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

合集下载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摘要:一、哥本哈根会议背景1.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2.哥本哈根会议的目的和意义二、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地位1.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责任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三、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1.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3.资金和技术支持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反应1.对中国承诺的肯定2.对中国进一步行动的期待五、中国实现承诺的挑战与机遇1.国内能源结构调整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3.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正文:哥本哈根会议是2009 年12 月7 日至18 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 次缔约方会议。

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 年至2020 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并作出了重要承诺。

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国内政策,包括控制能源消耗、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作出了三项主要承诺。

首先,中国承诺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至45%。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责任担当。

其次,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如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农田和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等。

最后,中国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承诺给予了肯定。

许多国家认为,中国的承诺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注入了信心,同时也对中国的进一步行动寄予厚望。

然而,要实现这些承诺,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国内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政策制定,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3李海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037)。

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李海东摘 要 从复兴经济、保证安全、维护世界领导地位出发,奥巴马政府对气候变化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为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和协调工作。

由于在制订气候变化协议立场及减排指标方面,美国与欧盟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较大,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十分有限。

鉴于气候变化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在未来数年中,美国及世界各国就气候变化议题的谈判仍将继续。

关键词 气候变化政策奥巴马政府经济复苏国家安全哥本哈根会议2009年12月7日至19日,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有190多个国家代表及119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nfer 2ence of the Parties t o the U.N.Fra me work Conventi on on Cli m ate Change ),极大促进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普遍关注。

一向惯于在世界事务中充当领导角色的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表现格外值得研究。

美国现政府对哥本哈根会议重视有加,奥巴马政府此前做了大约一年的准备工作,奥巴马与六位内阁成员也积极与会。

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对哥本哈根会议如此积极主动,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和哥本哈根会议的关联何在?本文认为,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奥巴马政府一直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奥巴马政府展开了有关气候变化的积极外交活动。

但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哥本哈根会议没有按照美国政府的预期展开。

奥巴马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政策走向仍需密切观察。

一、奥巴马政府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的主要原因奥巴马上台以来,改变了布什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长期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做法,为发展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其所做的具体工作已超过美国以往历任总统。

这尤其体现在美国国会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下,正通过立法的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015年第四季度干部在线学习题,低碳问题参考答案

2015年第四季度干部在线学习题,低碳问题参考答案

2015年干部在线学习第四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低碳问题:政治博弈与科学真相一、单选1.据相关数据显示,如果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2005年水平,每吨二氧化碳的边际排放成本要达到( )美元。

(单选 2 分)[A]50 [B]100 [C]150 [D]2002.“北京文本”是由( )在北京进行磋商时秘密讨论出来的。

(单选 2分)[A]金砖四国 [B]基础四国 [C]新兴国家 [D]亚太国家3.1990年,( )代表在第二次部长级世界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张。

(单选[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中欧倡议国组织 [C]欧洲委员会 [D]欧洲共同体4.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 )。

(单选 2 分)[A]增加显著 [B]增加甚微 [C]降低显著 [D]降低甚微5.1992年,多国首脑在巴西( )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单选 2 分)[A]巴西利亚 [B]里约热内卢 [C]圣保罗 [D]米纳斯吉拉斯6.低碳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首相( )提出。

(单选 2 分)[A]梅杰 [B]布莱尔 [C]布朗 [D]卡梅伦7.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 )巴厘岛召开,会议最终通过了《巴厘路线图》。

(单选 2[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文莱 [D]缅甸8.2009年11月24日,( )在欧盟成员国部长非正式会议上,单方面提出向部分国家进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

(单选 2 分)[A]德国 [B]法国 [C]奥地利 [D]比利时9.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

(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10.长期以来,欧盟在推动减排行动中的表现十分被动、消极。

(单选 2分)[A]正确 [B]错误11.1988年,( )推动成立了IPCC,启动了全球共同谋划应对“暖化危机”的机制。

(单选 2[A]欧洲 [B]美洲 [C]亚洲 [D]非洲12.“基础四国”具体是指:中国、印度、巴西、( )四国。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1-1天津一中高三班级地理学科二月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

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文信息可知(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2.图示时刻( )A.东经10°各地处于夜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四周右图所示地区为完整的昼半球,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标注的四个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X、Y、P三点的太阳高度相同B.Y、P两点的地方时相同C.X、Y两点的地方时相同D.A点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4.下列四幅图能够正确反映Y点位置的是()读某区域等温线图(图中等值线a>b),回答5-6题。

5.图中乙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6.对于乙河流量大小及影响乙河流量缘由的组合叙述正确的是()A.乙河全年流量稳定,受降水影响很小B.乙河7月为枯水期,受副热带高压把握C.乙河1月为汛期,受西风带把握D.乙河7月为汛期,受西风带把握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及印度洋沿赤道纵剖面图,回答7-8题。

7.当上面右图中a处的上升流最猛烈时,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北印度洋地区季节的是()8.关于下列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区的自然带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 B.N地区处在板块消亡边界C.J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荒漠 D.K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而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500多亿立方米。

形成黄河水沙极不平衡,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向“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进展。

据此回答9~11题。

9.下列四幅图中,可表示黄河下游的是(实线为河流,虚线为潜水线,单位:米)()10.黄河水输沙力量强大,主要取决于黄土高原()。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缩写为"COP15",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会议中心举行。

同时,它还是《京都议定书》签字国第五次会议。

根据"巴厘路线图"的决定,本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如果在本次会议上,各国不能达成共识、并通过新的决议,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此,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The 2009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mmonly known as the Copenhagen Summit, was held at the Bella Center in Copenhagen, Denmark, between 7 December and 18 December. The conference included 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15)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5th Meeting of the Parties (COP/MOP 5) to the Kyoto Protocol. According to the Bali Road Map, a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beyond 2012 was to be agreed there.The conference was preceded by the Climate Change: Global Risks, Challenges and Decisions scientific conference, which took place in March 2009 and was also held at the Bella Center. The negotiations began to take a new format when in May 2009 UN Secretary General Ban Ki-moon attended the World Business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in Copenhagen, organised by the Copenhagen Climate Council (COC), where he requested that COC councillors attend New York's Climate Week at the Summit on Climate Change on 22 September and engage with heads of government on the topic of the climate problem.Connie Hedegaard was president of the conference until December 16, 2009, handing over the chair to Danish Prime Minister Lars L?kke Rasmussen in the final stretch of the conference, during negotiations between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On Friday 18 December, the final day of th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media reported that the climate talks were "in disarray". Media also reported that in lieu of a summit collapse, solely a "weak political statement" was anticipated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ference.The Copenhagen Accord was drafted by the US, China, India,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on December 18, and judged a "meaningful agreement"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t was "recognised", but not "agreed upon", in a debate of all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e next day, and it was not passed unanimously. The document recognised that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and that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keep any temperature increases to below 2°C. The document is not legally binding and does not contain any legally binding commitments for reducing CO2 emissions.[9] Leaders of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including Barack Obama and Gordon Brown, were pleased with this agreement but many leader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were opposed to it.Outcome 结果On December 18 after a day of frantic negotiations between heads of state, it was announced that a "meaningful agreement" had been reache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India, South Africa, and Brazil.[93] The use of "meaningful" was viewed as being political spin by an editorial in The Guardian.[94] An unnamed US government official was reported as stating that the deal was a "historic step forward" but was not enough to prevent dangerous climate change in thefuture. However, the BBC's environment correspondent stated: "While the White House was announcing the agreement, many other - perhaps most other - delegations had not even seen it.A comment from a UK official suggested the text was not yet final and the Bolivian delegation has already complained about the way it was reached - 'anti-democratic, anti-transparent and unacceptable'. With no firm target for limiting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no commitment to a legal treaty and no target year for peaking emissions, countries most vulnerable to climate impacts have not got the deal they wanted."Early on Saturday 19 December, delegates approved a motion to "take note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96] of December 18, 2009". However it was reported that it was not yet clear whether the motion was unanimous, or what its legal implications are.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 Ban Ki-moon welcomed the US-backed climate deal as an "essential beginning". It was unclear whether all 192 countries in attendance would also adopt the deal. The Copenhagen Accord recognises the scientific case for keeping temperature rises below 2°C, but does not contain commitments for reduced emissions that would be necessary to achieve that aim. One part of the agreement pledges US$ 30 billion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rising to US$ 100 billion per year by 2020, to help poor countries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Earlier proposals, that would have aimed to limit temperature rises to 1.5°C and cut CO2 emissions by 80% by 2050 were dropped. An agreement was also reached that would set up a deal to reduce deforestation in return for cash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greement made was non-binding but U.S. President Obama said that countries could show the world their achievements. He said that if they had waited for a binding agreement, no progress would have been made.Analysis and aftermath分析与后果Despite widely held expectations that the Copenhagen summit would produce a legally binding treaty, the conference was plagued by negotiating deadlock and the "Copenhagen Accord" is not legally enforceable. BBC environment analyst Roger Harrabin attributed the failure of the summit to live up to expectations to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recent global recession and conservative domestic pressure in the US and China.In the week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Copenhagen summit, carbon prices in the EU dropped to a six month low.The Copenhagen Accord asks countries to submit emissions targets by the end of January 2010, and paves the way for further discussions to occur at the 2010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Mexico and the mid-year session in Bonn. However, some commentators consider that "the future of the UN's role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deals is now in doubt."Failure blamed on developed countriesGeorge Monbiot blamed the failure of the conference to achieve a binding deal o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and Barack Obama. By negotiating the Copenhagen Accord with only a select group of nations most of the UN member states were excluded. If poorer nations did not sign the Accord then they would be unable to access funds from richer nations to help them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He noted how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 have both blamed China for the failure of the talks but said that Obama placed China in "an impossible position" - "He demanded concessions while offering nothing." Martin Khor blamed Denmark for convening a meeting of only 26 nations in the final two days of the conference. He says that it undermined the UN's multilateral and democratic process of climate negotiations. It was in these meetings that China vetoed long-term emission-reduction goals for global emissions to decrease by 50%,and developed countries emissions to fall by 80% by 2050 compared to 1990. Khor states that this is when other countries began to blame the failures on China. If China had accepted this, by 2050 their emissions per capita would have had to be around one half to one fifth per capita of those of the United States.Failure blamed o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has reported that India, China and other emerging nations cooperated at Copenhagen to thwart attempts at establishing legally binding targets for carbon emission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economic growth.UK Climate Change secretary Ed Miliband accused China specifically of sinking an agreement, provoking a counter response from China that British politicians were engaging in a political scheme. Mark Lynas, who was attached to the Maldives delegation, accused China of "sabotaging" the talks and ensuring that Barack Obama would publicly shoulder the blame. The New York Times has quoted Lynas as further commenting:"...the NGO movement is ten years out of date. They're still arguing for 'climate justice', whatever that means, which is interpreted by the big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India and China as a right to pollute up to Western levels. To me carbon equity is the logic of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I think NGOs are far too soft on the Chinese, given that it's the world's biggest polluter, and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deciding when global emissions will peak, which in turn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ventual temperature outcome..."I think the bottom line for China (and India) is growth, and given that this growth is mainly based on coal, there is going to have to be much more pressure on China if global emissions are to peak within any reasonable time frame. In Beij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y com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and global warming is somewhere further down the list. Growth delivers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and keeps the party in power."China's Xinhua news agency responded to these allegations by asserting that Premier Wen Jiabao played a sincere, determined and constructive role at the last minute talks in Copenhagen and credited him with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 conference. However, Wen chose not to take part in critical closed-door discussions at the end of the conference.The editorial of The Australian newspaper, blamed African countries for turning Copenhagen into "a platform for demands that the world improve the continent's standard of living" and claimed that "Copenhagen was about old-fashioned anti-Americanism, not the environment分析和后果分析与后果尽管广泛预期的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将产生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这次会议是困扰谈判僵局和"哥本哈根协定"是没有法律强制执行。

全球气候问题共识

全球气候问题共识
目标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
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同时,广大市民已开始作出反应。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地方的热浪和风暴虽然不是直接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对气候变化及其预期的新闻报道。
1990年12月,联合国常委会批准了气候变化公约的谈判。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FCCC:The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for a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在1991年2月至1992年5月期间进行了5次会议。参加谈判的150个国家的代表最终确定,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公约。
内容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全球气候变暖参考资料

全球气候变暖参考资料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

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

节能减排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节能减排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一.选择题1、在自然界中取得的未经任何改变或转换的能源,称之为一次性能源,如________、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地热等。

(能源动力,专业类)A.原煤B.电力C.焦炭D.煤气2、能源按照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下面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

(能源动力,专业类)A.太阳能B.电力C.煤炭D.石油3、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使用的能源以________为主。

(能源动力,专业类)A.石油B.煤炭C.天然气D.汽油4、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________。

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能源动力,专业类)5、我国是世界第________大能源消费国。

(能源动力,专业类)A.一B.二C.三D.四6、2005年我国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终端能源总消费量的58.6%,建材、钢铁和________是耗能最多的行业。

(能源动力,专业类)A.化工B.冶金C.电力D.交通运输7、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呈上升趋势,2007年共进口原油1.63亿吨,同比去年增长12.4%,目前石油依存度已接近________。

(能源动力,专业类)A.35%B.40%C.45%D.50%8、我国目前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_______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能源动力,专业类)A.1B.5C.7D.49、2005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约1.66亿吨标准煤,约为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_______。

(能源动力,专业类)10、我国“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规划指出,到2010年,我国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必须要比2005年全都下降_______。

(能源动力,专业类)A.5%B.10%C.15%D.20%11、《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_______以上。

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体会

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体会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水俣病、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形成的原 因 、过程及危害 (3)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防 治的主要措施
(1) 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
来自________、__________等。 (2) 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 课 程 标 准 》
《 考 试 说 明 》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 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它区域的影响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它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针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或物种减 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管理
《 1. 课 程 2. 标 准 》 3.
《 考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试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说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 明 任和行为准则 》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承诺
摘要:
一、哥本哈根会议背景
二、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
三、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
四、中国实现承诺的措施和成果
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及展望
正文:
哥本哈根会议是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会议旨在制定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同时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意味着中国将在2020年前实现碳排放峰值。

此外,中国还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森林蓄积量增加45亿立方米。

这些承诺展示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担当。

为实现这些承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加强森林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承诺和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许多国家认为,中国的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信心,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尽管中国在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升级、城市化等问题。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原创)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原创)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 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 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 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 的全球减排协议。会议于当 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 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 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 根协议》。
预期结论:
2、新疆——地处内陆,气温年较差更大, 夏季更加炎热干燥,冬季更加寒冷,河流 枯竭,旱灾严重,出现大规模沙化现象。 短期而言,高山冰川融化,利于农业的发 展,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弊大于利。
预期结论:
3、上海——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 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海水 倒灌,影响城市淡水供应。地下水位升高, 旅游业受到危害。由于温度升高,以前一 些以前只能在南方种植的农作物可以在此 种植。台风强度增大,频率变高。
分析思路: 1、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 两方面考虑。 2、自然方面:气温、降 水、河流、植被等,及 其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如 灾害等方面的影响。 3、社会经济方面:主要 从农业方面分析,也可 涉及到其他的经济活动, 如航运等,也可分析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1组
2组 3组
4组
预期结论:
1、俄罗斯——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河流 流量增大,航运条件改善,农业产量增加, 冬季人口死亡率下降,供暖需求减少。亚 寒带针叶林、苔原带面积减少,中纬度植 物所分布范围变大。
1997年12月,《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 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1 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 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 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 都议定书》。截至2009年 12月,已有184个《公约》 缔约方签署,但美国布什政府 于2001年3月宣布退出, 美国也是目前唯一游离于议定 书之外的发达国家。

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的开拓创新阶段,我国举办及参与的重要环保会议和有关环境问题的重要立法,并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做的重大环保决定和举办的环保活动进行阐述。

关键字:开拓创新阶段环保会议环境立法环保决定环保活动一、前言环境问题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今天,环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矛盾重要手段。

环境管理除了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

我国自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环境管理工作突飞猛进的发展。

下面主要概括介绍我国环境管理发展的开拓创新阶段,从2002-2010年的重要会议、立法、决定和活动。

二、中国和国际上重要的环保会议1、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002年1月8日)2002年1月8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部署“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

2、第一届亚欧环境部长会议(2002年1月17日)中国于2002年1月17日成功地举办了亚欧会议环境部长会议。

会议通过了《亚欧环境部长会议主席声明》,并就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开展亚欧环境合作的基础、潜力及合作原则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会议将贫困、能源与环境、水环境、荒漠化防治、森林退化、化学品排放、城市环境、生物安全、沿海及海洋保护、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环境政策与立法以及促进可持续生活等确定为亚欧环境合作的关键领域和重点。

3、2003内罗毕国际环境会议(2003年2月3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和第四界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议上,部长们共同致承诺将采取进一步行动遏制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并就改变目前全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非洲的经济复兴、生物多样性、化学品污染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了广泛的一致。

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

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

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一.哥本哈根会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二.各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的立场1. 中国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2. 美国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

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政策措施编者按: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现实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携手应对。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据统计,此次会议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

因此,这次会议尤其引人注目。

两周前,中美两国均提出了具体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11月25日,在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方第一次以约束性指标的方式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同一天,美国白宫也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被舆论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国际社会希望这次会议对2012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达成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取代2012年第一减排承诺期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因此,这次会议是继1997年12月日本京都会议之后,全球关于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一次谈判。

为了帮助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在此次会前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政策措施,促进湖北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刊特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供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全球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国外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或制定政策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上走在了前头。

为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确立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排污交易计划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起,包括电力、炼油、冶金、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行业的12000个设施,须获得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其二氧化碳排放占欧洲排放总量的46%)。

政治材料分析题汇编

政治材料分析题汇编

中考政治总复习 | 内部版1政治材料分析题汇编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3月1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会上针对香港记者的提问,温总理表示,这次“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港澳单独列为一章,表明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和澳门保持长期稳定的坚定支持。

这样做不仅是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要求,也是对港澳的长期发展有利的。

材料二:(香港回归图片)。

(1)港澳回归洗雪了被英、葡侵占的屈辱历史,请分别写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2)我国针对港澳问题,采取了哪一方针?含义是什么?(3)港澳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请分析促使港澳回归的因素有哪些?(4)港澳回归祖国后,长期保持这繁荣稳定,这说明了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温家宝总理说,调控房价三管齐下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后五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材料二: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温家宝说,对于物价,我们不敢掉以轻心。

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来努力管好通胀预期的。

(1)上述两个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总结起来是什么问题?2(2)请你举出我国政府还出台了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

(3)这一问题反映着我国的主要矛盾,请指出。

(4)我国政府为什么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一问题?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开始,中国就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开始商讨制定中短期中国社会和经济战略发展的规划。

自此,每五年为一个时间段,中央制定适应不同阶段发展状况的五年计划。

2010年到2015年五年期间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新的5年规划中包括两大领域的大型计划。

一个是出口型的经济形态转换为扩大内需。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作者:来源:《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年第12期编者按:哥本哈根,因为全球气候的变暖而在这个冬季变得异常火热。

192个国家的部长和首脑在这里聚首,全世界的目光在这里汇聚,利益的冲突、焦灼的期盼、合作的愿望……都在这里交织和冲撞。

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让我们看看会议的背后更多的东西。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

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今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也因为这个原因,本次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的一次机会。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高度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

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关注重点。

哥本哈根会议的宗旨及预期目标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

【安全微课堂第20期】史万进老师《EHS体系与实务架构(11.5)》

【安全微课堂第20期】史万进老师《EHS体系与实务架构(11.5)》


WI/SOP EHS关键控制 点及运行记录
线
Procedure 具体开展相关 模块工作的流
程策划

领导层面 管理层面 执行层面

System EHS管理体系 需要全面、系
统的规划
16
如何构建EHS标准化体系
金 字 塔 思 维 模 型
17
如何构建EHS标准化体系
金字塔思维模型
金字塔原理的4个基础原则: • 结论先行:每个活动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放在活动的最前面。 • 以上统下: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 归类分组: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逻辑递进: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公布GB/T28001:2001正式标准(等同于OHSAS18001:1999) 修订为OHSAS18001:2007版标准 正式修订成为ISO标准,标准号为:ISO45001:2016
12
ISO45001:2016版标准发布路线图
来自
13
EHS
体 系 要 素 及 相 互 关 素
EHS体系与实务架构
讲师:史万进
1
什么是EHS管理体系?
• EHS是环境(Environment)和职业健康(Health)安全(Safety) 管理体系的简称,EHS管理体系是将组织实施安全、职业健康与环境 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 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 系与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整合。
文件控制 (4.4.5)
运行控制 (4.4.6) 应急准备与响应 (4.4.7)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共享绿色低碳生活”生态环保知识试题题库(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共享绿色低碳生活”生态环保知识试题题库(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共享绿色低碳生活”生态环保知识试题题库(一、选择题:1、“低碳”是指 ( B )。

A.减少碳水化合物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C.减少一氧化碳排放D.减少碳金属2、低碳生活是通过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A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A.减少B.不变C.增加D.保持3、“低碳行动”的宗旨是( A)。

A.鼓励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调整生活方式,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出力。

B.减少白色垃圾,少用一次性物品C.护林种树,绿化环境D.呼吁政府采取措施减低温室气体排放量4、低碳概念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降到( C )等水平。

A.高B.中C.低D.平5、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 C )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

A.生长B.经济C.生态D.社会6、循环经济的本质是( D )经济。

A.市场B.计划C.泡沬D.生态7、所谓“零碳城市”就是( B )等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为生态城市。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三氧化硫D.三氧化铝8、每个家庭每使用一度电,相当于排放了( B )公斤的二氧化碳。

A.1.5B.45C.0.15D.0.785 9、( A )消费、( )分享、简单生活这是减少温室效应的老办法。

A.少,多B.少,少C.多,多D.多,少10、居民家庭每使用二度自来水,相当于排放二氧化碳( A )公斤。

A.1.82B.0.91C.2.91D.2.45 11、小汽车每消耗1公斤汽油等于排放( )公斤的二氧化碳。

A.3.7B.5.8C.7.9D.1.0 12、家居用电: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 )。

A.0.275B.0.785C.0.89D.1.25 13、使用1度天然气,需排放二氧化碳( )公斤。

A.0.5B.0.6C.0.19D.0.8 14、倡导低碳出行方式,应( )乘坐公交车,( ) 开私家车。

A.少,多B.多,少C.多,多D.不,不15、你清楚下列那一项不属于低碳饮食吗,( )A.尽量喝袋装茶B.多自制饮料食品C.多吃蔬果少吃肉D.尽量喝散装茶 16、在节能减排上,我们倡导( )粮食浪费,减少畜产品浪费和( )饮酒。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作者:————————————————————————————————日期:ﻩ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摘要]2009年12月7日-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举行,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会议的主要目的在于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会议在争吵声中最终只达成了一个无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一、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由于该次会议是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因此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992年,联合国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下简称联合国环发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 Convention onClimateChange,以下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目前为止,公约已拥有192个缔约方。

《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此外,公约还为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是公约缔约方基于这一基本框架,为妥善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举行的。

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2009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