 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 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
•
哲学、文艺、美学等在内的人文知识,并不 是像一些人所说的“无用”,相反,它们对滋养 人的心田、陶冶情感、激发灵感,大有好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 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 一个下午。” 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 个印度,也不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
2019届高三级第二学期“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作文评讲
•
巧妙引入分析,明确提出论点 论点论据结合,举例必有分析 论证方法多样,名言事例齐上 联想合理丰富,古今中外涵盖 论述要有梯度,行文讲究文采 勿忘联系现实,煞尾简洁精要
• •
也就是说你提炼了“无用之 用,方为大用。”这一中心论点 之后。 • 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怎么去 写?
• •
• • •
首先,你必须弄清什么是“无用之物”,那 些材料(事例)属于“无用之物”。 其次,你必须围绕中心论点去展开思路,即 从为什么或怎么样去论证。 从为什么去展开,思考为什么的理由? 因为“无用之用看似无用,实际上却有大用 。” 第三,写作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有什么作用上 ,而且是“大”作用。
2.从直线去理解“‘原点’是道路的起点”, 思考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其原因可以是道歪了、迷路了、道不 通……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有时主动地 生道路上,也有被迫“回到原点”的时 候,如遇天灾、或遭人祸、或受挫折、或被战 败……被“回到原点”后,应该“怎么办”?自 己会怎么办?刘翔是怎么办的?邓少平是怎么办 的?项羽是怎么办的?越王勾践是怎么办的?药家 鑫23岁就被“回到原点”了,我们应该作出哪些 思考?……
譬如
•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 能。 • “无用”的书,使我们精神更加丰盈,人生也更 加圆满。 • “无用”的书会愉悦我们的精神,以思想和哲学 的乐趣启迪人生。 • 无用之书”,滋养精神,洗涤心灵,到达更为深 邃的世界。……
譬如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 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 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 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 少于800字。
• •
•
•
• 类题比较 •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 读书分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书,跟钱、权与 名利有关,读它可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 ;一种是无用的书,不教授技能,或对升学、应 聘与挣钱没有直接帮助,但可养心。读什么书, 这是个人趣味的问题。(《百家讲坛》易中天语 ) • 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 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 •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 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次作文写得较好同学:
黄国源50
陈子超 52-4=48 陈妙旋杨柳明48、林浩48
林立谦48、李婵静48
胡长椿48 吴慧淑48
• 一、审题指导 • 1、关键词:文学 苏格拉底 无用之用,方 为大用。 • 2、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 ”、“有用”和“大用”。
•
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 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 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 。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 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
“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作文评讲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 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致辞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 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 处的一个下午。 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 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庄子也说,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之事、之 物,却有其自身的“大用”。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你对“无用 ”有怎样的理解?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写一篇文章。
1. 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可以谈改 革的“原点”。你可以这样“追问”? 问:改革“原来的目的”是什么? • 答:改革“原来的目的”是让大家富起 来,过上幸福生活。 • 问:然而,现状怎么样? • 答:让人感觉改革偏离了“原点”,贫 富悬殊,幸福指数下降……
• “回到原点”,不是要回到“一穷二白”的日子,不是 重新回到发粮票、布票、猪肉票的计划经济时代去,而 是需要谨记改革的“目的”,去践行科学发展观。
材料作文一般都提供材料或导语。 这就涉及到如何用好材料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的文章,你写作的思路,你 的论证都必须由材料生发开去!
(一)对导语的理解: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依然是 一条由导语引出标题的作文题。导语对 “原点”作了4种解释。 第1种解释:“‘原点’可以是道路的 起点”。 这个解释最容易理解。“原点”’ 就是“原来的出发点”。由此引申为 “原来的目的”、“原来的本意”、 “原来的状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