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青年如何读鲁迅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领军人,鲁迅及其作品早已为社会所熟知,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进步,鲁迅那“匕首”“投枪”式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性在许多当代青年人看来已经过时了,和现代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已经脱节。从鲁迅思想及其作品多样性和现代意义出发,分析鲁迅遇冷的原因,说明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并积极引导当代青年人认识鲁迅,学习鲁迅。

关键词:当代;青年;学习鲁迅

1 鲁迅作品的接受现状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青年学生语文教育中的重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在所选录的课文当中,有相当部分是代表鲁迅语言和思想风格的杂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新环境、新体制,人们的思想需要一种信念来引导,鲁迅及其杂文作品就成了最好的“榜样”。然而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跟进,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数量上的优势并未能使鲁迅成为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作家。相反,对于鲁迅的作品在一些学校里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

传甚广的校园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惧怕与疏离。

2 鲁迅“遇冷”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一直被教育主流关注的鲁迅作品在现代青年当中会变得吃不开了?首先,中国语文教育长期把鲁迅当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导致其作品在校园遭遇死胡同。长期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国语文教育中长期被当做思想教育的范本来解读,鲁迅以其“斗士”形象存活于人们心中,连头发都“根根直竖”,念之者谓之“战士”,结果是不仅是使得鲁迅的优秀作品变得干瘪无趣,而且使语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们美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在我国现行的语文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他们思想上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大都被深深印下了主流观念的烙印,使他们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中最优秀的东西,导致学生的阅读素质普遍下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理解不了,怎么能教学生理解,从而正确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说老师对鲁迅的不懂和隔阂,进而不能正确认识鲁迅、讲解鲁迅,是造成学生产生厌烦心态,不喜欢鲁迅的最直接原因。

3 当代青年怎样读鲁迅

阅读鲁迅作品确实是对阅读经验的一次极大挑战。鲁迅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此外,他深刻的思想,半文半白的独特语言,都

与其它的语文课文有着很大的区别,就青年人的阅历来说,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要真正读懂鲁迅,恐怕勉为其难。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当代青年人去认识真正的鲁迅成为当代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研究

课题。

(1)还原真实的鲁迅。

在主流意识的推动下,鲁迅被无限拔高,把鲁迅异化成了一个神;对鲁迅的作品解读有的则陷入了逐字逐句深挖“深刻意义”的误区。那么解读鲁迅及其作品首先要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首先鲁迅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一般人的七情六欲和情感。49岁的鲁迅和许广平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写了一首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鲁迅有着普通父亲对孩子的情感,他同样是一个好丈夫,对许广平是,对母亲为自己包办的妻子朱安更是,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领军人物,鲁迅不可能接受毫无感情的朱安,但是他没有和朱安离婚,而且一直照顾她的生活,从这点来说,鲁迅又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好儿子。

然而大家却更习惯把鲁迅看作是战士,是革命的先驱。对于政治之外的人来说,政治是枯燥的,如果我们还是一以贯之地把鲁迅定位于战士或者是斗士,对鲁迅观念和作品的判定过于简化、片面,忽视了他在其他层面上的认识,忽略其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的话,鲁迅迟早会被现代青年彻底抛弃。

(2)了解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提起鲁迅先生,大家都会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严肃,沉默寡言的老者,他能和青年人交流吗?其实鲁迅先生对青年成长十分关心。他一生亲自接待过大约500多位来访的青年人;他亲自阅读过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1200多位青年寄给他的来信,而他给这些青年人的回信超过3500多封。这些回信成了鲁迅先生“甘为泥土护春花”、“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的写照。鲁迅先生寄希望于未来,托重任于青年。

大家不会忘记湖南大学校长阿累(真名朱凡)在《一面》中对鲁迅先生的描写。“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对普通青年工人阿累的求知欲与经济窘迫的现实,鲁迅先生不仅为他选择指引青年进步的书,而且用朋友的情谊帮助经济困难青年实现愿望。这对鲁迅先生来说可能只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事,但对阿累来说却是影响一生的激励,以至于他在后来再艰苦的情况下都能充满信心和力量。

在鲁迅的生活当中,帮助青年学生是很经常的事情。著名作家萧红、萧军、曹白、许钦文、李霁野等都是在鲁迅的指引下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并成为一代大家,即使像后来成为文坛巨匠的矛盾也都得到过鲁迅的帮助,也因此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鲁迅最了解青年,最关怀青年,对于青年,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

(3)调整关注鲁迅的视线。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肩负起了唤起

民智的使命,更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人文关怀。其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论文、杂文和译著等,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我们的视线以前主要停留在他的杂文上,片面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性、政治性,而忽略了鲁迅作品中丰富而悠远的人文气息。鲁迅先生的伟大,是因为他的作品具备了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对普通人拥有同情和怜悯的情怀,读者在读他的作品时能获得一次温情的洗礼。《社戏》中偷罗汉豆的经历是整篇小说中最让人回味的故事,偷豆的时候,阿发很仗义地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让大伙偷自家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的猜忌,那些天真无邪、单纯可爱的孩子,能让每一位读者想起自己童年时的玩伴,唤醒读者童年里的件件看似无知,但每次想起都会会心一笑的“蠢事”。

在《故乡》中,鲁迅为我们敞开了另一个奇异的世界,使我们久久沉醉在那幅神异的图画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份童真没有任何人愿意打破,如果鲁迅没有那些值得珍藏的童年记忆,是不可能表现出这份童年的温情,虽然成长带给作者太多的感悟,带给每一个人太多痛却不得不去承受的经历,但那些童年的记忆是值得人们时常记起并细细品味的。

鲁迅作品中这些让人倍感温馨的场面有别于《狂人日记》,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