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附翻译
《吕氏春秋》孟夏纪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孟夏纪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孟夏纪原文及翻译【孟夏】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
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
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以立夏。
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
”天子乃斋。
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
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
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
必当其位。
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
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
是月也,天子始絺。
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
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
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
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
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
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後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劝学】二曰:先王之教,莫荣於孝,莫显於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
不知义理,生於不学。
学者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
圣人生於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於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当代学生2010第九届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全部翻译
当代学生2010第九届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全部翻译1)酒以成礼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如何喝药酒。
钟毓行礼然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何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何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所以不行礼。
”2)常羊学射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不是我能预测的了!‟3)次非杀蛟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那个地方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
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
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能幸免的。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武器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
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5)高阳应造屋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
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
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
”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
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9)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别人的人就会走投无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没有见识。
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1(含答案)
2023年淄博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8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我们希望,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真正能够治愈你的,从来不是他人的评判,而是你内心的释怀和格局。
只有你内心保持平和镇静,才能做自己人生的舵手,不被喧xiāo()的世界影响。
人生说到底,活的是一种心态。
生活的刁难,并不是要你变得战战兢兢..()、无精打cǎi(),而是要你变得更加从容。
未来还长,不必。
(1)给加点字注音。
(1分)战战兢兢()(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喧xiāo()无精打cǎi()(3)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坐针毡B.望眼欲穿C.异想天开D.随声附和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道....,终不愿意。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望文生义....造出来的。
C.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D.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心所欲....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
B.我这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容易晕头转向,不知道哪是东,哪是西?C.江泽民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
D.查尔斯•A•比尔德曾说过:“当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出师表》是诸葛亮呈给刘备的表。
B.史书都有自己的编写体例,《史记》《左传》《战国策》的体例分别是: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
夫子之道文言文翻译
孔子之道,以仁为本。
仁者,爱人也。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言仁者之心,即己之私欲,不可强加于人。
仁者爱人,故能推己及人,施恩不图报,方能成就大业。
仁者如水,润物无声,养德修身,乃为人之道。
孔子之道,以义为行。
义者,宜也。
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此言君子行事,当以义为准则。
义者,不欺不诈,公正无私,恪守道德,方能立身处世。
义者如石,坚不可摧,以义为行,乃君子之风。
孔子之道,以礼为仪。
礼者,序也。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此言礼之作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使之和谐。
礼者,敬人敬己,谦恭有礼,尊老爱幼,方能体现人伦之道。
礼者如花,芬芳四溢,以礼为仪,乃文明之邦。
孔子之道,以智为明。
智者,明辨也。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此言智者之德,在于明辨是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智者如镜,明察秋毫,以智为明,乃立身之本。
孔子之道,以信为诚。
信者,诚实也。
孔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此言信者之行,在于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信者如山,坚如磐石,以信为诚,乃立业之基。
夫子之道,传道授业,解惑答疑,教化世人,启迪智慧。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皆因夫子之道,成就一番事业。
夫子之道,犹如灯塔,照亮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后世学者,纷纷研究夫子之道,传承儒家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夫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涵盖人生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今人研究夫子之道,不仅是为了学习古代文化,更是为了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孔子之道,历经两千余年,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诱惑与挑战,我们更应学习夫子之道,秉持仁、义、礼、智、信五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总之,夫子之道,乃圣贤之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学习夫子之道,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夫子之道,为实现人类共同繁荣进步而努力。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
入世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
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精品训练题(含解析解析)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精选训练题(含分析分析)1、阅读下边文语言段,按要求翻译. (8 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致使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则不可以励精,险躁则不可以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淫慢,过分享福与怠慢.将画线旳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致使远.(2)淫慢则不可以励精,险躁则不可以治性.(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2、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旳句子. ( 8 分)(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令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喝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固然,卿不朕欺 . ”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可以知也 .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 帝怒,问廷臣 .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诋毁非法 . ”问濂,对曰:“彼效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 悉召廷臣指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 ?宋濂传》)[ 注 ] 宋濂,字景濂,明朝有名文学家、史学家.(1)固然,卿不朕欺( 2 分)译文:(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3 分)译文:(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3 分)译文:3、把以下文言文中旳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微不至. 见君子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 3 分)译文:(2)见君子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3 分)译文:(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 2 分)译文:4、翻译文中画线旳句子( 6 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必之莫同也. 知其心,而后能救其失也. 《学记》译文:5、把下边一段文言文中画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苛刻,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 分)译文:(1)(2)6、把下边两段文言文中划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8 分)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行得也. 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行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行得也. ”(《说苑?杂言》)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行不思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老而不教,死无思也. 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荀子 ?法行》)(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行得也.答:(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答:7、翻译:把下边一段文言文阅读资猜中画横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8 分)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意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1)盍去诸?( 2 分)( 2)是非若所知也. ( 2 分)译文:( 3)不病于无鸡乎?( 1 分)译文:( 4)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3 分)译文:8、阅读下边文段,翻译画线旳句子. (5 分)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否则.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音,而信于知音者 .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音:“知音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②知音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9、阅读下边旳文字,翻译划线旳句子. ( 5 分)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 ?琐事第一》) [ 注 ]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旳谦词 .(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 2 分)10、阅读下边文语言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 ?梁惠王下》第八章)(1)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___________________(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11、阅读下边旳文段,翻译画线旳句子. ( 5 分)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老婆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译文:(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文:12、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旳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顺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识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注)虚无:虚心、谦逊旳意思.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2 分)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2 分)③学识不倦,所以治己也( 2 分)④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2 分)参照答案:1、( 1)假如不可以做到心里淡泊,不慕名利,就不可以有明确旳理想,假如没有一种安静旳心态,就不可以达到一种高远旳目标. ( 3 分)(2)追求享福或安于懒怠,就不可以奋斗向上,性情烦躁就不可以陶冶性情 .( 3 分)( 3)年光跟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可以对社会有所贡献.(2分)2、( 1)的确这样,你不欺骗我. (注意“固然”旳解说和“不朕欺”旳语序,各 1 分(2)陛下刚才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译出粗心, 1 分 . 译对“方”和“深罪” ,各 1 分)( 3)假如没有景濂,我几乎误解进言旳人. (译出粗心, 1 分 . 译对“微”和“几”,各 1 分)3、( 1)仿佛憎恶臭气,喜欢漂亮旳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说旳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 (慊:知足,粗心对即可. 要点词:“恶”、“好” . )( 2)(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涵养旳人,就显出遮遮盖掩旳神情,隐蔽他们所做旳坏事,装出一副和善旳样子. (厌:( yā)通“压”,这里有“隐蔽”之类旳意思. 要点字:厌,掩,著)( 3)这就是说,心里旳真切思想必定会显露到外面来.4、( 1)人们学习,或贪多务得,或知识面过窄,或害怕艰辛,或浅尝辄止.(2)(教师)认识这些心态,而后才能改正这些弊端.5、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旳宝贝. 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 所以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擅长治理国家旳人不欺骗百姓,擅长治理家庭旳人不欺骗亲人 . 以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旳盟约,晋文公不贪心征伐原国旳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旳商定,秦孝公不取销徙木旳奖励. 这四位国君,他们旳思想道德其实不是最好旳,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旳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骗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掉以诚信来蓄养公众,况且作为天下太平时侯旳执政者呢!6、( 1)自己通畅又能让他人通畅旳人,想窘困也是不行能旳. ( 2)富裕时不恩赐,贫寒时就没人救助 .7、( 1)为何不抛弃(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 2)这不是你所认识旳(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3)我不担忧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4)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何要抛弃(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则己耳”旳语气,“去”、“犹”和“若” 、“之”、“何”)8、①晏子出门,在路上遇到他,就解下左侧旳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致谢 . (3 分,要点:“遭之途” ,“左骖”,“弗谢”旳主语)②认识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 . ( 2 分,要点:“而”,“缧绁” . “固”是本来旳意思,可灵巧处理 . 比方译为“本来”、“本来”、“实在”、“真”、“还”等均可 . “己”可译为“这个人” .)9、( 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旳,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旳,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旳,就会亡国 . (三个分句,每句 1 分)(2)我们国家大体靠近消亡了吧,我所以现出了忧虑旳神情. (两句话,每句 1 分)10、( 1)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征伐商纣王,有这样旳事吗?(放:流放,诸:“之乎”旳合音,各 1 分( 2)我只听闻过周武王诛杀毁坏博爱、正义旳殷纣,没有听闻他杀过君主. (给分点为“一夫” 、“弑”和省略成分“周武王”,各1分)11、( 1)那同村旳丑女人看见了感觉西施那样子挺美,回家后也捧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 2)村里旳那个丑女人只看到西施皱眉旳样子美,殊不知西施皱眉为何美.12、①士人不会由于私利而转移理想,不会由于祸害而改叛变操. (或“士人不会由于私利或祸害而改变他旳志节②所以说奸诈虚伪不如蠢笨诚实.③修业识道绝不疲倦,是用来涵养自己旳 .④(士人)崇尚谦逊旳原由,是这样可以适应变化而又切合时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五】(41-50)[1]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五】(41-50)41★★陆游书巢【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痰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节选自宋·陆游《渭南文集》)【注释】①栖于椟:藏在木箱里,堆在木箱上;椟:木柜,木匣。
这里指书橱。
②陈:陈列。
③觌(dí):看。
④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⑤槁枝:枯树枝。
⑥就:走近,靠近。
⑦既:已,已经⑧信:确实。
【参考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阅读训练】1.解释:①或:有的②椟:木箱子③陈:置,放④间:间或,偶尔⑤或:有时⑥就:走近,靠近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3.略42★★魏文侯问李克【原文】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
文言文闻之于道路翻译
昔者,孔子周游列国,途遇老者,问之曰:“敢问君子之道,何以为之?”老者曰:“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孔子闻之,叹曰:“善哉斯言也!吾将行之。
”于是孔子行于道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又有孟子,亦行于道路,闻乡人皆称颂其德,乃曰:“乡人皆称我善,我独不闻吾过乎?”孟子之贤,在于自省。
自省者,道路之中,闻人之善,而思己之不足也;闻人之过,而思己之可改也。
又有苏秦,行于道路,途中遇贤者,与之论辩,辩不胜,遂曰:“吾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苏秦之智,在于择善而从。
择善而从者,道路之中,闻人之善,则心悦诚服,虚心求教;闻人之过,则引以为戒,改过自新。
又有陶渊明,行于道路,见山水之美,心向往之,遂隐于山林,著《桃花源记》。
陶渊明之志,在于追求自然之美。
追求自然之美者,道路之中,闻山水之美,则心旷神怡,悠然自得;闻人间之俗,则避世脱俗,归隐山林。
夫道路者,古今贤者之所行也。
行于道路,闻人之善,则心向往之,学之不倦;闻人之过,则引以为戒,改之不吝。
如此,则道路之中,无不闻见,无不感慨,无不深思。
盖闻之于道路,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增广见闻,可以启发智慧。
故古之人,虽行于道路,而不忘学问之道。
学问之道,在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而笃志者,道路之中,闻见广博,志向坚定;切问而近思者,道路之中,闻人之言,问之切要,思之近理。
是以,古之人行于道路,闻之于道路,无不有益。
或闻善而自勉,或闻过而自省,或闻贤而自励,或闻美而自得。
是以,道路之闻,犹如良药,可以治病;犹如明灯,可以照亮前路。
今之人,行于道路,亦当效古人之行。
闻之于道路,则心有所向,行有所依,学有所得。
行于道路,闻见之道,不可不广;修己之道,不可不勤。
如此,则道路之闻,必有益于己,必有益于世。
夫道路之闻,如日月之明,如江河之深,如天地之大。
行于道路,闻之于道路,则如置身于其中,沐浴于其光,浸润于其深,广博于其大。
文言文题答案及翻译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舍己从人,乐天知命,故无入而不自得也。
君子之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为人下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一也。
是以君子之学也,不厌其详,不悔其多,以致其道也。
【翻译】君子的行事之道,就像远行必定先从近处出发,登高必定先从低处起步。
舍弃自己的私欲,顺应他人,乐天安命,因此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到自在。
君子的行事之道,表现在人伦关系上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触犯上位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欢触犯上位的人,却喜欢居于人下的人,是未曾有过的。
君子的行事之道,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道理是相同的。
因此,君子学习,不嫌其详细,不悔其繁多,都是为了达到这一道理。
【解题过程】一、理解原文大意原文通过比喻和对比,阐述了君子之道的基本原则。
首先,君子行事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其次,君子应懂得谦卑,顺应他人,顺应天命;再次,君子在家庭和社会中应遵循孝悌之道,不轻易触犯上位;最后,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在于一个“道”字。
二、翻译原文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三、解题分析1. 君子之道与行事之道的关系:君子之道是行事之道的指导原则,二者相辅相成。
2. 君子之道的具体表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乐天安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君子之道的核心:一个“道”字,即遵循自然规律、顺应社会道德。
四、总结君子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遵循自然规律、顺应社会道德。
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孝悌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学习君子之道,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为人处世,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君子至美文言文翻译
君子至美,首在仁。
仁者,爱人也。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以仁为本,关爱他人,推己及人。
在人际交往中,不以利益为重,而以仁义为重。
仁者,慈爱、善良、宽容,是君子至美的根本。
其次,君子至美在于义。
义者,正义也。
君子行于世,必遵正义,不以私欲乱公道。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君子行事,必合乎道义,以求天下太平。
义者,正直、忠诚、公正,是君子至美的体现。
再者,君子至美在于礼。
礼者,礼节也。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行礼,以和谐为贵,以尊重他人为重。
在日常生活中,谦逊有礼,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君子的风范。
礼者,谦逊、恭敬、和谐,是君子至美的外在表现。
此外,君子至美还在于智。
智者,明智也。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行事,必明辨是非,审时度势,不盲从,不固执。
智者,明辨、果断、谦虚,是君子至美的智慧所在。
再者,君子至美在于信。
信者,诚信也。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行事,必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
诚信者,诚实、守信、真诚,是君子至美的品质。
最后,君子至美在于勇。
勇者,勇敢也。
孔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面对困难,勇于担当,敢于挑战。
勇者,勇敢、坚定、担当,是君子至美的精神支柱。
总之,君子至美,乃仁、义、礼、智、信五者兼备。
君子以仁为本,以义为行,以礼为范,以智为谋,以信为信,以勇为志。
如此,方能成就君子之至美。
古之圣贤,如孔子、孟子、老子等,均为君子之典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君子至美的精神风貌。
今日之世,君子之德,愈发珍贵。
我们当以君子为楷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建美好家园。
君子至美,永不褪色,将永远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舍身取义文言文的翻译
古之君子,其行也舍身取义。
或问曰:“何谓舍身取义?”对曰:“舍身者,舍己之生以成仁也;取义者,取义以成仁也。
夫仁者,人心之正,道德之极也。
义者,事之宜,道之正也。
是以君子之行事,必先求其心之正,而后求其事之宜,乃能舍身取义。
”吾闻古有愚公,欲移山以通道路,虽年迈力衰,而不忘其志。
其子继之,孙又继之,累世而不辍。
人问其故,答曰:“吾闻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吾虽愚,岂能坐视而不为之?是以吾愿移山,以通道路,使行人无阻,往来无难。
”此乃舍身取义之例也。
又有苏武,汉之忠臣也。
匈奴犯汉,苏武被囚,受尽折磨,不屈不挠。
汉帝使人求和,匈奴欲以苏武为质,苏武不从。
匈奴曰:“若不从,将杀汝。
”苏武曰:“吾为汉臣,岂能辱身以求生?宁为义而死,不为辱而生。
”遂不屈而死。
此亦舍身取义之例也。
昔者,孔子游于陈、蔡之间,遇险难,弟子皆逃,独孔子留。
人或劝孔子去,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吾闻之,有道之士,虽穷亦不失其正;无道之人,虽富亦不失其邪。
吾宁穷而守道,不失其正,岂可舍道而求生乎?”孔子之行为,亦舍身取义之例也。
盖舍身取义,非独士君子之事,亦百姓日用之事也。
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乃人之常行,而舍身取义,实为其中之极。
有子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父母之亲,不敢违也;君命有所不受,而况于他人乎?是故,舍身取义,非为他人,乃为天地之心,为吾心之正也。
”夫舍身取义,固非易事,然自古及今,仁人志士,莫不以此自勉。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是以,舍身取义,乃君子之勇,亦君子之智也。
嗟乎!舍身取义,乃仁者之极致,勇者之极致,智者之极致也。
古之人,能行此道,固已足称英雄;今之人,若能效法古人,亦足为世之楷模。
愿天下之士,共勉之!翻译: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行为是舍身取义。
有人问:“什么是舍身取义?”回答说:“舍身的人,舍弃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仁德;取义的人,通过取义来实现仁德。
文言文翻译练习(答案)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见大木植于山巅,其根深固,百草莫能拔之。
孔子曰:“木之所以能坚,以其根深固也。
人亦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翻译练习】【原文】子路问曰:“君子之所以贵乎道者何也?”孔子曰:“君子之学道也,如渴者之饮河,如饥者之啜菽。
非道不行,非道不利,非道不成。
故君子贵道。
”【翻译练习】【答案】昔者孔子游于太山,见大木植于山巅,其根深固,百草莫能拔之。
孔子曰:“木之所以能坚,以其根深固也。
人亦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昔孔子游于太山,睹大树植于山顶,其根深固,众草莫能拔之。
孔子言:“树之所以坚者,以其根深固也。
人亦如此,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子路问曰:“君子之所以贵乎道者何也?”孔子曰:“君子之学道也,如渴者之饮河,如饥者之啜菽。
非道不行,非道不利,非道不成。
故君子贵道。
”子路请问:“君子之所以重视道德之原因何在?”孔子答曰:“君子学习道德,如同口渴之人饮于河流,如同饥饿之人啜食豆类。
非道德不能行,非道德不利,非道德不能成就。
故君子重视道德。
”【译文】昔孔子游于太山,睹大树植于山顶,其根深固,众草莫能拔之。
孔子言:“树之所以坚者,以其根深固也。
人亦如此,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古时孔子游历于太山,看到一棵大树扎根山顶,其根深固,众草无法拔除。
孔子说:“树木之所以能够坚韧,是因为其根深固。
人也是如此,所以君子必须谨慎独处。
”子路请问:“君子之所以重视道德之原因何在?”孔子答曰:“君子学习道德,如同口渴之人饮于河流,如同饥饿之人啜食豆类。
非道德不能行,非道德不利,非道德不能成就。
故君子重视道德。
”子路请教说:“君子之所以重视道德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学习道德,就像口渴的人饮水,就像饥饿的人吃豆。
没有道德就无法行动,没有道德就不会有利,没有道德就不能成就。
因此,君子重视道德。
”【练习解析】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意境和风格,尽量保持文言文的韵味。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参考译文】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
这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恐怕是被事情困住了吧?。
”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阅读训练】
1.解释
(1)行:走(2)于:在(3)事:侍奉(4)使:派遣
(5)期:约定的日期(6)彼:他(7)何:怎么
2.翻译
(1)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
(2)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颜回对待孔子,就像曾参侍奉父亲一样。
3.“古之贤者”得到师傅真传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一个词语回答)?本文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尊师
作为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真传。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绅士在路上行走阅读训练问答绅士在路行走[原版]曾子说:“一位绅士走在路上。
有父亲的人知道,有老师的人也知道。
”如果一个丈夫既没有父亲也没有老师,他怎么能这样呢?“此事犹父之师也曾点特使曾参没有在截止日期后抵达。
每个人都看到了曾点,并说,“没有什么可怕的邪恶?”曾点说:“虽然他害怕,但我还活着。
你怎么敢害怕?”孔子怕匡。
颜元之后,孔子说:“我以你为死。
”颜元道:“你儿子在这里,你怎敢死?“颜回对孔子也是如此,父亲对他也是如此。
古代的圣贤们,如果是这样的话,不是尊敬他们的老师,而是用他们的智慧来教导老师。
(选自《鲁春秋·劝学篇》第四卷)[参考译文]曾子说:“君子走在路上,父可见,师也可见对那些父亲:老师不在,其他人呢?”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出去,但是他在约定的日期之后没有回来。
人们来到曾点,说:“恐怕不是死亡。
”曾点说:“即使他死了,我还活着,他怎么敢死于意外!”!“孔子直到很久以前一直被囚禁在匡迪。
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相当深沉地说:“你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就像对待他的父亲一样。
古代圣贤如此尊敬他们的老师,以至于他们全心全意地教导他们。
[阅读训练]1:解释:199 (1)行:go(2)on(3)matter(3)serve(4)cause(4)原因:发送5期间:约定时间6 1:他7什么:如何3年:“古代圣人”获得真正的大师传记的原因是:(在文章中用一个词回答)这篇文章的启示是:a:尊重老师就像学生必须尊重老师,这样才能得到256多本老师的真实传记系列仅供参考。
遂在文言文的翻译文
吾闻古之君子,必求遂在。
遂在者,心之所向,行之所趋也。
心之所向,无远弗届;行之所趋,无坚不摧。
是以君子立身行道,无所不用其极。
夫遂在,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败。
始于幼学,成于壮志。
幼学时,心有所向,志有所趋,虽岁月蹉跎,亦不忘初。
壮志时,心之所向,行之所趋,虽山高水长,亦不惧前路。
是以君子必求遂在,以成其志,以达其道。
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是以君子心之所向,无远弗届。
如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虽远在千里之外,亦心向往之。
孟子游说齐、楚、燕、韩,虽远在万里之外,亦心向往之。
此皆心之所向,无远弗届也。
古人云:“行之所趋,无坚不摧。
”是以君子行之所趋,无坚不摧。
如曾子三省吾身,虽困顿之时,亦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此皆行之所趋,无坚不摧也。
今之人,心之所向,多流于虚浮;行之所趋,多流于安逸。
心之所向,不求远大,但求安逸;行之所趋,不求精进,但求安逸。
是以今之人,虽生于太平盛世,亦无古人之志向与气节。
夫遂在,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败。
吾辈当以古人为师,心之所向,无远弗届;行之所趋,无坚不摧。
始自幼学,成于壮志,终成君子。
如此,方不负此生,不负古人教诲。
翻译如下: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必定追求实现自己的志向。
所谓实现志向,就是心之所向往的地方,行为之所趋向的方向。
心之所向往的地方,没有达不到的;行为之所趋向的方向,没有攻不破的。
因此,君子立身处世,行事道德,无所不用其极。
实现志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失败的。
它始于幼年的学习,成于壮年的志向。
幼年时,心有所向往,志有所趋向,即使岁月流逝,也不忘初心。
壮年时,心之所向往,行为之所趋向,即使道路遥远,也不畏惧前路。
因此,君子必须追求实现志向,以完成自己的志向,以达到自己的道德境界。
古人说:“志向之所向往,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因此,君子心之所向往,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也心向往之。
剪短的文言文及翻译
世之俗人,多逐名逐利,奔走于尘嚣之中,鲜有宁静致远之志。
夫宁静致远,非一日之功,须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是以君子之道,始于修身,次及齐家,终至治国。
修身者,修身养性,诚意正心;齐家者,和顺家庭,教化子孙;治国者,审时度势,以德服人。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昔者孔子周游列国,教化万民,言传身教,倡导仁义。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故君子之学,务求德才兼备。
夫德者,国之栋梁,才者,国之栋梁之材。
德才兼备,方能辅佐明君,造福苍生。
古之英雄,多出于贫贱之家。
盖因其逆境求生,奋发向前,故能成就大业。
汉高祖刘邦,起于亭长,终成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出身寒微,开创贞观之治。
是以君子不齿贫贱,而贵其志向远大,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然人生在世,非独为名利所驱,更有责任与担当。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以君子行事,必先自省,而后施于人。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故君子之道,在于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今日之世,物欲横流,人心不古。
君子当以古人为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勿以富贵为荣,勿以贫贱为耻。
唯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流芳百世。
翻译:世间的俗人,大多追逐名利,奔忙于喧嚣之中,很少有宁静致远的心志。
宁静致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因此,君子的道路,从修身开始,其次是齐家,最后是治国。
修身是指修身养性,诚意正心;齐家是指和睦家庭,教化子孙;治国是指审时度势,以德服人。
这三者相互辅助,缺一不可。
过去孔子周游列国,教化万民,言传身教,倡导仁义。
孟子说:“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他们,这是三件快乐的事情之一。
”因此,君子的学问,追求德才兼备。
德是国家的栋梁,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德才兼备,才能辅助明君,造福百姓。
古代的英雄,多出身于贫贱之家。
因为他们逆境求生,奋发向前,所以能成就大业。
汉高祖刘邦,出身亭长,最终成为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出身寒微,开创了贞观之治。
南京市高中语文第一模块测试试题精编(二)古诗文阅读
南京市高中语文第一模块测试试题精编(二)古诗文阅读一、名句默写1.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师大附中卷)2.,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师大附中卷)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江宁高中卷)4.书山有路勤为径,。
(江宁县中卷)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溧水高中卷)6.曾子曰:“_ __,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溧水高中卷)7.请在下面的诗句后填上恰当的句子。
(只填序号)。
(白下区卷)A.“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①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②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汇合在一起,在调戏酒姑娘了③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④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答题。
(8分)(溧水高中卷)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2)请概述作者在本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南京外校卷)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3.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8分)(白下区卷)双调·折桂令·咏史阿鲁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作者歌颂的三国英雄依次是谁?请依据原文说说理由。
君子行原文、译文、注释
君子行原文、译文、注释君子行原文、译文、注释君子行原文、译文、注释1原文: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译文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注释纳履:穿鞋。
劳谦:勤劳而谦虚。
和光: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
君子行原文、译文、注释21、作品介绍:《君子有所思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2首。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一种认识及基于这种认识所持的生活态度。
诗人认为,月圆则亏,日中则昃,物盛则衰,人壮则老;故勿积财,勿惧死,有酒当饮,及时行乐。
2、原文:君子有所思行作者:唐·李白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3、题解:《乐府古题要解》:《君子有所思行》,陆机“命驾登北山”,鲍照“西上登雀台”,沈约“晨策终南首”,其旨言雕室丽色不足为久欢,晏安鸩毒(贪图享乐等于服毒自杀),满盈所宜敬忌,与《君子行》异也。
4、注释:1)、紫阁句:言终南诸峰,连绵不断。
紫阁,终南山山峰名。
以日光照射,呈现紫色而得名。
在陕西户县东南。
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
在陕西西安市南。
2)、青冥句:谓青苍幽远的山色,直接天边。
青冥,青苍幽远的山色。
3)、宫阙句:言皇城中宫殿罗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附翻译)《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附翻译)
君子行于道路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
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
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
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参考译文】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
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
对那些父亲、
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曾点派他的儿
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
望曾点说:“怕不是遇难了吧。
”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
被囚禁在匡地,颇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颇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
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行:走②于:在③事:侍奉④使:派遣
⑤期:约定的时间⑥彼:他⑦何:怎么
3.“古之贤者”得到师傅真传的原因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本文给人的启示是:。
答:尊师作为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