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字考证及龙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的古文字考证及龙文化研究
张玲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5班,成都,610063)
摘要:龙是我们华夏祖先的图腾,从远古至今龙字不断发展演变,并衍生出与龙有关的词语和以龙为偏旁的字,在生活之中随处可见。
Summary:The dragon is the totem of our Chinese ancestors, from ancient times has been the evolution of long words and derived words with the dragon and the dragon as a radical of the word in lives everywhere.
关键字:起源发展演变文化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四大灵物之一,是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中国人崇拜龙,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矿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它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骄傲的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龙,龙饰服饰、含龙的名字、龙式雕刻、龙字成语等等枚不胜举。我们的龙文化远播世界,国外的人甚至以拥有与龙相关的物品为时尚。
一、龙的起源
关于龙的起源研究者们都莫衷一是,基本观点有两类:一类认为龙的原型是某种生物或几种生物的组合,如:蛇、蜥蜴或鳄鱼、恐龙或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动物组合。另一类认为龙的原型不是实际存在的动物,而是某种自然形象或多种艺术化的动物形象的叠加组合,如:云、虹、闪电、合并了的图腾、物候代表形象的组合等。①然而不管龙的样子是怎样的千奇百怪,它们都呈现出蛇一样的修长身躯来。二、龙字的发展演变
“龙”字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龙字是象形文字,依龙的形象“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由于先人对龙的原型有多种多样的观点,所以龙字有很多种写法,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地变化。
春秋以前可以称为“古代龙”。③古代龙多作匍匐爬形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带着粗野与神秘。据有关专家统计,商
代甲骨文的龙字多达七十多种,如:,②从它们的形态上看都
呈现出明显的动物特征:身长而曲,巨头大口,多数长角,足或有或无。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
①刘志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②刘志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③刘毓庆赵瑞锁著《龙的文化解读——世俗文化支配下的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④刘毓庆赵瑞锁著《龙的文化解读——世俗文化支配下的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⑤刘毓庆赵瑞锁著《龙的文化解读——世俗文化支配下的中国传统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从战国到唐代称为“中世龙”。④“中世龙”开始脱离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体态多呈S形,出现节毛,角开始分叉,
显得气势恢弘。如:(篆书),从字形态看出龙字的潇洒灵动,腾空狂啸,睥睨天下。宋以后称为“现代龙”。宋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保持着不能触碰的威严,但失去了“中世龙”的刚猛。它们的头角变长,呈叉状,没有进攻性,展示出雍容华贵的气度,向外界展示出我们中国的广袤和富庶。
龙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龙字,有一定演变规律。甲骨文、金文龙字虽多有异型体,但主体上方是倒王字而不是辛字头,以表示权威,下部为巨口有牙,弯曲之身,典型甲骨文,《甲骨文字典》释义“象龙形,其字多异体,象巨口
长身之形,从其吻,从其身”。演变成金文如(见《轲尊》、《多友鼎》、《龙
母尊》、《颂壶》)。演变成篆体为。
三、龙字的读音
龙字的读音为“隆”,与隆隆雷声有关。《说文解字·卷一一下二四五》①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童省声”。当天空骤暗,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并伴有彩虹。这些天象在先祖们意识中和神密的龙有关,特别是当闪电和彩虹出现时总会有隆隆的雷声,所以就根据这个拟声来称呼这种神物。
春分时节有无雷雨出现,预示着当年的干旱雨涝,尤以天然石龙一带最为应验。流传有“惊蛰闻雷雨调顺,春分龙隆好收年”,“春分雷鸣龙升天,定主雨顺好收年。最怕秋分龙带闪,冬无雨雪遭灾难”。“二月隆隆天鼓响,皇帝百姓喜洋洋。九月若闻隆隆音,冬春大旱愁煞人”。“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这些谚语印证了古人对春分、秋分时节隆隆雷声的因果关系长期观察的结果,即春分的隆隆雷声主夏秋风调雨顺,而秋分的隆隆雷声预示冬天少雨雪。如果秋分以后再有隆隆雷声,就会有较长时期的干旱了。久而久之,应验的机会多了,天然石龙地区之“隆”,由判断天气标尺的“隆”,变为通天之神的“龙”。
四、龙字的衍生
因为人们认为龙是人神通天的助手②,是影响云雨河泽的神兽,是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民俗文化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民间有很多与龙有关的节日:每年正月,各地都要耍龙灯。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民间都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在农耕社会,百姓都是靠天吃饭的。“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拟的动物,它被人们供奉为神灵,又赋予了很多寄托,保佑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所以旧时农历二月初二有很多和龙有关的民俗。古时,正月里不剃头的说法沿袭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12月。卷一一下二四五
②刘志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6页到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