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制对北宋国防开支及军事实力的影响_朱舸

合集下载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略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略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略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军事制度和战略在当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宋朝的军事制度以及战略决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对其在军事上的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军事制度宋朝的军事制度相对于前朝有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首先,宋朝在征兵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用了保甲制度和推行了“募兵制”,鼓励农民在官府提供的福利和奖励下主动参军。

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宋朝有了相对稳定的兵源,为保持国家的军事强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宋朝在军队组织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

他们设立了中央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

禁军作为宫廷的卫队和重要兵力,承担着维护朝廷的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任务。

厢军则分布在边疆地区,用来对抗外敌入侵。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保甲制度,将民众组织起来参与军事训练和防御工作。

最后,宋朝在军事装备和军事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北宋时期,火药武器逐渐得到应用,火箭、火炮等武器开始广泛使用。

宋朝还注重舰队的建设和发展,在水上战争中表现出较高的战斗力。

二、战略决策宋朝在面对敌对势力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略决策。

首先,他们注重建立稳定的边界防线,以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

宋朝在南方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河流防线,以保护中原地区不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

同时,他们也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军事要塞,以抵御契丹和西夏等北方民族的进攻。

其次,宋朝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和地区来对抗敌对势力。

宋朝与西夏和女真等势力进行外交谈判,并与南方的岭南诸国签订了不侵犯协议,防止南方民族与北方势力结盟对抗宋朝。

此外,宋朝也注重发展海上军事力量,特别是在与南方的交往和对抗中。

宋朝通过派遣使节和举行海上游行来巩固与南方的关系,并建立了强大的海上舰队,以保护海上贸易和防御南方海上势力的侵袭。

总体而言,宋朝的军事制度和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他们通过建立稳定的军事制度,在征兵、组织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宋朝兵役制度

宋朝兵役制度

宋朝兵役制度
宋朝兵役制度是指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的兵役征召和管理制度,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

宋朝兵役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征兵制度和兵役管理制度。

首先,征兵制度。

宋朝实行的征兵制度是一种全民动员的制度,包括募兵制、征发制和役丁制。

募兵制指的是通过招募志愿者来征集士兵,主要是通过官府发出招募令来吸引志愿者加入军队。

征发制是指官府强制征集民间壮丁充实军队,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征兵制度。

而役丁制则是指按照个人户口状况对壮丁进行征集,每户有责任提供一定数量的壮丁作为兵役,这种制度主要用于平时的防务需要。

其次,兵役管理制度。

宋朝兵役管理制度主要由兵役登记、军队编制和士兵待遇组成。

兵役登记是指对征集到的士兵进行登记和管理,包括年龄、籍贯、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的记录。

军队编制是指根据战争需要和兵员情况对军队进行编制和划分,包括将士的职位、等级、编制单位等。

士兵待遇是指对士兵的工资、补给、休假等权益的保障,以保持士兵的士气和忠诚度。

宋朝兵役制度的创新点是开创了征兵制度与征发制度相结合的模式。

这一制度既能通过征发制度确保足够的兵员供给,又能通过征兵制度
保障士兵的自愿参军,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兵役管理制度,以保证军队的高效运作和维护士兵的权益。

总体来说,宋朝兵役制度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通过征兵制度和兵役管理制度的配合,确保有足够的士兵参军,并提供相应的待遇和管理,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稳定性。

这一制度在宋朝的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政策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在军事制度与政策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与特点。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军事政策展开论述。

一、宋朝军事制度宋朝的军事制度相比前代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招兵制度、组成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军队编制等几个方面。

1. 招兵制度宋朝时期的招兵制度相对灵活,采用的是“募兵制”,即通过征求志愿者和募集兵员的方式来组建军队。

除了常规的招募,还有屯田制度,即让土地兼职军人,既能解决军粮问题,又能提供一支备用军队。

2. 骑兵与步兵的比例宋朝时期重视骑兵,但相比唐朝,骑兵在宋朝中占的比例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社会变革,农业的发展导致骑兵的成本上升,同时也由于宋朝临近边境的情况相对稳定,不需要大规模骑兵部队。

3. 军队编制宋朝的军队编制上采用了“四军八千”的制度,即分为四个大军,每个大军下辖平均八千人。

每个大军都有相应的统帅和指挥官,这种编制既能保证军队的集中指挥,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战的协同性。

二、宋朝军事政策宋朝的军事政策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外敌入侵。

1. 城池建设宋朝在边疆地区采取了大规模的城池建设,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要塞。

这些要塞以及城墙的建设,有效地加强了边疆防线的防御能力,提高了朝廷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2. 护城河修建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宋朝在城市周围修建了护城河。

护城河的设立,不仅能够提供水利资源,还能够增强城市的天然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敌军的入侵。

3. 农民兼职军人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宋朝实行了农民兼职军人制度。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敌军入侵,当地的农民可以迅速组织起来,有效地增加了军队的数量和实力。

4. 对外联络宋朝注重与邻国的外交往来,与金朝、西夏等国家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手段,有效地保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总结:宋朝以防守为主,注重边疆防线的稳固,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来保卫国家安全。

宋朝军事与战争

宋朝军事与战争

宋朝军事与战争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军事实力也随之发展。

宋朝的军事力量在整个朝代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组织、战略和战术对于朝代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朝的军事制度、战争策略和历史战役。

宋朝的军事组织宋朝对军事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在军队的组织上,宋朝采用的是兵役制度,即通过置换、义务、征发等方式,将平民集体组织成军队。

这种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数量和实力,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诸多将领和将军职位,例如枢密使、节度使、观察使等,他们负责指挥军队、部署战术和保卫国家的边境。

这些将领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能力和决策直接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宋朝军事策略与战术宋朝的军事策略和战术也是其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朝采取了许多巧妙的策略和战术来应对敌对势力,确保国家的安全。

首先,宋朝注重建立强大的防线系统。

他们在国境线上设置了许多边防军事要塞,如大别山、蜀道、小河津等,以牢固地守卫国家的疆土。

这种防线系统有效地遏制了外敌的侵略,保护了国家的和平。

其次,宋朝重视海防。

他们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以对抗来自南方的海上威胁。

宋朝海军建设的成就在当时是令人瞩目的,他们拥有先进的战船和武器,能够有效地保卫国家的海上利益。

再次,宋朝采取了很多谋略战术来对抗外敌。

他们善于利用地理环境、骚扰敌军、设陷阱等手段来削弱敌方实力。

宋朝的统帅们也擅长运用兵力、战场策略和战术技巧,以赢得战争。

宋朝的历史战役宋朝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战役,其中一些战役对于朝代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北伐战争是宋朝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争发生在11世纪中叶,宋朝试图收复失去的北方领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北伐战争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最终导致了宋朝在北方势力的进一步衰落。

著名的战役之一是丁家城之战,发生在12世纪中期。

这场战役是金朝和宋朝之间的一次决定胜负的战斗。

宋朝的军事力量

宋朝的军事力量

宋朝的军事力量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其军事力量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为确保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军事力量,包括军队组织、兵种构成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

一、军队组织宋朝时期,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个层级。

中央军由京营兵、神策军和禁军组成,负责保卫京都和皇室安全。

京营兵是由皇帝亲自控制和指挥的军队,素质较高,装备精良。

神策军则是专门负责皇室护卫的精锐部队。

禁军则是专门负责皇室宫廷内外安全和举行重要典礼的卫士。

地方军由诸路军和防线军组成,诸路军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军队,主要负责地方的防御和剿灭叛乱。

防线军则是负责抵御外敌入侵的前沿军队,主要驻守在边境地区和沿海港口,以保护国家的领土安全。

二、兵种构成宋朝的军事力量主要由步兵、骑兵和水军组成。

1. 步兵:宋朝步兵是军队中最主要的兵种,装备较为精良。

常见的步兵武器包括长枪、弓箭、弩和刀剑等。

其中长枪被广泛用于步兵阵列的顶梁之材,弓箭和弩则用于射击形成火力压制。

2. 骑兵:宋朝骑兵主要由重装骑兵和轻装骑兵组成。

重装骑兵以宋朝的重骑兵为代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抗敌军的装甲和阵地。

轻装骑兵则以游击骑兵为主,负责追击敌人、侦查敌情和进行各种机动战术。

3. 水军:宋朝的水军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由江、海军组成。

江军主要负责保卫长江和其他内陆河流的交通要道,以及沿岸的城市和港口。

海军则负责保卫东南沿海、对抗海盗、防御外敌入侵。

宋朝的水军装备了火箭、水雷和水师等新式舰艇,保证了航海安全和海上兵力的投送。

三、军事战略宋朝在军事战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1. 岛屿据点:为了应对海盗和外敌入侵,宋朝修建了一系列岛屿据点,如福建的闽台、东海的钓鱼岛等。

这些岛屿成为宋朝海军的基地,也是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的重要节点。

2. 边境防御:宋朝修筑了一系列边境防线,以确保北方边境的稳定。

其中最著名的是修建了多段长城,如燕山长城、辽东长城等,以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宋朝的军事发展

宋朝的军事发展

宋朝的军事发展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军事发展对于宋朝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宋朝的军事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初期的军事改革到后期的兵备制度的建立,都对宋朝的统治和军队实力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初期的军事改革宋朝建立初期,面临着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西夏两个强敌威胁。

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北宋帝国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

首先,建立了京营、神卫等常备军队,提高了国家对军队的直接控制力。

其次,推行“募兵制”,通过招募士兵来壮大军力,并配备专业指挥官进行统一指挥。

此外,北宋还加强了军事设施的建设,修筑了一系列城池和守城设施,加强了国家的边防能力。

二、战争与战略理论的进步宋朝军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战争与战略理论的进步。

在宋朝时期,军事学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形成了“军事制度”“战争理论”等独特的学派。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伯温的“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他的战略理论对后来的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还注重培养战略家和军事将领,钱惟演、岳飞等一系列杰出的军事家在战场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战绩。

三、兵备制度的建立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军队的持续发展,宋朝建立了兵备制度。

兵备制度是一种军事和经济的结合,通过国家对军队的武器、弹药、辎重等物资的统一供应,保证了军队的后勤保障。

此外,兵备制度还包括了兵员编制、军队管理和军费预算等方面的规定,使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完善和规范。

四、海军的建立与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拥有强大海军的朝代。

在南方沿海地区,宋朝政府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用于保护海上贸易和防御外敌。

为了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海军统一指挥机构、修建海防工事等。

宋朝海军在南海岛屿争夺战以及对抗侵扰的日本海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胜利,维护了国家的海上安全。

总结起来,宋朝的军事发展经历了初期的军事改革、战争与战略理论的进步、兵备制度的建立以及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宋朝的军事与战争

宋朝的军事与战争

宋朝的军事与战争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与战争对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宋朝的军事布局、兵种编制、战争策略和战争影响为主线,探讨宋朝时期的军事与战争。

一、军事布局宋朝的军事布局以明州(今浙江宁波)和泉州(今福建泉州)两大军区为中心,分别担负对抗南方的南诏、南唐、南宋以及对抗北方的契丹等敌对势力的任务。

南方军区主要负责水陆并进的作战方式,而北方军区则以辽河流域为重点地区进行防御。

这种军事布局使得宋朝能够有效地应对南方和北方的威胁。

二、兵种编制宋朝将军队分为步兵、骑兵、水军等不同的兵种,以适应多样化的作战需求。

步兵主要由步卒和弓弩手组成,骑兵则以马背上的铁甲骑兵为主力,水军则以江海战船为主要装备。

其中,宋朝的水军实力雄厚,成为对抗南宋以及入侵南方的敌人的主要力量,对于保卫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三、战争策略宋朝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争策略,以应对不同的敌情。

在对抗北方契丹的战争中,宋朝采取了一揽子政策,通过外交手段、修筑边墙和增强军队实力等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北方边疆。

而对于南宋时期的战争,宋朝则通常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以保护国土和确保国内的政治稳定。

四、战争影响宋朝的军事与战争不仅对于国内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长期的战争,宋朝的财政压力增大,使得国家赋税加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军事斗争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资源消耗,给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此外,战争还催生了宋朝的军事改革和科技进步,如火药、火器等的应用,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宋朝的军事与战争对于该时期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军事布局、兵种编制、战争策略以及战争的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宋朝的军事智慧和灵活性。

然而,战争也给国家带来了财政压力和社会伤害。

了解宋朝的军事与战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

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与战争策略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而又动荡的时代。

在宋朝的统治下,军事制度兵役和战争策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进,为宋朝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宋朝的军事制度兵役和战争策略展开论述。

一、军事制度兵役军事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全面规范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宋朝建立了官军制度。

在宋朝,军队基本上由官兵构成,由朝廷直接控制和指挥。

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提升整体战斗力。

同时,宋朝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军职、军制等制度,严格管理军队内部,确保了军纪的执行。

其次,宋朝推行了兵役制度。

在宋朝,兵役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事务,士兵由朝廷征召。

士兵一般分为募兵和编户两类,其中募兵主要由朝廷发起招募,编户则是指各地依照户籍编制的士兵。

这种兵役制度不仅使得军队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调动和补充,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于战争的准备和应对能力。

再次,宋朝建立了军队编制制度。

宋朝在编制军队时,将军队分为五路和十五经略安抚使路,各路设宣抚司、节度使或安抚使负责调配和指挥。

这种军队编制制度,使得军队的指挥系统得到了明确,各级指挥官能够协同作战并有效实施军事行动。

二、战争策略宋朝的战争策略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根据战争情况和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应对。

首先,宋朝注重了军事防守。

由于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宋朝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与北方的辽、西方的西夏王朝保持着一定的和平。

同时,宋朝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线建设,修筑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设施,加强了边防部队的驻守,以应对外部的潜在威胁。

其次,宋朝注重了内外结合的战略。

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内乱时,宋朝通过组织和引导内地军队与海军、边防军队协同作战,形成了内外结合、内外一体的战略体系。

这种战略体系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宋朝注重了信息战和心理战的运用。

在军事行动中,宋朝积极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刺探敌情、破坏敌军士气,以达到削弱敌人意志和增加自身优势的目的。

简析宋辽战争中北宋的备边御戎之策

简析宋辽战争中北宋的备边御戎之策

简析宋辽战争中北宋的备边御戎之策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而在北宋时期,由于与辽国的长期战争,北宋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备边御戎的策略,以保卫国家的边疆安全。

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北宋朝廷的巩固和国家的强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宋辽战争中北宋的备边御戎之策进行简析,以了解北宋政府在战争中的应对策略和其对国家的影响。

一、军备建设为了应对辽国的威胁,北宋政府实行了军备建设的策略。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军事准备。

在政治上,北宋朝廷实行了严格的兵役制度,规定每户必须供养壮丁,定期进行兵役征调,以保证足够的士兵参与战争。

朝廷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加大投入和支持边防军事力量。

在经济上,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财政投入,用于军备建设和边防设施修筑,以确保战争时有足够的物资和装备支持。

在军事方面,北宋朝廷加强了边防军队的训练和配备,以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北宋政府的应对能力,在战争中保障了军队的实力和战斗力,对抗辽国的侵略。

二、边疆防御北宋政府实施了边疆防御的策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和设施建设。

在军事方面,北宋朝廷在边疆地区修筑了一系列的边防设施,包括城墙、堡垒和哨所等,以阻挡和抵御辽国的入侵。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军事管理和指挥,确保边防军队的战备状态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政治方面,北宋朝廷设立了边疆官吏,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治理,以维护边疆地区的秩序和稳定。

北宋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边疆激励政策,鼓励居民在边疆地区居住和耕种,以增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边防力量。

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北宋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三、外交联合北宋政府实施了外交联合的策略,寻求外交支持和援助,以抵御辽国的侵略。

在对辽战争中,北宋朝廷积极地寻求与西夏、辽国的周边国家的合作和联盟。

北宋政府加强了对西夏的外交交涉,寻求西夏的支持和援助。

北宋朝廷也积极发展对辽国周边国家的外交和联盟,以形成对辽国的压力和牵制。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先来说说宋代的赋役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宋代的赋役主要包括田赋、丁税、徭役等。

田赋是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来征收的。

宋代实行的是两税法,夏秋两次征收。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导致田赋的征收出现了不少问题。

地主豪强往往隐瞒土地,而贫苦农民却承担了过重的赋税负担。

丁税则是按照人口征收的税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丁税的征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出现了以钱代役的情况。

徭役在宋代也是百姓的一项重要负担。

包括力役和职役。

力役就是要为官府服劳役,比如修筑城池、运输物资等。

职役则是让百姓担任基层的一些职务,如里正、户长等。

但这些职务往往需要百姓自己贴钱来完成任务,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为了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宋代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试图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以达到均平赋役的目的。

募役法则是让百姓交钱,由官府雇人服役,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再谈谈宋代的军事制度。

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这在其军事制度上有明显的体现。

宋代实行的是募兵制,军队主要由招募而来的士兵组成。

士兵一旦入伍,便终身为兵,由国家供养。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数量,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宋代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

禁军是中央直接掌握的精锐部队,主要负责保卫京城和征战。

厢军则是地方上的军队,主要从事一些杂役和工程。

乡兵是由当地百姓组成的,平时务农,战时参战。

蕃兵则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宋代实行了“更戍法”。

军队经常调换驻地,将领也不固定在一支军队中任职,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这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但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

在军事指挥系统上,宋代设立了枢密院,负责军事决策。

宋代兵制与战争技术进步

宋代兵制与战争技术进步

宋代兵制与战争技术进步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宋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宋代的军事制度宋代的军事制度根据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北宋时期,由于岳飞和秦桧之间的冲突,形成了以中央军队为主、地方军队为辅的军事制度。

而南宋时期,随着地方势力的增强,宋室逐渐采取了以地方军队为主、中央军队为辅的军事制度。

北宋的中央军队由三十万禁军、十四万徭役军和八十万什役军组成,其中以禁军为主。

禁军由天子选取的青云直省抽调精兵组成,是北宋时期的核心军力。

而地方军队由州、县建立,由地方官员统领,数量也很庞大。

南宋时期,随着地方势力的增强,地方军队逐渐成为主力。

各地官员在地方组织兵力,进行国防建设,并且不断完善武器装备,军事制度逐渐得到了稳定。

二、宋代的军事技术宋代的军事技术主要表现在士兵装备和战争的战术方面。

在装备方面,宋代的士兵主要使用刀、剑、箭、盾等器械作为武器,并逐渐开始普及使用火枪、铁炮等新式武器。

在战争的战术方面,宋代的军事家们也摸索出了一些新奇的战术,如鱼鳞阵、奇袭、游走等战术。

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鱼鳞阵,这种阵型使得士兵能够充分利用地势、充分发挥战斗力。

另外还有宋军的水师,这是宋代非常有特色的军队。

宋代水师先后经历了农民战争水师、北海水师、钦州水师、杭州水师等时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防御和攻击作用。

宋水师的装备和战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水军之一。

三、宋代的战争与后果宋代虽然有着许多军事上的优势,但是也并不是在所有的战争中都能保持胜利。

宋代时期,由于地理等原因,南北两方势力仍有很大的差距,南宋在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

同时,蒙古入侵和金朝的侵略也是导致笔者南北经济重心严重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宋代的战争对军事技术和制度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明朝和清朝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国防教育视域下的北宋武举制度

国防教育视域下的北宋武举制度

国防教育视域下的北宋武举制度北宋武举制度是北宋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国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国防教育视域下,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军事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内容、影响等方面对北宋武举制度在国防教育视域下的重要性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北宋时期,由于边疆频繁受到辽、夏、金等各族的侵扰,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压力。

为了加强国家的国防力量,北宋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征兵制度,并对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和创新。

而在这一时期,为了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北宋还实施了武举制度。

二、制度内容北宋武举制度是宋太宗时期开始实行的一项选拔军事人才的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北宋将士人分为武举和文举两类,武举是选拔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武举制度下,政府会定期举行武举考试,选拔具备一定军事才能和潜力的人才。

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将被选拔为官吏,并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军事建设和国防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军事人才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具备军事天赋和潜力的人才。

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将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军事人才,提升国家的国防能力。

2. 推动军事技术的进步通过武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不仅在军事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军事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在武举考试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和素养,对于推动国家的军事技术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3. 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军事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同时也为国家的国防实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选拔和培养具备军事天赋和才能的人才,北宋政府为国家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结语在国防教育视域下,北宋武举制度的实施对于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实力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制对北宋国防开支及军事实力的影响_朱舸

兵制对北宋国防开支及军事实力的影响_朱舸

一 、 宋代常备军规模及其基本特点
在募兵制与财政支持的双重作用下 , 北宋常备 军规模有 较 大 的 基 数 , 虽 然 不 同 时 期 数 量 有 所 增
[ 收稿日期 ]2 0 1 2 1 2 2 0 - -
[ , 男 , 四川内江人 ,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 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作者简介 ] 朱舸 ( 1 9 8 2—)
② , 人,老 弱 柔 脆 十 分 汰 二, 为 选 兵 五 十 余 万 人 ”
此 时 距 南 宋 灭 亡 仅 五 年, 而 可 用 之 兵 仍 有 5 0 万, 充分说明两宋三百余年国家始终供养规模庞大的常 备军 。 据宋祁所撰 《 庆历兵录序 》 记载 , 宋朝军队分 为三部分 , 一 是 “ 处 则 卫 镇, 出 则 更 戍” 的 禁 军, 二是 “ 专于服劳 , 间亦戍更 ” 的厢军或曰役兵 , 三
① 。 可知 北 宋 军 队 当 时 已 逾 1 也” 2 0 万, 为 规 模 最
庞大时期 , 此 后 虽 有 缩 小 , 大 致 也 在 7 0—8 0万左 右 。 而南宋亦不遑多让 , 史书记载南宋末年元兵围 困襄阳 , 兵部尚书汪立信上奏建议 “ 内郡之兵尽出 ,此 时 “ 江干 , 以实外御 ” 算兵帐见兵可七十余万
军队 的 整 体 组 织 结 构 是 其 编 制 体 制 的 首 要 因 素 , 直接影响国防费支出规模与分配结构 , 为各国 军事实力基本要素之一 , 自古即为兵家详考 。 两宋 自始至终实行募兵制 , 由国家供养规模空前的职业 军队 , 而北宋最甚 , 其国防支出庞大 , 且因主要用 ,这在冷兵器时代 于赡养将士 , 又称 “ 养 兵 之 费” 绝无仅有 。 惟因如此 , 北宋军队整体组织结构与其 养兵之费的多寡及分配结构之间的关系 , 就成为影 响其军事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 历史证明 , 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没有锻造 出强大的军 事 国 防 实 力 。 在 与 辽 、 西 夏 的 对 抗 中 , 北宋不断屈辱求和 , 总是被动挨打 , 不但无力统一 中国 , 而且终至靖康之变亡于综合国力远逊于己的 对手 , 宋军实力之弱为历代诟病 。 探其原因 , 除去 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因素 , 其军队整体组织 结构上的缺陷及弱点亦不容忽视 。 尤其是 , 北宋禁 军 、 厢军互补制度及厢军职能的异化蜕变 , 不但耗 费大量兵费 , 而且对其军队的实战能力产生消极影 响 。 本文 对 此 有 若 干 浅 见 , 望 有 资 于 当 代 强 军 建 设。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变。

先来说说宋代的赋役制度。

宋代的赋役主要包括田赋、丁税、徭役等。

田赋是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来征收的。

宋代实行“两税法”,夏秋两季分别征税。

与前代相比,宋代对土地的丈量和登记更加细致,这有助于保证税收的公平性,但也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和复杂性。

丁税则是按照人口征收的赋税。

宋代初期,丁税的征收较为繁重,给百姓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对丁税的征收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徭役是百姓为政府提供的无偿劳动,包括修筑城墙、道路、水利工程等。

宋代实行差役法和募役法。

差役法要求按照户等轮流服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后来王安石变法推行的募役法,百姓可以交钱免役,政府再用这些钱雇人服役,相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税收的管理上,宋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如三司使等。

同时,宋代还加强了对税收的审计和监督,以防止官员贪污舞弊。

然而,由于宋代的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成本高昂,加上对外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赋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对百姓进行过度征敛,导致民不聊生。

再谈谈宋代的军事制度。

宋代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

首先是禁军制度。

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是军队的主力。

禁军由朝廷直接掌握,驻扎在京城及重要地区。

禁军的招募、训练、指挥等都由中央统一管理,将领定期轮换,以防止将领与士兵形成深厚的关系,避免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其次是更戍法。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了军队的私有化。

但这也导致了军队将领对士兵和驻地不熟悉,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代还实行了“枢密院—三衙”的统兵体制。

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兵,三衙统兵但无调兵权。

这种相互牵制的体制,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在战争时期,容易造成指挥不畅,影响作战效率。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宋代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的时期。

其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运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来说说宋代的赋役制度。

宋代的赋役制度相较于前朝有了不少的变化和发展。

宋代的赋税主要包括田赋、丁赋、杂税等。

田赋是基于土地的征收,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税额。

宋代实行的是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

夏季征收的称为夏税,多以绢帛、钱等形式缴纳;秋季征收的称为秋税,主要是粮食作物。

丁赋则是按照人口征收的赋税。

然而,在宋代,丁赋的征收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情况的变化,其征收标准和方式也有所调整。

杂税的种类繁多,比如商税、盐税、茶税等等。

宋代的商业繁荣,商税成为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政府在交通要道和商业繁华地区设立关卡,对过往的商品征收税款。

除了赋税,宋代的役法也值得一提。

宋代的役主要包括差役和雇役。

差役是指按照户等轮流服役,承担政府的各种劳役任务。

而雇役则是政府出钱雇佣人员来承担劳役。

在宋代的赋役制度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例如,为了保证赋税的征收,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户籍和土地管理制度。

同时,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政府也多次进行赋役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再来看宋代的军事制度。

宋代的军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

宋代实行“更戍法”,即将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防止将领与士兵之间形成过于紧密的关系,从而避免了地方军事力量的坐大。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

禁军是中央直接掌握的精锐部队,负责保卫京城和征战;厢军则主要承担各种杂役和工程建设;乡兵是地方上组织的民兵,平时务农,战时参战;蕃兵则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

在军事指挥系统方面,宋代设立了枢密院,负责军事决策和调兵遣将。

而将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这样就实现了决策权和指挥权的分离,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北宋军队管理制度

北宋军队管理制度

北宋军队管理制度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队管理制度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效率和权威性。

北宋时期的军队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军队制度,并对中国古代军事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宋军队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军队编制、军官选拔、军事训练、兵器装备和粮食补给等方面。

一、军队编制北宋时期,军队编制主要分为京营军、边防军和民团军。

其中,京营军是由位于京城(即今天的北京)的宿卫军和禁军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城和宫廷安全。

边防军则是分布在北方边境的军队,负责防御边疆地区。

民团军则是由地方武装组成,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和进行应急应战。

此外,北宋还建立了水军,用以保卫江南水域的安全。

在军队编制方面,北宋还实行了兵役制度,即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丁都需要服兵役。

京营军和边防军的编制主要依靠兵役制度,而民团军的编制则依靠地方的兵员组成。

总体上来看,北宋的军队编制比较合理,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保障了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二、军官选拔北宋的军官选拔采取了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

在北宋时期,军官大多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即依据功底优良的考生考取功名,由官员授予官衔提拔为军官。

此外,北宋还实行了军门世家的遗传制度,即有军门背景的家族成员可以继承前辈的官位,从而成为军官。

在军官选拔方面,北宋还推崇军功重于文功的原则,即一个人如果在战场上有杰出的表现,有可能直接得到提拔为军官的机会。

这一原则充分激励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也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军事训练北宋军队的军事训练十分重视,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技能、战术训练和体能训练。

在军事技能方面,北宋军队注重弓箭、马术、刀枪等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

在战术训练方面,北宋军队注重集体作战和指挥系统,以确保在战场上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作战。

在体能训练方面,北宋军队注重士兵的身体素质和体格训练,以保障在长时间作战中的体能消耗。

军事训练在北宋军队中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个士兵都需要参加军事训练,提高战斗技能和战斗素质。

论述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

论述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

论述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防弊政策的一个重要时期。

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军事政策的调整、边防建设的加强、纳贡政策的实施、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基层治理的加强等。

首先,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在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主要是针对外族侵扰和内乱进行的,所以军事政策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加强边防和防备外敌,北宋初年制定了严格的兵籍制度,实行兵员专业化和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同时,北宋初年也加强了军队的监督管理,加强了对军队的武器装备的管理和补给制度,并建立了军屯制度,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兵士的管束和军营的建设,提高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其次,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在边防建设方面进行了加强。

北宋初年在政策上提出了建设完善的边境防御工事,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设施建设,修建了城池和堡垒,并加强了边境地区的监控手段,以便及时探知敌情。

此外,北宋初年还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以增强边境地区居民的对抗外敌的意愿。

第三,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实施了纳贡政策。

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和防御,北宋初年采取了纳贡政策,这主要是指要求边境地区的土著部落和国家向北宋朝廷纳贡,以标志对北宋朝廷的臣服和奉承。

北宋初年的纳贡政策主要是为了增加边境地区的稳定性和对抗外敌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形式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影响。

第四,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实施了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

北宋初年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官员的冲突和腐败现象。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能够选拔到较为优秀和能力强的官员,从而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决策质量。

第五,北宋初年的防弊之政进行了法律制度的完善。

北宋初年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个领域的管理进行规定和约束,对外族侵扰和国内乱象加强了打击力度。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时期,军事制度的优势和军事思想的发展对于宋朝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两个方面来系统地探讨宋朝的军事发展。

一、军事制度宋朝的军事制度在当时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首先,宋朝军队采用了屯田制,即军队驻扎在农田附近,既方便军队获取粮食供应,也能保护当地的安全。

这种制度有利于军队的快速行军和战斗力的提高。

其次,宋朝设置了各级的军事机构,包括京外道、节度使、团练使和千户所等,这些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管理工作。

在这些机构的领导下,军队具备了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有效地进行战斗。

另外,宋朝还注重军事装备的研制和发展。

在宋朝时期,火器的出现对军事战斗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弩、板甲和火药等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战斗的效率和力量。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工部局,负责军械的制造和维修工作,保证了战争时期装备的供应和维护。

二、军事思想宋朝的军事思想在现实战争中得到了验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军事理论的总结与创新。

首先,宋朝重视兵员的选拔和训练,提出了“不惟高勇,而使各有其宜”的思想,即兵员的选拔和训练需根据其个人特点和擅长领域进行,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其次,在战术上,宋朝提出了“夺敌之长,避敌之短”的战术原则,即通过分析敌军的长处和短处,灵活运用战术手段,以取得战斗的胜利。

这种思想在现实战争中得到了有效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斗胜利。

此外,宋朝还注重战略思考,提出了“胜敌无须多胜,战胜有术即胜”的思想,即强调在战略上的巧妙设计和实施,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兵力的优势。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战术的运用,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不少的胜利。

总结起来,宋朝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

其军事制度的建立和军事装备的发展保证了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军事思想的总结和创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水平。

宋朝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这些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为后来的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经验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经验

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经验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王朝,其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也被广泛研究和借鉴。

本文将从宋朝军事制度的组织架构、战争策略与经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事制度的组织架构宋朝军事制度在前期以军阶为基础,后期逐渐发展成将兵分离的专业化士兵制度。

军额制度为宋朝军队提供了稳定的兵员来源,军队实行了年龄梯次化的兵役制度,并通过选官制度选拔优秀的将领与士兵。

此外,宋朝还建立了与军队联动的巡防制度和官府备役制度,以确保边防和内部治安的稳定。

二、战争策略与经验宋朝在防御和进攻战略上采取了多样化的手段与经验,并在与北方辽、金部族和南方北侵的南宋政权的各种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南方,宋朝政权采用巧妙的水陆协同作战策略,在水道交通发达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水军,有效地防御了南方的侵略。

在北方,宋朝军队注重城墙和阵地工事的建设,在成百上千的城市中设置了堡垒和城池,使得北方的进攻变得异常艰难。

同时,宋朝军队还注重炮兵的作用,发展了一系列的火器和弹道兵器,使其在攻守战中取得了较大的优势。

三、对后世的影响宋朝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其建立的专业化士兵制度成为后世各个朝代的范例,尤其是明朝的军事制度与宋朝有着很高的相似性。

其次,宋朝在炮兵装备和战舰建造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朝军事家的战争经验被总结为了著名的《武经总要》,在后世影响了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

综上所述,宋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经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军事制度的组织架构提供了稳定的兵员来源和层次化的兵役制度,战争策略与经验则体现在多样化的防御和进攻手段上。

这些经验不仅对宋朝的政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也对后世军事制度与战争经验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

宋代兵制表摘要:1.宋代兵制的背景和特点2.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3.宋代兵制的影响和作用正文:【宋代兵制的背景和特点】宋代兵制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宋朝(960-1279 年)时期的军事制度。

宋朝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其兵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点。

宋代兵制的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导致中央政权的削弱,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兵制改革便是其中之一;其次,宋朝时期,由于与北方的辽、金等国的战争不断,兵制改革成为提高国防能力的重要手段;最后,宋朝经济繁荣,财政充裕,为兵制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宋代兵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权力,防止内乱;二是强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三是实行募兵制,士兵职业化,提高军队素质;四是注重科技和战术的创新,发展火器和兵器制造技术。

【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宋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体制:宋代实行“三衙六部制”,即中央设立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司、步军都指挥使司),地方设立六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户部、监察部),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管理体系。

2.兵种划分:宋代兵种主要包括步兵、骑兵、水军、工程兵等,各兵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3.募兵制度:宋代实行募兵制,士兵职业化,待遇优厚。

这种制度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但也导致军费开支巨大。

4.军事训练与考核:宋代注重军事训练和考核,设立武举、武经等科目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

5.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宋代兵器制造技术发达,火器得到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火枪等。

同时,兵器制造工艺也得到了改进,如钢铁兵器、兵马俑等。

【宋代兵制的影响和作用】宋代兵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后世兵制的影响:宋代兵制改革为后世兵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如明代的卫所制度、清代的绿营兵制度等,都受到了宋代兵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禁 、 厢互补制度的蜕变与厢军职能异化
在宋朝的军队编制体制中 , 禁军 、 厢军分属不 同序列 , 虽然征募相对独立 , 但服役上却形成了互 补制度 。 所谓互补 , 即厢军中的精壮士卒可擢升禁 ,而 “ 军 , 称为 “ 升隶 ” 禁军有退惰者 ” 降为厢军 , 谓之 “ 落厢 ” , 这 是 宋 朝 募 兵 制 度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② , 人,老 弱 柔 脆 十 分 汰 二, 为 选 兵 五 十 余 万 人 ”
此 时 距 南 宋 灭 亡 仅 五 年, 而 可 用 之 兵 仍 有 5 0 万, 充分说明两宋三百余年国家始终供养规模庞大的常 备军 。 据宋祁所撰 《 庆历兵录序 》 记载 , 宋朝军队分 为三部分 , 一 是 “ 处 则 卫 镇, 出 则 更 戍” 的 禁 军, 二是 “ 专于服劳 , 间亦戍更 ” 的厢军或曰役兵 , 三
表 1 显示 , 北宋前六朝 , 禁军和厢军大体保持 着 6∶4 的比 例 , 可 见 厢 军 所 占 比 例 并 不 小 ; 而 且 厢军绝对人数 也 多 , 真 宗 天 禧 年 间 甚 至 超 过 禁 军 , 神宗时则达到了 5 玉海·建炎纂 0 万 的 规 模。 据 《 祖宗兵制 》 引陈傅良 语 : “ 熙 宁, 按 天 下 厢 军 之 籍 ,可见北宋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 五十万而不知战 ” 中厢军不但占据近半数量 , 并且能够随战斗兵种的 扩张 而 同 时 、 同 比 例 扩 张 。 其 原 因 何 在? 笔 者 认 为 , 北宋军事编制体制所实行的禁厢互补制度 , 以 及由此而致厢军职能的异化 , 作用十分重大 。
军队 的 整 体 组 织 结 构 是 其 编 制 体 制 的 首 要 因 素 , 直接影响国防费支出规模与分配结构 , 为各国 军事实力基本要素之一 , 自古即为兵家详考 。 两宋 自始至终实行募兵制 , 由国家供养规模空前的职业 军队 , 而北宋最甚 , 其国防支出庞大 , 且因主要用 ,这在冷兵器时代 于赡养将士 , 又称 “ 养 兵 之 费” 绝无仅有 。 惟因如此 , 北宋军队整体组织结构与其 养兵之费的多寡及分配结构之间的关系 , 就成为影 响其军事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 历史证明 , 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没有锻造 出强大的军 事 国 防 实 力 。 在 与 辽 、 西 夏 的 对 抗 中 , 北宋不断屈辱求和 , 总是被动挨打 , 不但无力统一 中国 , 而且终至靖康之变亡于综合国力远逊于己的 对手 , 宋军实力之弱为历代诟病 。 探其原因 , 除去 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因素 , 其军队整体组织 结构上的缺陷及弱点亦不容忽视 。 尤其是 , 北宋禁 军 、 厢军互补制度及厢军职能的异化蜕变 , 不但耗 费大量兵费 , 而且对其军队的实战能力产生消极影 响 。 本文 对 此 有 若 干 浅 见 , 望 有 资 于 当 代 强 军 建 设。
一 、 宋代常备军规模及其基本特点
在募兵制与财政支持的双重作用下 , 北宋常备 军规模有 较 大 的 基 数 , 虽 然 不 同 时 期 数 量 有 所 增
[ 收稿日期 ]2 0 1 2 1 2 2 0 - -
[ , 男 , 四川内江人 ,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 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 作者简介 ] 朱舸 ( 1 9 8 2—)
悉收中央 。 第二是 “ 余留本城 ” 的厢军继续留驻原
⑦ , 地, “ 虽 或 更 戍, 然 罕 教 阅, 类 多 给 役 而 已” 不
再进行军事训练 , 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 , 已无战斗 部队之实 。 第三则是将各州府厢军兵籍统归枢密院 掌管 , 统归侍卫马军司 、 步军司指挥 。 宋太祖武将出身 , 深知兵者贵精不贵多 , 他对 。而 禁军也进行精简 裁 汰 , 这 就 出 现 大 量 “ 剩 员” 亲历五代乱世的宋太祖亦深知骄兵危害 , 若不妥善 , 恐 成 祸 患。 安置 禁 军 剩 员 , 则 军 队 “ 人 言 汹 汹” 于是 剩 员 被 保 留 军 籍 , 专 事 修 河 、 铺 路 、 土 木 营 作 。 于是 , 禁军中的剩员与地方上的厢军都成为所 谓二线非战部队 , 且功能亦趋同 , 具有了后勤保障 军队之意味 ; 并且 , 通过禁厢互补制度成为一线部 禁军 ) 后备队 , 史载 “ 伉健者迁禁卫 , 短弱者 队 (
③ 。 其 中, 禁 军、 厢 军 的 养 兵 之 则是乡 兵 ( 民 兵)
天 费由国家担负 , 两者构成了常备军 。 禁军号称 “ ,承担 “ 子卫兵 ” 守 京 师, 备 征 戍” 的 任 务, 是 战 斗兵种 ; 厢军的地位低于禁军 , 为其副署 , 不是战 斗兵种 , 很 少 进 行 军 事 训 练 , 主 要 从 事 工 程 与 杂 役 。 北宋军队一度拥有的百万之众 , 是禁军与厢军 的总和 , 且看下表 。
① 。 可知 北 宋 军 队 当 时 已 逾 1 也” 2 0 万, 为 规 模 最
庞大时期 , 此 后 虽 有 缩 小 , 大 致 也 在 7 0—8 0万左 右 。 而南宋亦不遑多让 , 史书记载南宋末年元兵围 困襄阳 , 兵部尚书汪立信上奏建议 “ 内郡之兵尽出 ,此 时 “ 江干 , 以实外御 ” 算兵帐见兵可七十余万
0 1 3年5月 2 0 卷第 3 期 第5
西北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y(
M a 2 0 1 3 y V o l . 5 0N o . 3

而 “ 诏选州兵壮勇者悉部送京师 , 以备禁卫 , 余留 , 这样地方部队 经 过 简 拔 , 核 心 的 战 斗 力 量 本城 ”
。 益以厢兵 ” 有了这样的法令 , 文武官吏明目张胆地冗占役 使厢军 , 或贩运贸易 、 或伐薪烧炭 ; 而从事织造组 — — “ ,更被大量地 技巧” 绣 、 乐工书 画 的 手 艺 人 — 充以厢军为其谋利 , 国家供养的军队竟成为官僚营 利的工具 。 关于厢军中从事役作和 “ 技巧 ” 的士兵 总额 , 据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 1 3 2 所记载的仁宗 庆历元年大臣张亢的估计 , 比例高达兵员总额的三 分之一 , 而至嘉祐七年 , 薛向称 “ 陕西之兵 , 厢禁 军凡二十五万 , 其间老弱 、 病患 , 伎巧占破数乃过
厢军提拔到禁 军 来 , 将 不 合 格 的 禁 军 下 放 到 厢 军 , 这样的模式不但有进有出 、 吐故纳新 , 有利于保持 和不断提高 一 线 部 队 的 战 斗 力 , 而 且 对 “ 收其精 兵 ” 的政策之下 , 军中剩余人员的妥善安置发挥了 积极功效 。 从这两方面看 , 禁 、 厢互补制度是有积 极意义的 。 然而 , 此后互补制度则逐渐异化 。 宋廷为巩固 中央集权 , 防止地方部队在补充兵员时仍招募到骁 勇精兵 , 规定凡身强力壮者皆招募为禁军 , 同时将 “ 不计尺度而稍 怯 弱 者 ” 即 不 合 格 兵 员 “ 悉皆收配 ( ” ,禁 军、 厢 军 就 同 时 迅 速 膨 胀, 特 别 是 厢 厢军 ) 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 , 募 兵制的范围 就 被 大 大 扩 展 , 这 是 第 一 。 第 二 则 是 , 禁军经一定服役年限后再行退伍遣散就更加难以实 落厢 ” 意义已大 现 , 只能被安置到厢军 , 这样的 “ 不同于以往 , 禁厢互补丧失了有进有出 、 吐故纳新 的基本点 , 厢军成为了禁军的养老之地 。 那么 , 从事所谓 “ 诸路力役之事 ” 的厢军的具 体职能又是什么呢?大量史实表明 , 除少部分厢军 承担后勤保障与军工生产任务外 , 大部分都用于为 宋代庞杂冗滥的官僚体系提供杂役 , 厢军因此被宋 。 宋朝 法 律 规 定 , 官 吏 可 按 官 职 品 人称作 “ 役兵 ” 阶大小 , 可 以 差 充 一 定 限 额 的 主 户 与 军 士 为 其 服 役 , 最低级官员可差一人 , 而至知州级别则可至二 ,即 充 当 官 吏 私 人 的 勤 务 与 侍 百人 , 称为 “ 白直 ” 卫之职 。 北宋 中 期 仁 宗 统 治 的 4 0 余 年 间,官 僚 机 构与官吏队伍同步膨胀 , 成倍扩张的力役需求则大 部分由厢军承担 , 《 宋 史 · 食 货 志》 记 载: “ 庆历 中 , 令京东 西 、 陕 西 、 河 东 裁 损 役 人 , 给 使 不 足 , 3 5

点。 互补始于宋初 , 为改变唐末五代地方割据所致 的长久乱世 , 宋太祖实行了收夺地方势力 、 加强中 央集权的 政 策 , 概 言 之 即 “ 稍 夺 其 权,制 其 钱 谷,
⑤ 。而 “ 收其精兵 ” 收其精兵 ” 作 为 核 心 军 事 政 策 ,
主要针对五代时原为地方武装的厢军 。 具体而言大 致有三个主要步骤 , 第一将地方精锐部队集合到国 都汴梁由朝廷统辖 。 《 宋 史》 记 载, 太 祖 登 帝 之 初 “ , 诏诸州 长 吏 选 所 部 兵 送 都 下 , 以 补 禁 旅 之 阙 ”
⑧ , 即是 互 补 实 行 之 初 的 要 义 。 将 合 格 的 为厢军 ”
3 7 . 8 3 9 . 3 1% 1 8 . 5 3 9% 1 5 4 6 6 . 6 5 . 8 4% 3 5 1 0 0 5 3 3% 5 3 0 . 8 6% 4 4 7 7% 4 4 8 3% 5 4 3 . 3 4% 3 4 9 . 9 3% 4 5 0 7% 4 5 0 5% 4
减 , 但基本上保持扩张趋势 。 具体而言 , 开国初军 队数量在 4 0 万上下 , 此后 8 0 年不断增长 , 至仁宗 三司使 ) 蔡 襄 即 奏 言 : “ 禁军 时 , 中央财政主官 ( 约七 十 万 , 厢 军 约 五 十 万 , 积 兵 之 多 , 仰 天 子 之 食 , 五代 而 上 、 上 至 秦 汉 无 有 也 , 祖 宗 以 来 无 有
3 4
表 1 北宋六朝禁军 、 厢军兵额数 ( 单位 : 万人 ) 年代 宋太祖开宝年间 ( ) 9 6 8-9 7 5 宋太宗至道年间 ( ) 9 9 5-9 9 7 宋真宗咸平年间 ( ) 9 9 8-1 0 0 3 宋真宗天禧年间 ( ) 1 0 1 7-1 0 2 1 宋仁宗庆历年间 ( ) 1 0 4 1-1 0 4 8 宋英宗治平年间 ( ) 1 0 6 4-1 0 6 7 宋神宗熙宁年间 ( ) 1 0 6 8-1 0 7 7 宋神宗元丰年间 ( ) 1 0 7 8-1 0 8 5 总兵额 禁军数 所占 所占 厢军数 比例 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