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
《恶心》读后感
![《恶心》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ba84e8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4.png)
《恶心》(La Nausée)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一部哲学小说,发表于1938年。
这部作品是萨特哲学思想的文学体现,通过主人公安托万·罗冈的内心独白,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如自由、选择、责任和存在的本质。
阅读《恶心》,我被萨特那深入人心的哲学思考和存在主义观点所吸引。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更是一次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
萨特通过主人公罗冈的体验,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生活的无常和存在的孤独时的困惑和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冈是一个处于人生低谷的人物,他感到自己被生活所抛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恶心和厌恶。
他通过自我反省,试图理解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萨特通过罗冈的内心世界,探讨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萨特的哲学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自我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责任。
这种思想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强调了个体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https://img.taocdn.com/s3/m/fbeeff1b647d27284b735193.png)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内容梗概叙述者(我)安东纳洛根丁从中欧、北非和远东旅行回来,想在布城完成关于某侯爵的研究工作,并试图以日记的方式精确地把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
他曾想学顽童打水漂,可捡起的石头让他感到厌恶。
厌恶感不时地出现在日记之中:他发现自己有了某种变化,对朋友自学者的手、对电话机旁的小雕像、乃至从别人胡子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都感到恶心。
外来的感受,伴随着内心的空虚,加之脑海中无法名状的体积庞大而乏味的观念都令他烦躁,迷惑、孤独。
日记中记载了日常生活的细屑琐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于敏感甚至病态的直觉体验。
他看着在荒凉的街道上前进的老太婆,再也分辨不出将来和现在,而时间正继续,将来在实现,日子永无休止地单调地出现增加、又不可复归。
他想着被研究者――侯爵,思考着存在和虚无。
通过和自学者谈话,知道他是个人道主义者,曾当过战俘,后来参加了法国社会党并且无比地快乐,而他认为自己不是人道主义者,面对这位盲目的人道主义者,他想呕吐。
厌恶之感到来了,又觉得它存在了,而且自玩打水漂的那天开始,厌恶就没有离开过,他想到自己永生永世也是多余的,他思考着荒谬,找到了存在的关键,厌恶的关键。
在他最恐怖、最感厌恶的时候,他寄希望于安妮,并乘火车去巴黎见安妮,她说:我只需要你存在和你没有改变。
而他也许只有一种欲望,那就是默默无言地望着她,在沉默中完成安妮在我面前的重要性。
安妮和他的情形极其相似,孤独,也有着恶心感,他们探讨着独特的境遇。
之后,安妮去英国,洛根丁回到布城。
他懂得了人总是输的,孤独而自由,可是这种自由有点象死亡,现在明白了安妮的回来使他的一切希望化为乌有。
在布城的最后一天,他走遍全城找寻自学者,发现自学者是个同性恋。
洛根丁可怜自己,又有被遗忘的感觉。
他与老板娘告别,离开布城,想通过写书来毫不厌恶地回忆一生,通过他的过去,评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研究综述萨特对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厌恶》(即《恶心》)是萨特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b1af91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65.png)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恶心》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所写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罗阿尔是一个年轻的历史学家,但他在生活中却感到孤独、恶心和迷失。
这部小说中表达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他的思想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真正的意义、价值和目的。
人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没有必然性和规律性,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必须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在《恶心》中,罗阿尔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无聊和恶心。
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面对事物的时候感到非常厌烦,并想摆脱这种状态。
他对他的存在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并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毫无价值的。
这种泛指性的存在主义思想在萨特的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罗阿尔的生活经历,萨特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孤独和无助,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存在上的困境。
萨特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并认为人类应该关注自己的个人目标和意愿。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的最高价值,人类应该尊重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并理解其造成的后果。
在《恶心》中,罗阿尔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一种选择,他故意让自己求职失败,以便能够脱离现代社会的束缚。
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并试图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状态。
萨特认为人是自己的主宰,应该完全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并负责自己的行为。
通过罗阿尔的经历,萨特表达了他对自由权利的崇高认识和信仰,并展现了存在主义的根本理念。
在《恶心》中,萨特通过罗阿尔的视角描述了世界上的空洞、虚假和恶意。
他认为人类世界是一个充满欺骗和虚伪的领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被世俗规则和禁忌所束缚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恶心》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无论在对待生命、自由意志、现实生活还是对世界的看法上,他都是非常直白和无所顾忌的。
小说在探讨人类的本质及社会的虚伪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这也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之,萨特的《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刻、宏大、复杂,它反映出人类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存在上的困境。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158eea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4.png)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恶心》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小说,它深刻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已经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没有汝等命运的单一表达式,我们就是孤独和自由的个体。
小说讲述了安托万-罗兰(Antoine Roquentin)这个孤独的记录员的内心独白。
他对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恶心感。
通过揭示安托万-罗兰的内心追寻和变化,小说表达了萨特对存在主义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现在对人类的孤独感和自由意志的探索上。
安托万-罗兰感到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他感觉周围的人们只是形式主义者,没有自己的内心追求,像废人一样生活。
他不断地质疑自己的存在,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目的。
他的内心独白中透露出一种孤独感,他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无关紧要的个体,没有和他人的共鸣。
这种孤独和无助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但是,在孤独中,安托万-罗兰被存在的自由意志所触动。
他发现自己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动,他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他不再受制于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决定自己的命运。
他放弃了自己的过去,思考了自己的未来,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活。
安托万-罗兰开始质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意义。
他在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对自己的感受中,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荒谬和无意义。
他感到,无论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做什么,都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但是,随着他的内心变化,他的人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和意义只能从自身中寻找。
他不再寻求世界中的意义,而是从他自己的内心中取得的。
安托万-罗兰的这种想法,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关键思想,即存在的个性是人类哲学的根基,只有个体才能为自己发现存在的意义。
人类个体之间的连结只是偶然的。
最后,小说中存在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对时间和历史的观念上。
存在主义认为,时间和历史都是人类自己发明的概念,没有任何意义。
安托万-罗兰对时间和历史的概念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萨特的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有关于他的评价及影响是什么
![萨特的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有关于他的评价及影响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64ab326f242336c1eb95ebd.png)
萨特的写作的特点是什么有关于他的评价及影响是什么本文导读:萨特是法国战后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
他的代表作《恶心》(1938)是存在主义的著名小说。
这部日记体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
短篇小说《墙》(1939)通过对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种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
萨特的剧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思想。
剧本《群蝇》(1943)以奥瑞斯忒斯铲除篡位的暴君并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题材,阐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
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
在他的小说中,作者叙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互相交织;在作品时间的处理上,讲求同时性。
例如在长篇小说《缓期执行》中,他同时描写了约20处的人物活动情景。
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文学有重要影响。
人物评价萨特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后人对让-保罗·萨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基本上依然是左派褒者多贬者少,右派贬者多褒者少。
直至如今,争论还在继续。
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
![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7cdb3745dd36a32d737581cc.png)
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贾尧天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萨特是上世纪最为伟大的人物之一,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信仰者,一生致力于哲学和文学的创作研究。
其《恶心》这部小说,以荒诞的文学笔触体现出来,并且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在当今世界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萨特;荒诞;存在主义;恶心作者简介:贾尧天(1992-),男,山西大同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01-02一、萨特与《恶心》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是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身兼文学家、政治家评论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
萨特的一生可谓精彩和传奇,很少会有人经历会如他这般丰富。
萨特出生在一个海军世家,其父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只是在萨特一岁多的时候就去世了。
之后在十二岁的时候其母改嫁,就是后来的继父,也是和海军相关的职业,是一名海军工程师。
萨特家庭特别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海军将领,这让年轻的萨特很不舒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学(之后鲜明的转向哲学)这条道路。
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完,而不应该是家庭去帮他铺好,这也是我们现如今青少年该有的思维和思想。
萨特从小接触叔本华、尼采等的大量作品,为其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基础。
他于1925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29年获哲学从教资格,当过一段时间中学教师。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国留学,这期间对他思想很受启发。
他大量的学习胡塞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为他的哲学道路奠定基础,并且日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前哲人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萨特还曾参加过二战,当过战俘,还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在我们后人看来,这也是极其的荒诞。
让一保尔-萨特《厌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让一保尔-萨特《厌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21ce9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8.png)
让一保尔-萨特《厌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让一保尔-萨特《厌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让一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775bb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7.png)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恶心》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罗阿斯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虚无和荒谬的世界。
在小说中,萨特深刻探讨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即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自由意志的困境。
本文将从罗阿斯的内心世界出发,分析萨特在《恶心》中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通过罗阿斯的内心独白,描绘了一个缺乏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小说中罗阿斯的生活充满了空虚和无聊,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了厌恶和恶心。
这种情绪不是源自于外在世界的负面因素,而是对人类存在本身的深刻反感。
萨特通过罗阿斯的感受,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虚无和荒诞,认为生活本身并没有固有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虚无感是存在主义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即人类生活的本质是空洞和无意义的,人类被抛入一个没有规定的世界,必须依靠自身的选择和行为来赋予生活意义。
萨特通过罗阿斯的行为和思想,探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在小说中,罗阿斯试图通过不断地逃避和否定来抵抗这种虚无感,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盖自己对现实的厌恶和恶心。
这种逃避和否定并没有改变现实的本质,反而使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萨特认为,人类拥有绝对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自由却是一种负担和责任。
人类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这种责任无法通过逃避和否定来抹去。
罗阿斯试图摆脱这种自由所带来的责任和焦虑,却不断陷入绝望和孤独之中。
萨特在小说中通过罗阿斯的遭遇,表达了对自由意志的深刻思考,认为人类的自由是一种重负,需要通过不断的选择和承担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萨特在《恶心》中通过罗阿斯的思想和行为,探讨了人类对于自己存在的控制和决定。
在小说中,罗阿斯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厌倦和恶心,他试图通过不断地否定和逃避来改变这种现状。
他最终发现,无论他怎样努力,现实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他依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
萨特通过罗阿斯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无法控制和决定的感受,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被动的受制。
人类无法逃离现实,也无法改变自己的本质,只能依靠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应对现实带来的挑战和困境。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f427b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1.png)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恶心》是法国知名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的代表作,描绘了主人公罗阿布的内心独白和对生命的存在感到的恶心。
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和存在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家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质疑。
本文将围绕《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萨特对于生命和存在的解读。
萨特《恶心》中的主人公罗阿布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痛苦是作品的核心。
他感到生命的虚无和无意义,对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和恶心。
这种内心的挣扎,正是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诠释。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目的和价值,生命本身即是虚无和无意义的。
罗阿布的内心痛苦正是对这种虚无和无意义的直接体验,他无法逃避或否认这种痛苦,因而感到内心的恶心和绝望。
《恶心》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萨特关注的焦点。
作品中描绘了罗阿布与周围人的互动和交流,但却充满了矛盾和虚假。
这种人际关系的矛盾和虚假,揭示了存在主义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分析。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但与此人的自由也意味着孤独和无义。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总是试图通过谎言和伪装来掩饰内心的空虚和无意义。
作品中罗阿布与他人的交流充满了虚假和矛盾,这正是萨特对于人际关系的诠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满了挣扎和无法解脱的孤独。
作品中的环境和场景也是萨特对于存在的诠释。
《恶心》中的城市和社会充满了破碎和混乱,这种环境的描绘正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关注。
作品中的城市充满了孤独和荒废,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和恶心。
萨特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担忧和批判。
现代社会充满了物质追求和空虚,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恶心和无意义,这正是存在主义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察和反思。
作品中罗阿布的自我觉醒和内心的颠覆也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
罗阿布在作品中经历了一次自我觉醒和内心的颠覆,他意识到了生命的虚无和无意义,对现实产生了质疑和反抗。
作品中的这种自我觉醒和内心的颠覆,正是萨特对于人类自我意识和生命的思考。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但这种自由也意味着责任和选择。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6bc59e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a.png)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摘要:《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著名代表作,体现了作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虽然是偶然的、无理由的,虚无的,但人有塑造自身本质的自由。
关键词:萨特;恶心;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存在就是在那里,很简单,存在物出现,被遇见,但是绝不能对他们进行推断。
我想有些人是明白这一点的,但他们极力克服这种偶然性,异想一个必然的、自成动机的存在,其实任何必然的存在都无法解释存在。
偶然性不是伪装,不是可以排除的表象,它是绝对,因此就是完美的无动机,一切都无动机,这个公园,这座城市,我自己。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感到恶心,于是一切都漂浮起来,就像那天晚上在铁路之家一样。
这段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恶心》。
小说为第一人称日记体。
主人公洛根丁一个人生活在布维尔小城,准备写一部关于一个名叫罗尔邦的侯爵的论文。
白天他经常去市立图书馆,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自修生,此人按照书名字母顺序阅读书籍。
晚上他经常去“铁路工人之家”餐厅消磨时光,总是听同一张唱片《在那些日子里》。
平日里他还时常想起那位四年前分手的情人安妮。
现在洛根丁逐渐淡忘了他的过去,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他认为这是一次奇遇,但现在没有奇遇,只有历史。
安妮给他写了一封信,她会去接他,这让他感觉还有一线希望。
但见了面,安妮已然变成了一个浮肿的女人。
她变得绝望,放弃了“幸福时刻”,因为洛根丁放弃了寻找奇遇。
他们什么也没说。
安妮走后,洛根丁再次陷入孤独之中。
怎么办?向别人求援吗?可他周围的人都只是麻木的生活着,浑然不知自身的存在。
他决定离开布维尔市,再次走进一家酒吧,最后一次听他最喜欢的唱片。
当唱片旋转时,他看到了一线希望,一种对自己宽容的希望的之光。
初读小说,故事情节看似平淡、乏味。
细读之下,细微之处的描写、层层深入递进式展开的人物内心独语,令人顿悟共鸣。
在那个春日里,手中拿着报纸,坐在公园中的洛根丁突然感到不堪重负,许久以来一直存在于其身上的那种恶心的感受再次凸现。
《恶心》中的自然:理解萨特哲学的一个角度
![《恶心》中的自然:理解萨特哲学的一个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3b2507114431b90d6c85c745.png)
《恶心》中的自然:理解萨特哲学的一个角度《恶心》是萨特的代表作,在小说中,萨特通过罗冈丹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观。
这里的自然不只是一种生物学或地理学等现代学科所指谓的那种自然,它更多地指的是某物或某类物的特征、外观和活动方式,即某物或某类物的真实面目,是一种哲学探寻意味下的自然观念。
由于如何理解自然、如何理解世界向来是西方哲学家思想中的焦点问题[1],因此对这种独特自然观的检审不仅是理解这部小说的一个恰切的角度,也是有助于我们理解萨特哲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本文首先通过对小说文本中阐释这种独特自然观的段落进行分析,初步勾勒出这种自然观与萨特哲学思想的关联,然后再把这种独特自然观放置在西方思想的历史流变中进行考察,以期在更加宏阔的视阈中把握萨特哲学的特质。
一小说伊始,罗冈丹在日记上记下了一件小事:孩子们玩石子打水漂儿,他也想像他们那样往海面上扔石子。
但他停住了,石子从他手中落下。
他慢慢认识到,“看来这几个星期里发生了变化”[2](P9),一种恶心的感受从此纠缠住他,直到后来有一天他与自学者就人道主义发生了争论之后,这种恶心的感受来了一次大发作。
不久,当他在公园看到栗树根这个“黝黑多结,完全野性的庞然大物”(P153)时,他受到了启迪。
他认识到了“存在”意味着什么:如果有人问我存在是什么,我会诚心诚意地回答说它什么也不是,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形式,这形式是从外面加在事物上的,它丝毫不改变事物的本质……物体的多样性、物体的特征,仅仅是表象,是一层清漆。
这层漆融化了,只剩下几大块奇形怪状的、混乱不堪的、软塌塌的东西,而且裸露着,令人恐惧的、猥亵地裸露着。
(P153)接着,他认识到了什么是荒谬:……我明白自己找到了存在的关键,我的恶心及我自己生命的关键。
确实,后来我所能抓住的一切都归结为这个基本的荒谬。
……加以说明的世界和理性的世界并非存在的世界。
圆不是荒谬的,一段直线围绕本身的一端旋转,这便清清楚楚地解释了圆,但圆是不存在的。
浅谈萨特论文3000字
![浅谈萨特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5ef2c0afab069dc51220174.png)
浅谈萨特论文3000字篇一:萨特《恶心》与对存在体验论文萨特《恶心》与对存在的体验摘要:萨特的文学作品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
他在小说《恶心》中阐述了其对存在的体验。
在本体论上,萨特提出了“现象学一元论”观念,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恶心”这种独特的体验可以说是萨特的独创。
萨特的第一部小说《恶心》所阐释的中心也就是这种独特的体验。
“恶心”是一种生理感受,是一种基本情绪,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哲学认识——它是“自为的存在”对于“自在的存在”的体验。
关键词:恶心;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存在主义一、“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萨特从现象学一元论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一是外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
这类存在是本己存在着的东西,萨特将之称为“自在的存在”。
另一个就是人的存在。
这类存在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它们“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
”,萨特将之称为“自为的存在”。
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化。
“自在的存在”毕竟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它与物质世界中具体的存在物如桌子、石头等又有所不同。
这些存在物中虽然包含“自在的存在”,即超越意识的独立存在,但当我们谈到这些存在物时,如“桌子”,在这个词中实际己经由意识暗暗赋予了意义,己经与意识发生了联系,不再是纯粹的“自在的存在”了。
但由于这种纯而又纯的“自在”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在萨特的文学作篇二:萨特人道主义之思想本科毕业论文学位论文题目萨特人道主义之思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1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66ac53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2.png)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的小说《恶心》以反传统、反自由主义和反宗教为特点,是他存在主义思想的典型篇章。
通过主人公罗阿尔,他反思了人的自由和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从罗阿尔的人物形象、事件描写和语言表述三个方面,探讨《恶心》中存在主义的思想。
首先,罗阿尔是一个实存的伦理学家。
小说中,罗阿尔对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感到疑惑和困扰,他否定自由主义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罗阿尔认为这些观念是虚无的、空洞的,不能给他的生命以意义。
罗阿尔为了超越这些束缚,想要突破自己,以达到自身的认同。
在他看来,真正的自由是从个人生命中抽离出来的自由,这是实存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因此,罗阿尔选择了流浪,拒绝任何的社会认同,并以“恶心”来做为自己的存在。
其次,小说中的事件描写表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罗阿尔的流浪、牙痛、和摔跤事件都是描述了一个人不断尝试超越自己,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拒绝,将自己抽离出来,感受到内在的自由。
在小说中,罗阿尔不顾一切地寻求自我意识,他不再关注流言蜚语,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并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视作其存在的体验。
这些事件不仅表现了罗阿尔存在主义的思想,更反映了现代社会追求自由的人们,对生命和自我意识的寻求。
最后,语言表述是小说中表现存在主义思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萨特在小说中采用了自由、内在自我、疏离等存在主义思路的语言来表达罗阿尔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比如,罗阿尔对厕所的疏离感和对“恶心”的描述,体现了他对世界的不认同,是对生命和存在的反思。
此外,小说中的描述也是露骨的、直白的,这反映了萨特对现代社会的厌恶和对人性的本质把握。
萨特的语言是厌恶、疏离、自由的呈现,体现了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自我意识的追求。
总的来说,萨特的小说《恶心》是对现代社会价值的批判和对自我意识的寻感能够人们寻找到内在自由和生命中的意义。
罗阿尔对存在本身的拒绝和对真正自由的渴求,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
因此,《恶心》成为20世纪欧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是存在主义思想的典型篇章。
萨特有部小说名字叫《恶心》,越来越变成现实的“存在”
![萨特有部小说名字叫《恶心》,越来越变成现实的“存在”](https://img.taocdn.com/s3/m/c15a51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f.png)
萨特有部小说名字叫《恶心》,越来越变成现实的“存在”上卷第五十三回第三节:【原文】袭人送母殡后,业已回来,麝月便将平儿所说宋妈坠儿一事,并晴雯撵逐出去等话,一一也曾回过宝玉.袭人也没别说,只说太性急了些.只因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又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和李纹李绮家去住几日,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犹未大愈:因此诗社之日,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端木持易见解】萨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哲学家,但他的小说,我没有看过。
虽然我没有看过,但他的小说我却印象深刻。
没有看过,何谈印象深刻呢?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小说的名字《恶心》。
就这两个字,当初我看到的时候,就已经直击我当时的内心。
那个时候,我就是这样“恶心”的生活着,恶心的生活在这个恶心的世界里面,如同小说的主人公洛根丁生活的世界一样——在那个世界里,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毫无意义。
一二十年过去了,今天的世界是不是更好了一些呢?我不想下结论,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一起思考和回答。
生活究竟是什么?你看大观园里,“近日园中姊妹皆各在房中吃饭,炊爨饮食亦便,宝玉自能变法要汤要羹调停,不必细说.”生活不就是吃饭,睡觉吗?又能细说什么呢?“袭人送母殡后,业已回来,麝月便将平儿所说宋妈坠儿一事,并晴雯撵逐出去等话,一一也曾回过宝玉.袭人也没别说,只说太性急了些”,你看,生活就是死人,埋人,赶人。
埋个死人没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赶个活人呢?前一节大家还好像为坠儿的事儿激动,这一会儿,你看,“袭人也没别说,只说太性急了些”,就这么大而化之,不了了之罢了。
“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又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和李纹李绮家去住几日”;“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犹未大愈”;——这是什么?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些病了,走了,伤了,悲了的,也没什么“作兴”的事儿,作兴是江南方言,一般译为兴奋,振奋。
试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恶心》解析
![试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恶心》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27103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b.png)
试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恶心》解析
李凤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15(0)6
【摘要】萨特的哲学思想在世界各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其文学观同样影响深远。
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出发,探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通过对其早期作品《恶心》的作品解析,寻找萨特文学影响深远的原因。
【总页数】2页(P172-172)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文学
【作者】李凤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从“绝对自由”到“相对自由”:看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 [J], 马菡
2.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和他的文学创作综述 [J], 赵俞凌
3.试论萨特存在主义的绝对自由观以及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J], 袁翠莲
4.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以《什么是文学》为例 [J], 何怡;
5.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论恶心的出现和中止 [J], 吕铭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内容梗概
叙述者(我)安东纳洛根丁从中欧、北非和远东旅行回来,想在布城完成关于某侯爵的研究工作,并试图以日记的方式精确地把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
他曾想学顽童打水漂,可捡起的石头让他感到厌恶。
厌恶感不时地出现在日记之中:他发现自己有了某种变化,对朋友自学者的手、对电话机旁的小雕像、乃至从别人胡子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都感到恶心。
外来的感受,伴随着内心的空虚,加之脑海中无法名状的体积庞大而乏味的观念都令他烦躁,迷惑、孤独。
日记中记载了日常生活的细屑琐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于敏感甚至病态的直觉体验。
他看着在荒凉的街道上前进的老太婆,再也分辨不出将来和现在,而时间正继续,将来在实现,日子永无休止地单调地出现增加、又不可复归。
他想着被研究者――侯爵,思考着存在和虚无。
通过和自学者谈话,知道他是个人道主义者,曾当过战俘,后来参加了法国社会党并且无比地快乐,而他认为自己不是人道主义者,面对这位盲目的人道主义者,他想呕吐。
厌恶之感到来了,又觉得它存在了,而且自玩打水漂的那天开始,厌恶就没有离开过,他想到自己永生永世也是多余的,他思考着荒谬,找到了存在的关键,厌恶的关键。
在他最恐怖、最感厌恶的时候,他寄希望于安妮,并乘火车去巴黎见安妮,她说:我只需要你
存在和你没有改变。
而他也许只有一种欲望,那就是默默无言地望着她,在沉默中完成安妮在我面前的重要性。
安妮和他的情形极其相似,孤独,也有着恶心感,他们探讨着独特的境遇。
之后,安妮去英国,洛根丁回到布城。
他懂得了人总是输的,孤独而自由,可是这种自由有点象死亡,现在明白了安妮的回来使他的一切希望化为乌有。
在布城的最后一天,他走遍全城找寻自学者,发现自学者是个同性恋。
洛根丁可怜自己,又有被遗忘的感觉。
他与老板娘告别,离开布城,想通过写书来毫不厌恶地回忆一生,通过他的过去,评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研究综述
萨特对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厌恶》(即《恶心》)是萨特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我国自8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界一直关注着这部作品,从不同侧面解读这部哲理小说。
有关《厌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厌恶》的主题
如何评价萨特与他的文学创作曾在评论界引发过争论。
《厌恶》采用日记体,它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通过我这一视角,观察外界的点滴变化,剖析内心的情绪波澜,把握思想意识的流动,洛根丁只是一名普
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事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研究,他的日记真实地记载着他的精神状态,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对虚无自我的肯定使他陷入失望之中,而外部世界又使他感到恶心。
欧力同、王克千在《关于萨特的文艺思想基础》一文中认为,这部哲学宣言式的小说是极端厌世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这一人物形象,抒发了存在主义绝望、颓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者所反映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杨剑在《简议萨特的小说恶心》一文一方面指出了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认为:《恶心》中所反映的对人生的浓厚悲观情绪具有不可低估的腐蚀作用,它使人丧失生活的信心,涣散人们追求光明的斗志而柳鸣九在其《萨特早期作品两种》一文中则肯定了萨特这部作品所体现的批判、否定力量以及其中的积极因素,认为在洛根丁对外部世界、自身存在的感受、体验中蕴含着一种对全部现实、对现实与人的关系的全新的认识,作家揭露了世界(自在存在)的恶心本质、荒诞状态,他对荒诞世界、恶心世界的摈拒立场、否定立场、批判立场,也就有了行动的起点,有了超越偶然性的起点,超越恶心、荒诞的起点。
从柳鸣九编选的《萨特研究》一书中也可以见到,《厌恶》的主题与当时的历史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的动荡、战争的阴影,纳粹分子的反动行径,使人们对世界产生了失望、悲观的情绪。
洛根丁的日记记载着主人公的精神
跋涉。
他要寻找自我,即证明我的存在,他刻意记下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和思考,不放过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而种种迹象都使他对自身及周围的存在产生厌恶的感觉,世界是荒谬的,不可捉摸的,一切存在之物都是毫无理由地生出来一切又都没有意义,这是主人公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他对人生的体验,我永生永世是多余的,作品中时时展现了主人公的忧伤与无所适从,只要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就感受到厌恶,它是人生的常态,处处面临着它的威胁,无法摆脱,就象人无法摆脱自身的绝对的存在,只有在虚无中(脱离现实的意识中)能得到超越。
二、关于《厌恶》中的哲学思想
王克千和夏军所著的《论萨特》一书指出,作家创作的动机是表达形而上学的真理和文学形式中的种种情感问题,将想象和自己固有观点的记录结合起来。
因此,在这一部论本质问题的小说中寄托了作家阐述其哲学思想的愿望。
《厌恶》是以文学形式反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它创作于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初期,受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小说中已具有萨特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的基本思想。
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读者只能随着难以琢磨、絮絮叨叨的心理描写,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知其外在环境。
作品中除了充斥着厌恶感、孤独感、荒谬感外,还布满了若干哲学术语:存在、本质、虚无、偶然性、
境遇等等。
恶心是具有肉体的人对现实世界的全部感受,而它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直观感觉,它是人的某种基本情绪,表达着对存在的体验,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意义。
萨特借洛根丁的感受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世界充满着恶心和偶然性,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我存在,是我在想着我存在。
人是自由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创造,从自为存在走向自在存在达到超越,从而获得自己的本质。
这部作品为此后他所提倡的积极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发端,因此,柳鸣九在他文章中认为:《恶心》要算是萨特全部存在主义哲理的一个胚胎,一个雏形,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起点,是他一生战斗历程的第一站。
三、关于洛根丁形象
许多研究者对洛根丁形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王克千和夏军在《论萨特》一书中认为:他是一个神经质的、孤独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物。
杨昌龙在《解读萨特》中指出:洛根丁是一个荒诞世界中的孤独者,也是一幅作者的绝对自由论的自画像。
杨剑在《简议萨特的小说恶心》一文中认为,洛根丁是法国30年代中、小资产阶级中那些孤独、忧郁、颓废人物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消极的人物形象。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强烈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改变不了自己可悲的处境,因而感到极度的苦闷、失望,并进而彻底否定了人生存在的价值。
郑克鲁教授的《萨特小说创作的特点》
认为:萨特笔下的人物是反英雄人物,洛根丁并非正面人物,他是一个荒诞人,荒诞世界的产物,他虽然对现实采取了否定态度,但他的生活浑浑噩噩。
还有一些学者对这一形象有不同的理解。
杜小真的文章《读萨特的厌恶一书》强调,虽然小说的整体基调是低沉的,充满忧郁、悲观的情绪,但是其中也有乐观主义的一面,主人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摆脱丑恶现实,不顾一切寻求生路的欲望洛根丁是一个苦苦思索人生意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在日记中自我谴责并自我发现,他时时努力挣扎,企图战胜厌恶他始终没有放弃与厌恶斗争。
尽管感到了孤独,但他并没有绝望,他希望从零开始。
《厌恶》记载了一个孤独者的精神漫游,展现的是一个孤独者对世界和自我的冷静探索和反思。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也给予了评析,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是独树一帜的,长短不一的日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外在世界给我的印象,第一人称的角度更有利于对心理活动、意识流转、情感变化的精确把握,小说深刻的哲理意蕴,浓郁的象征意味使这部作品耐人寻味,艺术魅力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