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3.2 认识周长 | 苏教版(2014秋) (1)

合集下载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直线、射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周长的概念和意义进行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长度单位的认识,但对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实际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并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图形展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展示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物品(如书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圆形桌面、方形围栏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周长。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周长”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

同时,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图形周长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学具,让学生亲自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认识周长。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将周长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设计一个简洁的板书,包括周长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一些例题。

七、作业设计1. 正方形,边长为4厘米2. 长方形,长为6厘米,宽为3厘米答案:1. 正方形,周长为16厘米2. 长方形,周长为18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例如,尝试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周长的定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周长的定义是理解周长的核心。

我会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比如围成一个正方形需要知道每边的长度,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在讲解周长时,我会强调周长是指一个图形的边界线的总长度。

这个概念对于同学们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因此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会通过一些例题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如何将周长的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所需的绳子长度,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例子可以帮助同学们将抽象的周长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周长的方法计算周长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会讲解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例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3.2.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3.2.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3.2.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2.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图形知识,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难点:理解周长的本质,能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例,熟悉教学内容和方法。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内容,了解平面图形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引出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周长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问题,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计算周长的方法和心得,巩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苏教版苏州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苏州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苏州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苏教版苏州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表面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周长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长度观念,他们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长度观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和应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3.交流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以及一些长度单位的小棒。

2.学具:准备一些练习纸,让学生进行周长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周长是什么。

通过这个导入,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围栏、围巾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周长。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量尺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工具(如尺子)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周长的意义,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会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复杂图形的周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剪刀、绳子、图形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圆形的边界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圆形的边界就是它的周长。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周长》。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边界。

引导学生认识到,图形的边界就是它的周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定义,并能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2.能够将周长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周长的实际应用;3.发现周长的规律,为后续学习面积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1.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3.将周长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难点1.周长计算公式的成立;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周长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1.提问法;2.示范法;3.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们最近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题为“认识周长”。

2. 学习内容(30分钟)2.1 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1.向学生展示长方形的图形,并问学生周长是什么意思;2.定义周长: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的边界的长度之和;3.向学生展示计算周长的公式:周长=2×(长+宽);4.通过板书演示,具体计算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

2.2 将周长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10分钟)1.引入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哪些物品的周长呢?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且列举出答案;2.将学生所提出的物品的周长进行讨论;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需要我们去计算周长?2.3 发现周长的规律(5分钟)1.提问考题:假设长方形的长始终为3厘米,而宽从1厘米开始逐渐增加,那么它们的周长会出现什么规律呢?2.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跟进每个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3.让学生逐步发现周长的规律。

3. 总结(5分钟)1.概括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化学生记忆;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多探索周长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和实际演示计算的方式,使学生对于周长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周长的实际应用场景。

同时,在发现周长的规律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规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2.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圆规、绳子等。

2. 学具:学生用直尺、绳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边线,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探究(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一张白纸和一套学具,让他们尝试测量并计算出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周长的定义,以及如何测量周长。

讲解中穿插一些例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周长的理解和测量方法。

5. 应用(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书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6.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7. 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与周长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讲解周长的概念时,要注意用词严谨,让学生明白周长是图形边界线的总和。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周长概念的重要步骤。

以下对“探究”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直线、射线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周长的概念,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绳子、图形卡片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一张白纸,几根小棒。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操场、教室、花园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周长?为什么需要计算周长?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图形的周长。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周长。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长是如何计算的?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白纸和直尺,围成一个任意形状的图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然后,各小组互相交流,分享计算方法和结果。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周长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计算某个图形的周长,或者根据周长计算图形的尺寸等。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交流讨论。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的内容主要包括周长的概念、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周长,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周长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操作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周长,感受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周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周长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周长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认识周长》|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认识周长》|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认识周长》|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认识周长》|苏教版一、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一个封闭图形的边界线的长度。

2. 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测量和连接图形各个顶点的方法来计算周长。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剪刀、贴纸。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轮廓,提问学生能否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教室的边界线。

通过这个情景引入周长的概念。

2. 讲解周长的定义: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即图形边界线的长度。

3. 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测量和连接图形各个顶点的方法来计算周长。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和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5.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例题,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求它的周长。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

6.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目,巩固对周长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周长的定义:图形边界线的长度周长的计算方法:测量和连接图形各个顶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它的周长。

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它的周长。

答案:1. 周长= (8 + 4) × 2 = 24厘米2. 周长= 6 × 4 = 24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

在随堂练习和例题讲解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章节为第 3.2节——认识周长。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的周长,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的意义。

2.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物体的周长。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具:PPT、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围,提问他们是否能计算出墙围的周长。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周长,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3. 方法讲解:然后,我会讲解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物体的周长,如直接测量、绕线测量等。

5. 随堂练习:然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他们对于周长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6. 小组活动: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互相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周长的概念2. 计算周长的方法3. 实例讲解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正方形,边长为4厘米b. 圆形,直径为10厘米c. 长方形,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答案:a. 16厘米b. 31.4厘米c. 26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对周长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时内容,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周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对周长概念的直观感知。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掌握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感知。

然而,对于周长的概念,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直观感知。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结合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如PPT、实物展示等,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树叶、书本封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边缘,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注意到这些物体的边缘了吗?我们怎么描述这个边缘的长度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定义周长:让学生明确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周长进行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知识,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存在,再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计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存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计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测量工具。

2.学具:学生测量工具、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圆形桌面、正方形地毯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周长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就是图形的一周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通过PPT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并标注它们的周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教室内的物体周长,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以及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求解简单的周长问题;3.掌握围墙、草坪等场景中周长的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围墙、草坪等场景中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认识周长(1)引入考虑以下场景:在一段篱笆上,我们用软尺量出它的长度是8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要围住这段篱笆,需要用多少米的围栏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里面涉及到哪些数学概念。

(2)概念定义通过大家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需要用8米的围栏。

这个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这个答案涉及到一个概念——周长。

我们说,这段篱笆的周长为8米。

(3)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计算周长。

我们可以将这段篱笆想象成一条折线,将它分为若干段,然后将这些段的长度加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周长。

我们可以将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为以下式子:周长=长度1+长度2+长度3+……2. 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1)示例分析让学生看一下下面这个图:—————| || || || |———这个图是一段篱笆的俯视图。

我们要计算篱笆的周长。

首先算出长边的长度,为7米;然后算出短边的长度,为4米;最后将长边和短边的长度相加,得到篱笆的周长为11米。

(2)自主练习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把下面这个场景的周长算出来:————————| || || || |————3. 场景应用(1)引入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围墙和草坪的周长怎么计算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围墙。

(2)计算方法举个例子,一面长方形的围墙长12米,宽6米,那么这面围墙的周长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公式:周长=长+长+宽+宽,得出答案,这面围墙的周长为36米。

(3)自主练习请从这3个场景中选择2个计算周长。

•一块草坪的形状为长方形,长为15米,宽为8米;•一个圆形草坪的直径为6米;•一个正方形草坪的边长为5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及教学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周长是什么,能正确说出周长的定义。

2.能够用剪纸,用量具等简单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

3.用周长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认识,了解周长与图形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课件、白板、彩笔、圆规、卷尺、剪刀、剪纸、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导入老师展示有关周长的信息,如周长的定义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周长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翻阅课本P13的内容,了解周长的概念。

3.2 提高1.稳固周长的概念:分组讨论,教师在板书的正方形、矩形、圆形中分别画出一种,提醒学生复习“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考虑到组长会采取“分头行动”或者“一言堂”,教师可以决定是否采取“允许参考课本”的“集合式”答题。

2.进一步提高掌握能力:通过展示直线、折线、曲线、封闭曲线等不同类型把学生步入对周长的理解的更深层次。

观察不同形状的东西,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周长大概是多少,并测量确认答案,同时带出周长单位是厘米、米、千米等。

3.3 讲解通过打扑克牌、切水果等案例来引入探究周长的概念,并传达“认识周长,玩转数学”的概念。

提倡学习兴趣、性格各异的学生能够得到释然。

同时,老师可以大声朗读和回答提问,不怕互动过多,不怕繁琐测试。

洒下一些毒瘤知识,如周长的知识本质等相关知识。

3.4 总结通过问学生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引出此案以弱化案的结束感,引入以学习到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的话题分享,提醒书写总结笔记,制作课件、PPT等工具去辅助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随时调取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教学难点分析: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被学生直接理解,同时,周长的计算方法过于简单,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完成对周长概念内涵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周长的实际计算与其概念的独立性。

2.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中,老师重视让学生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去感知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认识周长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认识周长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认识周长(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测量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测量周长: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或软尺来测量不同形状的周长。

3. 周长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围栏的长度、跑道的长度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准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难点:学生在测量不规则图形周长时的准确性和对周长概念深层次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软尺。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封闭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周长的定义。

实践操作: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图形,使用直尺或软尺测量其周长。

3. 知识讲解:讲解周长的定义,强调周长是封闭图形的特性。

4.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认识周长核心内容:周长的定义周长的测量方法周长的应用作业设计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实践作业:在家中寻找不同的封闭图形,测量并记录它们的周长。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观察学生在测量周长时的操作是否准确,以及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元,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运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2.难点: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以及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周长。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理解周长的概念。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圆规、直尺、绳子等。

2.学具:每组一套测量工具(尺子、圆规、直尺、绳子)、练习本。

3.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自行车、圆形桌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认识周长》|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认识周长》|苏教版

《认识周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图形周长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周长的概念。

2. 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1. 理解周长的概念。

2. 正确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

3. 学生分组,每组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2. 提问: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两个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它们的边数不同。

二、探究周长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提问:这些边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边都是首尾相连的,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图形。

3. 教师提出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4.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图片,提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圆形也是一个封闭图形,它的周长是指圆周上的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

三、测量周长(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图片,提问:如何测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以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将它们相加,再乘以2。

3.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的图片,提问:如何测量这个正方形的周长?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以用尺子量出正方形的边长,然后将它乘以4。

5.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图片,提问:如何测量这个圆形的周长?6.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以用绳子围绕圆形一圈,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把剪刀。

2. 教师要求每组学生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并测量它们的周长。

3.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周长的概念,以及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后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后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后反思-3.2 认识周长丨苏教版一、教案1.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周长的定义并应用周长的概念进行计算;•了解周长与图形形状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图形形状计算周长。

2. 教学重难点重点: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不同图形形状的周长计算方法。

3. 教学内容1.周长的定义;2.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知识教师将一张周长计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询问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是否了解。

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认识周长,怎么计算周长以及探讨周长与图形形状的关系。

”4.2 学习新知识•第一步:周长的定义教师通过图片、板书等多种形式进行解释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图形边上的长度之和。

•第二步: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具体的图形例子,带领学生探讨不同形状的周长计算方法。

例如:①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公式为:周长 = 2(长 + 宽)。

②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公式为:周长= 4 × 边长。

③ 三角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三角形的公式为:周长 = a + b + c(a、b、c 分别为三角形边长)。

4.3 巩固新知识教师在板书上随机画出多种形状,让学生自己计算周长。

4.4 小结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图片展示、板书、探究等,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并从实际例子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计算的方法。

同时,我也针对同学们容易出错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多次细心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后反思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周长的定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且对于不同形状的周长计算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计算周长时容易出错,这可能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具备较好的口算能力,所以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加强同学们的口算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辨、指、描等活动,丰富对周长“形”与“数”的感知,理解并内化周长的概念。

2、通过量、算、移、拉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质疑思辨中,加深对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

3、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变与不变、化曲为直等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本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签、圆片、绳子、直尺、作业纸、打印笔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情境创设、初步体验一周边线
1、动画情境引入,华老师绕着小区跑一圈。

(1)谈话:同学们,里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更多人爱上了运动,爱上了跑步。

看,华老师也开始了自己的跑步计划---每天绕着小区跑一圈。

(2)设疑: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一天我是沿着小区跑了一圈?
(3)辨析:从起点开始,还要回到起点,这样才是跑满一圈。

一圈在数学上也叫一周。

(板书:一周边线)
(4)引导:这条跑步路线就是小区的一周边线。

二、概念形成:活动感知,建构周长概念
1、认识书签周长
(1)操作:让学生指一指一周边线、打印一周边线。

(2)对比:仔细观察,你认为谁的一周边线最长?谁最短?
(3)揭示:看来一周的边线有的长,有的短,它是有长度的。

在数学上我们就把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2、指一指物体表面周长
(1)操作:指、说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引导:你能像这样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学生回答)在你课桌物品上,请你也找一个面,试着说出什么是它的周长。

我们发现其实像这样物体某一个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那如果把摸到的面画下来, 还能得到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

3、描一描平面图形周长
(1)设疑:这些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如果有,请你用水彩笔描出它的周长。

(2)引导:3号图形为什么里面不用画?4号图形为什么不用描。

(3)操作:通过补一补使4号图形变成一个有周长的图形。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在物体表面,在平面图形的表面都找到了周长。

那他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想不想知道?
三、概念巩固:操作测量,掌握周长概念
1.量一量,探索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1)设疑:这个三角形和正方形周长比,谁的周长长?
(2)计算验证: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板书:量一量算一算)
(3)组合:现在我们来变一变。

chua,三角形爬到正方形上面去了。

这个新图形的周长在哪儿呢?谁上来指一指。

(4)总结:通过计算发现,三角形周长是几条边长度和。

四边形周长是(四条边长度之和)。

那五边形是?六边形呢?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出示多边形各边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

2.围一围,探索计算曲边图形周长的办法
(1)设疑:这个圆片的周长,能用尺子直接测量吗?
(2)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组织汇报
(4)总结:有了毛线的帮忙,我们围一围、量一量就能知道更多物体表面的
3.延伸
聪明的人们又把线与尺合二为一,做成了软尺。

还帮助我们解决了更多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数学中的化曲为直。

(ppt展示)
四、概念深化:延伸理解,完善周长概念
1. 拉一拉,体会变与不变
(1)设疑:这是一个由5根小棒组成的正五边形,要知道它的周长,需要测量几条边?
(2)演示:拉一拉,变成四边形、三角形,周长是多少?
(3)引导:为什么它的形状一直在变,周长却没有变?
总结:那只要它一周边线的长度不行,我们改变这个图形的形状,周长都不变。

2. 比一比,排除面积干扰
出示方格纸,这里每个小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1)设疑:在方格纸上,红蚂蚁和蓝蚂蚁两兄弟也加入了跑步的行列。

请你当一下裁判:他们跑的路线周长一样吗?
(2)总结:形状不一样的图形,周长可能是相等的。

3.画一画,逆向研究
由方格纸演变出点子图,请大家在上面设计一个周长是10厘米的图形
五、总结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周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周长有哪些了解?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周长是什么,我们还知道了怎样求周长。

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继续探索生活中的周长问题。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量一量
算一算
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围一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